中国美术史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32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国美术简史第一章第一章史前、先秦及秦汉美术自学要点: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史前宗教与艺术;青铜器艺术;战国帛画;甲骨文和金文;秦汉时期宫室壁画;汉画像砖和画像石;秦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石刻;秦汉瓦当。
自学进度:6课时重难点提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青铜器艺术;战国帛画;汉画像砖和画像石;秦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黏土经高温后改变原材料的化学性质,变成陶器。
我国目前发现的可复原器形的最早陶器是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釜型陶器残片,距今约10000年。
1、陶器以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饮食器:盆、钵、碗、杯、豆、勺共同特点是敞口炊煮器:鼎、ge鬲、簋、甑、jia斝、釜、灶一般都有三足,便于架在火上烧煮,移动方便。
储藏器:壶、罐、瓶、瓮多呈球形或半球形,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容量。
2、如果按陶质分:红陶、白陶、黑陶、灰陶3、按器表装饰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器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织物的影响,留下布纹、绳纹等或者制作过程中用泥条装饰,称为坯体装饰。
后来又出现了弦纹,即在轮制成形时用工具接触,在器表留下粗细不同的平行线纹。
龙山文化还出现了镂空黑陶。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色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和器物的高度统一。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后,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
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和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作了准备,也为以后的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彩陶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主要是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
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18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打制磨制)2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制作饰品(贝壳)使用染料鸵鸟蛋壳和鸟骨管做成的佩饰物3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下层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前段称为半坡,后段称为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北方地区中期红山文化第四节——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陶器1饮食器盆钵碗豆杯勺(敞口)2炊煮器鼎鬲li 鬶gui 甑zeng 斝jia 斧fu 灶(三足)3储藏器壶罐瓶瓮(球形半球行)陶质来分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器表装饰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器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大汶口中晚期就有}——蛋壳黑陶陶盘(黑光亮薄轻)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突出彩陶定义:指砖红色的器壁上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所绘图案烧成后呈赭红和黑色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生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花纹陶器代表器物1三鱼纹盆2人面鱼纹盆(半坡)3鹳鱼石斧图(庙底沟)马家窑文化——人头形的陶器盖红山文化——东方维纳斯玉龙余杭良渚文化——玉琮玉璧地画壁画岩画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第七节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第二章第一节——青铜器的造型与发展发源于黄河流域青铜器:红铜加锡的合金,熔点低硬度大分类:1礼器(区分尊卑的)2炊煮器:鼎鬲(Li)甑(Zeng)3食器:簋(gui)盂(yu) 簠( fu) 豆4酒器:觥(gong)罍(lei) 盉(he) 瓿(bu) 方彝(fang yi )5水器:盘匜鉴(镜子)6乐器:铃铙(nao)鼓钟。
第一章原始美术中国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中国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季节变化的符号说”、“投射说”等。
原始时代美术类别石器陶器雕塑(陶塑石雕玉雕)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和器物装饰画)建筑和编织工艺自觉审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
(一)原始陶器艺术名词解释——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中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后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文化三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
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4、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七千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和黑陶较为少见。
第一章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先的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原始的中国绘画——岩画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
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
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
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
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其以线条为构图,或斫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则是相互一致的。
[原始]黑山岩画《狩猎图》[原始]花山岩画《战争庆典牧放图》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
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
红黑相同,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
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西安附近的半坡、甘肃的永靖,皆有大量的遗存。
图画有穿衣的人物、野禽、奔鹿、游鱼、伏龟等,形状生动,明快活泼。
第一章绘画艺术一、宫殿寺观壁画秦宫车马仪仗壁画,两汉宫殿寺观壁画,东汉明帝“雅好图画”,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云台二十八将”。
二、墓室壁画西汉前期: “凿山为室”:梁王墓,南越王墓。
升仙主题:秦始皇陵,巨龙升天图。
西汉后期: 空心砖。
“鸿门宴”:西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东汉前期:内容的重大转折,以死者生前事迹为题材,西汉流行的灵魂升仙内容已经消失) 。
东汉后期:人物画发展新水平,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扩展了人物画以外的表现领域,如对野外环境的表现开了山水画之先声。
人物画比较成熟,属吏及瑞兽图。
东汉社会百科全书: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三、汉代帛画T字形旌幡帛画“高古游丝描”,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端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描绘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汉代绘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一、汉画像石东汉后期: 武氏石祠是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内有“荆轲刺秦王”石刻二、秦汉画像砖(东汉最盛)东汉后期画像砖(四川成都一带出土,艺术造诣最高)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一、秦代书法(“书同文”,帛书简书)小篆(官方通行文字,阳陵虎符(错金铭文,李斯)),隶书(民间通用)。
书法家:李斯(小篆的整理者)、赵高、胡毋敬、程邈(隶书的创作者)。
二、汉代书法(隶书最具代表,简牍书帛书)篆书:碑刻(碑额)铜器上的篆书铭文隶书:汉隶,高度成熟的隶书草书(新出现)书法家:史游(隶书草写)、崔瑗杜操(章草,后人称“曹杜”)、张芝(“草圣”)、蔡邕yōng(篆隶,创“飞白书”)。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东汉蔡邕《大篆赞》和《隶书势》(东汉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徐慎《说文解字》(东汉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三、秦汉篆刻玺印缪篆(隶书的影响下)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一(1)、墓中陶俑、陶塑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既承担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第1章原始社会时期美术1.《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
”第2章、三章夏商周的美术1.商代青铜器要例:人面铜方鼎:大禾鼎(内壁有“大禾”二字)司母戊大方鼎:最大毛公鼎:铭文最多2.甲骨文:现存最早的成系统汉字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最早的代表;商代甲骨文多集中在河南安阳殷墟;3.漆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
4.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是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独幅画第四章秦汉时期美术1.秦汉时期大型纪念性雕刻的杰出代表:始皇陵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群2.秦始皇陵兵马俑:佣是一种殉葬品;(材质:木、铜、泥)特点: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兵马俑差不多与真人真马等大,阵容强大佣头和身躯分开制作,然后套和雕塑手法:模制+手塑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进行彩绘写实风格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始皇陵兵马俑3.汉代纪念性雕刻,以霍去病墓前石刻群为代表。
其中主题最为鲜明的《马踏匈奴》象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及其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风格写意4.东汉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铜奔马”,即“马踏飞燕”它表现一匹飞奔的马,后蹄踩住了一只展翼的飞鸟,一起翱翔在半空马的体形完美匀称,整个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
无论是造型的高度完美,还是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堪称杰作现成中国旅游标志5.铜灯——汉代灯具把实用和欣赏巧妙结合起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汉河北满城“长信宫灯”“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一宫女跪坐之势,神情端庄,体态优美,不失为人物雕塑的精品。
宫女左臂下垂执灯座,右臂举起,衣袖与灯盖相通,点燃后烟尘通过衣袖而集中于人体之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这就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另外在其灯座上还有活动的环壁形灯罩,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照射方向,控制灯光的强弱。
灯座、灯罩、头部还可以拆卸,便于擦拭清除烟尘,真可谓巧夺天工。
6.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内容分天上、人间、阴间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