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教科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1二、观察上肢的运动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
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的身体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
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 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探究中,学生不但会知道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节的连接功能。
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 同完成动作的。
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活动分析】本课开始,利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一段舞蹈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这一常见活动 主要由身体的哪些部位来完成?然后由学生再次实践、 感觉,又通过抓举哑铃动 作进行观察、体验。
学生会体会到人们做的每项活动,都是通过骨骼、肌肉、关 节共同协调完成,它们是人们看不到的亲密合作伙伴。
【设计思路】本课设计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一段舞蹈引出探究问题, 整个探究过程由浅入深,遵循以人为本的探究教学理念,以发现探究为手段,通过观察、体验使学生 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测。
在实际活动 中自己感觉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
经过反复验证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
在整 个探究过程中努力使探究教学发挥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一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核心。
【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 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
而当学 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 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 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 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骨骼、关节和肌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运动产生的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人体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一些经验。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来明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运动产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运动产生的原理。
2.教学难点: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收缩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操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2.探究活动1:观察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骨骼之间的连接,引出关节的概念。
3.探究活动2:观察关节模型,了解关节的灵活性。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关节的屈伸动作。
4.探究活动3:观察肌肉模型,了解肌肉的收缩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肌肉的收缩和放松。
5.探究活动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产生的原理。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结构,增强关爱身体的态度。
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聚焦问题:1、这是什么?(哑铃)干什么用?谁来示范一下?2、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在运动?(手臂)3、手臂里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运动呢?(骨头、肌肉、关节)其实在我们人体有运动、呼吸、消化、生殖等等功能,直接参与的部位都是不同的。
在运动中直接参与的主要是骨头、肌肉和关节。
二、初步认识骨骼、肌肉、关节(用概念图的形式来板书)1、关于骨头、关节和肌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1)骨骼:出示骨骼模型,介绍骨骼说说骨骼的分布,数量,作用等,出示骨骼图片说明其作用。
把骨头转换成骨骼让学生看着模型摸摸身体上的骨骼(肋骨、头骨),想一想骨骼有什么作用?假如人体没有骨骼支撑会怎样?(模拟:气球、筷子)(成人一般有206块骨骼,小孩会多几块;骨骼一般是长长的、中间是空心的;骨头中有骨髓;骨骼能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PPT:骨骼图(2)关节: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使我们能做出各种动作。
假如没有关节会怎样呢?(指套模拟)(3)肌肉:肌肉和骨头、关节之间有关系吗?(A出示全身的肌肉图,了解肌肉一般在附在骨骼外面。
B出示手臂肌肉图片,问看看肌肉怎么连在骨骼上的。
)三、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1、在一个动作中,这三者又是怎样参与运动的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就以抬哑铃为例,小组讨论。
2、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看看。
要求:(1)每个同学都要进行抬“哑铃”,用左手拿起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2)反复做这个动作,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3)以手臂伸直为参照,在图上画出手臂弯曲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情况。
3、反馈分析:出示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
(1)当弯曲手臂的时候,里面的肌肉鼓起来了,其实也是缩短了。
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收缩。
(简单的说,弯曲手臂时,上侧的肌肉收缩了)(2)当弯曲手臂的时候,下侧的肌肉伸长了,肌肉舒展开去了,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舒张。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运动和相互联系。
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的身体》这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内容,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学生只能感受到却不能直接观察到。
要解决这个难题重点,老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体验、直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从而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科学知识: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举哑铃动作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探究神秘而有趣的人体。
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知道骨骼、肌肉和关节相互协调作用,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准备:1、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
2、小组准备:哑铃50、记录纸。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来学习理解并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互协调运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点击出示图片)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建筑。
“鸟巢”上的钢网框架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生交流回答。
教师接着谈话:与钢网框架一样,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关节和肌肉-----关节【本课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关节和固定关节认识关节及其作用,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活动准备】人体六大关节连接图、人体关节活动动画;演示用具:人体骨骼模型;板书用人体外形图;标签贴。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知道人体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知道骨骼的主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认识关节1.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关节,并在关节处作标记。
师: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平时你们喜欢哪些运动?哪些同学喜欢打羽毛?请你给大家做一个扣球的动作。
学生展示及观看师:你扣得真好。
请你为大家再展示一次。
动作做得再夸张点、慢点。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他完成扣球时中手臂上哪些部位在活动?学生展示及观看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找到的手臂上能活动的部位贴上标签。
学生贴标签及观看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感受一下这些部位是不是能活动?学生摸一摸(师展示:PPT)师:全身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像这样活动呢?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请大家看活动要求:(展示:PPT)师读。
师说:标签装在信封里的,好,开始活动。
学生分组按要求进行找关节的活动。
2.观察贴标签的部位,发现关节的特点。
师:下面请各组模特登场。
师:大家比较一下,每个小组都找出能活动的大的部位有哪些?(贴六大关节图)仔细看看这些部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师:这些部位都是骨与骨相连的地方,而且还能活动。
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叫关节。
关节师板书:骨与骨相连接能活动的地方。
师:根据关节所处的位置,我们分别把这些部位的关节命名为肩关节、……(板书关节名)它们就是人体的六大关节。
除此外,人体还有很多小关节,下面我们一起来确认一下,各组贴出的其他部位是不是关节?(纠错、巩固关节概念)师:刚才大家找到的背部、颈部都是能活动的部位,这里是不是关节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课后通过仔细观察它们骨与骨是怎样连接,再做进一步判定。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户家中心的宋艳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骨骼、关节和肌肉》(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与《躯体的结构》《运起来会如何样(一)》《运动起来会如何样(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共同组成“我们的躯体”单元。
本课教材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人体的骨骼,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和谐工作?”为后面所学骨骼、关节和肌肉和谐工作建立联系,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并能感受关节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变化;第三部分:对骨骼、关节和肌肉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第四部分:引导学生观看体育运动图片,并进行健康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能够说专门熟悉又专门生疏,说熟悉是因为这属于自己躯体的部分,说生疏是因为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没有接触过,只明白能够走、跑、跳,却不明白什么缘故能够那样,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预备采纳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能够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动手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好适应。
★此外我预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方法是以歌曲导入运动,引出提问:同学们,我们的躯体之因此能做运动,是因为在我们的躯体里有一副支架,你们明白是什么吗?课件出示人体骨骼图片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排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并引入新课,提出新的问题: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和谐工作?激发学生的想连续探究的爱好。
骨骼、關節和肌肉教學目標科學概念: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組合結構也會有不同。
過程與方法:1.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上肢結構形態的觀察記錄,並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補充完善。
2.能查閱資料,瞭解有關上肢結構的知識,能夠對照資料完善並糾正自己對人體結構的認識。
3.能夠將動態的身體活動過程分解為若干動作分別進行細緻有目的的觀察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願意合作交流。
2.能夠正確對待觀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結果,善於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教學重點瞭解在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及身體在做不同運動的過程中,骨骼、關節和肌肉所發揮的作用。
教學難點用觀察記錄的方式記錄下每一段學習中對研究議題的想法與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人體基本結構圖、骨骼模型等。
教學過程一、引入: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個支架,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撐著我們的身體,保護著我們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骨骼能獨立運動嗎?有哪些組織與骨骼協調工作呢?二、觀察上肢的運動1.拿重物:學生體驗一側手臂完成拿起啞鈴動作。
感受肌肉在運動中的變化和作用;嘗試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來瞭解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
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時都在用力、肌肉變化不同。
觀察方法及觀察目的分解觀察上肢運動,降低觀察難度。
借助對上肢活動的感受,瞭解骨骼關節與肌肉的關係。
2.記錄我們的觀察用圖文記錄觀察所得,強調將學生觀察到的事實、體驗到的感受,通過圖畫、文字真實的表現出來。
交流與相關資料比對(完善自己的認識)(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記錄,學生把自己對於上肢骨骼、關節和肌肉在活動中的關係,直觀表現出來。
3.觀察與骨骼、關節和肌肉相似的物體對骨骼、肌肉、關節認識的拓展,利用現代機械上的類似構造,直觀地表現三者的功能特點。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更加靈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骨骼、关节和肌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人体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的原理和骨骼、关节、肌肉的关系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知道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结构,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名称和功能。
2.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观察和操作。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人体的结构、骨骼的名称等。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骨骼、关节或肌肉进行观察和操作。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
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本课探究中,学生不但会知道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肌肉的运动功能以及关节的连接功能。
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
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对于我们的身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骨骼、有骨肉,关节可能相对陌生些。
但学生不能准确、系统地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本课的教学,要先让学生感受到三者的存在,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三者的运动和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生活中机械、工具等物体某部位工作的原理与过程,与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功能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骨骼、关节和肌肉各自的作用与协作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骨骼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砂瓶、自制上臂骨头模型等。
骨骼、关节和肌肉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2号纸每人一份三、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一)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T: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是鱼的什么吗?------鱼的骨头在鱼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有你知道骨头的哪些知识?或者你想了解骨头的哪些方面?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块(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T: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出示人体骨骼图)。
T: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S:交流讨论。
------骨骼是一节一节的。
------骨骼有的地方是空的。
------骨头很硬。
……T:同学们想想看,假如我们人类没有骨头会是怎么样呢?S:人就会变成一摊肉团,也就没有身高了。
T:说明我们的骨头有什么作用?------支撑T:没有骨头还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具体讲人的头骨、胸腔)A、同学们这是头骨,想想我们的头骨里有什么?(大脑)大脑是一种很嫩、很软的物质,跟我们食用过的豆腐脑很相似。
请同学们再拍一拍自己的头骨,感觉有问题吗?这说明头骨有什么作用?B、同学们你们看,这几块骨头围成的这个腔体是胸腔,在胸腔里面有心脏和肺,同学们拍拍胸部有什么感觉?想一想骨骼起到了什么作用?------保护(二)探究、体验肌肉的作用T: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还能保护我们的内脏。
⒉骨骼、关节和肌肉
附:就考试而言,从考前、考中二个阶段来谈谈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
1、考前心态:适度压力正常,重实力轻运气:(1)考前的正常心态,首先应该是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压力。
有的家长说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其实紧张是学生重视考试
的一种表现,也是青春期成长中的学生在开始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反应。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让学生完全不紧张,只是不用过度施加压力就好。
(2)考前的复习,要更多的着重于梳理知识、总结题目、反思错误,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的实力,而不要意图在押题这种运气行为上
2、考中心态:客观看待题目,保持个人节奏:(1)考试中的心态,往往也反映在考试的策略上。
从应试的角度而言,能得高分的策略才是好策略。
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却忽略了这一点。
(2)考试中最常见的心态失衡的表现就是“跟一道题死磕”,耗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个小问题上。
很多同学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但是就是改不掉,一方面要加强考试时对自身的认知和控制,另一方面这部分同学往往在平时生活中就比较容易急躁、较真、较劲,更多的要在平时处理问题时,就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心态。
(3)好的考试心态是:无论出现什么意外,总能保持个人习惯的考试节奏应试。
遇见难题可以跳过去,没感觉的题过一会儿再想。
不急躁,不自大,客观、冷静。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动作的。
从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为后续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对骨骼、关节和肌肉及相互协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准确、系统的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通过本课的教学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建立以系统来划分身体结构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原则本课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得新知,在内容的难点和学生探究中教师适当引领、点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会有所不同。
2、过程和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知的过程中,逐步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和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
(2)、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遇到不完善的结果,要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五、教学准备1、教具:有关课节内容的演示文稿一份或人体骨骼模型一件2、学具:小哑铃或其它重物(每组一个)记录纸(每生一张)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科活动:找一找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找一找自己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并说一说自己对这些人体组织认识。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0篇《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做好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修改和补充。
2、知道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3、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4、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并体验与人分享研究结果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1、哑铃12个、记录表12份、骨骼模型、录音机、合叶、挖土机、起重机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能这么轻松自如地站起来又坐下去,你觉得这可能与我们身体的哪些组织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中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秘密。
(随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二)、了解身体中骨骼的作用1、请同学找一找自己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2、试试看关节有什么作用?3、肌肉把骨骼包住了,你想不想看看我们人体中骨骼长得怎么样呢?4、这是我们人体的骨骼模型,看了之后,你想说些什么?5、你觉得骨骼会起到什么作用呢?6、有了骨骼,我们就能运动吗?还需要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三)、观察上肢运动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协调,一起运动的呢?1、请同学们看老师演示动作:右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反复三次。
2、学生观察后讨论:如果请你来做这一运动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3、我们应该怎样观察这一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4、除了同学们所说的,老师也有几点建议:⑴、把袖子卷起来,人人参与,反复做几次。
⑵、先观察运动前上肢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⑶、再仔细观察和用手摸一摸运动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同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运动的。
从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并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
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通过插入细铁丝解决“橡皮泥蛇的直立”问题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学习内容“骨骼”。
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探究教学理念。
由“骨骼”自然过渡到对“肌肉”的认识的过程中,同样以发现探究为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找到答案。
最后,通过实际的体验比较,认识“关节”的作用,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用观察体验的方式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不同身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大容量的可乐瓶或矿泉水瓶教师准备:橡皮泥、人体骨骼模型、手臂屈伸图、较硬的小板块、皮筋、便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
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