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
- 格式:ppt
- 大小:10.90 MB
- 文档页数:50
距骨和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分析王桂宁;张家雄;陈茵茵【摘要】目的分析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有3例两项均检查).结果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巨细胞瘤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腱鞘囊肿1例,错构瘤1例,骨样骨瘤1例,脂肪瘤1例.影像学表现显示出其各自的相对特征.结论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征象,还能补充X线平片的影像信息.【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0(021)014【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距骨;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影像学【作者】王桂宁;张家雄;陈茵茵【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000;台山市人民医院CT室,广东,台山,529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足部骨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相对于全身其他部位少见,而其中以发生于距骨和跟骨这两个部位多见。
本文对我院 2004年 5月至 2009年 6月期间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距骨或跟骨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近几年相关的文献报道,总结其各自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均为男性,年龄 12-43岁,平均 25岁。
病程 2周至 2年;除3例因扭伤踝关节就诊偶然发现,1例因足背侧肿物隆起就诊外,其余患者均因踝部疼痛不适来诊。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行 X线平片检查,8例行 CT扫描,6例行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 3例两项均检查)。
CT使用 Picker IQ Premier或 Philips Mx8000型 CT 机,螺距 0.9,层厚 2 mm,间隔 1 mm。
骨肿瘤/瘤样病损/良性骨肿瘤的特点一、分类1、良性骨肿瘤的特点(1)局部肿块:为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坚实而无压痛,表面光滑,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
(2)疼痛:大多数良性骨肿瘤没有疼痛,少数除外(如骨样骨瘤)。
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3)生长缓慢:肿瘤增大较慢,可在很长时间内肿瘤无变化,若肿物生长突然加快,要考虑恶变可能。
(4)病理性骨折:少见,多发生于髓内病变者(如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等)。
(5)X线表现:肿瘤边界清楚、整齐,与正常骨有清晰的界限,常见有一反应性致密带;肿瘤一般不浸润软组织;有些肿瘤局部可呈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增生少见。
2、恶性骨肿瘤的特点(1)疼痛:关节附近出现固定性、持续性及渐进性的疼痛为恶性骨肿瘤最早出现的症状,夜间痛比较明显,疼痛突然剧烈可能是由于病理性骨折所致。
(2)肿块:增大迅速,常伴有局部皮肤发热,浅静脉怒张,肿块边界不清。
(3)全身情况: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等。
(4)病理性骨折:多见。
(5)局部压迫症状:明显,常因肿瘤生长迅速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相应压迫症状。
(6)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多见于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
(7)X线表现:肿瘤破坏区边界毛糙不清;破坏区轮廓完整,骨皮质残缺不全;肿瘤可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在软组织内形成肿块;破坏区可见形态数量不一、分布紊乱及轮廓模糊的瘤骨或钙化征象;常见骨膜反应增生。
(8)转移:常可形成转移瘤病灶。
二、瘤样病损(1)骨囊肿为一种囊肿样局限性骨的瘤样病损,并非真正的囊肿。
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依次为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
多无明显症状,绝大多数因病理性骨折而就诊。
X线显示干骺端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透亮区,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
非手术治疗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囊内注射。
该瘤可以自愈,尤其在骨折后。
手术治疗可以在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主要为病灶刮除植骨术;有病理性骨折时按骨折治疗原则处理。
骨肿瘤和类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一横向分类特点髓内:中心性骨肉瘤10-20岁,膝关节附近和肩关节附近。
临床:疼痛,血管怒张。
组织学:成骨型、成软骨型、成纤维型。
影像:软组织肿块+钙化瘤骨+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膜反应(日射状与Codman三角)。
并发症:1病理性骨折。
2肺转移。
鉴别:1骨端的,只要看到瘤骨+软组织+骨膜反应,基本上不存在鉴别。
注意成骨型骨肉瘤找到软组织很重要。
2骨干的:Ewing肉瘤,很相似,年龄更小,葱皮样骨膜反应,软组织相对于骨破坏更明显。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20-40岁,侵袭性强。
组织学:血管成分+充满血液的囊性间隙。
影像:溶骨破坏病变+无硬化+可有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
很像血袋子。
鉴别:ABC:多发液平+血液成分+膨胀+无软组织肿块。
纤维组织细胞性骨肉瘤:与MFH相似,30岁以上,长骨关节端。
影像:X线透亮性病变+瘤骨+软组织+少见骨膜反应。
鉴别:1 MFH:无瘤骨。
2骨巨:无瘤骨。
3纤维肉瘤:无瘤骨。
中心型软骨肉瘤30-60岁,骨盆或长骨的骨干或骨端。
影像:髓内膨胀性病变+软组织+软骨样钙化+扇贝样改变。
鉴别:1骨干时,内生软骨瘤:无软组织+膨胀不及中心型软骨肉瘤明显。
2骨端时,骨巨:无软骨样钙化。
纤维肉瘤和MFH 30-60岁,关节端偏心。
影像:特殊部位+骨溶解区+宽的移行带+软组织+很少反应性硬化+无骨膜反应。
其中MFH可借助于免疫组化溶菌酶和α1-抗胰蛋白酶阳性来识别。
鉴别:1纤维组织细胞性骨肉瘤:有瘤骨。
2骨巨:窄的移行带+强化。
3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血液。
Ewing肉瘤5-25岁,好发于长骨骨干,其次肋骨和肢带骨。
临床:类似骨髓炎,疼痛性肿块+发热。
影像:边界不清+渗出状或虫蚀状骨破坏+葱皮样骨膜发应+骨皮质香肠样改变+巨大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软组织强化。
鉴别:1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年龄小,3岁以下,而Ewing肉瘤常大于5岁。
2骨肉瘤:年龄偏大+瘤骨。
3淋巴瘤:年龄偏大+无软组织肿块。
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世福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年(卷),期】2018(002)004
【摘要】目的:探究良恶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应用CT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98例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先后接受CT检查、X线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式的准确度.结果:98例骨肿瘤或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病理检查有43例为良性骨肿瘤患者,31例为恶性骨肿瘤患者,24例为骨肿瘤样病变患者,CT诊断的准确率为92.86%,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83.67%,CT+X线联合检查的准确率为98.98%,统计学对检查结果分析,CT+X 线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单独检查、X线单独检查(P<0.05),CT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与X线检查比较,应用CT检查对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予以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更高,为提高鉴别诊断的效果,也可以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张世福
【作者单位】阆中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四川阆中 6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
【相关文献】
1.CT检查对于良恶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刘宝华;易城辉;王珉
2.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高大海
3.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高大海
4.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李迎春
5.CT检查对良恶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赵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肿瘤的分类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系统中的肿瘤,根据其性质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骨肿瘤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就骨肿瘤的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发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是指起源于骨骼系统的肿瘤,不是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系统所致。
根据肿瘤的良性或恶性性质,原发性骨肿瘤可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1. 良性骨肿瘤良性骨肿瘤是指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骨肿瘤。
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包括骨母细胞瘤、骨骺瘤、骨囊肿等。
良性骨肿瘤多数不需要立即治疗,但有些病例需要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手段。
2. 恶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是指能够侵入周围组织、破坏骨骼结构并发生转移的骨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是骨肉瘤,其他还包括骨源性肉瘤、骨巨细胞瘤等。
恶性骨肿瘤需要积极治疗,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二、继发性骨肿瘤继发性骨肿瘤是指由其他部位的原发性肿瘤转移至骨骼系统所致的肿瘤。
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
转移至骨骼系统的肿瘤多数为恶性肿瘤,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继发性骨肿瘤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三、良性骨囊肿良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骼的长骨中,如股骨、胫骨等。
骨囊肿是由骨骼内的液体积聚形成的囊性病变,其内部充满液体。
大多数骨囊肿无症状,被发现时已经长大。
治疗骨囊肿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骨填充物填充和硬化治疗等。
四、骨肉瘤骨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骨肿瘤,多见于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骨肉瘤常见于长骨的近端,如股骨、胫骨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治疗骨肉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五、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部位。
骨巨细胞瘤的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放疗等。
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又可细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