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企业战略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质量、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本文将从海尔的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海尔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企业战略1. 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海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
在全球化战略的推动下,海尔将产品和服务拓展到全球市场,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华丽转身。
2. 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海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海尔建立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使企业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 以质量为根本的战略海尔始终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利益。
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海尔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
4. 以服务为支撑的战略海尔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服务体验。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海尔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售后支持。
三、核心竞争力1. 技术创新能力海尔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在节能、环保、智能化等方面,海尔产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 品牌影响力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全球化的品牌战略,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3. 供应链管理能力海尔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通过优化供应链,海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4. 市场营销能力海尔具备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将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全球市场。
同时,海尔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企业形象。
四、市场定位1. 产品定位海尔产品以中高端为主,兼顾大众市场。
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海尔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EFE IFE一、海尔集团背景介绍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
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2010年,海尔集团全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26%,全年实现利润62亿元人民币。
二、外部环境分析(1)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1.政治法律环境要素(Political Factors):随着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口产品整体关税下降,将有利于企业降低采购原辅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面对日益严重资源紧张的现实,中国政府迫切地感到了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家用电器是资源消耗品,社会保有量巨大,中国作为世界家电最大的消费市场,节能和废旧物处理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目前,政府在家用电器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法规,其必将影响到家用电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经济要素(Economic Factors):出口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家电工业将面对的是全球大市场,这些需求将带给中国家电业更多的机会,今后若干年,随着中国家电工业国际化步伐和世界家电产业转移的加快,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综合案例分析——海尔的企业战略摘要: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着。
海尔的成功有目共睹,我们小组从战略分析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最后对战略进行简要评价,综合分析海尔企业战略。
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海尔的高起点经营战略、多样化扩张战略、“先难后易”战略等问题,并对海尔领导人魅力及核心竞争力加以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掌握了课本相关理论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了海尔。
关键字:海尔环境分析核心能力战略张瑞敏组织结构一、战略分析——海尔企业外部环境及核心能力分析每个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企业内部以及在企业和它之外的环境要素之间都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企业的活动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企业在正确地制定战略目标和达成这些目标的战略之前,必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下面从海尔的外部环境分析和核心竞争力分析入手,(一)外部环境分析虽然每个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都处于与外部环境的动态作业之中,但是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它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外部条件,本文采用PEST模型对海尔进行分析如下:1、政治环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社会稳步发展,经济发达,可以说是政治局面稳定.我国现在十一五期间,极其重视对科技的发展,因此海尔企业生产的种种科技高新的产品会受到政策的优惠,面临这种政治环境,对海尔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2、经济环境这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高档品的需求也提升了,如空调,洗衣机,计算机,手机等,海尔也一样得到了发展。
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海尔等国内企业面临更多国外企业竞争,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海尔应该合理的作出决策,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打败竞争对手,争取在百家争鸣的竞争环境中独占鳌头.3、技术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冰箱的无氟化,手机锂电池的开发,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的普及,现在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发达了,而海尔是老品牌的公司,海尔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4、社会文化环境最近的几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的改变相当的大,第一就是人口的剧增, ,要解决那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导致了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与国外很廉价.第二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门就是公交车私家车,打电话用手机,洗衣服用洗衣机,用计算机看新闻等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海尔等企业的发展机会.第三点事价值观的改变,较以前的人,现在的人更舍得把钱花在使生活更舒适的产品上了,海尔家电的产品自然就更畅销了。
海尔企业战略分析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张瑞敏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带领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2011年)的全球化企业。
据欧睿国际统计,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同时,海尔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2011年12月15日,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公布2011年全球家电市场最新调查数据,海尔集团在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提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
在冰箱、洗衣机和酒柜的市场占有率连续蝉联全球第一的同时,冷柜的品牌和制造商零售份额也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至此,海尔集团同时拥有“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全球冰箱第一品牌、全球冰箱第一制造商、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全球酒柜第一品牌与第一制造商、全球冷柜第一品牌与第一制造商”共8项殊荣。
以下我将从海尔集团的公司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海尔集团的SWOT 三个方面来分析海尔集团的成功:一、公司战略规划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
26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第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第二、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海尔集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业绩最好的白色家电企业,拥有着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强大的品牌实力和广泛的渠道网络。
海尔从制造普通家电起步,逐步转型为以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在家电、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企业向互联网生态圈的转型。
海尔多元化战略的优点在于可以向多个领域拓展,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目前海尔集团在家电、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持续发力,其多元化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家电是海尔的主营业务,而智能化、高端化成为其发展的新方向。
海尔在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上与国际大品牌同步,成立了海尔智宇实验室,不断推出新品、新技术、新体验。
其次,海尔金融作为多元化业务中的新兴板块,也已经开始发力。
海尔集团推出了海尔金融,致力于发展智能金融零售、智能投顾和金融科技等领域。
在房地产领域,海尔集团通过“纵横未来”战略,实现了产业数字化和产业化升级,推进了物业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而打造一个全生态住房体系。
然而,海尔集团在多元化战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海尔金融方面,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逐渐变化,金融行业的监管趋严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强金融监管可能会对海尔金融的业务产生影响。
其次,在房地产领域,尽管海尔集团实力不俗,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开发门槛较高,规模经营难度较大,需要海尔集团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继续磨合。
针对这些问题,海尔集团需要进一步调整其多元化战略,以跟上市场的发展趋势。
首先,海尔金融需要规范发展,重视业务风险控制,并在科技创新和合规监管上注重平衡。
其次,在房地产领域,海尔需要强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提升,确保能够应对市场的挑战。
综上所述,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是在面对着市场竞争和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探寻和发展的。
未来,海尔将继续优化多元化战略,通过不断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抢占市场先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在家电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
在全球范围内,海尔已成为领先的家电品牌之一,其成功的跨国经营战略是其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尔坚持创新和研发投入。
该公司的创新和研发能力非常强大,他们的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推出。
这种创新和研发投入有助于使海尔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品牌。
海尔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并且不断扩大其产业范围,以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对家电的需求。
第二,海尔的全球化营销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
海尔非常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的策略制定。
他们不仅在中国市场投入大量资金,还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增加了宣传和品牌营销的广告投入。
此外,海尔还通过促销活动、线上和线下销售来提高销售额,实现了跨国营销的成功。
第三,海尔注重全球合作伙伴的建立。
海尔与世界各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可以实现跨国市场渗透的重要目标。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通过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达成的。
这些合作不仅有助于海尔扩大其全球市场的份额,还有助于他们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升级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海尔注重本地化制造和服务。
海尔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适应不同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他们不断优化本地化制造和售后服务,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总之,海尔的跨国经营战略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不断强化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通过创新、全球化营销、全球合作伙伴的建立和本地化制造和服务等手段,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增长和发展。
海尔集团的战略分析
摘要:海尔自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一个亏损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彩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它的发展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功战略进行总结,重点分析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思想,以期能给企业以启发。
关键词:海尔;战略;多元化战略
1 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1]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 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
2.1 创业期—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发展名牌战略作为公司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2.2 奠定基础期—多元化战略(1992年—1997年)
“吃休克鱼”扩展经营是奠定基础期海尔集团的公司战略。
“吃休克鱼”简单的说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
而“克隆海尔鱼”是指先做好一种产品,在生产和管理上形成一套成功的、可操作的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另一个企业或产品上,获得相同的效果。
通过先吃后克隆的方式海尔集团由单一电冰箱生产厂商成为了全家电生产厂商,由青岛走向了全国。
2.3 国际发展期—国际化战略(1998年—2005年)
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海尔集团在国际发展期的公司战略。
“国门之内无名牌”是海尔集团名牌战略新的延伸,对于海尔这样的大企业,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这只大鲨鱼,因此,实现国际化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海尔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2.4 新世纪发展期—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年—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为:海尔在当地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有很多类似,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
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
3 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分析
海尔战略上的先难后易是指海尔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欧美等最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市场,然后再运用品牌的影响占领其他市场。
海尔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登陆点就是有“冰箱鼻祖”的德国,高举高打,先打开最难进入的市场,逐步培育国际知名度,形成高屋建瓴之势,然后再辐射欠发达国家市场。
美国市场是制度最为健全、竞争最为激烈、最难进入的市场。
现在,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的海尔制造中心、在纽约建立的海尔营销中心、在洛杉矶建立的海尔设计中心已经组合成为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格局。
经过三年努力,海尔终于成功地打开了欧美市场。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实
施这种先难后易的战略手段,成功实施先难后易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作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市场占有率的海尔当然具备实施该战略的实力。
3.1 技术能力
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能够开发出世界主流市场需要的产品。
海尔多年来始终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使它具备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造一代”的能力,平均每年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
目前,海尔的科研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科研开发人员,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产品实验室已同世界接轨。
对市场敏感,善于经营的海尔正确认识到,企业的目标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而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产品仅是满足需求的一个手段。
3.2 资金支持
要有丰富的资金或较强的筹资能力,能够开展大力度的国际营销活动,如做国际广告、参加国际展销会等,以克服当地消费者的原产地效应,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所谓原产地效应是指国外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态度往往与产品的原产地有关。
例如,人们往往认为,家电是日本的最好,丝绸是中国的最好,而对于中国产的家电、日本产的丝绸,他们就不那么信任。
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原产地效应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障碍。
海尔集团在刚进入欧美市场时,就遇到了这种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海尔必须开展国际营销,当然这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据统计,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达到602亿元人民币,从中国直接出口创汇4。
2亿美元,海尔正是有了这种雄厚的资金支持,才得以顺利开展各种国际营销与公关活动,为步人国际化道路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管理服务特色
企业要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创造自己的品牌,以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大凡了解海尔的人都知道,日清日高(OEC)管理法就是海尔管理上的一大特色。
但是要天天按它的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好,这并非所有企业的职工都能做得到。
然而,海尔人却能做得到,凭借的是什么?在海尔,只有树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最好的”雄心,才可能天天都使自己有进步。
通过日清日高人人明白当天做到了什么程度,又与过去对比看是否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自我鞭策机制。
近几年,海尔大刀阔斧地走向世界,塑造国
际化的海尔,这也反映了海尔已具备了在管理上的实力。
3.4 优秀领导
企业要有战略性眼光的优秀的领导。
海尔CEO张瑞敏无疑已经成了当今中国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2001年7月,张瑞敏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同年9月,张瑞敏荣获“中华管理英才”称号。
在《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3O 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进入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行列。
学海尔,学什么?首先学张瑞敏。
张瑞敏是一个哲商,显然他的管理方式是通过哲学家的思维而形成的。
海尔能有今天的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有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人。
就拿海尔在美国建厂一例来说,当时很多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然而,张瑞敏这样解释:“可以说这是一种逆向思维。
我们当时考虑美国很多工厂要迁到中国来,他们到中国生产,他们所看好的就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那么,我们现在唯一的一个优势可能就是廉价劳动力,如果我们总等在家里的话,最后我们什么相对优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到美国去,主要是获得人才资本包括技术优势。
”
参考文献
[1]程卫东:从海尔吃休克鱼想到的[J],石油企业管理,2002,(8);
[2]张前,王鑫文: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J].经济论坛,1998,(10);
[3]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谈营销——如何创造、赢取并主宰市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t.Stephen Prlbiins.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
[6]张存禄: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评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赛隆纳,谢帕德,波多尼.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9]全国管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10]唐纳德·索尔.创造优势—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