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5.36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提要:每每闲暇时,翻开《中国人史纲》,目随笔走、易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地产e网《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的历史很久前就在历史课上学习过了,努力回想曾经背诵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更多的片段竟然是于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以史为鉴这四个字让我时时感到很羞愧,为此,我曾多次去图书馆捧起了《资治通鉴》努力钻研,可是每次没看几页,疲倦的感觉就笼罩了过来,我不得不承认:我读不懂历史,无法感悟历史。
直到我遇到了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中国人史纲》,我才从心底深处感受到读历史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
就像一个孩子去了解母亲的人生经历,就像一个孤儿突然找了了兄弟姐妹,找到了亲人,大家亲密地聚在一起共同话家常、说心里话,更像一个长辈讲述族人的历史,教育我成长一般。
心内是温暖的、感激的、宽容的,不论那段历史是屈辱的还是黑暗的,无论那里的人是丑陋的还是阴险的,无论山河是分裂还是被侵略。
柏杨老先生采用快意恩仇的笔调,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其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并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自有很多深刻和独到之处。
一、有感于成书的经历。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
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
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
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
之后,一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
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中国人史纲》。
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充满了敬意。
首先,这本书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近代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而这些变革常常伴随着战乱、困苦和牺牲,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时代搏斗,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进行了血战一年多。
不管是在壮烈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苦的生活中,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坚毅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其次,这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和科学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孔子到墨子,从陆王心学到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代表了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人的思想和努力,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和谐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大国,而中国人民始终注重团结和合作。
无论是在夏朝的兼并过程中,还是在近代的民族独立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保持着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种团结和和谐不仅体现在各族人民之间,也体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和谐共处,尊重个体差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读完《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些特质让我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敬意,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袁浩杰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
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
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
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
《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
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
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
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
中国人史纲观后感1000字(精选4篇)中国人史纲观后感800字篇一《中国人史纲》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书,我花不少时间去读它,不过觉得蛮值得的。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九年多的监狱里写下的巨作,它描述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满清王朝末期腐败无能下的那一段不堪耻辱历史,这部着作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感时忧国,是一部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着。
它描写没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柏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而这恰是许多高头_式的历史教科书所缺乏的。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用既深邃又开阔的视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东西方不同的境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时期的中国,使我们为中国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荣,为中国前期的先进而欢呼,为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而痛心,为了后期的落后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愤。
柏杨娓娓的诉说了中国人的历史,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梳理几千年的中国,按时间逻辑编写,对于中国人民遇到的艰辛和苦难给以深切的同情,对于那腐败的阶级统治表达谴责。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
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
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杨先生,他的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被别人称过为“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我佩服敢勇于写出自己的话,直接的披露社会百态。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一)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国人史纲》一书,不由得为我国近代英烈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所感动。
浩然正气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
有了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就会产生舍身取义的壮举。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爱国人士,如: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冲破阻力回到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中国。
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事。
从而体现了他一心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中国许多的历史资料。
让我们对历史的知识更加广了。
对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二)最近读完了《中国人史纲》,从序言中知道了此丛书是柏杨先生在火炉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感觉就像所有古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饱受宫刑之苦,愤而终成《史记》”一样,大家都是源于“愤”而怒气冲天,有一种宣泄的欲望,否则就愤怒成疾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有这么多的愤怒,还是现代好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说,中国人幸福指数排在世界前20位!并且逐年上升。
事实果真这这样吗?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就冒出个“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就这样“被幸福”着呢!但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觉悟高,遇到了苦闷之事,就只是发发口头的牢骚、喝几口闷酒也就把这愤怒化解的烟消云散了。
我们央视记者推出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是何用意,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还是在邀功表功?从央视一贯的作风——报喜不报忧,尽力粉饰太平——来看,央视的用意很显然。
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说:“我们现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赶着还房贷,赶着担心明天的工作,赶着操心小孩的学费,再担心老板是否把自己炒了,我们真幸福得像猪牛!”而第三世界的穷国家印度人偏要说,我们中国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饿死病死,而每个中国人都似乎觉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会怎样。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精选6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篇1“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
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
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人。
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
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
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
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
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
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
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
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
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篇2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
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
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
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
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
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
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
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
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
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
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
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
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
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
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是一部以中国人为主角,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宏大史诗。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不屈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和变迁。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受感动,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岳飞保卫国家,捍卫了中国的疆土;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通过阅读《中国人史纲》,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衰和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和衰落。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如春秋战国、秦汉盛世、唐宋鼎盛、明清王朝等,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变迁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次的衰落都会迎来新的兴起,这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人史纲》,我对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人历来注重家国情怀,崇尚孝道忠义,尊重师长,勤劳勇敢。
这些传统美德和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中,始终坚守着这些传统美德和精神,这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品质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人史纲》,我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衰变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让我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
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
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
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
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
《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
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
我对达赖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
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
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
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
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
他有达赖和班禅两位徒弟。
他宣称达赖和班禅可以转世再生。
宗喀巴逝世后达赖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
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达赖喇嘛,达赖则要班禅到后藏传播黄教。
达赖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
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达赖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达赖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
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如瓶颈危机。
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
??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
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
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
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
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
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
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
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
《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
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
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
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
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
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
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
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
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
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
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
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
”杨广也胜利了。
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
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
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
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
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
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
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
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
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
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
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
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
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
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
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
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
之后,一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
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
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
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
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
篇二:读中国人史纲有感读《中国人史纲》有感——袁浩杰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
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
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
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
《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
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
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
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
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
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
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
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
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等芸芸众生,逢此盛世,乃是我们的造化,我们应抛弃成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营造生活,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静静想想:小孩是我们晚辈,领导是我们的尊长,同事是我们的手足,我们本为一家,彼此共处于一个屋檐下,同一个时代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
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
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
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
篇三:《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读《中国人史纲》心得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
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被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
在狱中,柏杨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开始写《史纲》。
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而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