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系统误差:由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可校正●偶然误差: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大小正负难以确定,不可校正,无法避免,服从统计规律(1)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2)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
●准确度: 在一定测量精度的条件下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衡量●精密度(precision):多次重复测定某一量时所得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用偏差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1)对于偏差较大的可疑数据按Q 检验法进行检验,决定其取舍;(2) 计算出数据的平均值、平均偏差与标准偏差等;复习p12例题●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有效数字:实际能测得的数据,其最后一位是可疑的。
对于可疑数字一般认为有±1的误差例:滴定管读数21.09 mL 分析天平读数0.2080 g 最后一位为可疑值注意: (1) “0”的作用:有效数字(在数字的中间或后面)定位作用(在数字的前面)(2)对数值(pH、pOH 、pM 、pK 等) 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
计算规则:(1) 加减法:计算结果小数点后的位数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2)乘除法(乘方、开方、对数)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有效位数最少的数据一样。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进度、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特征) 、热与功(热与功的符号、体积功的计算W =-p ⋅∆V ) 、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定律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ΔU = Q + W)∆r H θm 的计算△r H m :摩尔反应焓变,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 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热∆rH θm :化学反应中,任何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f H θm :在温度T及标准态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1mol 物质B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即为物质B在T温度下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总结一、无机化学概述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对自然界深入理解的视角。
在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理,逐步揭示了无机世界的奥秘。
二、无机化学的主要内容1、原子和分子理论:研究原子和分子的构造、性质和变化规律。
2、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研究各类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合成方法。
3、无机化学反应:研究各类无机化学反应的机理、速率及影响因素。
4、无机化学的应用:研究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三、分析化学概述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提供了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为其他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分析化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推动了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发展。
四、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1、定性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现象对试样中的元素或离子进行鉴定。
2、定量分析:确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
3、结构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4、过程控制:监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确保产品质量。
5、环境监测:测定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评估环境质量。
6、医学诊断:检测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毒素及代谢产物等。
五、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关系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交集。
例如,无机化学在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时,需要借助分析化学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分析化学在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时,也需要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经常相互配合,共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六、总结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又在很多方面相互补充和促进。
作为科学研究和应用的两个重要领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不断发展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第10章分光光度法10.1概述一、选择题:1、绿色光的互补色是()A.紫色光 B. 黄色光C.橙色光 D. 蓝色光2、CuSO4溶液在阳光下呈现天蓝色是由于其吸收了白光中的()A. 紫色光B.红色光C. 黄色光D. 蓝色光3、吸光光度法的测量相对误差水平应为()A. 0.1%B. 4%C.0.01%D.1%4、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在光吸收曲线中的吸收峰()A位置不同、高度不同B位置相同、高度相同C.位置不同、高度相同D.位置相同、高度不同答案:1、A; 2、C; 3、B; 4、D二、判断题1、光吸收曲线是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2、做光吸收曲线的目的是测量有色物质的浓度。
()3、吸光光度法测量仅实用可见光范围。
( )4、吸光度与透光度成正比关系。
()5、透光度T的定义是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的透射比T=I/I0。
()答案:1、√;2、×;3、×;4、×;5、√10-2光吸收定律1、摩尔吸光系数ε是重要的测量参数。
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的大小的因素是()A.比色皿厚度及材质是否为石英 B. 入射光强度C.入射光波长 D. 吸光物质的浓度2、吸光光度法测量中,对灵敏度的要求是摩尔吸光系数ε的数值在()A. 104-105B. 103-104C. 102-103D. 103-1053、有色溶液进行吸光光度法测量时,有时光度分析工作曲线会发生偏离,引起偏离的因素有()A.单色光的单色效果B.有色溶液的介质不均匀C.高浓度溶液吸光物质间会有相互作用D.以上都是4、某有色溶液用1cm的比色皿进行分光光度法测量,吸光度A的读数为0.12,换用2cm 比色皿测定的吸光度A ()A.不变仍然是0.12B.双倍为0.24C.减半为0.06D.为原数值的平方5、朗伯比尔定律的可以表示为()A.A=-lgTB. T=a bcC. A=lg1/TD. A=εbc答案:1、C; 2、A; 3、D; 4、B; 5、D二、判断题:1、吸光光度法仅仅适用于单一组分的测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非化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体会。
作者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时少、内容多及新生学化学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教学过程详细实际,教学方法实用有效。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非化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开设的传统课程,主要面向非化学专业本科生。
现在已成为与化学密切相关且必需开设化学课的非化学专业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重要公共基础化学课程。
该课程是上述专业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基石的作用,即“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的基础。
在武汉大学,自从设置生物专业以来就有此课程,目前是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公共基础课。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上述专业的院系安排化学课程学时逐年减少,比如药学专业,开始是108学时(包括化学实验),后减为90学时,目前再减为72学时(不包括化学实验课)。
学时少或学时逐渐减少,而专业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再加上由于高中课程或高考科目的不断改革,除个别参加过化学奥赛的学生外,这些专业本科新生大多数化学知识基础薄弱。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上述专业的各院系多年来都是放在第一学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这些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除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扎实外,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
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和不系统,学生创造能力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为其他化学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石。
该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还要效果好。
第4章 物质结构基础4.1 原子结构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 如图 yx所示为( )A . d xy 的ψ的角度分布图 B. d x y 22-的ψ的角度分布图C. d xy 的∣ψ∣2的角度分布图D. d x y 22-的∣ψ∣2的角度分布图2. 证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方法是 ( )。
A. 用玻尔理论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
B. 用照像机直接对电子照相,可得到类似于机械波的波形。
C. 使一束加速的电子通过Al 的晶体薄片得到的衍射图。
D. 使用德布罗依关系式计算。
3. 在氢原子中,对r = 53 pm 处的正确描述是( )。
A. 该处1s 电子云最大。
B. 该处为氢原子Bohr 半径。
C. r 是1s 径向分布函数的平均值。
D. 该处是1s 电子云界面。
4.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中,从原点到曲面的距离表示 ( )。
A. Y 值的大小B. r 值的大小C. ψ值的大小D. 4πr 2值的大小5. 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子云是为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引进的概念;B. 电子云是│ψ│2的数学图形;C. 电子云有多种图形,黑点图只是其中一种;D. 电子就象云雾一样在原子核周围运动,故称为电子云.二、判断题1. 微观粒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 )2. 几率径向分布图中出现电子几率最大的球壳处,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也最大。
( )3. 原子轨道图是ψ的图形,故所有原子轨道都有正、负部分。
( )4. 波函数ψ 描述的原子轨道的图形与玻尔假设的原子轨道是一样的。
( )5.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基本没有区别。
( )参考答案:D C B A D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一、单项选择题1. 多电子原子中,在主量子数为n ,角量子数为l 的分层上,原子轨道数为( )A. n-l+1B. n-1C. 2l+1D. 2l-12. ψ(3,2,1)代表简并轨道中的一条轨道是( )。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总结(5篇)第一篇: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总结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实验课已经结束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化学实验课上,真的收获了很多。
这些收获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对很多元素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严谨,学会了提前准备,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己探究……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是严谨,做实验时要做到一丝不苟。
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看到的情景,整齐的仪器、药品摆放,一尘不染的桌面,各种事故处理的器材……我深深意识在这个实验室里是不容许有一点马虎的。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做分析实验上,做分析实验是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来的。
称量、滴定、移液、定容……每一个地方都要足够细心,足够严谨,很多时候会做得慢,如果有时候追求速度,就很容易出现实验数据不准确或者几次数据的偏差很大的情况。
还记得第一次做滴定实验时,由于在终点附近对液滴控制不够熟悉,也有想快一点完成实验的想法,导致前两次滴定都滴过了终点,只能重新滴定。
后来虽然终点可以控制的很好,结果也很准确,但由于怕滴过了所以整个过程特别慢。
在熟练了几次后,心中就有了正确判断滴定快到终点的那种感觉,整个过程就变得流畅多了。
我深深体会到了做分析实验时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分析实验的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很多。
也许我们当时偷懒了,也许我们当时走神了,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失误走向了结果,那么等待我们的很可能就是误差很大的实验结果,或者是要重新完成实验操作内容。
当然做化学实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还记得制备高猛酸钾的时候,用了十分钟搅拌固体混合物,用了二十分钟通二氧化碳,又用了接近一个小时蒸发结晶,这些过程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当看到自己制备的晶体长的很“好看”时,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还有很多实验操作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很难做出理想的实验结果。
做化学实验时要提前准备,事先有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预习了,就会对这个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实验的一些具体步骤,要准备哪些药品和器材,实验过程中又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只有预习好了,在做实验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无机化学学习心得(五篇)第一篇:无机化学学习心得《普通化学》培训总结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内容。
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
经过此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丰富教学形式。
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一些无机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第一章气体及热化学方程式1.1气体气态方程式(克拉伯龙方程):联系体积、压力、和温度之间关系的方程。
1atm=100kPa分压:在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所产生的压力;(1)一种气体产生的压力与其它气体存在无关;(2)混合气体的总压为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
道尔顿分压定律:在温度与体积恒定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
1.2过程:体系状态的变化。
恒温过程、恒容过程、恒压过程、绝热过程;1.3状态和状态函数状态: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的总和。
如:确定一瓶气体的状态,需用p、V、T、n来表示状态函数:确定体系热力学状态的物理量。
一个状态函数就是体系的一种性质。
状态函数特点:⑴体系状态一定,状态函数有一定值⑵体系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取决于体系的初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⑶体系发生变化后,体系一旦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状态函数恢复原值。
状态函数相互关联的三个特征可概括:"状态函数有特征,状态一定值一定,殊途同归变化等,周而复始变化零。
"24、热和功热:由于温度不同在体系和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形式。
用Q表示,热与途径有关,不是状态函数。
功:除热之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用w表示热和功的符号:⑴体系吸收热量 Q>0;体系放热 Q<0⑵环境对体系做功 w>0;体系对环境做功 w<05、热力学能(内能):热力学体系内部的能量总和,用U表示内能是体系本身的性质,仅取决于体系的状态,故内能是状态函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1、定压反应热、焓和焓变化学反应一般在恒压敞口容器中进行,对于只作体积功不做其它功的体系,U、p、V都是状态函数,所以U+pV也是状态函数,在热力学上,将U+pV定义为型的状态函数,叫做焓,用H表示。
规定:在反应中,>0 吸热反应<0 放热反应2、热化学方程式凡注明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绪论0.1 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明确提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777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07年,道尔顿建立原子论,合理地解释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为化学新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体系;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新历程。
0.2 化学与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可分为四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有机化学是最大的化学分支学科。
0.4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预备知识0.4.1分压定律科学上常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气体的行为:PV=nRT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量,R=8.314J •mol -1•K -1一定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混合气体总压力是由各组分共同产生的。
P(总)= P(A)+ P(B)+ P(C)+…式中:P(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P(A)、P(B)、P(C)分别为混和气体中A 、B 、C 组分气体的分压。
该式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它表明“一定温度、一定体积条件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总()()总()(B x n B n P B p ==式中:X(B)为B 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则P(B)=P(总) •x(B) 定温条件下,某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理想气体总压相同时,其单独占据的体积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体积。
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是各组分气体分体积的加和,称为分体积定律。
V(总)=V(A)+V(B)+V(C)+…V(总)=RT P n )总(V(B)=RT PB n )(=X(B)•V(总)V(B)=X(B)•V(总) 0.4.2 有效数字对数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代表该数为10的多少次方,起定位作用。
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基础课程,是大多数学生本科学习过程中必修课,其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本文结合本门课程,总结全面概括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一、无机化学无机化学主要介绍元素、原子、分子、无机化合物、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内容。
1、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特征由原子结构决定,其原子的特性由原子的数量和结构决定,常见的有碳元素、氮元素、氧元素、氟元素、氢元素、铁元素等。
2、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又是决定于原子构成和结构的。
3、分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单位,其特性是由原子构成和结构决定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是根据其分子结构的不同来区分的,其中有机分子是由碳等元素构成的。
4、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其结构通常由多种原子分子组成,例如水,其结构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硫酸,其结构是由硫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
5、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受到温度、压强以及催化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化学反应可能分为水解反应、合成反应、燃烧反应和腐蚀反应等。
6、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结合或分离的反应,其发生的过程主要是原子间的共价键断裂,形成新的物质,包括离子交换反应、离子混合溶液反应、离子沉淀反应、离子表面活性反应、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等。
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指以分析及相应的理论技术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获得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信息。
1、溶液分析溶液分析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常见的溶液分析方法有色谱、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指示剂分析、重量法分析等。
2、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将物质放入色谱仪中,根据物质的分子量、电荷量等参数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分离、测定和分析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安息色谱等。
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与体会【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
在引言中,对课程背景进行了介绍,并阐明了研究目的。
在详细解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了实践教学方法,并分享了学习收获。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展示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
在教学体会总结中,总结了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
在对课程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学习收获、案例分析、教学体会、课程价值评估、未来发展、教学体会1. 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食品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生能够了解食品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为他们将来从事食品加工、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也需要掌握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以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食品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食品行业中,对于具有扎实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将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与体会。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探讨实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分享学习的收获及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总结教学体会。
本文将对该课程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指导,进一步推动食品专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2) 副(角)量子数(l) :电子所处的电子亚层及电子云的形状。
l值受n限制,可取0,1……,n-1。
(3) 磁量子数(m):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受l的限制(0、±1 … ±l),共(2l+1)个。
(4)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电子自旋的状态。
取值+1/2和-1/22、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1)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削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使有效核电荷数减小(2)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入原子核附近而使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
导致能级交错:如:E4s<E3d3、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至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分布在不违反泡利原理的前提下,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3)洪特规则:在n、l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电子时,将尽可能占据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等价轨道在电子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的状态比较稳定。
原因: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时,电子间排斥作用使系统的能量升高。
4、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分类:自由原子半径: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D(r) 的最大值。
共价半径: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不同分子的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注:同一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较共价半径大。
金属半径: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适用金属元素。
)(2)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区过渡元素,原子半径略有减小;从IB 族元素起,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同族: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
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也增大,但幅度较小。
5、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为气态阳离子,克服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越大,越难失去电子。
无机化学课程总结第一篇:无机化学课程总结无机化学1、热化学1.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4 Hess定律 1.5 反应热的计算2、化学动力学2.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式2.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2.4 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 2.5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化学平衡熵 Gibbs函数3.1标准平衡常数3.2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判断反应程度、预测反应方向、计算平衡组成 3.3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4自发变化和熵---化学反应的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 3.5 Gibbs函数---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Gibbs函数与化学平衡4、酸碱平衡4.1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 4.2水的解离平衡和pH 4.3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盐溶液的酸碱平衡 4.4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 4.5酸碱指示剂 4.6酸碱电子理论4.7配位化合物配位反应配位平衡5、沉淀溶解平衡5.1溶解度和溶度积 5.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5.3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6、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6.1氧化值氧化还原反应6.2电化学电池6.3电极电势 Nernst方程 6.4电极电势的应用第二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参考书目(仅供化学系2005级使用)一、使用教材《无机化学》(上、下)(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二、无机化学参考书《无机化学》(上、下)武汉大学等校合编,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下)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1986年第二版、1992年第三版)获优秀教材一等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上、下)孟庆珍胡鼎文程泉寿孔繁荣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2005年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国家“八五”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近代化学导论》申泮文主编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申泮文主编,2002,化学工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上、下)宋天佑程鹏王杏珍主编,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基本原理》蔡少华龚孟濂史华红编著199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普通无机化学》严宣申王长富编著 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级无机化学》唐宗熏主编,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针对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由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而成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分离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学期课程讲授心得和讲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点内容多重复几遍,不少学生上课时貌似在听,其实在开小差,重点内容只讲一遍,学生消化吸收不了。
例如误差和有效数字这个问题,教学大纲规定2个课时,考试前没有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强调,结果不少学生在操作考核的计算环节有效数字保留不对。
2、要善于维持课堂秩序和气氛。
材料1班学生上课纪律较好,但是部分学生听课不跟老师思路走,跟老师互动差,不管老师讲什么,“我都不理你”。
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驾驭能力,能把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堂变得活色生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这方面本人有待加强。
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犯错的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14级材料1班有几名左右学生自觉性差,出现带早餐进教室,不遵守课上纪律等现象,针对这些学生,单独进行谈话,及时表扬。
4、适当的距离。
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讲台下去走走,不仅可以舒缓课堂气氛、提高听的效率,督促学生课堂纪律,而且可以让教师自身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5、语速适中,抑扬顿挫。
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语速过慢,学生思维不集中,不连贯。
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调整好语速,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二、成绩分布状态分析
本次成绩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20%、二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三是期末操作考核成绩40%。
总体来看,学生操作考试成绩偏高,理论考核部分成绩偏低。
从学生理论试卷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公式和计算的地方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详细讲解。
三、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今后不断给自己“充电”,除了要勤于翻阅各种教辅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等,看他们如何驾驭课堂的,吸其精华。
因为今年本人第一次教授此课程,在授课重点的摸索和学生兴趣点的寻找上有待进步。
201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