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1
原子力显微镜的概述
原子力显微镜是以扫描隧道显微镜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扫描探针
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
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
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
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从而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形貌结构信息及表面粗糙度信息。
相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具有许多优点。
不同于电子显微镜只能提供二维图像,AFM提供真正的三维表面图。
同时,AFM不需要对样品的任何特殊处理,如镀铜或碳,这种处理对样品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三,电子显微镜需要运行在高真空条件下,原子力显微镜在常压下甚至在液体环境下都可以良好工作。
这样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宏观分子,甚至是活的生物组织。
1。
原子力显微镜原理介绍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一种利用原子力相互作用的显微镜,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对样品表面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AFM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无需对样品进行特殊处理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
AFM的原理基于力电荷耦合作用。
当扫描探针和样品表面之间存在距离时,由于它们之间的静电力、范德华力及表面张力等作用,会使探针弯曲。
AFM通过在探针上施加压电力来对探针进行调节,使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保持恒定,从而测量得到探针的形变信息。
通过对形变信息的处理,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拓扑图像。
AFM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扫描探头和力传感器。
扫描探头通常由一个尖端和一段弯曲的弹簧杆组成。
尖端的大小一般在纳米尺度,可以用于成像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样品。
弹簧杆的弯曲情况则是通过力传感器来测量的。
在AFM操作过程中,首先将样品固定在一个大型可移动的扫描平台上。
然后,将扫描探头靠近样品表面,使其与样品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10纳米的量级范围内。
通过扫描平台的控制,可以使探针在样品表面上进行扫描。
当探针在样品表面上移动时,它所受到的相互作用力会随着扫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探针的形变,可以准确测量样品表面的高程和形貌信息。
AFM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操作,常见的模式包括接触模式、非接触模式和振动模式等。
接触模式是最常用的模式,通过将探针与样品表面保持接触,测量形变信息。
非接触模式则是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进行作用,避免了对样品的破坏。
振动模式则是通过控制探针的共振频率来得到形变信息。
AFM不仅可以提供样品表面形貌信息,还可以测量样品的力学性质。
通过改变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测量样品的硬度、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
总之,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原子力相互作用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显微镜。
通过测量探针的形变信息,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的三维拓扑图像和力学性质。
微纳尺寸的测试表征技术之—AFM简介:AFM全称Atomic Force Microscope,即原子力显微镜,Binnig, Quate and Gerber于1986年发明。
它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其相对于STM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测不导电的样品。
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原理:AFM是用一种特殊的探针去探测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即是Van der Waals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当AFM针尖靠近样品表面的时候,针尖和样品表面原子之间的原子力如下图所示:表面施加给针尖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悬臂的弯曲悬臂这样微小的变化可以通过光学技术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产生AFM 的形貌图AFM 的分辨率对于AFM ,悬臂变化对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的依赖性比较弱(如下图所示)Z = - F / k这样会导致针尖上的几个原子同时和样品上的几个原子起作用。
因此,AFM 并不能得到原子级的分辨率。
AFM设备扫描探头,回路系统,振动隔离系统,探针,悬臂变化探测系统等AFM探针----悬臂和针尖在AFM中,探针是平行于样品表面放置的,探针由弹性的悬臂,悬臂末端的针尖和一个底座构成。
当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的时候,弯曲就会在悬臂上产生。
AFM悬臂悬臂可以理解成一个具有弹性系数k的弹簧,当力(F)作用在探针上的时候,悬臂上就会发生一个小的偏移(∆z),并遵守胡克定律。
∆Z = - F / kV型的悬臂是最常用的,它对垂直的变化具有较小的力学阻力,但对于横向的变化又有较大的力学阻力。
另一种比较常用的悬臂是直角的。
悬臂一般长100到200μm,宽10到40μm,厚0.3到2μm。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知识解读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可用于研究物质的表面形态、力学性质等。
AFM采用扫描探针从样品表面扫描,利用针尖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来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AFM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测量、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实验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AFM工作原理AFM探头在扫描样品表面的过程中,通过针尖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原子间力、化学键力、范德华力、弹性力等)来感知样品表面形态信息。
AFM采用的采样频率一般在几十赫兹到几百赫兹之间,探测范围在纳米到微米之间,精度可达纳米级别。
AFM探测原理大体可以分为力-位移探测和干涉仪探测两种方式。
力-位移探测是利用弹性探针尖部与样品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来感知样品表面形态信息。
探针在扫描样品表面时,探针尖部的位置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晶体谐振试验测量得到。
干涉仪探测则是采用光学干涉原理,通过探针尖部的振动干涉信号来获得样品表面形态的信息。
AFM应用领域AFM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表面形态方面,AFM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粗糙度、角度等信息。
在生物领域,AFM 可以用于测量蛋白质、DNA、细胞等的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形变硬度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AFM可以用于材料表面物理性质的研究,如表面润湿性、磁性、电学性质等。
在纳米科技领域,AFM可以用于制备纳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研究等。
使用AFM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使用AFM时需注意:1、准备好样品。
样品应具备光洁度、平整度等要求,要排除可能引起探针损坏或测量误差的因素。
2、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获得的样品表面信息,确定扫描范围及分辨率。
3、选择适量的力度。
根据样品类型及探针硬度等因素,选择适量的力度。
4、检测探针。
检测探针的质量及硬度等特性。
5、设置参数。
根据采样方式、探租类型及大小等,设置相应的参数。
化学物质的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一种能够获得材料表面拓扑结构信息的先进纳米分析仪器。
利用其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工作原理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基于在原子尺度上感知力的技术。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信息。
其关键部件是一个高精度的微悬臂,类似一个弹簧,其尖端装配有一个纳米级的探针。
当探针靠近样品表面时,通过悬臂的微弯变化,可以感知到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记录探针与样品的相对位置变化,就可以重构出样品的表面形貌。
二、应用领域1. 材料科学研究: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材料的晶格结构、表面形貌和纳米尺度下的力学性质。
这对于材料研究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纳米电子学: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纳米尺度上探测和调控器件的结构和性能。
这对于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生物医学领域:原子力显微镜可用于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形貌、细胞力学性质和蛋白质折叠状态。
这对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1. 高速成像:目前,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来获得一张高质量的成像图像。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成像速度,实现快速、实时的成像。
2. 多模式集成:当前的原子力显微镜通常只能提供一种成像模式,如接触模式或非接触模式。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多模式集成,使得同一台仪器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的成像模式。
3. 原位测量:原子力显微镜通常是在大气环境下进行成像,而在许多应用领域,如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所研究的样品往往需要在真空、高温或湿润等特殊环境下进行测量。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原位测量,使得原子力显微镜能够适应更多的实际应用需求。
结语原子力显微镜作为一种强大的纳米级成像工具,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