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第六章 生产要素及其收入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章1.试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以及整个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
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
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要素的理论和产品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
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
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2.试述生产者的要素使用原则和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解答:生产者在使用要素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例如,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
于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消费者在供给要素时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3.利润最大化产量和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有什么关系?解答: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案2017年11月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明确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①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节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
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三节阐述了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2.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演绎法,归纳法。
第六章分配理论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与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一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元时每周赚80元,而在每小时3元时赚105元,则由此可以判断(A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等D、无法确定2、在要素市场上,下面哪一项不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B )A、要素的供求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B、要素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C、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D、要素没有任何的区别3、经济租金的含义是(C )。
A、使用一单位资本所支付的价格B、使用一亩土地所支付的价格C、某种生产要素量既定时大于所要求的那部分收入D、某种生产要素量既定时小于所要求的那部分收入4、如果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增加,那么(D )。
A、工资率下降,劳动的供给量会增加B、工资率下降,劳动的供给量会减少C、工资率上升,劳动的供给量会增加D、工资率上升,劳动的供给量会减少5、在要素市场上,家庭(B )。
A、购买劳务B、出售劳务C、购买厂商产品D、出售产品6、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有劳动的工资、(B )。
A、资本的红利和货币的利息B、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C、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准租金D、货币的利息和土地的经济租金二、名词解释1、边际产品价值:所谓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完全竞争企业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
2、卖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上作为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3、买方垄断:企业在要素市场上作为买方是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作为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4、土地:通常泛指自然资源,其显著特点是数量有限,它的“自然供给”固定不变,不会随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5、资本:是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物品。
三、简答题1、简述生产者的要素使用原则和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生产者在使用要素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案2017年11月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明确什么是西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①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二节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
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三节阐述了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2.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演绎法,归纳法。
西方经济学教案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培养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1.供求理论:介绍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均衡条件。
通过供求曲线的运用,解释价格变动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偏好和预算约束做出消费决策。
介绍无差异曲线、预算线等概念,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3.生产者行为理论:探讨企业如何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进行投入选择,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
介绍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概念,分析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成本控制策略。
4.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不同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
探讨市场竞争、价格歧视、广告宣传等策略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5.要素市场理论:研究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
分析要素收入分配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和核算方法,分析总需求、总供给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探讨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等不同学派对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观点。
2.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调控作用。
3.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影响因素,分析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本积累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经济增长理论。
4.开放经济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分析汇率制度、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及其政策调整。
第6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单项选择1、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是因为( A )A.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B.规模收益递减C.规模收益递增D.以上都不对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D )。
A.派生的需求B.联合的需求C.最终产品的需求D.A、B两者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某企业投入的要素价格为5元,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为0.5,利润极大化时的产品价格为( D )A.2.5元B.1元C.0.1元D.10元4、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 A )。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能确定5、有关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它是指工资率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产生的影响B.若劳动时间不变,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提高C.若劳动时间不变,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有能力消费更多的闲暇D.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供给量增加6、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是指( C )。
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劳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D.以上均对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土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别是( D )状。
A.水平、垂直B.向左下方倾斜C.向右下方倾斜,向左下方倾斜D.向右下方倾斜,垂直于数量轴8.当厂商面对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时,【D】A.边际收益等于产品价格B.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价格C.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D.都对9.如果产品价格为10单位,目前增加1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是2单位产品,那么,该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C】A.10B.5C.20D.10010.地租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B )A.对土地的占有B.土地稀缺且固定不变C.土地是一种重要财富D.土地有生产力11.地租不断上升的原因是(C )A.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B.土地供给不断减少C.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D.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供给 二、判断题1、分配理论实际上是均衡价格理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应用。
第6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一、名词解释1.生产要素答: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产品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有生产要素的参与,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
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原始生产要素和中间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
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2.准租金答:准租金是指对任何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短期内相对固定)生产要素的支付。
除土地外,任何一种在短期内供给量相对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使用都须支付一定的价格。
在现实中,有些要素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在长期中可变,这类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就叫做准租金。
例如,厂商投资建设的厂房、机器等物品,在短期内即使厂商不能盈利,也无法把它们从现有的用途中转移到收益较高的领域;反过来,即使厂商盈利很多,它也无法迅速增加这些物品的供给。
因此,这些资本品在短期内供给是不变的,但在长期内却是可变的。
3.经济租金答:经济租金是指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要素的当前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部分,简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从租金的分析可以看出,租金的特点在于要素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到租金的供给。
有一部分要素收入类似于租金,即从要素收入中减去该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把要素的这一部分收入称为经济租金。
也就是说,经济租金并不是吸引该要素用于当前使用所必需的。
4.引致需求答:引致需求是指厂商由于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而派生出来的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派生需求,或者叫“引致需求”。
06 第六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一)选择题1.设有甲、乙两类工人,甲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250元/月,乙类工人要求的工资率为200元/月。
某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雇佣所有甲、乙两类的工人,并支付每个工人250元/月的工资。
由此可知,甲、乙两类工人得到的月经济租金()。
A.分别为250元、200元;B.均为250元;C.均为50元D.分别为50元、0元。
2.为了得到某厂商多个可变要素中一个要素的需求曲线,我们必须考虑()。
A.要素价格变化的内部效应;B.要素价格变化的外部效应;C.垄断剥削;D.垄断购买剥削。
3.下列判断哪一句是错误的?A.经济地租属于长期分析,而准地租属于短期分析;B.经济地租系对某些特定要素而言,而经济利润则是对整个厂商来说的;C.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D.一种要素在短期内存在准地租,并不意味着长期中也存在经济利润。
4.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她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的经济地租为()A.10万元;B.7万元;C.3万元;D.不可确知。
5.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B.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C.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D.以上均非。
6.全体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这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前者与后者重合;B.前者比后者陡峭;C.前者比后者平坦D.无法确定。
7.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前者与后者重合;B.前者比后者陡峭;C.前者比后者平坦;D.无法确定。
8.正常利润是()。
A.经济利润的一部分;B.经济成本的一部分;C.隐含成本的一部分;D.B和C都对。
9.假设生产某种商品需要使用A、B、C三种生产要素,当A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它的边际物质产品()。
A.在B和C的数量及技术条件不变时将下降;B.在技术条件不变但B和C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将下降;C.在任何条件下都将下降;D.A和B。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选择
一、欲望
(一)欲望
(二)欲望的层次
二、效用
(一)效用的概念
(二)效用的特点
提问:效用与使用价值是不是一回事?
(三)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
三、效用评价
(一)基数效用论
(二)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总效用、边际效用及效用最大化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例:消费饮料的效用
(一)总效用
(二)边际效用
(三)关系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内容
2、原因
(1)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2)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案例:第一块比萨饼的效用最大。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三、效用最大化
(一)前提假设
(二)实现条件。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六章生产要素及其收入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六章生产要素及其收入
本章教学内容:要素理论、分配利率
本章教学重点:要素的需求原则、要素的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
本章教学难点:劳动供给曲线
本章教学目标:1.掌握要素的供给原则。
2.掌握要素的需求原则。
3.理解劳动的供给曲线。
4.理解土地供给和地租。
5.理解资本供给和利息。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六章第一、二节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要素供给问题及原则
一、教学内容:要素需求、要素供给理论
二、教学重点:完全竞争企业要素使用原则、要素供给原则
三、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原则
四、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企业要素使用原则
2.理解完全竞争市场要素使用原则
3.掌握完全竞争市场要素需求曲线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要素需求
要素供给
八、教学反思
第六章第三、四、五节劳动和工资、土地和地租、资本和利息
一、教学内容:劳动、土地、资本要素供给与收入
二、教学重点:劳动供给曲线、资本使用价格和地租
三、教学难点:劳动供给曲线
四、教学目标:1.掌握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2.理解土地的使用价格——地租
3.理解资本的价格——利息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劳动供给曲线地租
利息
八、教学反思。
第六章分配理论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
第六章生产要素及其收入
本章教学内容:要素理论、分配利率
本章教学重点:要素的需求原则、要素的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
本章教学难点:劳动供给曲线
本章教学目标:1.掌握要素的供给原则。
2.掌握要素的需求原则。
3.理解劳动的供给曲线。
4.理解土地供给和地租。
5.理解资本供给和利息。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六章第一、二节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要素供给问题及原则
一、教学内容:要素需求、要素供给理论
二、教学重点:完全竞争企业要素使用原则、要素供给原则
三、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原则
四、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企业要素使用原则
2.理解完全竞争市场要素使用原则
3.掌握完全竞争市场要素需求曲线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要素需求
要素供给
八、教学反思
第六章第三、四、五节劳动和工资、土地和地租、资本和利息
一、教学内容:劳动、土地、资本要素供给与收入
二、教学重点:劳动供给曲线、资本使用价格和地租
三、教学难点:劳动供给曲线
四、教学目标:1.掌握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2.理解土地的使用价格——地租
3.理解资本的价格——利息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劳动供给曲线地租
利息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