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47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提升训练80篇1.子路杀虎2.上下其手3.子产不毁乡校4.景公知人寒5.御者⑴之妻6.孙子兵法7.海大鱼8.中山君飨士9.曾参杀人10.季梁谏魏王11.不死之药12.惊弓之鸟13.苟无民,何以有君.14.画蛇添足15.狐假虎威16.不死之药17.邹忌谈鼓琴18.甘戊与船夫19.棘刺母猴20.和氏璧21.纪昌学射22.廉范以少击众23.祁黄羊去私24.塞翁失马.25.蔡邕善乐知音.26.文人相轻27.诫子书.28.床头捉刀人29.上自劳军30.陈实与“梁上君子”.31.陶侃母32.邓攸弃儿保侄33.君子济.34.陈元方35.原谷谏父36.李崇断案37.动筒尝于国学38.为人大须学问39.顾况.40.李太尉抑白少傅41.农夫殴官.42.推敲43.哀溺.44.吕蒙正不受镜45.王冕苦学.46.物破自有时47.句章野人48.张之万之马49.范仲淹有志于天下.50.良桐51.巨商蓄鹦鹉.52.鲁肃简公二事53.韩休为相54.洪承畴①二事55.刘南垣开喻门生56.明成祖讲官.57.银烛58.知人59.谲判.60.赵人患鼠.61.说马.62.东坡逸事63.司马温公故事二则64.李文定报德65.善士于令仪66.王德用有量67.人虎说.68.弈喻.69.欧阳修苦读70.熟读精思(节选).71.辽阳妇拒贼72.迂公修屋.73.卖柑者言.74.义犬75.骂鸭.76.郑人逃暑77.小时了了.78.吾亦冻汝儿79.阿豺折箭.80.孙叔敖埋蛇..1、子路杀虎孔子尝.游于山①,使子路②取水,逢虎于水所③,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
问孔子曰:“上士④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
”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
”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
”于路出尾弃.之。
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
”乃怀石盘,欲中孔子。
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2024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会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参考译文★1.欧阳询观碑欧阳询曾经(骑马)出游,看到(一块)古碑,(碑文)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让马停下来,观看古碑上的书法,很久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又回来,下了马站在(古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看得意犹未尽,)于是在古碑的旁边过夜,三天后才离开。
★2.陶母责子陶侃年轻时,担任负责渔业的官吏,曾经把(一)陶罐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将腌鱼包封好交给送鱼来的人,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啊。
”★3.桓公入蜀桓温(率军)进入蜀地,到了三峡附近。
军队中有人捕获了(一只)小猴子,它的母亲沿着江岸(一路)悲啼,(跟着)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
(母猴)终于跳上船,(但)到船上后就立刻死了。
(人们)剖开它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寸地断裂了。
桓温听到此事,大怒,下令开除那个军人。
★4.陆绩怀橘陆绩,字公纪,是(生活在)吴郡的吴人。
……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了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款待他。
陆绩(在)怀里藏了两个橘子,等到回去(的时候),(向袁术)行拜礼辞别(,怀里的橘子)落到了地上。
袁术说:“你来做客却在怀里藏了橘子吗?"陆绩跪下来回答道:“(这橘子是)我母亲生性所喜欢的,(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
"袁术(听后)非常赏识他。
★5.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宴饮),让人牵一头驴进来,在驴脸上贴了(一张)长纸条,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您让我)用笔再添加两个字。
”(孙权)就听从(他),给了(他)笔。
诸葛恪在那几个字下面接着写了“之驴”。
全体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于是(孙权)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6.卞庄子刺虎卞庄子想要杀虎,旅店里的童仆阻止了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它们)吃得香甜(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一定会打斗,打斗(的结果)就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46-50(附答案与译文)46不因一袍乱方寸刘先生者,河朔①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
间入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②而归,尽则更出。
日挈一竹篮,中贮笤帚、麻拂③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
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④,刘欣谢而去。
越数日见之,则故褐⑤如初。
富人问之,则云:“吾几为子所累。
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⑥;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
数日营营⑦,不能自决。
今日偶衣之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⑧此,是大可笑。
适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
嘻,吾几为子所累矣!”(《睽车志》)【注释】①河朔:黄河北面。
②盐酪:指食盐等物品。
酪,本指乳制品。
③麻拂:除尘工具。
④衲袍:旧长袍。
衲(nà),缝补。
⑤褐:粗麻短衣。
⑥扃(jiōng):关闭。
⑦营营:指内心忧愁的样子。
⑧方寸:心。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间.入衡山县市() B市.盐酪而径归()C日挈.一竹篮() D尝.赠一衲袍 ( )E刘欣谢而去.() F吾常日出庵. ( )G适.一人过前 ( ) H尽则更.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日偶衣之.市②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B①刘欣谢而.去②则市盐酪而.归C①以.一袍故②则牢关以.备盗D①尽则.更出②不衣而出,则.心系念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是()A则市.盐酪而归 B或衣.以出C因市一锁. D妇抚儿乳.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译文:②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译文:③嘻,吾几为子所累矣译文:五、仔细阅读原文回答问题:①短文中刘先生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②你从刘先生的言行中得到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偶尔。
B卖。
C提。
D曾经。
E离开。
F小茅屋。
G恰好。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练习40篇作为一位初中生,研究文言文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会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但是通过大量的练,同学们也可以熟练地阅读文言文。
以下是40篇文言文阅读练题,希望对同学们的文言文研究有所帮助。
1. 孟子·梁惠王上2. 韩愈·师说·其一3. 柳宗元·阙题4. 陆游·闲情赋5.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二首·其一6. 元·武则天·探春词7. 元·郑光祖·半夜雷轰8. 南朝梁·萧衍·临江仙·其三9. 唐·李商隐·夜泊牛渚怀古10.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11. 明·杨慎·临江仙·其一12. 明·沈从文·边城·其一13. 五代梁·贺知章·夜雨寄北14.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5. 明·张岱·天净沙·秋思16. 宋·欧阳修·蝶恋花·双调17.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七夕(其一)18.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9. 汉·刘向·列女传·孟母20.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十一出21. 元·白朴·西湖寻范参军22. 唐·杜牧·赤壁23. 宋·苏洵·赤壁赋24. 清·袁枚·论诗25. 明·文征明·题龙阳县壁26. 唐·韩愈·伶官传27.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卖油翁28. 唐·白居易·琵琶行29.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三·兴止节奏论30. 北魏·崔颢·黄鹤楼31.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2. 宋·周敦颐·爱莲说33. 宋·刘过·陋室铭34. 唐·白居易·东篱乐府·其五35. 宋·杨亿·谪仙怨36. 宋·吴文英·雪梅怨37. 纳兰·临江仙·其二38. 宋·陆游·示儿童教诗书39. 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40. 宋·王安石·乡村四月以上是40篇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练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选择不同的难度练。
初中文言文阅读(汇总5篇)1.初中文言文阅读第1篇【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注]①罢朝:停止了早朝②会:必然,一定③田舍汉:庄稼汉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⑤ 忤:触犯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⑦具:穿戴好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皆以美于徐公于:(2)王之蔽甚矣蔽:(3)时时而间进间:(4)皇后何为若是是: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
(4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 2分)《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宗曾罢朝”对比阅读答案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5、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现实你会想到什么呢?(2分)参考答案:1、(1)比(2)受蒙蔽(每题1分,共2分)(4)是:这样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他)每每在朝廷上与我谏诤,侮辱我,使我不自在。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3、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初三期末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5篇, 再附送5篇)一、商於子家贫商於子①家贫, 无犊以耕, 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 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 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 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 子乃反怒而弗答, 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 执豕于牢⑧。
言将以为殽⑨。
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 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 虽不得田,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 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⑪者也。
”(选自明•宋濂《文宪集》, 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尤:抱怨, 指责。
⑥造:到。
⑦曹:群, 这里指猪群。
⑧牢:关养牲畜的圈。
⑨殽(yáo):通“肴”, 鱼、肉一类的荤菜。
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⑪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词语。
(4分)①宁毋先生过而尤之过: ②子乃反怒而弗答弗:③终日不能破一畦终日: ④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 从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3分)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 偶然;③经过;④竟然, 却。
(2)您认为我颠倒是非, 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选贤举能, 任用贤良。
文段借古喻今, 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 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译文:商于子家很贫穷, 又没有牛耕田, 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文言文阅读 50 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文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50篇经典文言文学习(附翻译答案精美排版) 1、顾荣施炙谷荣在洛阳。
他尝了尝邀请函的味道,觉得自己在烧人。
② 他想烧人。
他不做了,因为他不做了。
坐在一起嘲笑它。
荣说:?有没有人整天拿着它却不知道它的味道??在无序过河后,通常会有一个人左右来帮助应对危机。
问为什么,是被烧伤的人。
【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
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
炙,烤肉。
③同坐:同席的人。
[2022年广东湛江]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应人请(曾经)b.因辍己施焉(给予)..c.同坐嗤之(讥笑)d.常有一人左右相助(身边的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3.你从谷荣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翻译:古荣在洛阳时,被邀请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谷荣发现送烤肉的人表示他想尝尝烤肉,所以他给了他一份烤肉。
桌上的人都嘲笑他,他说:?谁整天带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后来,谷荣在战争中避难。
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常常有一个人来帮助自己。
顾荣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
原来,这名男子就是接受烧烤的服务员。
答案:1.d(?左右?意为?帮助?)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烧烤的味道,他怎么能整天带着烧烤?3.善有善报。
(或: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一2、老马之智关中和Xi Peng① 从桓公那里砍下孤独的竹子②, 春天和冬天,困惑和迷失②.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他放开那匹老马,跟着它走,所以他找到了路。
山上没有水。
Xi Peng说:?蚂蚁冬天生活在山的阳光下,夏天生活在山的阴凉处。
蚁土③ 是一英寸长④ 有水吗。
?他挖土取水。
[注]:① 关中和Xi Peng:他们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杜可欢实现了霸权。
② 古朱:诸侯国。
③ 蚂蚁土:蚂蚁挖窝时从地面运出的土壤形成的土堆。
④ 仁:古代的计量单位。
在古代,七八英尺被称为一人。
【2021湖南湘潭】1.解释在课文中添加一些单词的含义。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1.★鲁人徙越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2.略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
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1.(1)背(2)为什么(3)你2.略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0. ★管庄子刺虎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
(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
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50篇(答案解析加译文版)战马记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2.略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
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①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
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
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
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④类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
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
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
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2、翻译:①僧俱以告②当为除之③僧苦问其所以6、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
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
“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
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
”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②应声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7、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
”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
”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
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
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
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
“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
《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对②说③方④遽⑤应⑥既⑦敏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说“经”。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
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说“岂”。
“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
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
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10、宋太宗学书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
“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
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
“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
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
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②又以问著③书固佳矣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11、崔景偁拜师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