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上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
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中国的疆域1、中国的位置2、中国的疆域:⑴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 领土四至3、疆界和邻国⑴ 陆界和邻国⑵ 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更多知识点请点击阅读详情gt;gt;gt;gt;gt;湘教版初二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知识点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1、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包括自治县、自治洲、市)乡(民族乡、镇)。
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云、桂、粤、台。
3、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位置最西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简称是新。
更多知识点请点击阅读详情gt;gt;gt;gt;gt;初二上册湘教版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知识点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三、分布疏密不均四、我国的人口政策更多知识点请点击阅读详情gt;gt;gt;gt;gt;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知识点第四节中国的民族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
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更多知识点请点击阅读详情gt;gt;gt;gt;gt;湘教版初二地理上册中国的民族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了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以及人口分布、人口政策等内容。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基本地理情况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疆域的边界、人口政策等细节内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概况;理解我国的人口分布、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大事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2.难点:我国疆域边界的具体位置;人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疆域情况。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位置、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疆域的面积、边界等详细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疆域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及其影响。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我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在疆域和人口方面的新政策及其意义。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1.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第三位, 位于亚洲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小部分位于热带。
2.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为中心线,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新疆),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
3、我国东临海洋, 从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第一大岛台湾岛, 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4.我国陆上国界漫长, 达2万平方千米, 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有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5.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6、目前人口数为13.7亿。
东西人口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以东南人口密集, 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人口多, 西部人口少。
7、我国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8、我国共有56个民族, 各民族中, 汉族人口最多, 少数民族中, 壮族人口最多。
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 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
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9、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10、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 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降水;②交通: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材内容包括:疆域辽阔、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
本章通过介绍我国的疆域和人口状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范围、地理位置、邻国关系、行政区划以及人口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疆域和人口的细节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基本知识。
2.难点:疆域和人口的细节知识,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疆域范围、邻国、行政区划等。
2.数据分析法: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增长趋势。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疆域和人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地图、挂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出本章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状况。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图,让学生阅读并指出我国的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等,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或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或中纬度),小部分在热带(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没有寒带(北极圈没有穿过我国)。
2.位置的优越性(此部分作为了解,常见为选择题)(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辽阔的疆域3.领土的四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53°N)。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产生气候差异。
例如:当海南岛春耕大忙的时候,黑龙江仍是冰天雪地。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约135°E)。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约73°E)。
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2°),产生时间差异。
例如:当我国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却繁星满天。
注意:我国的最东端和最北端都在黑龙江省。
4.我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5.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注意方向):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
6.我国岛屿众多,台湾岛为第一大岛。
热点岛屿:钓鱼岛(属于东海)、黄岩岛(属于南海);领海宽度为12海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中国的人口1、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人口的1/5 。
3、中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上升,我国人口迅速增长。
②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将持续增长。
4、我国人口分布的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一线。
5、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6、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二、中国的民族1、我国有56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5 %,其他55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壮族。
3、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云南省(民族缩影)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5、特殊民族:台湾:高山族、海南:黎族、云南:傣族、四川:彝族。
6、民族节日:蒙古族——那达慕节、傣族——泼水节、高山族——丰收节、藏族——晒佛节、雪顿节。
7、民族活动:傣族——孔雀舞、蒙古族——摔跤、骑马、射箭。
8、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随堂练习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1-2题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A.新、川、内蒙古、藏B.蜀、藏、新、内蒙古C.内蒙古、川、藏、新D.藏、新、内蒙古、蜀2、图中E、F是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A.沪、台B.鲁、京C.鲁、豫D.台、粤3、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分布相对均匀B.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C.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D.黑河—腾冲一线是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4、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处于低增长率阶段,但人口总数仍在增长,主要原因是()A.人口基数大B.生活水平高C.出生率高D.死亡率低5、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全国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重要决策,下列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会大大加快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C.会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D.可有效提升我国人口的素质6、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甲B.乙C.丙D.丁国际上普遍认为,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7%,或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10%,0~14岁少年儿童比重低于30%,就意味着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是本学期开始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以及其相关知识。
内容涵盖了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疆域范围、省级行政区划等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疆域范围的概念理解,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和特点,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地图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数据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疆域范围,引发学生对疆域问题的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分析:分析疆域范围的概念,通过地图观察,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和特点,分析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