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指南:胆道癌管理》摘译 黄华冰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
最新发布!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第三版胆道癌临床实践指南新鲜出炉肝癌领域指南很多,但胆道肿瘤领域可参考的指南却屈指可数!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于2007年推出了治疗胆道癌(胆管癌、胆囊癌和壶腹癌)的临床实践指南,然后于2014年出版了第二版,近日,学会更新了该指南的第三版(2019版),包括6个主题:预防性治疗,诊断,胆道引流,外科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化疗和放疗领域的新观点。
化疗篇1不可切除胆道癌的一线化疗方案有哪些?推荐:推荐吉西他滨与顺铂或S1联用或与顺铂和S1三药联合使用(1级,证据水平A)。
理由:不可切除胆道癌患者的预后极差,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ABC-02研究是一项随机III期研究,比较吉西他滨单独与吉西他滨加顺铂(GC)在不可切除或复发的胆道癌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GC组中的OS明显长于吉西他滨单药组。
在日本患者中进行的GC治疗与吉西他滨单独治疗的疗效比较的BT22研究与ABC-02研究的结果相似。
因此,GC治疗已被公认为不可切除胆道癌化疗的全球标准。
单臂II期试验已经报道了S-1单药治疗和吉西他滨+ S-1联合治疗(GS)治疗晚期胆道癌的良好疗效。
因此,进行了随机II期试验(JCOG0805),目的是在GS治疗和S-1单药治疗之间选择更有希望的方案,结果显示,GS治疗1年生存率更好。
基于这些结果,进行了III 期试验来证实GS与GC的非劣效性(JCOG1113)。
在OS方面,GS与GC的非劣效性被证明,GS被认为是晚期胆道癌的新的护理选择标准。
此外,一项III期临床试验(KHBO1401)评估了S-1联合GC疗法(GCS)与GC联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胆道癌的疗效。
该试验证明了GCS在OS方面优于GC,比GC治疗产生更高的反应率,因此GCS也被认为是晚期胆道癌的标准治疗选择。
根据这些结果,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联合顺铂、S1或顺铂和S1,目前被认为是无法切除胆道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诊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进展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第17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上提出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病理改变为肝内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并伴有肝实质坏死等改变。
由于病因尚未明确,考虑可能是多种因素激发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并持续作用于肝内微小胆管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AMA-M2的滴度水平是诊断PBC的重要指标,但也有一部分AMA阴性的PBC患者。
熊去氧胆酸(UDCA)是其主要治疗药物,但其总体有效率仅约60%左右。
中医学虽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辩证论治,运用中药联合UDCA或者单用中医药疗法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007-021.PBC的流行病学长期以来,PBC并不被认为是罕见病,1958年国内明确诊断第一例PBC患者[2],随后陆续有不少关于PBC的文献报道;其中,中年女性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男女比例可达1:9,曾有学者计算出PBC的总发病率约为49.2/10万,而中年女性发病率却高达155.8/10万。
姜小华[3]等也在其基于5000多人的AMA-M2抗体筛查中明确诊断了4名PBC患者。
由于PBC病程长,起病隐匿,随着免疫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发现该病已不再是少见病。
2.PBC的症状与体征PBC患者常起病隐匿,在临床前期和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期通常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可能因为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特别是ALP、GGT升高进而行AMA-M2检查,最后确诊为PBC,杨永林等曾经对早期诊断的15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皮肤瘙痒和轻度黄疸可作为肝功能异常、高ALP、GGT人群的“警戒症状”,有以上表现的患者应进行更敏感的实验室检测或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术前胆道引流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吴俊强;王浩;崔云甫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15(0)10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PD)是治疗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标准术式,但由于其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的术后恢复往往并不理想,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作为一项降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增加手术成功率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也有学者对其效果提出质疑.本文简要论述了PBD在减少PD后并发症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阐释了术前减黄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并对减黄方式的选择、减黄
指征等争论焦点问题作了一定的整理分析.
【总页数】5页(P1592-1596)
【关键词】术前胆道引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
【作者】吴俊强;王浩;崔云甫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5
【相关文献】
1.术前胆道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影响的Meta分析 [J], 贺学荣;张宝华;龚建平
2.术前胆道引流对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影响 [J], 孙孝文;单毅
3.恶性梗阻性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胆道引流疗效的Meta分析 [J], 顾炯;田开亮;程智礼;魏晓明;牛小行;孙玉年;赵成功
4.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丁二磺腺苷蛋氨酸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的应用价值 [J], 郭涛;刘权焰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胆道引流病人术后胰瘘及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杨翼飞;伏旭;毛谅;仇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0,58(4):243-251.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1,2]。
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3]》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制订了本指南。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目前人们对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多认为与环境、遗传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大样本研究结果及专家经验显示,胆囊癌的发生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一)危险因素1.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
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
胆囊结石直径和数目与胆囊癌的发生呈正相关[2,4];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4]。
2.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 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 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5]。
3.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或点状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丁香园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
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
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 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
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
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国际《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解读(最新版)摘要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医疗费用增加、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和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优化胆囊切除术解剖辨识技术和手术技能、风险评估和控制、胆管损伤处理策略和提升医生经验等环节,有可能降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2018年10月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联合美国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消化道外科协会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组成的国际小组,针对18个基于证据的问题和推荐意见进行投票决议,通过了其中17个推荐意见。
该指南可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相关医疗培训机构、医院管理和专业协会等提供合理有效的规范以降低胆管损伤发生率,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一种常规的微创手术,进入临床实践不久,便迅速成为胆囊切除术的标准手术方式。
然而LC的大量开展也带来了较高的胆管损伤发生率。
从2014年起,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为努力提高胆囊切除安全性和降低胆管损伤发生率,联合美国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胆胰协会、消化道外科协会和欧洲内镜外科协会就18个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文献回顾,制定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意见,并于2018年10月在波士顿召开会议,审核和通过了推荐意见,制定了《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多协会共识和实践指南(2020)》[1](以下简称“指南”)。
本文结合国内临床诊治经验和医疗现状对该指南观点进行解读。
1 指南范围、目的和方法指南明确了胆囊切除术中避免胆管损伤的最佳方法,制定和推广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提高胆囊切除安全性的实践推荐意见,面向普外科医生、肝胆外科医生和实习医生,涵盖解剖辨识技巧、发病因素、操作技巧、医生培训和术中损伤处理等多项共识。
该指南的应用旨在提高胆囊切除过程中外科处理的可控性,降低胆管损伤风险和相关发生率,控制医疗费用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1概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免疫紊乱有关。
PBC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
其血生物化学指标特点是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phatase,ALP)、Y-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升高,免疫学特点是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升高,病理学特点是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为进一步规范PBC的诊断和治疗冲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2015年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治治疗共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原发性胆性性胆炎(的断断治疗疗指南》,旨在帮助学师认识本病的临床特是,从而早期断断治范范治疗。
本指南的推荐意见按照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一行会级(表1)。
2流行病学PBC呈全球性会布,可发物于所关种族民族。
最近的荟萃分析⑴显示PB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0.23/10万~5.31/10万,患病率为1.91/10万~40,2/10万,以北美和北欧国最高,我国尚缺乏基于人群的PBC流行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级相详细说明证据质量高(A) 进项步研究不长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长信度中国) 进项步研究有长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长信度,且长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或非常进项步研究很有长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低C) 长信度,且很长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推荐强度强1级)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健弊或可弊大健利弱2级)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似当病学数据。
胆胰恶性肿瘤放疗前胆道引流的方式王坚;郝立校;蔡珍福;皋岚雅;焦成文;王惠菊【摘要】目的:选择合理、有效的胆道引流方式,辅助胆胰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以延长中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减轻其痛苦.方法:对852例胆胰恶性肿瘤伴阻塞性黄疸病人,分别经内镜放置胆道塑料、金属支架引流,鼻胆管持续负压引流,或经超声介入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置管引流,48 h后,实施CT定位下γ-刀治疗.结果:胆胰恶性肿瘤放疗加胆道引流,优良率89.1%.鼻胆管组和经皮肝穿组疗效优于塑料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P<0.05).结论:病人"黄疸"越深,年龄越大,引流意义越大;病情越重,引流越早越好.放疗前的介入引流,以简便、微创、安全、尽快缓解病情、减轻病人痛苦为治疗原则.【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06【总页数】3页(P628-630)【关键词】胆道梗阻;放疗;引流方式【作者】王坚;郝立校;蔡珍福;皋岚雅;焦成文;王惠菊【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肝胆外科,上海,2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胆胰恶性肿瘤造成的胆道梗阻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及代谢紊乱。
临床上通常采用经内镜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或鼻胆管持续负压引流,超声介入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置管引流,和术中肝外胆管置T型管引流等[1-3],并几乎成为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引流首选方法[4]。
2002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采取这类方法对852例胆胰恶性肿瘤进行引流减黄后放射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52例,男481例,女371例;年龄28~86岁,平均57岁。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临床价值吴晶;缪蔚冰;林军;汤冰【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年(卷),期】2006(13)24【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99 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BA)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PECT仪器对59例临床上持续黄疸的新生儿和婴儿进行99 mTc-EHIDA肝胆显像,并经手术病理诊断及随访确诊.结果:最终诊断为BA的34例患儿中,99 mTc-EHIDA肝胆显像全部检出;非BA组25例中23例为真阴性,2例为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性92%,准确度96.6%.结论:99 mTc-EHIDA肝胆显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因,预测治疗效果,对于BA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总页数】2页(P4350-4351)【作者】吴晶;缪蔚冰;林军;汤冰【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核素肝胆显像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临床价值 [J], 刘德军;彭祖光;等2.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诊断婴儿黄疸的临床价值 [J], 韩建国;荆丽艳3.改良法核素肝胆动态显像联合超声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 [J], 陈学忠;关晏星;张青;陈强;万盛华;彭晓卫4.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和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 [J], 段全纪;魏根福;曹秋惠5.放射性核素胆系显像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 [J], 陈雪芬;陈绍亮;刘文官;贾宏丽;赵惠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胆管癌的化学疗法
安芬芳
【期刊名称】《日本医学介绍》
【年(卷),期】1992(013)003
【摘要】一、化学疗法的对象凡不能切除的胆道癌全部是化学疗法的对象。
选择得比较好,有可能长期生存。
选择病例的标准是:75岁以下、PS(Performance status)0—3、无严重的合并症、肝、肾、骨髓功能没有严重损伤者。
而且,在化疗开始前一定要有组织学诊断。
在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例,原则上在应用化疗前进行减黄,梗阻性黄疸不仅对癌症患者的预后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也会增加化疗的副作用。
姑息性手术的病例和切除后复发的病例也是化疗的对象。
对其中全身状态比较好的,能够长期生存的病例,并可能施行化疗。
另外,即使胆道癌在切除治愈后也很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等,复发后死亡率也不少,所以有必要以化疗做为辅助疗法。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安芬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05
【相关文献】
1.胆囊穿孔致肝脓肿误诊为胆管癌一例 [J], 王晨;宁势力;闫禹含;王智达;罗福文
2.胆囊癌与胆管癌中药组方规律关联规则与疗效分析 [J], 李佳丽;朱慧;牛静秀;邴琳;蔡玉梅;崔宇;张文华;尹晓东;应简子
3.B超诊断胆囊及肝外胆管癌合并巨大胆囊积液一例 [J], 袁祥兰;魏来
4.胆囊、右叶肝管内瘘形成加胆囊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J], 李震;李明意;林木生
5.胆管癌胆囊结石伴胆囊穿孔一例 [J], 朱玉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