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苗族人口在中国分布及数量

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xx重要的地理界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xx和xx界线:xx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xx和汉水谷地界线:xx。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xx和汉水谷地界线:xx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xx与xx的分水岭:xx。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系列专项训练: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带答案)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背知识点专项训练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一、必背知识点 1、我国的人口: (1)2010年达到13.7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 (2)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分布特点: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2、我国的民族: (1)构成:共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2)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3)民族风情: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二、专项训练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C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慢 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2.人口数量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为此,我国政府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A.实行计划生育 B.保护环境

C.改革开放 D.节约、保护耕地 3.有关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庞大,出现负增长最好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最好停止增长 C .地大物博,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 ) A.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与云南省的腾冲县的连线为界 B.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C.以长江为界 D.以黑龙江省的漠河至海南的海口一线为界 5.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 A.平原多,气候湿润 B.沙漠多,气候湿润 C.山地多,气候干旱 D.沙漠多,气候干旱 7.下列叙述中,因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严重B.劳动力短缺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D.国防兵源不足 8.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比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比53.4%;男性68652万人,女性64822万人,占比48.6%,全国人口中,0岁至14岁的人占总人口的18.5%;15岁至59岁的人占总人口的69.0%;60岁及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12.5%。死亡率7.08%。;自然增长率5.05%。 由以上数据得出: 1.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2.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人均寿命攀升,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4.男女比例失调。 5.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仍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仍在百位之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其直接的结果是中国人对风险的处理态度将由自留变为转移,城镇化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加深,导致产生风险的因素增加,从而客观上会刺激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从深层次讲,人们选择男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养老和社保体系很不完善,我国应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完善社保体系。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2010040300083 城市规划 朱凤雨

【考点】中国自然地理所有《地理分界线》总结

【考点】中国自然地理所有《地理分界线》总结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渐减少,两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渐拉开距离,随着国家近几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地区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一般比内陆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会更大,这些地方商业比较发达,人流量大,气候适宜。 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疏,大体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昆仑山脉、青藏高原北部,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干旱,有些是终年积雪,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二、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米仓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四、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中国地理分界线

地理界线是将地域单位加以区分的线或带,地理界线一般位于地理要素或地理综合特征变化梯度最大的带段。按属性可分为:①自然地理界线。如土壤界线、植被界线、自然区划界线等。②社会经济地理界线。如行政区界线、经济区界线等。由于地表地域分异现象多为渐变的,故大多数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常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界带,仅少数是清晰的,如行政区界、流域界线、断层构造线等。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胡焕庸线):大体以的市和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2005年1月6日零时二分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诞生。 二、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 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地形区界 1、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10、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四、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热量与温度带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岭—淮河一线 (2)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 (3)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境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4)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

高二中国人口地理说课稿

高二中国人口地理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二中国的人口地理说课稿 中国的人口地理说课稿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华侨政策,通过了解华侨的爱国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我国人口特点、人口问题、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是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具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投影片“人口迁移图”讲授提纲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第一课时]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为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22% 二、人口分布不均 l.我国的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的分布 界限:黑河—腾冲一线 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平原,西部人口密度小。

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长短等原因。 三、我国人口的迁移 四、华人与华侨 1.概念 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第二课时] 五、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 ②增长速度快 2.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①解放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降低 3.人口问题: 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问题 ①人民生活水平低 ②交通、住房、教育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

男女00.560.47 10.640.53 20.640.53 30.620.52 40.620.52 50.600.51 60.600.51 70.550.46 80.560.47 90.580.49 100.590.50 110.560.48 120.620.53 130.610.53 140.640.56 150.710.64 160.730.67 170.810.75 180.810.75 190.830.79 20 1.07 1.04 21 1.000.99 220.920.91 230.970.96 240.850.85 250.750.75 260.740.74 270.740.73 280.850.83 290.740.72 300.720.70 310.760.73 320.740.72 330.700.67 340.790.76 350.810.78 360.880.84 370.920.88 380.950.91 390.970.92 40 1.05 1.01 410.950.92 42 1.030.99 430.810.79 440.920.88 450.920.88 460.890.86 47 1.040.99 480.770.74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490.420.42 500.540.52 510.500.47 520.640.60 530.710.67 540.640.62 550.670.65 560.670.66 570.610.60 580.610.60 590.520.51 600.520.50 610.500.48 620.430.42 630.410.40 640.380.37 650.340.34 660.330.32 670.300.30 680.290.29 690.290.29 700.280.27 710.230.24 720.260.26 730.240.24 740.220.23 750.200.22 760.180.20 770.180.20 780.150.17 790.130.15 800.130.15 810.090.12 820.090.12 830.070.10 840.060.08 850.050.07 860.040.06 870.030.05 880.020.04 890.020.03 900.010.03 910.010.02 920.010.01 930.010.01 940.01 950.01 96 97 98

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有图)

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 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 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 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

何峻峰2012210722 电视剧研究期中作业 苗族电视剧整理与分析 摘要: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 。但尽管人数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苗族在我国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过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电视剧,只有一些民间拍摄的影视作品。由于苗族电视剧资源实在太少,所以只能找到以下几部作品,而且有的作品还不能叫做完全意义上的作品,但这些影视作品在保存和提升苗族文化与价值方面起到了意义非凡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电视剧 在这里我简单做一下整理,目前来说,关于苗族的电视剧有以下几部: 一、《红河泪》2004年李井出品爱情生活悲情剧 二、《开水要烫,姑娘要壮》2007年胡庶出品记录性生活剧 三、《鸟巢》2008年宁敬武出品生活剧情剧 四、《苗岭霓裳》2013年胡平出品爱情生活故事剧 一.《红河泪》 四集电视连续剧《红河泪》是贵州省纳雍县苗族青年李井自编、自导的一部描写现代苗族青年恋爱生活的悲情剧,在反应苗族现代生活方面作了一定探索。该片是李井于2004年构思,后陆续在纳雍境内的维新、沙包、雍熙等乡镇拍摄,于当年剪辑制作出来的。 《红河泪》的大体情节是这样:在莽莽乌蒙群山中有一个很普通的苗寨,寨中的一位叫桃花的苗族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同学李成,但迫于家庭和传统社会的压力,家里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冬哥。在反抗无济的情况下,桃花跳进红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就是这么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编导却刻划出一个个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群悲剧的人物形象。 首先来看主人公桃花。她是一个仍在校读书的学生,有着一般人的美好梦想。但传统的意识和势力首先使她辍了学。通过桃花母亲的口说“女孩子读书父母亲也享不了她的福”,进而强迫她嫁给自己舅舅的儿子冬哥。在经过自己的柔弱反抗,甚至出逃,都遭到传统势力的母亲的压制,甚至把她捆绑回家。在绝望的情况下,桃花采取了消极的极端反抗方式,跳进红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桃花是旧传统下的一个牺牲品,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黑腾线

中国中国地理界线及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特征:以黑河——腾冲为界,东边密集,西边稀疏 若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划一直线(以下简称黑腾线),该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西部为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全境、滇西北、川西、甘肃和内蒙大部、陕北大部、山西和黑龙江的一部)。 但是,大约90%以上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集中在该线以东地区,而一半以上的资源(如林地、草原、荒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等),则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 400毫米降水多数在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的东南部地区,水、土、光、热诸条件配合较为协调,为我国最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我国畜牧业所占比重大的地区,产肉量占全国的90%以上。 西北部地区干旱少水,土地资源差,资源配合不协调,资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低,耕地、林地少,但全国大部分天然草场分布在这里。 从承载的人口看,全国人口的95%集中在东南半壁,每平方公里约有225人,而西北半壁则仅为12人。 东西的经济差异,关键还是东部土地平坦肥沃,多丘陵,平原,耕地比重大,气候条件好,适合人生存,所以人口多往东迁移,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中国地理界线小结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昆祁横、大太巫雪峰。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历史人口地理

1.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 【判断题】关于中国人口来源的基本观点,“外来说”一派认为今天的世界人口来源于南美洲。 () 我的答案:×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我的答案:× 1.2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2 【多选题】在中国历史时期,调查户口主要是为了()。 A、兵役 B、徭役 C、征收赋税 D、划分土地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我的答案:√ 1.3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B 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 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C、低增长率 D、高死亡率 我的答案:ACD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我的答案:√ 1.4 1 【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A、邯郸之战 B、长平之战 C、伊阙之战 D、破赵之战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多选题】建安七子中,因瘟疫而亡的是()。 A、孔融 B、陈琳 C、徐干 D、刘祯 我的答案:BCD 1.5 1 【单选题】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苗族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 调查内容: 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调查结果: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源远流长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是我国民族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述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三,语言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四,文化艺术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五,传统节日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变现形式。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其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温暖,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杭州湾沿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如藏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2000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38人/平方公里,下降了整整一半,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4人/平方公里,下降近2/3,1000公里以上的仅有23人/平方公里。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地坪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二、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 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很多,有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等,它们彼此之间多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总的来看,受西高东低地形和东南季风气候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地域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这使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同样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东部地带,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气候湿润,土地宜耕,因而单位面积对人口的抚养能力大,人口分布密度高;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带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黑河至腾冲线一说,就几乎与干旱区、青藏区等气候分界线相对应。 (2)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应该说,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因此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进而也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模式:东部地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密度比较高;由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趋向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应依次降低。 (3)最后,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受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根深蒂固的,饮食、服装、语言、建筑、风俗、心理乃至生理机能等等的特点莫不与此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