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字辨略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助字辨略》的语法化研究《助字辨略》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解释虚词的专著,历史上该书首次按照虚词功能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实字虚用”的说法,表明作者刘淇具备了朦胧的语法化观念。
《助字辨略》虚词释义的语法化思想体现在三方面:词义演变是实词虚化的根本原因,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实词虚化,词义的演变具有连续性。
标签:《助字辨略》虚词语法化一、《助字辨略》的虚词分类刘淇在历史上第一次对虚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虽然这些分类标准不一,但很多分类都是按照虚词的功能来分的,从这些分类当中可以窥见其对虚词的认识。
《助字辨略》序言中虚词分类如下:“其类凡三十: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
”这些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助词等。
其分类标准并不一致,包括从形式上、语气和意义上的分类,分类标准虽然不够科学系统,但是考虑到刘淇所处时代基本上还是“小学”阶段,语法研究处于萌芽阶段,能做到对虚词这么详细的分类已属难能可贵了,其分类是具有开创之功的。
这也说明刘淇认识到了虚词的复杂性以及对虚词进行分类的必要性,他的目的是使得虚词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他对虚词进行分类,不但考虑到虚词之间的差别,包括细微的差别,同时也看到了不同虚词的相同之处,同类虚词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
刘淇已经看到了实词虚化的事实,首次提出“实字虚用”这一看法。
如果没有对虚词功能作用的认识,就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虽然“实字虚用”与今天的“虚化”“语法化”概念不完全相同,但这种朦胧的语法化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二、刘淇的语法化思想吴福祥(2004)认为“语法化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代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
《助字辨略》研究《助字辨略》是清人刘淇撰写的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它所创造的体例,对后来的虚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助字辨略》在收字规模、词类划分和训诂方法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从而也就奠定了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坚实基础。
本文正是从传统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角度对《助字辨略》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首先,介绍《助字辨略》产生的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从《谷梁传》用“辞”阐释虚词开始,依次介绍从汉代至清代的学者们进行虚词研究的情况。
其次,介绍刘淇及《助字辨略》的成书及体例。
《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按四声对所收虚词分卷编次,类聚而条析,博取从先秦到唐宋的经传、正史、诸子、诗词、小说和一部分方言俗语,重视书证的运用。
再次,分析《助字辨略》的理论框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刘淇的虚词观,刘淇解释虚词的方法、形式以及解释虚词的术语。
最后,从成就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助字辨略》进行评价。
《助字辨略》按四声对所收虚词分卷编次,各类中,又按韵目排列虚词顺序。
《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的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对虚词的完整分类;刘淇对于虚词意义的解释常常有自己的创见,有许多是具有创造性的;取材广博,以方言俗语释古义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
重视被一般学者忽视的复音虚词的研究,随文解释的复音虚词或词组五百多个;刘淇在研究虚词的同时已涉及到许多重要的语法问题并对语法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助字辨略》也存在着局限。
但这种局限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不应苛求,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看到其在传统虚词研究领域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刘淇的《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说它是我国虚词研究的奠基之作当不为过。
《助字辨略》在传统古汉语虚词研究的领域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从中汲取古代虚词研究的精华,用以指导今天的古代汉语虚词的研究。
……。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一、选择题(共20分)(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A、條倍脩休B、特牧福祈C、盆簋益孟D、颖颍顿颈1、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阿)A 说——悦B 矜——鳏C 歌——謌D 昏——婚2、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A 遁——遯B 脩——修C 辟——避D 罢——疲3、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A A 姜氏何厌之有?B B 敢问何谓也?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6、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7、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D 百里奚举于市。
8、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A A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A A 惠等哭,舆归营。
B B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1.《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二者。
2.《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一部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
《说文》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说解共用133,441字,原书分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
原书现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汉朝以后的其他书籍引用,并有北宋徐铉于雍熙三年(986年)校订完成的版本(称为“大徐本”)流传至今。
宋以后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为蓝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4.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
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5. 助字辨略: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助字辨略》方言词考释九则作者:褚红古敬恒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清初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对此后的虚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世历代学者多从虚词、语法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评述,而很少言及其方言词语方面的贡献。
本文试就其所收的九则方言词语做初步考释,以期引起大家对此书方言学方面价值的关注。
关键词:《助字辨略》方言语词考释一、引言清初刘淇著《助字辨略》五卷,以研讨秦汉古籍的虚词为主,兼收了一些唐宋时代的方言词语。
后世历代学者多从虚词、语法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评述,而对其方言词语却很少关注。
据笔者统计,刘氏在《助字辨略》一书中明确标明为“方言”的有24处,其中指明地点的有4处,即“楚语”2处、“吴人语”1处、“蜀人语”1处;标明时代的有1处,即“宋人方言”。
这些方言词语依次为:“儿”“安”“然”“焉”“么”“将”“刚”“怎”“不成”“个样”“休”“恁”“在”“见说”“逐旋”“些”“那边”“忽地”“煞”“却”“着”“莫是”“且莫”“特地”。
本文试就其所收9则方言词语做初步考释,并提供了历代文献例证,使其词义的解释更加完满。
(本论文所引《助字辨略》文字,皆以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为准,引号后括号中的数字为该书的卷数和页数。
)二、《助字辨略》中的九则方言词(一)能《助字辨略》卷二“能”字下:“韩退之诗:‘杏花两株能白红。
’皮袭美诗:‘桧身浑个矮,石面得能䫜。
’唐子西诗:‘桃花能红李能白。
’此能字,与恁同。
亦可作去声,方言个样也。
得能,即个样,吴人语也。
”(二/107)今按:“能”表指代,意为“如此”“这样”“那样”等,“得能”为吴方言词语。
清李调元《方言藻》:“皮袭美诗:‘桧身浑个矮,石而得能䫜。
’唐子西诗:‘桃花能红李能白。
’此能子与恁同,亦可作去声。
方言个样也。
”宋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
”吴文英《三妹媚》:“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能”“恁”用法相同,乃同音相假之理。
用现代语法观谈《助字辨略自序》虚字分类作者:赖璐瑶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9期【提要】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自序》首次对助字进行了分类整理,将其概括为30类,但划分标准存在问题,影响读者对文言虚字的理解把握。
用现代语法观对其进行探讨,发现这30类助字实则可归纳为虚词、实词、语用现象三大类。
其中虚词不到一半,实词所占比例颇大,语用现象的数额也较为可观。
【关键词】助字辨略虚词分类探究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云:“其类凡三十:曰重言,曰省文,曰助语……曰实字虚用。
”这30个类的划分,存在诸多问题——种类繁杂,且划分标准并不统一,甚至有些两两之间很难区分,极易混淆。
通过对其分类及所举示例的研究,将其与现代语法体系进行对比,发现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这三十个类属于虚词的不及一半,有相当一部分在实词之列,而另一部分实则为语用现象。
一、虚词现代汉语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4类。
而《助字辨略》中,发语辞,助语、断辞、顿挫之辞,疑辞、咏叹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承上、转下,则可分别对应为现代汉语的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4类。
发语辞,大致对应为现代汉语中的介词。
“发语辞,如夫盖繄维是也。
”这里的发语辞,指句首助词,即放在句首,预示随后发言的虚词。
所举示例“夫”“盖”“繄”“维”,均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表关涉对象的介词。
助语、顿挫之辞,基本上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
“助语,如无宁灾患之宁,尹公之佗,庾公之斯二之字,是也。
”这两句中的“宁”“之”没有实义,为助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对应。
“顿挫之辞,如孝弟也者,其为仁矣,是也。
”这里的“也者”“矣”即为顿挫之辞,没有实义,只在结构上起到一定的停顿作用,对应为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
疑辞、咏叹词、语已辞,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相对应。
“疑辞咏,叹辞,如乎哉邪与是也。
”刘淇在此将“疑辞咏,叹辞”二者并提,归为一类,要求二者兼具,实际指同时表达疑问和感叹的语气词。
《助字辨略》与《经传释词》虚词研究比较作者:居加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刘淇的《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第一次对虚词进行了完整的分类,并提出虚字以表"性情"论。
《经传释词》是又一部专门研究虚词的著作,其体例严谨,论断精审,向来为学术界所称道。
作为清代虚词研究的代表,两书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角度的研究特点和所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词理论;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33-03清代刘淇所著的《助字辨略》(以下简称《辨略》)是我国第一部对虚词进行完整分类的研究专著,旨在辨明助字在表达性情方面的异同。
该书取材广泛,对虚词的认识和编排体例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为后世所借鉴。
《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成书时间晚于《辨略》。
是清代经学大师王引之的一部虚词研究专著,该书以严谨的思路、精深的理论著称于世,深得学者们的推崇。
清代时期的虚词研究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古人研究虚词主要分为两个视角:文章学角度和训诂学角度。
这两种角度的研究目的很不相同:文章学注重语言表达的语气神情及其运用;训诂学主要是为了释义。
《辨略》和《释词》则分别从这两种角度出发,通过两书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角度的研究特点和所达到的目标。
一、《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虚词相关理论的比较《辨略》首先明确了词有虚实之分,其次认识到虚词虽无实义,但起着表达性情、补足语义的作用,因此不可或缺。
在《辨略·自序》结尾处,刘淇以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为先导,表明自己撰著主旨在于使文章表达性情通畅自然。
通观全书,也可以看出刘淇旨在“辨”助字在表达性情方面的异同。
海城卢承琰在为《辨略》写的序文中认为,表“情”在口语中靠“口吻”,在书面语中靠“助言”。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康熙五十年刊印问世。
刘淇字武仲,号南泉,祖籍河南,世居山东。
刘淇认为虚字在文章中的使用十分重要,他在《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助字辨略》一书博采宋元以前古籍及俗语方言中的虚字476个加以诠释。
全书虚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五卷。
刘淇对所收虚字进行了分类,共分为30类:重言、省文、助语、断词、疑词、咏叹词、急词、缓词、发语词、语已词、设词、别异之词、继事之词、或然之词、原起之词、终竟之词、顿挫之词、乘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词、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
其实,这三十类并不是虚字的真正分类,所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的是虚字的分类,有的是语法现象。
刘淇在训释虚字时采用了六种方法: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
《助字辨略》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虚字专著,它的主要特点有四个。
第一,收字丰富,引证广泛。
所收虚字几乎囊括了常见的文言虚字。
引证上至秦汉古书,下及唐诗宋词,只是未收元曲虚字。
第二,书中收入了不少复音词,大约有1140条。
第三,训释精当,发前人所未发。
第四,采用发言俗语解释虚字,词义通俗易懂。
《助字辨略》是研究虚字的重要著作,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
钱泰吉《曝书杂记》云:“引据该洽,实为小学创例,近时王伯申尚书著《经传释词》十卷,其撰著之意略同此书,训诂益精密。
然创始之功,不能不推刘君也。
《助字辨略》对《马氏文通》和《诗词曲语辞汇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虚字专著。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著。
王引之充分发挥了文字、声韵、训诂的功力,积二十年之功,“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语助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
”书中虚字的排列以守温的三十字母为序。
钱熙祚在该书的《序》中指出,《经传释词》所训释的虚字有六类,一曰“常语”,如“与”、“及”、“也”之类;二曰“语助”,如《国语》“何辞之亦有”中的“亦”;三曰“叹词”,如《书》“已!予惟小子”中的“已”;四曰“发声”,如《易》“于稽其类”中的“于”;五曰“通用”,如“粤”通“越”之类;六曰“别义”,如“与”为“及”又为“以”、“为”之类。
王引之的释词方法也有六种,分别是同文互证、两文比例、互文同训、别本见义、古注互推和旁证引经。
在释词时,王引之先说明用法,再引例证明。
如卷五“盖”字,作者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