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规划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65.50 KB
- 文档页数:5
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城市总体布局是怎样的?昨⽇,接受记者专访的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总规划师韩骥表⽰,在此次规划中,古城西安仍将传承着“九宫格局、棋盘路、轴线突出”的城市布局特⾊。
市域范围内的⼤九宫格局和主城区范围内的⼩九宫格局相结合,这种城市结构不仅传承了历史,还将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城市空间发展: 向西南、东北及渭北延伸 西安未来的城市空间将重点向西南、东北以及渭河北部地区延伸。
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格局。
通过疏解中⼼城市,建设外围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辐射关中区域,带动两级发展。
未来将开发临潼—新筑—未央湖—六村堡—咸阳为⼀线的渭河休闲旅游经济带,使临潼骊⼭风景名胜区与西安城市经济产业形成⼀个完整的系统。
通过西咸经济⼀体化规划,在两市之间建设西咸共建区,使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共同发展。
向南将发展⾄长安,适度开发和保护秦岭北麓旅游资源,保护⾃然和⼈⽂景观,引导城乡可持续发展。
在渭北地区结合经济开发区扩展,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区,使主城区与渭北地区整体发展。
城市结构布局: 九宫格局 虚实相当 汲取西安历城市布局的精华,西安总体结构布局形态确定为“九宫格局,棋盘路,轴线突出,⼀城多⼼”。
九宫格局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功能各异的⼤九宫格局,⽽在主城区范围内形成富有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特⾊的⼩九宫格局,每⼀宫格的定位不同。
在市域范围内,以84平⽅千⽶的唐长安城为中⼼,东⾯临潼,东南蓝⽥,南⾯长安,西南周⾄、户县,西⾯咸阳,西北三原,北⾯⾼陵,东北阎良。
主城区与外围组团、新城之间以交通轴、⼤遗址、⽣态林带、楔形绿地等为间隔,形成功能各异、虚实相当的⼤九宫格局布局模式。
主城区内,以⼆环内区域为核⼼,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态度假区;南部为|考试|⼤|⽂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浐灞河环境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态区。
基于GIS的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景观风貌视域分析西安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其大小雁塔历史地段作为该城的标志性景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基于GIS技术,对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该地段的景观特点和可视范围。
1. 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简介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包括大雁塔和小雁塔两座古建筑以及周边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
大雁塔建于唐朝,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也是唐代的一座佛塔。
这些建筑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GIS技术在景观风貌视域分析中的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
在景观风貌视域分析中,GIS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地理数据,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视域分析结果,为景观规划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方法针对西安大小雁塔历史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地理数据收集与整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获取大小雁塔地段的地理数据,包括建筑的位置、高度、形状等信息,以及周边地形的高程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构建起基础的地理数据库。
3.2 视域分析模型建立在GIS软件中,建立大小雁塔地段的视域分析模型。
该模型包括视点的设置和覆盖范围的确定。
视点可以设置在大小雁塔的顶部或者周边的观景平台,通过选择不同的视点,可以获得多个视域分析结果。
覆盖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一般包括近景和远景。
3.3 视域分析结果生成与展示利用GIS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大小雁塔地段的景观风貌视域分析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通过数字地图、3D场景和统计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直观地呈现大小雁塔地段的景观特点和可视范围。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是中国唐朝皇家居住地、朝臣官僚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宫殿群和都城,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
唐长安城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精致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建筑装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精美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的规划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规划期、增设服务设施期和长远规划期。
一、初始规划期
初始建筑期以宋祁,文成公主为首的唐室发动一系列的建设和规划活动,将长安城改称唐长安城。
他采取了布置中央宫殿,以及外围各种处所的形式,将整个城市分为三个部分:中央宫殿,外围官舍,以及宫外仆役居住区。
中央宫殿包括宣德殿、保和殿、寿春宫和宣和宫。
二、增设服务设施期
在此阶段,唐长安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服务设施,为宫廷公务和民众活动提供了便利。
1、驿站:唐长安城建立了穿梭于唐都各处的禁军驿站,每隔半里便有一站,有效保障了宫廷和城市的安全。
3、书院:唐长安城还设有许多书院。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西安作为中国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该体现出对古都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继承、创新、包容、可持续”为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西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古都文化的传承。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等。
设计师要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特色。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保持与历史建筑的和谐统一,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
在城市布局中要保留历史街区和古代城墙的元素,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日和活动,使居民和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西安的历史文化。
其次,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有创新意识。
西安是一座拥有全国最大高科技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的城市。
高新区是西安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地区,也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高新区的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土地和配套设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先进的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使西安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的中心。
第三,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和谐,实现包容性发展。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融合的城市,要注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规划中要有适应性和包容性,充分考虑各个群体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设多功能的社区,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规划,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西安的城市规划要注重城乡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到城市工作、生活的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供良好的农民工就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其规模和建设水平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属于前列。
唐代长安城建设规划的基础是在地理条件、防御、交通、人口等各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逐步增长和扩展的。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对于中国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地理条件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处于陕西平原和秦岭交汇的地带。
此地形地势平坦,河流绕城,方便灌溉和交通。
因此,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考虑到地形、地势特点,采用了依山傍水的方式,在建造城墙时 choicely选择入山入水的地形去固定削除运动高低起伏的土山,挖出护城河来增加城池的美观度和防护力。
唐代长安市分为南北两城,其中南城面积更大,建造也更为精美,被称为“外郭”,北城则叫“内郭”,两个城墙紧密相连,互相组成一座完整的城池。
防御在古代,城市的防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主要考虑到两大方面:一是城墙的建设,二是城门的布置。
长安城南北两面都有城门,城门可以关闭,其中南门是最为重要的城门之一。
唐代长安城的城墙非常高大坚固,城墙周长约达11公里,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唐代长安城的城门分为主门和副门,中间一般会用“过街走巷”的方式,进行相连接。
此外,唐代长安的城墙上也配备有箭楼、高塔、望楼等建筑物,这些都是唐代长安城的加固防御设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敌的入侵。
交通唐代长安市位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汇合口,在唐代时期,长安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系统。
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中,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城门、城楼、官道和驿站等。
城门是唐代长安城的形象之一,在路口和交通枢纽的位置,城门的布局十分合理,可以方便人们的进出和通行。
城楼是城墙上的建筑物,通常设在城门口的两旁,人们可以从城楼上俯瞰城市,感受城市的精神风貌。
除城门和城楼之外,官道和驿站在唐代长安城的建设规划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官道和驿站用来联通城市之间的交通,也是唐代长安城往来车马的重要基础。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西安城市规划分析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西安城市规划分析范文一》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
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
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
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猿人在市辖区内灞河两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半坡遗址坐落在市内浐河东岸;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黄陵县。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区建都,共计1100多年,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见长安城) 。
唐代以后,京都东迁,西安仍是西北地区重镇。
现存有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的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钟楼、鼓楼、明长安城城墙和城楼等重要古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摘要: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
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有土地利用失衡。
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
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西安古城墙之行如何规划最佳路线西安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您计划来一场西安古城墙之旅,以下是为您精心规划的最佳路线,让您能够充分领略这座古老城墙的魅力。
一、前期准备在踏上古城墙之旅前,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了解天气情况,选择一个晴朗且气温适宜的日子出行,这样能让您的游览更加舒适。
其次,准备舒适的步行鞋,因为在城墙上的行走距离较长,舒适的鞋子能减轻脚部疲劳。
另外,带上足够的水和一些小零食,以补充能量和水分。
提前购买古城墙的门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在线旅游平台购买。
还可以准备一份西安古城墙的地图或者在手机上下载相关的地图导航软件,方便您在城墙上准确找到路线。
二、登上城墙西安古城墙有多个登城点,比较常见的有南门(永宁门)、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和北门(安远门)。
其中,南门是游客最多、设施最完善的登城点。
如果您选择从南门登城,可以乘坐地铁 2 号线到永宁门站,从 D2出口出站后,就能看到南门的登城入口。
登上城墙后,您会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
三、路线规划从南门出发,沿着顺时针方向行走,您将依次经过朱雀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朝阳门,最后回到南门。
1、南门至朱雀门段这一段路程您可以欣赏到城墙外繁华的城市景象,以及城墙内古色古香的建筑。
沿途还能看到一些展示古城墙历史的标识牌,让您更好地了解城墙的文化。
2、朱雀门至含光门段在这段路程中,您会经过一些箭楼和敌楼,可以近距离观察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
同时,还能欣赏到城墙下美丽的公园景色。
3、含光门至安定门段这一段城墙相对较为安静,您可以静下心来感受古城墙的厚重与宁静。
途中还会经过一些修复后的城墙段落,展示了古城墙的保护工作。
4、安定门至玉祥门段此段路程能看到城墙外的市井生活,感受到西安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5、玉祥门至尚武门段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城墙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周边的自然风光。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案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国家,其城市设计融合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古代中国城市设计案例:1.西安古城: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经是13个朝代的都城。
古城规模宏大,规划精细,城内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紧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道风貌。
城内有许多古代建筑如钟楼、鼓楼、大明宫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精华。
2.北京古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自元代以来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格局和风貌。
北京城的核心区域为紫禁城,周围环绕着宽阔的城墙和护城河,城市规划严谨有序,街道宽敞笔直,规模宏大。
除了紫禁城,北京还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如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设计的壮丽和庄严。
3.南京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六朝都会之一,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南京城内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明城墙、夫子庙等,展示了南京城市规划的独特之处。
南京古城的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街道繁华热闹,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体现了古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
4.苏州古城:苏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城市,城市规划融合了园林美学和水乡文化,风景如画,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设计的雅致和优美。
苏州的街巷纵横交错,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是古代中国城市设计的瑰宝。
古代中国的城市设计案例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更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体现。
这些城市设计案例展示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智慧和魅力,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令人敬畏和震撼。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中国城市设计的精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分析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该规划公布的时代背景:1、老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2、城市结构、交通的改变3、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增加4、临潼、长安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西安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悠久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体现。
而在近年来的发展当中,西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在西安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老城保护势必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新城建设,城市结构、交通,还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扩大等问题势必会对老城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
然而撤县改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将古城保留,而把新城建设的地址选在城市周边的区县,既不影响老城区,同时也很好的解决的用地规模等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大片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很好的规划,调整城市结构,完善交通,是市民更好,更快捷的生活。
除此之外,西安仍面临着其他的问题:1、经济全球化带来城市间的竞争加剧,西安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比较,差距在拉大,发展水平逐渐落后。
2、区域协调发展的形势日趋紧迫,现处于全国经济发展带上的二级增长极。
西安的发展相对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其地域限制所致。
因为地处较为偏僻的西部,资源和招商引资机会的相对匮乏,使得西安与其他大型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我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西安的特点入手。
众所周知,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我觉的当地政府可以以此为重点,加大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对一些遭到破坏的历史遗产进行修缮,为整个城市的加上历史符号。
着力打造历史名城,旅游名城的名号,以提高自己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样不仅可以是西安在毫无区别的现代城市中脱颖而出,也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色长安城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市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反映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一、城市规划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市规划方面,它采用了格网式的规划,中心为城市轴线,范围包括了今天的西安市中心和周边部分区域。
城市轴线有南北两条,中轴线起点在城墙南端,终点在城墙北端,称为“凤凰台”。
南北中轴线之间有东西交叉轴线,代表了“五行”理论的五种元素,是唐人重视“五行”学说的具体反映。
整个城市以城墙为界,分为内外两城,内城面积达到了36平方公里,外城面积达到了218平方公里。
城内的街道宽阔通畅,大约为15米至25米,而且规划了许多卫星城和联外城,便于人民居住和交通。
唐代长安城市规划在千年之后仍受到许多现代城市规划的借鉴和融入,如用地形势来规划城市的思想。
二、建筑特色长安城的建筑有着独特的特色,如皇宫、庙宇、民居、城门等。
皇宫是唐朝皇帝掌握国家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位于城墙南部。
皇宫群包括了九重大殿、三重宫殿和宝箓阁等建筑,其中的大唐宫殿建筑群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庙宇是唐代重要的宗教建筑,长安城内的庙宇主要有法门寺、大雁塔、兴教寺等,其中大雁塔是当时的“高科技建筑”,它采用了螺旋式楼梯与主体建筑相连接,是古代中国木质建筑的杰作,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民居主要建在城墙内的内城区域,也有少数建在城墙外的民居区。
唐代的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下层一般用砖块砌筑,上层则是以木板、木塞等为结构搭建而成,形成了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中的皇城根下良乡是到现在仍保留着的唐代民居群。
长安城的城门也是重要的建筑,城门有四座,分别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
其建筑采用了石墩、石柱、砖石等材料,外表点缀了许多细节和图案,整体造型大气磅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目录
一、西安古城介绍
二、西安古城风貌
三、古城风貌保护的原则
四、西安风貌的保护措施
五、古城规划的原则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
城、京兆城、奉元城等。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
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
余年之久。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
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
古都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
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
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
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
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古城西安风貌
西安仿古建筑林立的街道大唐芙蓉园的盛唐
壮观的大雁塔
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丝绸之路起点
三、古城风貌保护原则
一、保护古城历史真实载体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
二、保护古城历史环境原则: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
三、挖掘古城历史价值原则: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四、西安古城风貌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市格局,是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成的明西安城,是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特别是西安城墙的维修保护,城内街区格局的基本保护,使人对“城”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保护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例如:钟楼、鼓楼,大、小雁塔等。
这里说的文物古迹,既包括地上、地下的又包括古代的、近代的有代表性、纪念性的纪念地,包括已定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包括尚未定级而确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近现代建筑。
如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人民剧院、人民大厦等。
钟楼鼓楼
三、保护历史地段,也即是历史文化街区。
这包括历史上名人故居、寺庙区、商业区、各种类型的居住区、风景区等。
碑林区东大街商业区杜甫故居
四、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民间工艺、婚丧嫁娶等民俗精华。
比如已纳入保护的西大街回民街区。
回民区
五、古城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原则
二、功能协调原则:综合协调古城的各景点、景区的发展,与周边不同类型的景区在功能上作明确区别,避免旅游资源重复,保证旅游功能的多样性。
三、景观协调原则:居住建筑、商业建筑与古城整体统一风格,保证古城“汉式”整体风貌的营造,同时应防止古城内过度“商业化、城市化”,净化大环境。
四、本土文化优先原则:尊重地方文化风俗与民俗习惯,深入挖掘冀州传统文化内涵,着重“古都文化”的表现与宣扬,增加古城内本土文化特色活动内容,提升旅游休闲活动的文化品位。
五、可操作性原则:针对古城的资源价值和空间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避免规划方案不顾及立地条件,盲目开发,无序建设。
六、西安古城的规划
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规划空间布局
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为主城区;
“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
“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
“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
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古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