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垃圾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分类的日本特别注重垃圾分类里,处理垃圾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甚至被看作是一个外国人是否融入该国的标志。
下面来说说日本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分类的。
日本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
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
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
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偷不得懒。
英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一个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一个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一个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
社区会安排三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
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美国美国纽约的垃圾分类制度开始于1986年。
为便于民众分类,市政府规定,在学校、机关等地,垃圾桶分蓝色和绿色。
凡纸类垃圾都应放在蓝色桶中;而瓶子罐头等则放在绿桶里。
秋季的落叶和冬季的圣诞树则会在特定季节由专人回收——当落叶满地时,市政府就会明确要求居民把落叶装入纸垃圾袋中,按指定时间放在房屋前,由垃圾车收走。
澳大利亚一般澳大利亚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3个深绿色大塑料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
绿盖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园时剪下来的草、树叶、花等;黄盖子的桶里,则放可回收资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红盖子的桶放其他垃圾。
瑞典瑞典的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机器便会吐出收据,顾客凭收据可以领取一小笔钱。
瑞典的清扫公司由三家民间团体联合组成,该公司给每户居民四种纤维袋,分别盛放可以再利用的废纸、废金属、废玻璃瓶和废纤维。
清扫公司利用特制的废弃物回收车每月登门收集一次,对其他垃圾则是每周收一次。
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垃圾分类是指将生活垃圾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通过回收、再利用和合理处理等方式进行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为。
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可以为其他地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本文将介绍世界范围内几个成功的垃圾分类案例,并分析其经验与教训。
(以下是正文内容,基于所给题目,我将采用普通的段落格式书写)一、日本的垃圾分类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效果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垃圾袋的颜色和种类根据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如蓝色垃圾袋用于可回收垃圾,红色垃圾袋用于一般垃圾,黄色垃圾袋用于厨余垃圾。
而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还有可能有其他颜色和种类的垃圾袋。
这种分类方式使得垃圾分类工作简单明了,方便居民参与。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行了积分制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可获得积分,可以兑换超市商品或者优惠券等。
这一积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新加坡的垃圾分类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垃圾排放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
在新加坡,市民被要求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分别把可回收垃圾、废纸、危险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收集。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大力推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最大化利用。
市民在回收垃圾时,可以获得回收点或者回收中心提供的经济激励,这种经济激励的方式刺激了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三、德国的垃圾分类德国被认为是垃圾分类工作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将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还按照不同种类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玻璃、纸张、塑料等。
德国政府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充足的垃圾分类设施与设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
另外,德国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垃圾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效率,保护环境。
日本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日本的生活垃圾一共分几大类:可燃烧垃圾,比如厨余垃圾、庭院杂草、树枝和碎纸等;不可燃烧垃圾,如金属制品和玻璃陶瓷等;再生垃圾,如书本、杂志和报纸等纸制品以及旧衣物;粗大垃圾,如淘汰的冰箱、电视和家具等。
旧电池和打火机必须单独装在透明塑料袋中丢弃,医疗废弃物(针头、药瓶)等则是需要特别处理的垃圾。
这些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呢?在日本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周二、周六扔可燃烧垃圾,周五扔不可燃烧垃圾,周六扔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
粗大垃圾则不能随便丢弃,而是给市区环保局打电话派人来拉,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关于特殊垃圾(会污染环境的物品,如电池类),管理更是严格,一个月只有1-2次的回收。
这些要求已经被日本公民认为是一种“国家规定,公民必须执行”责任,反之便是违法、违背道德的事情。
偶尔也有偷偷丢弃粗大垃圾的现象,一旦被发现就会被罚款,甚至遭到起诉。
日本对垃圾分类规定执行得一丝不苟。
他们在扔可燃烧时挑得非常仔细,一点不可燃垃圾也不能混入,就是一个小小的塑料药袋也要挑拣出来。
扔瓶子就更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在有的垃圾箱上,你会看见多出一个小筐子,里面堆满了瓶盖儿。
我曾经看见一位朋友,他把一支废圆珠笔的金属笔尖拧下来,分投在不可燃烧的垃圾袋中。
当时我很震惊,就问:“就那么一点点金属,你也拆下来,不怕麻烦吗?”他说:“习惯了就不觉得麻烦了,举手之劳嘛。
”从日本人的认真,也可见日本垃圾分类细化到什么程度,真是让人惊叹!如果问刚到日本的留学生或游客最不习惯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扔垃圾太麻烦,分类太细。
我见过有位热心的邻居老太太,她把留学生扔的垃圾袋解开,把丢错的垃圾拣出来,重新归类,还和颜悦色地给留学生讲解。
日本装垃圾的塑料袋外面都印着“可燃烧”和“不可燃烧”字样。
垃圾袋中超市中出售,价格还是很便宜的。
有的日本家庭还购买了小型厨余垃圾处理器,随时把家中的厨余垃圾处理成肥料,供自家花园、花坛用,是很好的肥料。
日本垃圾分类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
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几大特点。
日本垃圾分类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
可燃类:简单讲就是可以燃烧的--但不包括塑料,橡胶制片,一般剩菜剩饭,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都属于可燃垃圾。
资源类:报纸,书籍,塑料饮料瓶,玻璃饮料瓶不可燃类:废旧小家电(电水壶,收录音机)衣物,玩具,陶瓷制品,铁质容器。
粗大类:大的家具,大型电器(电视机,空调),自行车。
前几年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由原来的五类更细分为十类,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手册,其条款有518项之多。
试看几例: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
不过,这与德岛县上胜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该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
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
很多社区规定早8点之前扔垃圾,有的则放宽到中午,但都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
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
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
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为什么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严格的国家?最近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很热,今天我们来聊聊日本的垃圾分类。
为什么日本人可以把垃圾分类做到如此细致呢?要说刚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最初会陷入苦战,那就是垃圾分类。
“不知道应该把什么东西扔到哪里”、“规定太多了”等,对于外国人来说在日本垃圾分类很麻烦。
在日本生活的人不论是谁都会按照市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指南扔垃圾。
将垃圾分为“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纸”、“瓶子”、“罐”、“金属”等资源垃圾和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等,并按类别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必须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内丢弃。
如果在错误的日子扔错垃圾的话,就有可能不被拿走,或者被送回居民那里去。
日本的垃圾处理规则的细致和严格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没有比这更严格、如此诚实地遵守规则的国家了。
那么,日本为什么成了对待垃圾分类如此严格的国家呢?这次来介绍日本的垃圾分类的做法与国外的垃圾分类有4个区别。
你对日本的垃圾分类情况有什么看法?1.1990年在日本开始意识到减少垃圾的必要性是在1990年。
“二噁英”(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问题被大写特写,是一个规制发达的时代。
之前可以用家庭的焚化炉进行垃圾处理,因此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垃圾处理方式。
因此,作为议题的当然是最终处理场的减少问题。
如何处理不断增加的垃圾的问题,对于地方自治团体而言已成为一大问题。
另外,根据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削减温室效应气体的总排放量等,可以说是整个国家从以往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转变为“环保”的时代。
没有1990年代就没有现在的垃圾分类,社会对垃圾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国民的价值形成的时代。
2.严格遵守规则的国民性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减少垃圾。
但是,像日本人那样恪守规则的国家不是没有吗?即使是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姑且分辨垃圾。
但是垃圾的分类方法不像日本那么细,只有“普通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种。
另外,尽管分类这么简单,把“可回收垃圾”放进“普通垃圾”用的箱子里的人也不在少数。
垃圾分类的国际经验比较垃圾分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本文将分析比较几个国家的垃圾分类经验,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德国的垃圾分类德国一直以其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著称。
德国居民将垃圾根据不同的种类分别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如纸张、塑料、玻璃、有机废物等。
政府在各个地区设立了回收站点,让居民方便将垃圾分类投放。
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居民减少使用包装材料,提倡环保购物袋和容器的使用。
通过多年的努力,德国成功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的提高,保护了环境和资源。
二、日本的垃圾分类日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资源稀缺的国家,对垃圾分类工作十分重视。
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垃圾分类法规,例如要求居民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分类投放。
日本还实行了精准的分类标准,对每一种垃圾都有详细的处理方式和要求。
此外,日本政府还积极推广垃圾减量和资源再利用,鼓励居民购买环保材料和商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三、美国的垃圾分类美国的垃圾分类工作相对较为滞后,各地的垃圾处理方式和标准差异较大。
但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例如,加州的旧金山市就实施了一项严格的零废物计划,鼓励市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并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美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工作。
四、中国的垃圾分类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垃圾处理压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日益加深,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行垃圾分类制度。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分类标准不清晰、居民缺乏分类意识等。
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能力。
综上所述,各国在垃圾分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我国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垃圾分类经验,结合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垃圾分类政策,促进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日本垃圾的分类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
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
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的话,要付钱。
但是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
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
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更为麻烦的是扔垃圾。
在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
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每天各不相同。
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会进行环保再利用。
日本的免费公厕都提供免费卫生纸,在这些卫生纸上,也打印着一行小字:这些卫生纸都是利用回收的车票做成的。
日本人对超市垃圾的处理也是值得学习的。
以白色饭盒为例,人们在超市买了白色饭盒装的东西回家后,不会随手把饭盒扔掉,而是在使用后把饭盒再交回超市,由超市把饭盒统一返还给厂家进行再利用。
目前日本一共有40个生产饭盒的工厂,其中8家工厂既生产饭盒,又回收饭盒。
而这8家的生产量,占到日本总饭盒生产量的90%。
这样的结果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
在日本,市民如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
但是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你如果你不严格的执行垃圾分类的话,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在以住宅团地为单位的区域社会,落下个“不履行垃圾分类”的名声,那可是老丢人的事了。
所以大家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
从出生开始就学起的。
有些学到老也分不对的也大有人在。
日本垃圾分类学习第一类:可燃垃圾源。
包括厨房垃圾:食物残渣、茶叶烟灰、蛋壳等“生活垃圾”,尿不湿、不能再生的纸类(餐巾纸,包装袋等)、木屑、鲜花、小木棒、烟头等;塑料制品:水桶、录像带、光盘、笔;橡胶制品:胶皮手套、胶皮水管、皮球等;皮布制品:皮包、鞋、旧衣服、窗帘;已污损的塑料包装:洗发香波、洗洁精的瓶子,果酱塑料瓶、牙膏管等。
第二类:金属、陶器及玻璃制品。
包括陶瓷类:碗、陶瓷、砂锅等;玻璃制品:杯子、化妆品的玻璃瓶、电灯泡等;金属制品:菜刀、炊具、剪子、保温瓶、溜冰鞋、雨伞、打火机、手表、小型煤气罐、喷雾器、铝制品等;小型电器:熨斗、吹风机等。
第三类:可再利用资源类垃圾。
包括塑料类:方便面的塑料碗、一次性塑料水杯、豆腐、饭团和便当等的塑料包装盒、各种塑料包装袋、泡沫塑料缓冲材料、清洗干净的饮料、酒类、酱油、食用油、沙司、洗洁精的塑料瓶等;纸类:报纸、宣传单、杂志、蛋糕包装盒、信纸、硬纸箱等,面积大于明信片的纸张属于“资源垃圾”;金属类:罐头盒、易拉罐等;玻璃类:酒类、醋、酱油瓶、威士忌酒瓶、玻璃杯、啤酒瓶、玻璃渣等;其他:干电池、荧光灯管等。
第四类:大型垃圾。
包括电器类:如空调、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冰柜等;家具类:废旧家具、家用电器柜、被褥、电磁炉、电热器等;其他:如自行车、音箱、旅行箱等。
分类:垃圾分为10 类1、生活垃圾(可燃垃圾):包括食品残渣、吸油纸、贝壳、蛋壳、破损纺织品、吸尘器的灰卷、女同胞的“生理用品”、绷带、创可帖、草木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40cm 的可燃物等等。
生活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橙色垃圾袋(超市有卖)盛放。
竹签、木棍需折成不长于40cm 再装袋。
盛装牛奶用的纸盒不属此类,后文专门有叙述。
2、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陶瓷、橡胶、小型废旧电器、传统钨丝电灯、CD、雨伞、毛绒玩具、化妆品的瓶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40cm 的不可燃物。
不可燃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蓝色垃圾袋(超市有卖)盛放。
日本通常将垃圾分为4类:1 一般垃圾,包括厨余类、纸屑类、草木类、包装袋类、皮革制品类、容器类、玻璃类、餐具类、非资源性瓶类、橡胶类、塑料类、棉质白色衬衫以外的衣服毛线类。
2 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报纸(含传单、广告纸)、纸箱、纸盒、杂志(含书本、小册子)、旧布料(含毛毯、棉质白色衬衫、棉质床单)、装牛奶饮料的纸盒子。
3 不燃性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铝罐、铁罐)、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
4 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包括小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长链状物(软管、绳索、铁丝、电线等)。
第一类:可燃垃圾厨房垃圾(菜叶子、剩菜剩饭、蛋壳等“生垃圾”),不能再生的纸类(餐巾纸,面积大于明信片的纸张属于“资源垃圾”),木屑及其他(小棒棒棍棍、草草、烟头、湿毛巾、尿不湿、宠物粪便、宠物用灰沙、干燥剂、抗氧化剂等)方法:厨房垃圾需要沥干水分用报纸包好、棍棒类砍成约50厘米的长度捆牢,食用油或废油需要用抹布擦干净,瓶口用报纸封堵,牛奶盒尽量回收到设在超市门口的回收箱。
第二类:塑料瓶类饮料、酒类、酱油等塑料瓶(装饮料、果汁、茶、咖啡、水等的塑料瓶),酒类(日本酒、烧酒、料酒等塑料瓶),酱油食用油、沙司、洗洁精的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塑料”方法:拧开瓶盖,揭开塑料商标,用水洗净瓶内、压扁瓶身,装入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袋里。
第三类:可回收塑料商品的容器或包装袋、蛋糕、蔬菜的口袋、方便面的口袋、洗头香波洗洁精的瓶子,蛋黄酱塑料瓶、牙膏管洋葱或橘子等的网眼口袋,超市购物袋方法:洗净并撕下附着在口袋上东西,剪开蛋黄酱或番茄酱的塑料瓶将会利于清洗瓶罐的塑料盖也属于可回收塑料、装食物的发泡包装尽量回收到设在超市门口的回收箱第四类:其他塑料容器、包装以外的塑料、录像带、cd及其盒子、洗衣店的口袋、牙刷、圆珠笔、塑料玩具、海绵、拖鞋、鞋类、布制玩具等方法:含有金属或陶瓷的物品属于“不可燃垃圾”,软管类需要剪成30厘米的长度第五类:不可燃垃圾陶瓷类(碗、陶瓷、砂锅等)、小型电器(熨斗、吹风)其他(耐热玻璃、化妆品的玻璃瓶、保温瓶、溜冰鞋、雨伞、热水瓶、电灯泡、一次性取暖炉、一次性和非一次性打火机、铝制品、金属瓶盖)。
垃圾分类的国际经验学习先进做法垃圾分类是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行的环保举措之一。
为了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各国纷纷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并采取一系列先进的垃圾分类做法。
本文将探讨几个国际上的垃圾分类经验和先进做法,以供参考。
一、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日本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垃圾分类的典范之一。
日本的垃圾分类法规十分细致,几乎涵盖了各类垃圾。
他们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四大类,每类垃圾都有其专门的分类和处理方式。
日本政府通过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使整个垃圾分类系统趋于完善。
日本垃圾分类的先进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仅依赖于居民的自觉性,更侧重于强制性措施。
政府对于垃圾分类违规行为实施罚款制度,严厉打击不按规定分类垃圾的行为。
此外,还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将垃圾处理视为每个居民的责任。
二、德国的垃圾回收模式德国是欧洲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他们实行了高度有效的垃圾回收模式,以减少可回收材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德国将垃圾分为纸类、塑料类、玻璃类等各类可回收垃圾,居民需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投放。
德国政府还鼓励居民回收利用,并设立了大量的回收站点,方便居民回收投放。
德国垃圾回收的先进之处在于他们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垃圾回收的质量。
政府组织专业的回收公司负责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定期对回收公司进行审核和检查,防止所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被误处理或被转卖。
三、新加坡的垃圾焚烧处理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土地资源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垃圾填埋。
因此,他们采用了垃圾焚烧处理的方法,将垃圾通过高温焚烧转化为能源,同时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
新加坡垃圾焚烧处理的先进之处在于他们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控措施。
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对焚烧厂的排放进行严格监测,确保排放符合标准。
同时,他们还积极研究和推广垃圾焚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美国的可持续垃圾管理美国是一个大国,垃圾处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日本倒垃圾
在日本,倒垃圾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非常严格,居民需要根据垃圾类型将垃圾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袋或容器中。
在日本,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普通垃圾三类。
可回收物包括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有害垃圾包括电池、药品、油漆等;普通垃圾包括食物垃圾、纺织品等。
在倒垃圾时,居民需要根据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将垃圾倒入对应的垃圾袋或容器中。
如果将垃圾倒错了位置,可能会被罚款或责令重新倒垃圾。
总之,在日本倒垃圾需要遵循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定,并且要遵守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和地点。
另外,在日本倒垃圾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
比如,居民需要购买当地政府销售的特定垃圾袋,这些袋子上有着明确的垃圾分类标记。
还有在家里倒垃圾前要将垃圾进行
分类压缩,可以减少体积也方便倒垃圾。
此外,在日本倒垃圾还需要注意垃圾收集时间,不同类垃圾的收集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居民需要了解当地的垃圾收集时间表,并且按时将垃圾倒入对应的容器中。
总的来说,在日本倒垃圾需要遵守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定,并且要遵守当地政府的时间和地点规定,且注意上述其他注意事项。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十分严格且相对成熟的国家。
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公司家庭,都要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
日本居民扔垃圾时非常认真,他们会将废旧报纸和书本捆得非常整齐,将有水分的垃圾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就连一个塑料瓶也要将瓶盖、瓶身以及外包装商标分开放置,并将瓶身用水涮干净、压扁后才投放进专用垃圾箱。
如此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与政府的有力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严格法律,有法可依制定严厉的法律制度,确保垃圾分类有法可依。
日本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法律,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规范。
如《废弃物处理法》《家电回收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食品回收法》等,都是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
在日本,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不仅会面临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还会受到严厉处罚。
比如,《废弃物处理法》中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
法律还要求,公民如发现胡乱丢弃废弃物者要立即举报。
另外,日本政府还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垃圾收集日、具体投放时间、投放类型等进行了规定,居民如果错过了规定时间,就只能存到下个收集日再进行投放。
所以,在日本的街道上几乎不设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门口和自动贩卖机旁边设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会有临时的垃圾桶。
细化标准,有据可依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初期,日本人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与不可燃烧两类,分类效果不明显。
如今,日本垃圾分类的细化程度和复杂程度早已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
他们将垃圾分类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几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
如爱媛县新居浜市生活垃圾被分为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装、瓶和罐、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标识的塑料瓶、废纸类、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8类。
垃圾分类的国际经验与案例分享垃圾分类是一种有效的环保措施,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成功实施垃圾分类的案例,旨在为我们国家垃圾分类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日本的垃圾分类经验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的垃圾分类制度非常完善,居民被要求将垃圾按类别进行分别投放,如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了多个垃圾桶,用于分类收集不同的垃圾。
此外,日本政府通过宣传活动、教育和处罚措施等手段,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这种全民参与的态势对于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德国的垃圾分类经验德国是欧洲最先推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国家之一。
他们的垃圾分类制度采用了"每一种垃圾都有它的归宿"的理念,并引入了一种袋子颜色区分的方法。
德国政府规定了不同垃圾袋的颜色,例如蓝色代表纸类垃圾,黄色代表塑料垃圾等等。
这种颜色区分的方式方便了居民们正确投放垃圾。
此外,德国还大力发展垃圾再利用与回收产业,将垃圾转化为资源,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新加坡的垃圾分类经验尽管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面临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但他们在垃圾分类方面也有着独到的经验。
新加坡采用了“四箱制”垃圾分类模式,即置放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分别用于可回收物、食物垃圾、纸类垃圾和其他垃圾。
通过这种方式,新加坡有效地将垃圾分类,并将可回收物再利用。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鼓励居民在家中种植花草,用于处理食物垃圾,并加强了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居民的意识。
四、加拿大的垃圾分类经验加拿大是另一个垃圾分类工作值得借鉴的国家。
他们的垃圾分类制度注重可回收物的分离和处理,如纸类、塑料、玻璃等。
加拿大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系统,包括回收站和处理厂等设施,并向居民提供了详细的回收指南和信息。
日本垃圾分类措施简介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
由于这些因素,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一直是日本政府和居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日本的垃圾分类措施是全球闻名的,并且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垃圾分类措施,包括其背景、政府的角色、居民的责任以及取得的成就。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增加,日本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垃圾问题。
过去,垃圾处理主要是通过焚烧或填埋来进行。
然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垃圾分类措施。
政府的角色日本政府在推动垃圾分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以规范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政府还组织了宣传活动,向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
此外,政府还与垃圾处理公司合作,建立了垃圾处理设施,并提供资金支持。
居民的责任在日本,居民有义务参与垃圾分类。
居民需要将垃圾分成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有害物三类。
可回收物包括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不可回收物主要是食物残渣、纸巾等,而有害物则包括电池、荧光灯等。
居民需要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垃圾放置在指定的垃圾箱中,并确保准确分类。
居民还需要积极参与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活动,例如废纸回收、家电回收等。
成就日本的垃圾分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日本的垃圾处理率在近年来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
通过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日本成功地减少了对焚烧和填埋的依赖,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此外,垃圾分类还为日本创造了经济效益,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垃圾分类措施的成功也使日本成为了其他国家在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学习对象。
总结日本的垃圾分类措施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这一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垃圾分类,日本成功地减少了垃圾产生的环境污染,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的垃圾分类模式。
日本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
作者:周军
来源:《天天爱科学》2020年第05期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的样板国家。
最早,日本公共场所的垃圾箱只是一个单桶,人们什么垃圾都往里扔。
后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渐推行开来。
《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垃圾回收的法律,让垃圾的处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乱扔垃圾的現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最开始,日本政府只将垃圾分为两类: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后来,日本提倡“节能降耗”,要求重新利用废旧物品以提取金属等资源(比如稀土),于是家电、电池、金属制品、真皮制品、木制品等被单独分出来,设立“资源垃圾”这一分类。
不仅如此,还对“可燃”和“不可燃”两类垃圾进行了细分:将玻璃瓶、易拉罐、纸盒等单独分类,因为它们可以被回收利用。
垃圾的类别多了以后,通常来说,每种垃圾一周只有一次丢弃时间,比如周一是可燃垃圾日,周六是资源垃圾日,也就是说只有在特定的日子才能丢掉这种垃圾,如果错过机会,那就只能等下周再丢了。
所以,日本人家中的阳台上一般都放着各色垃圾袋,里面装着不同的垃圾。
除了制定制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很多宣传措施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
经过诸多规范之后,现在日本很多城市的繁华区沿路看不到一个垃圾箱,如果你将饮料瓶或食物包装丢
在地上,就属于犯法,会被罚款处罚等,这使得日本人不得不将垃圾带回自家处理。
久而久之,日本人就养成了“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绝不能扔在公共区域”的好习惯。
日本的垃圾分类
日本的垃圾分类
初到东京生活,就已经觉得这个鬼子的国度里活的不如国内舒服,除去印象第一深刻的住房狭小之外,扔垃圾的习惯不同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日本扔垃圾的成本很高。
繁华的新宿街头竟找不到一处垃圾桶。
如果这是在国内,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让人注意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却连个垃圾桶也不预备,让我们往哪里扔?事实上,东京之所以没有垃圾桶,是因为这里执行非常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万能型的垃圾桶无法在这样的制度下生存。
我在东京落脚的住处位于涉谷区。
房东交付钥匙的时候会附上一张纸,告诉你每天环卫公司处理垃圾的种类是按星期划分:周一休息,周二可燃垃圾、周三不可燃垃圾,周四废纸,周五资源类(玻璃饼、金属罐等等);而且垃圾要在指定时间(早晨 8 点左右环卫沿街清理一次,过时不候)扔在指定区域(一般是一栋
建筑物专门准备了一小块空间)。
即使是这样,当我基本熟悉了在日的生活,搬到位于东京都调布市的新家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涉谷区对于垃圾处理的规定是如此的“人性化”。
这里我简单的把调布市的垃圾处理规定解释一下:
分类:垃圾分为 10 类
1、生活垃圾(可燃垃圾):包括食品残渣、吸油纸、贝壳、蛋壳、破损纺织品、吸尘器的灰卷、女同胞的“生理用品”、绷带、创可帖、草木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 40cm 的可燃物等等。
生活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橙色垃圾袋(超市有卖)盛放。
竹签、木棍需折成不长于 40cm 再装袋。
盛装牛奶用的纸盒不属此
类,后文专门有叙述。
2、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陶瓷、橡胶、小型废旧电器、传统钨丝电灯、CD、雨伞、毛绒玩具、化妆品的瓶以及其他任意边长不超过 40cm 的不可燃物。
不可燃垃圾必须使用调布市指定的蓝色垃圾袋(超市有卖)盛放。
干电池、天然气炉灶及气罐(作用类似国内的酒精炉,这边用的都是天然气)不属此类。
有旧刀装袋时,须用报纸包好,并在袋正面写上危险字样。
3、有害物:包括干电池、荧光灯、水银体温计等。
不能用塑料袋包裹,扔时直
接放到垃圾点的铁桶里。
4、资源类:塑料、发泡饭盒、洗洁用品的塑料瓶等。
用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袋包裹。
塑料衣架、塑料桶、录像带、录音带、塑料雨伞不属此类。
饮料瓶不属此类,
但是饮料瓶的瓶盖属于此类。
5、纸:包括旧报纸、书籍、杂志、纸壳包装箱、名片等,须整齐捆扎好,用纸
袋盛装。
6、纺织品:旧衣服、毛巾等。
用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袋包裹。
雨天不进行此类垃
圾收集。
7、瓶罐:包括饮料、调料用的玻璃瓶、金属罐、带 PET 标记的塑料瓶。
直接放到垃圾点的塑料筐中,不得使用塑料袋包裹。
扔之前要把残余液体清洗干净。
塑
料瓶盖不属此类。
化妆品的瓶不属此类。
8、大型废旧物:任意边长超过 40cm 的废旧物,从枕头到自行车(有个超详细的列表,略),须提前电话预约,并到指定地点购买大型废旧物处理券,将该券
贴在废弃物上。
9、环卫不负责处理的废弃物: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器以及摩托车。
此类废弃物有专门的二手店有偿回收(大型家电卖场也收费回
收)。
10、装牛奶的纸盒:这是很重要的资源(原话如此,挺奇怪的),洗干净之后剪
开晾干,送到指定回收地点。
时间:
周一:塑料类。
周二:可燃垃圾和玻璃瓶类。
周三:纸和废旧衣物。
周四:单周塑料瓶;双周不可燃垃圾及有害物。
周五:可燃垃圾和金属罐。
至于调布市指定使用的垃圾袋,各大超市都能买到。
小号(5 升)十个装 84 日元(合人民币 5 块多);中号(15 升)十个装 273 日元(合 18 块多);大号(30 升)十个装 556 日元(合 37 块多);特大号(45 升)十个装 840 日
元(合 56 块多)。
这样的成本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扔垃圾的成本如此之高,所以日本街头才没有免费的垃圾桶供人使用。
也正是扔垃圾的成本如此之高,在日本把东西卖给二手商往往只能获得几百日元的安慰价(因为直接扔掉的话还要自己掏钱),通常,只要东西还能用,赠送给朋友,或者是通过网上拍卖掉是更好的选择。
相比于涉谷区只是简单的区分了可燃、不可燃、资源三类,调布的垃圾分类不可谓不令人“发指”。
只是这世界上很多令人“发指”的事实,比如南京鼓楼法院的合理推断,比如令老罗和我都头疼不已的 GFW,比如正龙拍虎,只要司空见惯,倒也无妨。
更何况这令人“发指”的约束毕竟不是为了某一小撮人的私利,而是
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地球。
从李子暘老师的原文来看,李老师是比较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
而对于环境保护这样的事,我是不赞同这样做的。
没错,私有化了以后人们会格外重视自己那一块的环境,但是市场经济逐利的本质并不会使垃圾的处理向最合理的方向发展,而是向成本最低的方向发展。
于是,我们的东海岸和地球上其他经济歉发达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未完善地区就有了洋垃圾村。
还是那句话,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
只有一个。
像日本这样直接提高消费者扔垃圾的成本以抑制垃圾产生量的做法,我认为基本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或者说是谁掏钱治理)的原则,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