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正式出炉
佚名
【期刊名称】《交通建设与管理》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从今年到2020年,四川省将估算总投资10866亿元,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这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届时,四川省将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支撑,以出川大通道为纽带,完善枢纽功能,优化网络布局,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建成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总页数】1页(P1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115
【相关文献】
1.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交通枢纽提升区位优势:四川大胆破题 [J], 唐婉岚
2.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探析 [J], 尚婷;余颖;唐伯明
3.打造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西部经济增长新一极——重庆市西部大开发10周年侧记 [J], 江小艳
4.建设交通枢纽发展通道经济——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四川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J],
5.四川首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AIN LINE RAILWAY 干线铁路26世界轨道交通2019.09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于2025年建成◎ 本刊记者 曹卓娜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期间将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被定位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通过通道建设密切西北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纵贯我国西南地区,有机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桥梁和纽带;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深化国际经贸关系,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发挥交通支撑引领作用,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使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交通、物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
西部陆海新通道如何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提出着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建设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发挥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增强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发挥海南洋浦的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用,提升通道出海口功能。
围绕主通道,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得到完善,密切贵阳、南宁、昆明、遵义、柳州等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与主通道的联系,依托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要口岸等,创新通道运行组织模式,提高通道整体效率和效益。
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1. 背景介绍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迎来了重大机遇。
随着“”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连接中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交通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对于促进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市场、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具有重要作用。
2. 建设目标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优化通道布局,提高通道运营效率,推动通道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道服务领域,提高通道综合服务水平,增强通道的环保和安全性能,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陆海新通道。
3. 工作要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需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3.1 优化通道布局优化通道布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通过推动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的通道建设,完善通道基础设施,提升通道通行能力,加快通道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通道的整体效益。
3.2 提高通道运营效率提高通道运营效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核心任务。
要推动通道的信息化建设,优化通道物流组织,提高通道货物通行效率,降低通道运输成本,增强通道的国际竞争力。
3.3 推动通道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通道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积极拓展通道的国际运输合作,促进通道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推动通道的国际化发展,提高通道的国际影响力。
3.4 拓展通道服务领域拓展通道服务领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举措。
要以通道为核心,积极发展通道物流、通道贸易、通道金融等相关产业,提高通道的综合服务水平,增强通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提高通道环保和安全性能提高通道环保和安全性能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通道的环境保护工作,推动通道的绿色发展,强化通道的安全管理,确保通道的安全运行。
4. 个人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至关重要,不仅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倡议的深入实施,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第⼆章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与布局⼀、交通枢纽概述交通枢纽: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储存、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作为交通运输的⽣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枢纽是提⾼客货运输速度的关键环节。
单式交通枢纽:服务于⼀种交通⽅式的枢纽,例如单⼀的铁路枢纽、⽔运枢纽、公路主枢纽、航空枢纽等。
(图)综合交通枢纽:服务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式的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运输⽅式的交通运输⽹络相邻路径的交汇点,是拥有融铁路、公路、⽔运、航空、管道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式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活动设备为⼀体的运输空间结构,对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络的⾼效运转具有重要作⽤。
同时,综合交通枢纽对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的带动作⽤,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桥梁和纽带,并与城市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趋势:(举例说明)1.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复合性(多元化)。
2.综合交通枢纽内涵的演进性。
3.⽹络经济的发展将综合交通枢纽纳⼊全球性的物流配送体系中,它加强了综合交通枢纽与整个运输⽹络体系的联系。
4.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呈⽴体化和综合化。
⼆、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交通枢纽规划: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地利⽤规划等上级规划基础上进⾏的专门规划。
交通枢纽规划的主要内容: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和枢纽的规划设计。
1.交通枢纽的总体布局规划:属于长期发展规划,对交通枢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起宏观指导作⽤。
1)关键问题:交通枢纽与交通运输⽹络布局的协调性、与城市布局的协调性,枢纽规划布局中各种运输⽅式之间衔接是否合理紧凑、各站点布局分⼯协作是否恰当,旅客转运换乘、货物中转是否便利等。
2)交通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调查与分析、发展预测、交通枢纽场站布局优化、枢纽系统设计、社会经济评价、建设⼯程实施序列计划和资⾦筹措等⼯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2.24•【文号】•【施行日期】2021.02.2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社会治理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编制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设施建造、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建设现代化加快推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交通运输发展有效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二)形势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2013年1月22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的攻坚时期。
为促进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根据《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推进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82.5亿元。
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843公里,公路网密度提升至171.9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络。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569公里,铁路网密度提升至4.7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成都铁路枢纽“客内货外”分线运输体系。
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内通航城市84个、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42个,客货吞吐量位居全国机场第六、国内城市第五、西部城市第一。
建成西部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成都东客站综合客运枢纽。
基本形成以公路为主体、铁路为骨干、航空为高端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市综合客货运输能力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市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彭州支线、离堆公园支线。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连接市域二、三圈层的“九路”项目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160公里,灾后重建农村公路1833公里,农村道路通畅率达95%以上。
全市共开通市域客运班线589条,城乡客运镇通率达100%,村通率达90%以上,城乡公交线路逐步向市域二、三圈层延伸。
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
中心城区建成公交专用道371.3公里,公交线网总长878.5公里,日均客运量达370万人次。
初步建成智能交通网络基础平台,启动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试点,基本实现了城区主干道的信号联控。
综合交通枢纽行动计划一、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港口群:重点建设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五期和国际通用码头工程、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深圳港西部港区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珠海港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珠海港高栏港区港弘码头扩建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湛江港40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工程、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工程、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疏港铁路、湛江港疏港铁路、茂名港疏港铁路等项目。
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惠州机场改扩建、湛江机场迁建、韶关机场军民合用、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梅州梅县机场迁建、阳江机场、云浮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
客运枢纽:重点推进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汕头站综合交通枢纽、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
物流枢纽:重点建设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湛江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珠铁路官窑货场物流园、汕头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等项目。
二、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强化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湛江、广州经汕尾至汕头、珠海至肇庆高铁,推进柳州至广州铁路、广州至珠海(中国澳门)高铁、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延伸至永州,谋划推进深南高铁与广湛高铁茂名至岑溪连接线、京广高铁与京九高铁韶关至龙川连接线,推进沈海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粤境瓶颈路段改扩建,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东联海峡西岸、联系长三角地区,西通桂滇黔、连接成渝地区,北达湘赣鄂、连通京津冀地区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应运而生。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工作原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以“零换乘、无缝衔接”为目标。
通过将不同交通方式(如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进行集中布局,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便捷换乘,缩短旅客的出行时间。
1.空间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将不同交通方式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2.信息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各类交通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和获取最新的交通动态。
3.支付一体化: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购票和支付流程。
实施计划步骤:1.前期规划:对现有交通状况进行详细调研,确定改造的范围和目标。
2.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信息平台建设、支付系统设计等。
3.实施建设: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建设。
4.测试与调整:对建设完成的一体化交通枢纽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5.正式运营:经过测试和调整后,正式开放一体化交通枢纽,并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的城市。
通过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营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创新要点:1.空间整合:将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2.信息共享: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3.支付互联: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了购票和支付流程。
4.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
预期效果:1.提高旅客出行效率: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和无缝衔接,旅客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完成出行。
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文章编号:1003—1421(2011)06—0041—05中图分类号:U291.7+1;U291.7+5文献标识码:B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线路运输处,陕西西安710043)摘要:随着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引入西安枢纽,西安北站在规划区内将形成集高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西安北站按一站三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场间客车疏解线,站区规划,区域交通和站房及交通流线设计等进行了规划方案研究.关键词:铁路;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日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西安一成I1.-K.都,大同一西安客运专线,西安一银川铁路和关中城际铁路规划引入西安枢纽,西安北站为枢纽规划的”三主两辅”客运站的主要客运站,办理陇海东西方向,太原,银川,延安方向动车组列车及北部部分城际列车作业,按一站三场设计,各场间设客车疏解线,同时研究了站房与地下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城市道路,中长途公路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规划方案.1西安枢纽规划及西安北站概况1.1西安枢纽规划目前,西安枢纽是衔接陇海及货运北环线,郑西,包西,侯西,西康,宁西,成铜线和西户支线8条铁路的大型准环形铁路枢纽.随着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引入西安枢纽,将形成衔接8条普速线路,4条客运专线,6条城际铁路的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如图1所示.黜It’r~,E期一第33卷第6期一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图1西安枢纽总布置示意图1.2西安北站概况西安北站位于西安城市中轴未央路,机场高速二号线,城市三环路及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衔接处,距西安市中心钟楼12km,距成阳市中心21 km,东距西铜公路1km,西距机场二号线1km,南距绕城高速路1.5km,距规划的行政中心3km; 并与在建的地铁2号线及规划的地铁4号线相连, 交通便利.西安北站建成后,在规划区内将形成集高速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2西安北站场站方案研究2.1西安枢纽总运量2010年,西安枢纽旅客发送量2990万人,随着徐兰,西成,大西客运专线,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等项目引入西安枢纽,西部铁路网进一步强化和扩展,预测西安枢纽2020年,2030年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0440]~人,169107j人.2.2西安枢纽客运站分工及作业量根据枢纽各客运站位置及衔接线路,按照”客内货外,客货分线,布局合理,近远结合”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处理好客运专线,城际铁路,普速列车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方便旅客出行.按照分工,西安北站近,远期旅客发送量分别为6870万人,8260万人,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为18000 人.西安枢纽客运站分工及作业量如下.(1)近期2020年(两主两辅):西安北站旅客列车425对/d(动车组列车295对/d,城际列车130对/d),选用规模为18台34线;西安站旅客列车128 对/d(动车组列车60对/d,普速列车68对/d),选用规模为8台14线;阿房宫站旅客列车25对/d(动车zr~,E6期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组列车5对/d,城际列车20对/d),选用规模为6台10线.(2)远期2030年(三主两辅):西安北站旅客列车522对/d(动车组列车362对/d,城际列车160对/d)选用规模为18台34线;西安站旅客列车162对/d(动车组列车80对/d,普速列车82对/d), 选用规模为8台14线;阿房宫站旅客列车27对/d(动车组列车7对/d,城际列车20对/d),选用规模为6台10线;新西安南站旅客列车273对/d(动车组列车58对/d,城际列车215对/d),选用规模为14台27线.2.3西安北站场站设计方案2.3.1推荐方案情况根据路网构成和枢纽客运站分工,西安北站需要同时考虑郑西,西宝兰,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和西银铁路,关中城际铁路引入,规划阶段研究了一站两场及一站三场两个方案.经综合分析,一站三场方案虽然对城市规划道路影响较大,改移漕运明渠较多,但具有同时接发旅客列车,不影响区间通过能力,咽喉交叉干扰小,便于运输组织;各场分工明确,站房按各场划分候车区,便于旅客候车;不产生废弃工程等优点,因此推荐一站三场方案, 如图2所示.一站三场方案郑西,西宝兰客运专线共用一场,西成,大西客运专线共用一场,西银,关中城际铁路共用一场.站场按18台34线设计,其中郑西一西宝兰场8台15线;西成一大西场6台12线, 西银一城际场4台7线.车场西端设动车走行线4 条,立交疏解后与动车运用所连通.同时,西端设成都至郑州方向上行客车疏解线;东端分别设银川至郑州方向上行客车疏解线,郑州至成都,银川方向下行客车疏解线,以及宝鸡至太原方向上,下行客车疏解线.2.3.2站场线路疏解创新大型客运站各方向正线引入应按线路别分场,分线,固定到发线进行设计.西安北站设计时,首先分析了各车场列车对数,根据作业性质固定到发线,通过深入分析各场间交换车流,结合工程情况设置必要的疏解线,当两个方向间列车交流量较小时,可以采取局部合场共用个别股道;客车疏解线应尽量采用下穿正线方案,并设置安全线及必要的平行径路.最后,进行列车技术作业过程动态仿真,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少正线道岔数量,缩短咽喉区长度,节省工程投资.3西安北站站区规划从西安北站的功能定位出发,整合区域路网.城市规划片区分为两个概念区域,朱宏路以西以教育产业功能为主,干道网沿铁路采用鱼骨式布置; 朱宏路以东以西安北站交通枢纽为核心,采用环状路网加方格网形式布置.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西安北站规划区形成交通功能核心区,城市发展配套区等9个功能区.3.1西安北站周边道路规划西安北站区域规划”方格网加环路”的路网格局,形成”五纵五横”城市主干道网络,方便快捷地疏散区域交通,与区域,市区道路有便捷的交通联系.西安北站周围形成由明光路,尚新路,尚关中城际铁路西安北站——郑西场既有线路——西成大西场设计线路西银城际场设计线路图2西安北站一站三场设计方案耥冒第33卷第6期一苑路和尚贤路构成的内环路,快速疏散进出客运站的客流;在周边形成由尚宏路,尚稷路,西铜路和北三环(北三环路与北绕城高速并线)组成的外环路,快速便捷地连接对外交通,区域交通和市内交通.3.2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根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横一纵一环三折线”共6条线(278.2kin)构成的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布局,同时规划有西安北站至机场连接线,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二号线经过西安北站.地铁北客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南北向敷设,与西安北站正交,站厅层与铁路南北地下通道同在地下一层,地铁站台层在地下二层.为了快速疏散旅客,设计中研究了西安北站旅客流量及周边道路交通,地铁客流量,由于新线引入较多,尤其是城际铁路的引入,使西安北站客流大量增加,根据客流调查和运输需求分析,西安北站客流量由地铁,中转客流(主要为城际客流),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单位及私家车等交通方式构成.西安北站2020年,2030年旅客发送量分别6870万人,8260万人;日均旅客发送量分别22.90 万人,27.53万人;高峰小时发送量分别为2.36万人,2.79万人.经综合分析,需经地铁换乘的旅客将超过10万人,仅一条地铁2号线不能满足需要,建议调整地铁路网规划,将地铁4号线引入西安北站,规划的4号线在西安北站东西向下穿北广场.3.3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干道上均布置公共交通线路,与市区公交,城际公交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在西安北站南广场规划一处公交枢纽站,在北广场规划一处公交停车场.出租车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在该区域内专门进行了出租车设施规划.3.4西安北站区域交通西安北站区域交通的分析思路为由外至内,分析内容为理清交通枢纽区域的外部条件,明确客流通道,周边道路网功能,结构;分析与各主通道之间联系道路的接口方式与功能;分析主要客流通道与市区主干道承载力的适应性,区域内道路网与区内交通需求的适应性;场站核心区交通组织与交叉口分析.(1)主要疏解方式.西安北站区域交通主要疏解方式为地铁和道路,其中地铁为在建的地铁2号线及规划的地铁4号线;道路为绕城高速,机场专用高速,西铜高速,三环路,朱宏路,尚宏路,明光路,东二环北延伸,尚新路和广场北路.(2)客流走廊路径分析.①城际客流走廊:绕城,西铜,机场专线3条高速公路互通,但在西安北站周边与城市道路无接口,并对城市道路连接产生一定影响,割裂效果显着.经综合分析,不建议增加与城市道路的接口,高速客流从最近的路口出高速后进入城市道路,从西安北站南北广场路进入车站广场.②市内客流走廊:根据西安北站的位置可将西安市城区划分为绕城高速以北的西安北站区域,绕城高速以南,朱宏路以东,东一环以西的南部片区,朱宏路以西,绕城高速以东的西南片区,东二环以东,绕城高速以西的东南片区,形成3个主要交通走廊,如图3所示.除文景路与文景东侧路可直接进入车站广场外,其余走廊连接广场南北路进入车站广场.图3市内客流走廊(3)西安北站区域路网结构及交通需求分析.西安北站区域规划有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各级城市道路网总长度为79.24km.其区域交通需求包括两部分:车站出入交通需求;区域内及区域交通需求.经测算,西安北站区域路网能够满足区域交通需求.置6期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罗旭东4西安北站站房及交通流线设计4.1西安北站站房设计西安北站站房设计的总体立意为唐风汉韵,盛世华章;整体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创造一个汉唐之梦,传承汉唐风韵,体现时代精神.西安北站站房总建筑面积为33.66万ITI.西安北站的主要功能分区为四l层式,最上层为出发层,设有广厅,商业服务区和候车厅.广厅位于大跨度轻钢折板网架结构的屋盖空间下,与站台之间形成共享空间;中间为站台层,设置售票处和贵宾候车室;负一层为到达层,设有地下出站厅,南北联系通道和地铁站厅层;负二层为地铁站台层.另外,在站场投影范围以外设有出租车及公交车停车场.西安北站采用”高架候车”,“高进低出”的流线方式,建立各种交通方式共用的立体综合性枢纽.4.2西安北站交通流线设计(I)合理的流线设计是实现”以旅客为中心”的关键.现代铁路客运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交通城,涉及大量复杂的交通流线,如车站内外的车辆流线,旅客流线,行包流线等.合理,高效的流线组织是车站设计的关键,也是实现以旅客为中心的关键.交通流线的设计与旅客站房各功能区的划分密切相关.西安北站车场两侧设置主,副站房,采用“高架候车”,”高进低出”的流线方式.高架通道横跨车场连接主,副站房,旅客可分别从主,副站房进站,利用自动扶梯到高架候车室候车,经过电梯或斜梯直接到站台上车.出站旅客可直接从主, 副站房出站.这种方式避免了进,出站旅客流线的交叉干扰,最大限度地满足线路两侧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短的要求,旅客疏散迅速.(2)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设计.西安北站将站房,站前广场,轨道交通车站和铁路站场站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地下,地面和高架3 个层面来组织,疏散客流;通过立体化的站前广场,高架广场和地下共享大厅布局,有序地组织进出站客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躺目第33卷第6期l4.3西安北站站前广场设计西安北站站前广场设计配合站房高进低出的流线组织,采用向空间发展的立体化设计,站前广场按地下4层设计,通过站房南北两侧的高架车道将站房二层高架落客平台有机地连在一起,将车流直接提升到高架候车广厅,人流从广场直接进站,经过自动扶梯上高架候车厅,避免人流,车流的交叉干扰.长途客运站及旅游集散中心位于车站南广场的西侧,地面设置有旅游集散中心的停车场,候车厅及发车位,并且设有换乘大厅可达地下客运站, 旅游集散车辆由尚新路进入广场,并由北向规划道路出站.地下客运站位于南广场地下一层区域的西侧,乘客可由地上换乘大厅直达,也可由地下二层的换乘通道到达.4.4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西安北站地下空间主要建设地铁站,停车场,地下商场,步行通道等,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缓解地面客流拥挤,形成大型,综合性的交通换乘枢纽起到重要的作用. 车站南广场地下区域共有4层:地下一层设有公交枢纽站及大型地下商业等;地下二层设有换乘通道,地下出租车站及的士港湾;地下三,四层设有大型社会停车库,总建筑面积52万.5结束语大型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站衔接多条铁路,需要考虑城市轨道交通,中长途公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合理,高效的流线规划是车站设计的关键,通过合理规划建立各种交通方式共用的立体综合性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西安北站的场站及疏解设计,通过整体规划和细节优化体现了这种设计理念.收稿日期:201l_05—04责任编辑:林欣。
关于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分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分析。
首先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然后详细讨论了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义和特点,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原则以及规划布局要素。
随后对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规划布局对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总结指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为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综合交通枢纽的构建和完善,以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定义、特点、原则、要素、分析、发展趋势、重要性、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大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连接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不同交通工具的重要枢纽,对于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也变得愈发重要。
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可以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分析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大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规划合理的综合交通枢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规划良好的综合交通枢纽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城郊型TOD综合开发规划设计实践——成都双流西站枢纽综合开发发布时间:2021-05-31T12:48:28.37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秦帅[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近60%,城镇化已由加速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在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基于轨道交通的综合开发正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热点领域。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10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近60%,城镇化已由加速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在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基于轨道交通的综合开发正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热点领域。
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开发实践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对于城郊型枢纽开发研究相对较少,相关开发经验理论尚待发掘。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以成都双流西站综合开发为例,通过公园城市、场站分离等理念的应用,发掘利用郊区特点,构建生态绿色、交通高效、服务便捷新型枢纽综合开发,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枢纽;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一、城郊型TOD综合开发概述TOD综合开发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大圈层开发,TOD模式为大、小圈层结合的组团式,组团间以公共交通网络联系,形成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有效破解了“摊大饼”的城市发展问题。
传统大圈层模式TOD开发模式目前,国内的轨道综合开发实践多集中在中心城区,相关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城市建设效果,如上海辛庄站、深圳前海枢纽、广州白云站、重庆沙坪坝枢纽、杭州西站枢纽等。
然而TOD开发关键在于网络构建,除了核心站点构建强中心,还需完善郊区开发网络,形成“中心型+城郊型”有机结合功能互补功能结构。
从目前的开发实践来看,城郊型TOD综合开发发展较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郊区土地开发价值低,开发增值空间较小。
郊区土地相对市中心土地,虽地价较低,但开发后的价值也相对较低,单位面积可容纳的建设成本有限。
(2)郊区缺乏城市配套,TOD开发需进行配套建设投资。
四川省首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向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进发- 本报记者李秋怡杨晓从今年到2020年,我省将估算总投资10866亿元,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0年,全省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2381公里……这是昨(18)日正式出炉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披露的信息。
与以往只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单项规划不同,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届时,我省将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目前,我省进出川通道仅有7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不仅量少而且区域分布也不合理,与周边省(区、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运输通道还不通畅,“蜀道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据悉,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支撑,以出川大通道为纽带,完善枢纽功能,优化网络布局,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建成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09年全面大会战启动决战“7+2”、“5+3”今年,我省枢纽建设步伐前所未有。
铁路重点开工建设“7+2”项目,即成都-兰州、成都-贵阳、成都-西安客专、成都-重庆客专、成昆扩能成昆复线、川藏线成都-康定段、巴中-达州,达万电化工程和成都火车北站改造。
省内建设里程达2479公里,省内总投资2273亿元。
加快隆黄线叙永-织金段、昭通-攀枝花-丽江、川藏线康定至拉萨段、成都-格尔木、成都-西宁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公路重点开工建设“5+3”项目,即雅安-乐山、映秀-汶川、成都-自贡-泸州-赤水、成都-安岳-重庆、巴中-南部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成都-南部、达州-万州、攀枝花-丽江高速公路。
加快乐山-自贡、巴中-桃园、巴中-达州、洪雅-眉山-乐至-大英、汶川-马尔康、雅安-康定、绵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
启动大件运输通道和国省干线改造及农村公路断头路建设。
水运重点开工建设岷江(乐山-宜宾段)航电综合开发、长江(宜宾-水富段)航道整治。
加快推进泸州港二期(续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二期、岷江下游航道整治、乐山港老江坝作业区一期等项目前期工作。
民航重点开工建设成都区域管制中心项目、应急指挥和技术验证中心等成都航空枢纽项目,扩建南充机场,启动九黄机场三期工程,改造西昌机场。
加快成都终端区管制中心、亚丁机场、乐山机场、阿坝红原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成都第二机场前期工作。
2012年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出川到2012年,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力争达到30.6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76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力争达到38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5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1066公里。
进出川通道将达到21条,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全省通航机场14个、直接通航城市108个、航线150条。
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8327公里,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直接引入67条铁路、11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
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2020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形成1、4、8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力争达到37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82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2381公里,其中长江川境段258公里航道达到二级,岷江乐山至宜宾段航道达到三级。
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41条进出川通道,全省通航机场17个、直接通航城市121个、航线185条。
成都主枢纽直接引入12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第二机场。
形成成都至贵阳、西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省内形成成都至市(州)政府所在地的1小时、2小时和半日交通圈,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海陆空并驾打造东西南北大通道坐火车,4小时内到贵阳、西安、兰州等地;坐飞机,直通国内71个大中城市;自驾车,省内各城市半天到达……到2020年,四川综合运输通道将由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进出川运输大通道构成,通过突出南向、加强东向、扩大北向、畅通西向,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民用机场实现直接通航国内城市85个、国际城市及地区36个,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南向通道重点建设川滇、川黔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通道,连接珠三角、北部湾地区,打开西南出海大通道,形成连接泛亚大铁路的对外开放捷径。
连接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乐山、攀枝花、雅安等区域性次级枢纽和眉山、西昌等节点城市,直接为川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和川南、攀西城市群服务。
铁路:已有成昆线、内昆线;在建隆黄线纳溪-叙永段,规划新建成都-贵阳客专、成昆复线、隆黄线叙永-织金段、昭通-攀枝花-丽江线等。
公路:已有成雅、内宜、宜水、隆纳、西昌-攀枝花、攀枝花-田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213线、321线;在建邛崃-名山、雅安-西昌、内江-遂宁、纳溪-贵州界高速公路;规划新建成都-自贡-泸州-赤水、攀枝花-丽江、西昌-昭通、宜宾-攀枝花、仁寿-井研-犍为-沐川、乐山-汉源等高速公路。
北向通道重点建设川陕、川甘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通道,连接环渤海地区和欧亚大陆桥,加强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的联系。
连接广元、南充、达州等区域性次级枢纽和绵阳、德阳、巴中等节点城市,直接为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川东北城市群服务。
铁路:已有宝成线、襄渝线;在建襄渝二线、兰渝线、成绵乐客专;规划新建成都-兰州线、成都-西安客专线等。
公路:已有成绵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210线、212线、213线;在建广元-陕西界、达州-陕西界、成绵复线、广元-南充、广元-甘肃界高速公路;规划新建成都-南部-巴中-陕西界、汶川-九寨沟-甘肃界、绵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
东向通道重点建设川渝之间的铁路、公路和水运航道,连接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善与重庆、华中、华东地区的交通联系,形成通江达海的大通道。
连接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资阳、巴中等节点城市,直接为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物流中心和川南、川东北城市群服务。
铁路:已有成渝线、达成线、达万线、遂渝线;在建达成线扩能、遂渝三线;规划新建成渝客专、达万线电化改造等。
公路:已有成渝、达渝、成南、南广邻、遂渝、南充-重庆、邻水-垫江高速公路、国道212线、318线、319线;在建宜宾-泸州-重庆高速公路;规划新建乐山-自贡,洪雅-眉山-资阳-乐至-大英、达州-万州、南充-大竹-梁平、成渝复线、巴中-达州等高速公路。
水运:全面改善长江川境段、加快推进岷江、嘉陵江等航道整治渠化,建成“一横两纵六线”航运网络。
西向通道重点建设川藏、川青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通道,改善与西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连接雅安等区域性次级枢纽和康定、马尔康等节点城市,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铁路:规划新建川藏线成都-康定段、川藏线康定-拉萨段、川青线茂县-马尔康段、川青线马尔康-格尔木段、成都-西宁线等。
公路:已有国道317线、318线;规划新建乐山-雅安、川藏线汶川-马尔康-甘孜县段、雅安-康定等高速公路。
根据规划,2012年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直接引入7条铁路11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昨日,全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与会代表考察了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成都东客站等在建交通项目。
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省编制完成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和9个配套专项规划,估算投资10866亿元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至2020年时将出川通道由现在的15条增加至41条。
3年后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化和完善成都主枢纽,把成都打造成中转顺畅、集散快捷、衔接紧密、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
这一任务大致在3年后可以完成———到2012年时,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0.6万公里,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直接引入7条铁路、11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
除成都主枢纽外,四川还规划布局了自贡、攀枝花、泸州、广元、遂宁、内江、乐山、雅安、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等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以及绵阳、德阳、巴中、眉山、资阳、马尔康、康定、西昌等8个交通节点城市,配合成都主枢纽扩大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间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1年后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目前,四川进出川通道仅仅有15条,其中铁路7条、高速公路7条、水运航道1条,不仅数量少而且区域分布也不合理,与周边省(区、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运输通道还不畅通。
按照规划的内容,四川将陆续投入10866亿元,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力争2020年逐步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水运航道,出川大通道由现在的15条增加到41条。
届时,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7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82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2381公里,其中长江川境段258公里航道达到二级,岷江乐山至宜宾段航道达到三级;全省通航机场17个,直接通航城市121个,航线185条。
成都主枢纽直接引入12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第二机场,形成成都至贵阳、西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省内形成成都至市(州)政府所在地的1小时、2小时和半日交通圈。
至此,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透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1+9”规划 2009年05月19日07:53 四川日报本报记者杨晓李秋怡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志在必得!昨(18)日,四川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和9个配套专项规划(以下简称“1+9”规划)正式印发,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会战全面打响。
镜头转回到2007年岁末省委九届四次全会。
作为四川在发展关键时刻的一次深刻内省,“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的全新理念振聋发聩,“枢纽”成为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着墨重点,其规划编制牵动人心。
规划编制硬杠杠:系统、科学、可操作“枢纽”该是什么样?规划编制和勘察设计人员殚精竭虑,在地图上延伸着每一寸铁轨、每一米高速公路、每一条河道走向、每一块湛蓝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