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_程锋
- 格式:pdf
- 大小:637.73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之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探讨作者:周昌刚李晴缑武龙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05期摘要耕地质量既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同时还是促使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在本篇文章中,详细探究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以及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总结了分等指标体系存在的各项不足之处以及优点,论述了新形势背景下的基本发展需求,以此为统一实施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完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体系提出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问题前言现阶段,我国对于土地评价工作加大了研究力度。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背景下,土地评价研究深入落实,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评价研究不管是在理论,还是方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不过,在耕地以及土地质量评价期间,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基于此,本文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有效的分析。
1 新形势下的基本发展需求1.1 必须全面掌握耕地质量我国在十九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需要构建相关的自然资源机构,使其成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单位。
其中,自然资源部包含了多项机构,它们主要是负责对各项自然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然后合理利用,制定出完善的监督体系,将其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大力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职责,实施相应的生态保护工作。
目前,基于新形势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力勘察了“田”这一主要的资产,它是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维护耕地资源以及整治山水林地的关键点。
所以,在我国第三次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也实施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工作,通过有效掌握耕地质量以及特征来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主要的数据支持。
1.2 完善和统一耕地质量评价标准在去年的时候,国土资源部门颁布了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入库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水利和农业等部门共同探究和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图纸,遵循规范化准则、数据需求以及入库途径,借助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督管理系统来集中化管理土地整治中包含的各项数据。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要求,耕地质量等别分级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对耕地进行科学分类,划分有利于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等别标准。
二、鉴于各地土壤类型、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利用和目前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应对各省区市耕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水利)、地貌、气候等因素及人类利用历史资料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
三、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四、五五个等别。
其中,一等为优良耕地,二等为较好耕地,三等为中等耕地,四等为较差耕地,五等为差耕地。
四、对每个等别的耕地质量进行详实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评价结果应采用数字和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并支持多种格式的输出。
六、评价结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耕地变化的需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并提高中国的耕地质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思考发表时间:2017-07-24T16:56:38.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0期作者:杜金龙1 韦理会2[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出现的土壤取样不规范、个别分等因素取值主观性、土地污染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评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消除评定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为耕地占补提供准确的等别结果。
1广西版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南宁恒业土地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9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出现的土壤取样不规范、个别分等因素取值主观性、土地污染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规范评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消除评定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为耕地占补提供准确的等别结果。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1.耕地质量内涵及评价类型耕地质量的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耕地的土壤质量;二是耕地的环境质量;三是耕地的管理质量;四是耕地的经济质量。
即耕地质量是耕地土壤质量、耕地环境质量、耕地管理质量和耕地经济质量的总和[1]。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有:1.1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评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
1.2土地潜力评价。
根据现有的土地自然属性以及社会经济属性条件和开发程度和对土地未来利用的评价。
1.3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
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可以分为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1.4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
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分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是瞎摸索。
我就觉得要去看土壤里的东西,于是我先从土壤肥力开始研究。
土壤肥力嘛,就像人吃饭一样,得有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这些就像主食,那些微量元素就像配菜。
我当时就去地里各种取样,还犯了傻,取样都没取均匀。
有的地方肥沃一些,有的地方贫瘠些,我取的样太偏向肥沃地方了,结果评出来的等级比实际偏高了,这让我明白取样必须得有代表性。
接着就是检测土壤的各种性质,就像给一个人体检一样。
比如说土壤质地,是沙质土、壤土还是黏土,这可不容易判断。
我之前是用简单的手感法,沙质土就像沙子一样,一抓就散;黏土就粘乎乎的,壤土介于之间。
但是单靠手感不准确啊,后来我借用了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能更精确地知道土壤质地的比率。
还有土壤的酸碱度,这个和地里种啥有关系。
酸碱性不同,适合种的作物不一样。
好比有些植物喜欢酸性环境就像嗜酸的鱼离不开酸性的水一样。
检测酸碱度我都是用试纸,这虽然简单但很实用,不过也要注意操作正确,我开始就因为没按正确操作把试纸在土里放太久,导致结果有偏差。
对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地力水平也是很关键的。
我计算地力水平的时候,权重的分配就跟分蛋糕一样,要合理。
有的方面很重要,就像蛋糕里的奶油部分,那占的权重就大;有些不那么关键的,就像蛋糕上的点缀糖果,权重小一点。
不能随随便便给每个因素定权重,得根据实际情况,查看大量数据,参考一些标准范例。
然后水文条件也得考虑进来,像地下水位的高低,如果地下水位太高,就像泡澡水放多了,土壤容易过于潮湿甚至淹水,这对农作物生长可能不利。
我还在不断摸索,有些指标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像土壤里微生物的状况。
这些微小的生物对土壤健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检测技术要求较高,我还在寻找更简单实效的检测方法。
反正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就是从土壤本身的性质开始,综合周围的环境状况、水利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来考量,多参考前人的数据和标准,也得多去实地试验,可别像我开始那样盲目和粗心。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技术在线交流问答集(7月23日上午9点-10点)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程锋本文根据大家讨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相关内容谨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QQ群上和我们互动交流,群号码:253577899。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规程,准确的名称是什么?解答:《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有哪些工作内容呢?农用地质量分等的理论依据有哪些?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内容请看一下《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等级的动态管理,每年都需要作业单位重新进行评价吗?解答:按照部里的年度部署文件,每年都会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主要对现状变化的耕地和质量提升的耕地进行质量等别评定。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专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还是所有耕地?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对所有耕地进行的评定。
只要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已经变为耕地的,我们就要评等。
是直接以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吗?当作为评价底图的竣工图的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与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不一致时,如何进行等别年度更新?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是以哪一个为准?解答:直接用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
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图上的为准,需要把竣工图上的图斑套合到现状图上。
土地重估都形成哪些成果图件呢?重估之后需要更新分等定级成果吗?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沿用原有开发前的未利用地图斑吗?解答: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用竣工图的耕地图斑。
土地重估后形成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和数据库,其结果体现在当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中。
如果新增耕地图斑中有2个地类,需不需要破图斑?破图斑后是不是还要分地类测量拐点坐标?解答:新增耕地图斑中有2个地类,需要破图斑。
乡镇委托--中介评定--国土部门审核吗?解答:不是乡镇委托,应该是县级组织评定。
土地整治项目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应有什么资质,一般是什么单位评定?县级组织实施评定工作,那么评定结果的认定是州市及还是省级国土部门呢?到底谁来把关评定的成果?整治机构还是国土局?谁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样点的抽检?解答:评定单位可以由承担年度更新工作的单位来做,也可以由经省里培训考试合格的中介机构或高校来做,具体对评定单位的管理由省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 China 作者: 程锋[1,2] 王洪波[1,2] 郧文聚[1,2]
作者机构: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北京100035 [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页码: 75-8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土地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 土地调查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沉甸甸的收获——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负责人就《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答记者问吕苑鹃【期刊名称】《国土资源》【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48-50)【作者】吕苑鹃【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和评定工作,历时10年,共投入人力130多万,资金约4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亿元,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国耕地等别与分布状况,采用先进技术方法,第一次实现了全国耕地等别的统一可比。
这项工作有何特殊意义?十年耕耘,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果?其应用又将对今后的国土资源工作产生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负责人。
记者:据了解,在2009年8月召开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有多名院士看到成果后感到很兴奋,直呼这项成果“非常非常好,非常扎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他们所指的进步是什么?负责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依据规程统一组织实施的、大比例尺的、覆盖全国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
1996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现在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摸清了耕地的数量和权属状况,加上现在完成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面积、等级、权属,这三个要素就齐了。
一条板凳三条腿,过去一直缺一条,站不稳,现在基本站稳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以保护18亿亩耕地为例,数量保护固然重要,但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可靠的。
如果保持18亿亩耕地数量不变,但分布状态和质量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效应将是令人吃惊的。
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大量高等级耕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区位、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总体质量不高。
高等级耕地流失过快,补充耕地等级偏低,耕地质量总体下降,严重影响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要以建设促保护,通过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耕地质量等级。
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
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明确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和划分标准等。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措施,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质量保护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发布实施,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
同时,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和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摘要: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重要性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和应用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六、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案例分析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对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类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耕地的土壤、地形、水利等条件进行评估,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2.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对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进行长期监测,评估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3.耕地质量评价:综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和长期定位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等。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和应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等。
这些成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耕地质量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工作。
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主要资格包括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的相关设备和技术等。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一、引言耕地质量评定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土壤质地等指标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的过程。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管理者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选择,从而优化农业生产。
本文将介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指标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定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评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肥力等级。
2. 水分保持能力:水分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供应能力。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了其水分保持能力。
质地较细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而质地较粗的土壤则较差。
通过测定土壤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评定水分保持能力等级。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的组成比例。
常见的土壤颗粒有砂粒、粉粒和粘粒。
土壤质地的不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颗粒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质地等级。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1. 采样:在耕地中选取代表性的样点,使用土壤钻取器或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应该从不同深度采集,并混合均匀,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首先,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筛网将样品分为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
接下来,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
3. 数据处理和评定: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将土壤样品的指标数值与耕地质量等别标准进行比对。
根据不同指标的数值范围,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别,如优质耕地、良好耕地、一般耕地和较差耕地等。
4. 结果解读:根据评定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于优质耕地,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持其优良的耕地质量。
对于较差耕地,可以采取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总结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是评价土壤肥力和适宜作物选择的重要工具。
为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尖于做好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我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技术支撐,制定木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现状,查清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与建议,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
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样采集等基础调查工作,农业总站负责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形成耕地质量评价报告。
二、资金分配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土样采集、化验等费用。
具体如下:
1、土样采集1.9万元。
用于采集、处理、报送土样时产生的雇用向。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1,全国耕地评定为个等别,等耕地质量最好,等最差。
其中以等耕地1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XX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XX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XX 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为主,面积均大于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见表)。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等地占(见表)。
表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万公顷(万亩)合计万公顷(万亩)将全国耕地按照等、等、等、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其中,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中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低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见图)。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发文字号】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发布日期】2012.12.07【实施日期】2012.12.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登记制度,满足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部研究制定了《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见附件),现予印发。
请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2012年12月7日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按照2011年部第97次专题会议精神,以及2012年研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会议和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的要求,为确保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更新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掌握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保持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
二、工作任务(一)定期全面评价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的要求,依据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技术方法,每6~10年为周期,对所有现状耕地的质量等别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建立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立耕地数量质量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年度更新评价和监测评价更新评价:为实现耕地质量等别动态更新,保持成果现势性,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按《规程》的技术方法,开展更新评价,并及时更新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别数据库。
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必要性、任务、原则、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分析了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字: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一、土地整治的概念土地整治,是指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的宜农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开发的活动。
广义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二、耕地质量等别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划分出耕地质量等别。
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优、高、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2.67%、29.98%、50.64%、16.71%。
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3个省;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5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西等5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等,等别总体偏低。
山东省耕地多为高等地和中等地。
1.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一)必要性《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核定,确保新增耕地位置、地类、面积、质量等别等信息真实、准确。
补充耕地项目要先评定新增耕地等别再验收,没有达到要求的不得验收。
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质量如何,现有耕地提升改造效果如何,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定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土地整治实施后,耕地质量发生了变化,及时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便于掌握地区内耕地质量现状和进行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年度更新,保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方便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管理。
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与分布状况,首次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的统一可比,填补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编绘了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建立了1∶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成果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胡存智为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揭幕12月24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召开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新闻发布会。
此项成果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
新闻发布成果包括《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等。
有关负责人称,该成果的发布,标志着耕地保护和管理从此进入数量、质量两手并举的新阶段。
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介绍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并为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揭幕。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显示,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综合调查与评定,我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
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
研究发现,我国耕地质量等别呈现总体偏低、分布集中、经济发展区域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复合等特点。
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是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目标,1989年基本形成技术思路框架,1999年正式部署在全国范围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其工作规模及技术手段都属国内外罕见,是一项系统性、原创性、应用性极强的科技工作。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1999年部署实施以来,逐年分批部署,按照“规程先行、分省组织、统一汇总”的思路开展。
第28卷 第2期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caucf@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
E-mail: yunwenju@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
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in China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
德DOI:10.13708/11-2640.2014.02.01076 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2月 第2期国1934年颁布土地评价法,以中部易北河畔的土地为标准宗地,对标准剖面进行比较描述,采用打分累加评定的方法,进行全国土地评定;英国于1931年始用7年时间完成土地利用潜力分级,全国分7级;美国于1961年采用划分土地利用可能性(即潜力)等级的方法,在全国实行8级分类[1];加拿大土地生产能力等级划分为7级。
中国早在夏商时代,由于赋税需要,就开始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20世纪50年代为征收农业税,全国开展查田定产;20世纪70年代,引进世界粮农组织(FAO)编著的《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方法[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绘《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对全国土地进行生产力评级[3];与此同时,土壤、农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从各自的领域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研究[4-8]。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两次土地承载力研究[9-11],把农作物生产潜力计算和土壤质地相结合推算粮食产量。
以往这些工作大多是研究性的,而且其成果是区域可比的,没能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
中国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分两大系统:一是农业部门开展的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1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提出了对土壤的生产能力进行分级,并制订了8级土地分级标准;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12];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全国耕作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把全国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13]。
二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以资源管理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
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详查的同时,在全国组织了13个县开展土地资源评价试点,拟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14];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1989年理论框架和技术思路基本形成[15],并拟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组织7个试点县开展分等定级。
但总体上由于技术方法、工作经费、技术队伍等问题,耕地分等定级工作一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6]。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抓住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纳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统一技术方法、分省组织实施,到全国汇总工作的完成,历时10年。
1998年,在试点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2003年正式颁布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17];2001—2006年,分年度分批部署开展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2008年底省级工作全面完成,建立了全国统一可比的1∶50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全国成果报告、图件、数据库、数据表册、影像资料和标准样地实物等一系列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继续深化和完善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18-26]。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数量和权属后,国家统一组织的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调查与评定,形成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填补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
这项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完成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 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区、市)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
国家负责编制技术规程,统一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基础参数,汇总形成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各省(区、77程锋等: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省级分等指标体系和相关参数,组织实施分等工作;各县(市、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外业补充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计算等。
2.1 技术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总结国内外土地评价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立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可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分等体系;综合运用了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包括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理论产量、产量比、标准粮产量、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多层次的分等成果能满足成果应用的多目标需求[27]。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的、连续的“土地质量背景值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图1)。
(1)按光、温条件计算各有关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运用宏观的气候指标计算出全国渐变的、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此形成全国可比的、宏观的土地本底差异,即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异曲面”。
(2)按地块的条件评定各有关作物的理论产量。
在基本气候一致的区域或相同地形地貌区内,按照各地块的水分、土壤、地貌等指标的优劣,用因数指数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或标准样地指数计算土地自然质量分[28],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经土地自然质量分修订为各作物的理论产量,突显因不同土壤条件造成的土地差异,以反映气候和土壤条件叠加后的土地评价结果。
(3)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总理论产量,评定土地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