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环境分析识别表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表引言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和运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因素对于制定合适的业务策略和决策非常重要。
本文档将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分析,以促进对组织的整体理解和优化。
内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人力资源- 人才流动率的变化,对组织的员工稳定性和能力构成挑战- 员工培训和发展计划的调整,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 内部文化变化对员工满意度和绩效产生的影响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调整,以优化决策流程和工作效率- 部门合并或分离,对资源分配和沟通产生的影响- 高层管理层的变动,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调整技术和设施- 技术创新和升级,对组织生产和运营方式的改变- 设备和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数据安全和网络保护的需求,以应对信息安全风险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分析经济环境- 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组织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对成本和利润率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力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竞争力的挑战政治与法律环境-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对组织运营和合规性的影响- 政治稳定性和政府信任度,对投资和市场信心的影响- 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和市场趋势-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速度,对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和购买惯的变化,对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的调整- 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动向,对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竞争压力结论了解和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及时监测和评估,组织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以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组织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表SWOT分析表No:001环境类型组织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表如下:正面:1.公司生产运营稳定性较高,单位产品经济效益高。
2.公司主要生产岗位人员已从事本行业多年,专业操作知识掌握熟练,服务质量高,响应速度快。
3.公司打造的后勤、公共服务相关生活条件及厂区景观均处于本地区同行业较高水平。
4.公司改进自动化低噪音设备对周边影响单位小。
5.经初步统计现生产安全事故仍无法达到事故,每年有轻微工伤事件发生。
6.公司建立以计件、计时管理为基准的核算方法,确保严格、团结、遵守纪律,在调度环节实行生产计划下达到每道生产工序,确保任务命令正确。
7.公司一线操作岗位培训采用岗前培训和一对一师傅带徒弟形式,有效确保专业操作知识的传递。
负面:1.部分员工责任心差。
2.部分员工由于不满足生活条件现状,易作出有损于公司的行为,如离职、怠工等。
3.狼性文化对员工不利。
4.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仍无可避免的产生本公司不可处置的环境污染,并且本公司缺乏其控制的专业性。
5.公司对试验监测所使用的检测设备缺乏维修、校准、保养相关的技术能力,固出具的检测结果仅做为内部参考,缺乏权威性。
环境描述:本行业操作人员对经济、环境舒适性等诉求低。
相关方需求:1.员工:工作环境、经济利益、认同企业文化。
2.相关方:技术水平、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设定监测点。
设定监测点:1.行政部监控考核人员。
2.行政部做好员工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推行计件、计时制。
3.生产部和行政部监控考核人员。
4.行政部协同生产部做好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及员工关系。
5.销售部分析监控市场价格。
6.品质部监控各危险源。
7.生产车间监控实结果。
8.行政部对各污染源设监控计划,实施监控。
9.品质部质检跟踪确认检测结果,必要时提请第三方检测。
10.行政部统计确认单位产值能耗。
11.行政部巡查监督保持情况。
12.行政部定期收集周边单位意见。
13.行政部监控工伤事故。
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辨认表1. 引言本文档旨在帮助组织辨认其内外部环境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组织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制定合适的战略和决策。
2. 组织内部环境要素组织内部环境要素是指对组织内部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组织内部环境要素:- 组织结构:包括组织的层级结构、权力分配和决策流程等。
- 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员工的数量、能力、满意度和流动性等。
- 资源配置: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的分配和管理。
- 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氛围等。
- 运营流程:包括生产流程、销售流程和客户服务流程等的管理和改进。
3. 组织外部环境要素组织外部环境要素是指对组织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组织外部环境要素:- 政治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政治氛围等。
-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
-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结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俗等。
- 技术环境:包括科技发展、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等。
- 竞争环境:包括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和产品替代品等。
4. 辨认表格使用以下表格,将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填写进去,以便全面了解组织所面临的情况。
5. 总结与建议通过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的辨认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组织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在制定战略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要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建议定期更新和评估这些环境要素,以便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方向。
以上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辨认表》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GJB9001C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表2020年宏观层面外部环境分析——采用“PEST分析模型”概略图环境属性环境因素内容识别部门政策环境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宏观层面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其中提及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
营销部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准入退出制度建设。
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精简优化许可管理范围,减少许可项目数量,规范退出标准和流程。
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推进多证融合。
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定密和招投标工作,凡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不再纳入保密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范围;凡不需要承制单位具有保密资格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不得将保密资格作为招投标条件。
办公室营销部质量部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包括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并实施定向奖励办公室2018年个人所得税提高起征点,并增加了专项扣除,首选重点就是子女教育、大病医疗、房贷抵扣等。
财务部全面推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从企业来看,降低了进入门槛、减少了重复审查、减轻了企业负担、缩短了取证周期,预计取证周期将由原来9-12个月减至3-6个月,这一改革将极大地助力企业“参军”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优势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从准入管理看,改革后既保持了资格审查的权威性,又强化了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支撑作用,实现了“两证”优势互补,同时强化了对承制单位资格的监管,有助于提升装备建设质量效益。
质量部经济环境国防建设的需求拉动,近年来,国防预算投入持续增加,2011 年至2016 年,国防费预算增幅分别为12.7%、11.2%、10.7%、12.2%、10.1%和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