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五代十国
- 格式:docx
- 大小:9.13 KB
- 文档页数:2
五代十国历史一、简介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简表: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灭亡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温灭于后唐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灭于后晋3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灭于契丹4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刘知远灭于后周5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灭于北宋十国简表:三、五代嬗递五代(907年-960年)是五个朝代的合称。
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更替。
后梁太祖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
及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建后唐,后唐后来被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所灭。
13年后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
此时,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4年后,后汉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后后周亦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篡。
直到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共53年。
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后唐、后晋、后汉君主为汉化的沙陀人,后梁和后周君主则是汉人。
除后唐定都于洛阳外,其余4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汴京)。
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权力易手,国家不断分裂和重新统一,政权更替频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到979年,历时72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起因是唐朝的灭亡,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唐朝政权崩溃,大量地方割据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抬头。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而十国则是吴、南唐、南汉、吴越、楚、荆南、闽、楚、前蜀和后蜀这十个独立王国。
二、政治格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
割据势力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在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失去信仰和对中央政权不满等。
在这个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相互争斗,战争频繁,国家的统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由于文化交流的有限,每个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人民的疾苦。
三、文化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十分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底蕴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词作为文人表达情感和述说时事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李煜、李商隐、陆游等著名文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的创作了大量的杰作。
除了诗词,五代十国时期还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社会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
在政权割据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政权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税收制度。
尽管战乱频繁,经济交流受限,但各个地方仍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发展经济。
一些地方政权通过改革农田,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河流交通便利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虽然不如唐朝时期繁荣,但仍然有所发展。
五、对后世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后梁(907--923)朱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自己称帝,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定国号梁,史称后梁。
后唐(923--936)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建立前晋,从此割据河东。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因李存勖复以“唐”为国号,故称“后唐”,以与“李唐”相别。
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京。
后晋(936--947)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
后汉(947--951)石敬瑭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
公元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
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后攻克并定都于东京开封。
后周(951--960)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
刘知远临死时郭威是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
前蜀(907--925)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后入为禁军,光启二年(886年),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
大顺二年(891年)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据西川。
乾宁四年(897年),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摘要:一、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二、五代十国的顺口溜介绍1.梁唐晋汉周2.前蜀后蜀南北汉3.南唐南平曾为伴4.吴越、吴、闽、楚十国三、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正文: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混乱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公元907 年至979 年。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在江南、岭南、河东等地,还存在着十个割据政权,被称为五代十国。
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可以概括性地描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个顺口溜是:“梁唐晋汉周,前边都带后。
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这个顺口溜中提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
其中,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是五代,而前蜀、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吴越、吴、闽、楚这十个政权则被称为十国。
在这五个朝代中,后梁是五代十国的开始,由朱全忠建立。
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分别由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建立。
这五个朝代更替频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在十个割据政权中,前蜀和后蜀分别由王建和王衍建立,南北汉则由刘隐、刘、刘玢、刘晟等刘氏家族成员先后统治。
南唐是由李昪建立的,南平则由高季兴建立。
吴越、吴、闽、楚则是由钱镠、杨渥、王审知、马殷等人割据的政权。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在于,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这一时期的割据政权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但充满活力的时期。
五代十国-------中华根系的第二次巨创唐末出现“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在中原政权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南方相继或者同时地出现了前蜀、后蜀、楚、吴、闽、吴越、南汉、荆南、南唐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并称为“十国”。
除此之外,还有岐、燕、赵、北平等“半割据”政权,以及雄踞东北的契丹(947年改称辽国)。
五代十国大体上延续唐朝后期的政治体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
其中五代的变化很多,官职废置不常,主要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个制度后由宋朝继承。
十国虽然臣服于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构大致上与五代等同。
由于地方节度使不受管制,时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纷纷加强禁军军力以压制地方实力派。
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强干弱枝政策。
外交方面,唐朝时胡汉融合,外族陆续入住中国四周。
唐朝崩溃进入五代十国后,出现了一些外族国家,例如沙陀建立五代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等。
而契丹先建立契丹国,南下灭后晋后建辽朝。
其他还有党项。
这些都对宋朝的国际局势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大转型时期。
往大了说,纵观中国古代史,由汉至唐是汉族征服异族的历史,由宋至清是异族征服汉族的历史;往小了说,大唐威服四方,穷兵黩武打造硬身板,劳民伤财自掘坟墓;大宋止步幽云,闷声不响创建软实力,科技文化颇有建树。
两个格格不入、风格迥异的王朝,就是通过五代十国这个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奇特历史桥梁连接在一起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气势恢弘的分裂乱世,严格来说,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掐指算来只有五十多年(907年~960年)。
即使追本溯源,从唐懿宗继位、唐朝初现崩盘征兆,再到尘埃完全落定,宋朝吞并北汉、实现国家统一,满打满算也只有短短一百二十年(859年~979年)。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就将隋唐创造的当时先进的文明差点推进“新石器时代”。
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一、背景介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宋朝建立期间,中国分裂成五个大国和十个小国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孕育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五代 1. 后梁(907-923年):后梁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大国,由朱全忠建立,国号“梁”,后改为“后梁”。
朱全忠自称为“天下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2.后唐(923-936年):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二个大国,由李存勖建立,国号“唐”,后改为“后唐”。
后唐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了许多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对外扩张,将南方的吴越、南汉纳入统治。
3.后晋(936-946年):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三个大国,由石敬瑭建立,国号“晋”,后改为“后晋”。
后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形成,石敬瑭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改革,使得国力得到提升。
4.后汉(947-951年):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大国,由刘知远建立,国号“汉”,后改为“后汉”。
后汉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由于统治者的不作为,国势渐渐衰败。
5.后周(951-960年):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国,由赵匡胤建立,国号“周”,后改为“后周”。
后周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统一了中原地区,并于960年建立了宋朝。
三、十国 1. 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2.后越(907-978年):后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内乱后的遗臣所建立。
后越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外患,但始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3.后吴(907-937年):后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由吴越国王钱镠所建立。
后吴在位期间继续了吴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沙陀三王朝:沙陀,西突厥别部。
唐贞观年间,居今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以境内有大碛,故号“沙陀突厥”。
宪宗时,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处盐州。
其子赤心被赐姓名李国昌。
其孙克用以镇压黄巢起义军,被封为“晋王”。
公元923年,克用子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
936年,沙陀人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
947年,后晋沙陀人刘知远又在开封建立后汉。
因后唐、后汉、后晋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故史称“沙陀三王朝”。
后梁(907-923年)朱全忠建,都开封。
朱全忠原名朱温,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
降唐后改名全忠,建梁后又名朱晃,是为梁太祖。
由于荒淫残暴,被其子所杀。
后被后唐所灭。
后唐(923-936年)李存勗建,都洛阳。
李存勗原为沙陀族人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后袭父之职。
灭梁后在洛阳即帝位,是为唐庄宗。
其养子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吏治较好。
但明宗死后,诸子争权,发生内乱,被石敬瑭所灭。
后晋(936-947年)石敬瑭建,都开封。
石敬瑭原为唐明宗时太原节度使。
936年,曾乘后唐内乱之际,以甘当儿皇帝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
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灭。
契丹从开封北撤后,刘知远乘机建汉。
后汉(947-951年)刘知远建,都开封。
知远原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后入主开封,是为汉高祖。
后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所灭。
后周(951-959年)郭威建,都开封。
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复姓柴氏,是为周世宗柴荣。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意思
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一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的分裂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
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统治集团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元朝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
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普遍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
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
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势力被《新五
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尚存而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
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有些政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只是一股割据势力,而且也不止15个政权。
所谓五代十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大致来说,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这是主流;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北汉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
15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
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为主要脉络,把五代十国分成5个阶段。
第一阶段(891年—907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907年—936年)——后梁与后唐:软硬兼施第三阶段(936—951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后周:柴荣遗恨第五阶段(960年—979年)——强势的北宋:收拾旧山河一、891年—907年:山雨欲来安史之乱过后,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宦官专政与党争成为痼疾。
唐帝国走上了狂澜难挽的下坡路。
由于安史之乱严重摧毁了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所以战乱过后的唐帝国非常依赖南方的赋税收入,这也是帝国成功续命的一颗救心丸。
不幸的是,窝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唐末的黄巢之乱又破坏了南方的经济命脉。
南北两地接连遭到重创,唐帝国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按照通行的说法,五代十国的起讫时间是907年到960年,即上自朱温灭唐,下至赵匡胤建宋。
如果不以外在形式为划分依据,而是以15个政权的实际建立时间为划分标准,五代十国的时间就得向上推到891年——前蜀建立,向下延伸到979年——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这也是范文澜的划分方式)五代十国的头是怎么开的呢?这得说到唐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唐帝国早就成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烂摊子。
唐昭宗意识到王权之所以式微,与中央军力量过于薄弱有莫大关联,登基初期咬牙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10万人的中央军。
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师南下,讨伐割据西川的一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又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
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知识点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指在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出现的十个政权,这十个政权的相互更替构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七年级历史五代十国的知识点详解。
一、五代史的背景五代时期是指907年至960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国家权力分割的时期。
五代时期的背景是唐朝灭亡之后,全国政权分裂为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统治区域。
五代时期历时如此之久,主要与社会风貌、民族关系、地域因素等有关。
二、五代十国的出现五代十国的出现是由国家权力分割所引起的。
唐朝灭亡后,天下分割为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区域,形成政权分裂的局面。
其中大部分为晋、湖、广、蜀、南等地区的大小诸侯割据,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而五代十国就是在这种政权分裂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三、五代十国的特征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家权力分裂的原因,各地方政权都有自己的特点。
五代十国的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1. 割据混战:各地方政权之间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政权之间的联系异常松散。
割据混战的局面存在着一种较长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史实,例如后蜀的公平政治、南汉的文化繁荣、前蜀的精神风貌等。
2. 区域特色:五代十国分布于全国许多地区,而各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3. 少数民族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契丹、渤海人通过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同化中原汉族获得了自身的政权。
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例如辽、吐蕃、青唐等。
四、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异常频繁,但是其中一些政权的历史地位却比较重要。
这里列举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政权:后梁:由后唐降将朱全忠于907年建立,是历史上中原第一个国家,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以北、洛阳市以南一带。
后唐:由李克用于923年建立,后唐是唐朝的延续,也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政权。
后晋:由石敬瑭于936年建立,后晋首都开封,距离洛阳市仅有20公里,统治了中原地区大部分地区。
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指的是从唐朝灭亡开始,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结束,大约五十多年(53年)的历史,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
十国也是从唐朝末开始,北宋建立之后20年左右,宋统一南北方,十国也结束。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北汉。
后梁:朱温建立的国(907年—923年)后梁(907~923年),即朱梁,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的建立者为朱温,朱温这个人,不咋地。
他先是黄巢的马仔,跟着黄巢反唐,后来为了因为跟黄巢的官员不合,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投降唐朝,充当了唐朝剿灭黄巢的马前卒。
与另外一个节度使李克用为剿灭黄巢立下汗马功劳,被唐僖宗赐名全忠(这个时候,唐皇估计也知道自己的姓没啥影响力了,不赐姓,改赐名了),这个全忠可不忠,后来杀死了唐僖宗的继任者,唐僖宗的弟弟唐昭宗。
立唐昭宗的儿子李柷(zhu)为帝,又逼迫李柷用禅让的方式把皇位传给了自己(之前说过,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真正的禅让)。
建立后梁,都城洛阳。
朱温这个人还极其好色,按说这个级别的人物,好个色没啥,主动投怀送抱的自然也不在少数。
但是朱温这个人明明可以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爱情,却非得公开耍流氓,不仅让自己的儿媳妇公开排队侍寝,还到自己的大臣家里耍流氓,让自己大臣的老婆孩子,老妈子小丫鬟侍寝,一住就是十多天。
这么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当然不得好死,被自己的亲儿子朱友珪所弑,朱友珪亲自用毯子把朱温包裹起来,埋于寝殿。
这死法,这埋葬地。
万全是报应啊。
朱温死后十年,后梁被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xu)击败,后梁灭亡,后唐建立。
后唐: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继后梁之后的正统王朝,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唐朝将领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此后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朝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在南方和山西出现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此时,北方动荡不安,政权更迭,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特殊是楚国)获得发展。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经过改革,国力增强,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建立北宋,结束分裂。
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财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宋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国力不断增强。
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冗兵、冗官、冗费,人民反抗不断,同时面对辽夏威胁。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新发触怒了保守派。
宋神宗死后,被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废除。
916年,辽河流域的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提倡农业,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子偏旁创制文字。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国采用“汉蕃分治”,夺取幽云十六州后国力更加强盛。
与宋朝不断和战。
1005年,宋朝宰相寇准坚主抵抗,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撤军,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澶渊之盟维持着和平关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但岁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
1038年,陕甘宁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仿效中原王朝改革西夏政权,推行科举,并仿照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与宋朝不断和战。
1044年双方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朝给西夏岁币。
一、朝代史1.五代十国: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即南汉、南唐、南楚、后蜀、吴越、闽南、南汉、南中、南平、南吴等十个国家。
这十个国家之间的权力和疆域较为相似,因此被统称为五代十国。
2.北宋:指北宋朝政权,北宋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朝代,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首都。
南宋则是北宋的灭亡后,继续在南方建立的政权。
3.辽、西夏、金:这三个国家分别指辽朝、西夏和金朝。
辽和北宋并称为两宋时期的双边对立。
西夏是以陕北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政权,而金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蛮族政权。
二、文化发展1.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县级举行的考试,会试是在省级举行的考试,殿试是在朝廷(皇帝)召开的考试。
科举制的谐音可能是“科举之事”,或者“考试制度”。
2.文化交流: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谐音可以是“文化互通”或者“文化的流通”。
3.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分别是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
这四个朝代之间相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谐音可以是“宋袁明清”,或者“四个朝代”。
三、农田水利建设1.灌溉系统:指在农田中建立的用于引水、灌溉的系统,包括水渠、水井、水塘等。
谐音可以是“灌溉方法”。
2.水马:是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的工具,通过水的力量带动的马车进行水运输。
谐音可能是“水利工具”。
3.水利工程:指人类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等问题而建立的各种工程设施,包括修建水库、挖掘渠道等。
谐音可以是“护水工程”。
四、城市建设1.商业繁荣:指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兴旺和发展。
谐音可能是“商业繁忙”。
2.城市规划:是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建设的规划活动,包括道路、交通、建筑等方面。
谐音可以是“城市规程”。
3.城市墙:是用来保护城市安全的城墙,可以防止敌人的入侵和攻击。
谐音可能是“城市安全屏障”。
以上是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的知识点谐音的主要内容。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
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后的50 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 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 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1127 年,金灭亡北宋;1127 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