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戊戌变法》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8·邱县实验中学初二月考)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A.A B.B C.C D.D 2.(2019·辽宁中考模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D.戊戌变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2018·辽宁初三月考)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A.康有为B.孙中山C.梁启超D.李鸿章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浓重的两笔,它们的相同点是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B.都主张改造封建专制政体C.都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D.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二、列举题5.(2018·吉林初二期末)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请写出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史实。
(1)1860年,英法联军摧毁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2)1895年,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3)1937年,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4)1949年,使北平和平解放的战役三、简答题6.(2019·辽宁中考模拟)在中外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的人物在近代领导中国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名称及影响。
(2)图二的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你认为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图三的改革家实施了新政,这次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新”体现在何处?(4)图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改革的?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有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四、综合题7.(2019·四川中考真题)某校初三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C)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如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B)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A、曾国藩B、康有为C、邹容D、陈独秀4、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发生于( C )A、1895年B、1897年C、1898年D、1899年5、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A、“公车上书”B、德国强占胶州湾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D、兴中会成立6、“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B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7、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国闻报》是北方宣传变法思想最有影响的报纸,下列各项中主持该报的是(B)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8、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急形势下,表示“不甘作亡之君”,决心变法的清朝皇帝是(D)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9\“能变则全,不变则亡”,从而掀起了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是(B)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10\、维新派代表的是(C)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大资产阶级11、戊戌变法最大的历史功绩是(C)A、挽救民族危亡B、澄清吏治C、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改革科举制度,设立中小学12、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是(C)A、袁世凯的告密B、光绪帝被囚禁C、顽固派的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13、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C)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袁世凯14、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21.右图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之一,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光绪帝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B.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C.强学会成立D.《中外纪闻》的创办3.戊戌变法时,耍两面派手法,出卖维新派的是A.慈禧B.袁世凯C.光绪帝D.谭嗣同4.右图是百日维新时的清帝,他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 D.宣统帝5.强学会成立后,它的机关刊物是A.《时务报》B.《中外纪闻》C.《万国公报》D.《湘学报》6.“公车上书”的中心内容是A.要求清政府积极抗日B.要求清政府严禁鸦片C.要求清政府收复新疆D.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7.“变者,天下之公理”的言论出自A.康有为B.梁启超C.袁世凯D.光绪帝8.下列各项,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A.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9.戊戌变法失败后,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袁世凯10.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11.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成立C.康有为奉诏全面筹划变法事宜D.《中外纪闻》的出版12.光绪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①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③变法可巩固以他为首的“帝党”的势力④根据慈禧太后实行“新政”的旨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14.依据右方框中给出的材料,编写成历史小戏剧,在班级演出。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戊戌变法》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8·辽宁初三月考)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A.康有为B.孙中山C.梁启超D.李鸿章2.(2019·河南中考模拟)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这说明戊戌变法A.废除了科举制B.建立了新式教育制度C.全面推行白话文D.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二、连线题3.(2017·云南初二期中)搭配三、简答题4.列举中国近代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四次探索及其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举出一个即可)。
四、综合题5.(2019·广西中考模拟)在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寻求国家发展道路各国呈现出各自的精彩。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以来,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
其中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走哪一发展道路?为了实现这一发展道路,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哪一实践?这一实践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2)社会主义是经过广泛的社会运动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的生产资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从此进入到哪一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17-18世纪,被称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时代。
请写出法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是什么?1689年英国颁布了哪一法律文献,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这一政体下,英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4)通过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你有何启示?6.(2019·山东初三月考)制度建构与制度创新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训练题及答案【基础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遇害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上。
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由严复等主持的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3.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4.下列属于戊戌变法主要内容的有(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5.戊戌变法失败后,决心用自己的牺牲来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2)材料中“太后更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她是怎样回击这次“变法”的?“变法”结果如何?【能力提升】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B 百日维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D 戊戌政变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藩的奏折C.林则徐的文稿D.陈独秀的文章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3.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A.《万国公报》 B.《民报》C.《每周评论》 D.《新青年》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2.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3.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5.“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6.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A.取得了巨大成功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7.(发生于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重点难点精讲】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包括四个方面,共16项措施。
在政治上,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中央设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兴办商会;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决算;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设大、小学从内容可见,变法核心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参政的权利;在经济上建立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促进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军事上强调对旧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依照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
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但它触犯了旧的封建官僚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进行阻挠、破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前后仅103天,就夭折了。
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难点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系统概述】“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任用康有为等,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方面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但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为了阻止变法,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1.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创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科举制度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精简机构3.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定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C.“公车上书”D.《天演论》的发表4.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A.万木草堂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京大学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B.师夷长技以自强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明定国是”诏书颁布D.戊戌政变的发生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8.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A.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C.变法不够彻底D.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9.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10.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虎门销烟C.兴办民用工业D.创办海军1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12.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3.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A.詹天佑--福州船政局B.谭嗣同--创办《新青年》C.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D.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1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D.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15.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微课《戊戌变法》练习题【能力提升】1.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谭嗣同要杀的“贼”指谁?(2)为什么维新派“无力回天”?(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
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下这道密诏的是清代哪一位皇帝?(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3)“皇太后”是指何人呢?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
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
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康有为请回答:(1)材料中的内容表达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代表了哪个阶层的思想?(2)康有为的这种思想是如何形成的?(3)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4)“祖宗之法”变了以后,康有为的遭遇如何?4.阅读材料: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这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1)19世纪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拓展提升】1.有人说因为袁世凯的出卖,所以变法失败,你怎么看?2.在戊戌政变中,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有人说是贪生怕死,对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又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第六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班级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送动弊珊Q.中田面临被成分,民族危机特宅肘.”这首歌谣描写的知)A. 《南京条灼》的彬响B.戊戌变法的打景C.洋务运动的为景D.《辛丑条首}的影响2.19世纪末演3为、遂启娼等开始额分变法推新运动。
拉开「变法燃新运动序样的是()A.创办《时务报3B.建立强学会C.公车上书D.武曰起义3.启律刖在《从晚清到氏国*中指出,“疆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泰'中.第•个•接棒,跑其•笫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笫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 代禁衿片.说门钠烟B.力陈变法,推行推新C. 81织北伐,推翻车阕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资产阶级维款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屈干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A. 《中外珀间9《潮学报,B.《时务报》《国间报,C.《湘学报}馈1新报3D.《知新报}5. 某班学生编导的•场历史朗涉及以卜*材:主题足变法锥薪,人物是旗有为、梁启超、光绪皇1 认纳领是“明定国足”诏书。
谛刈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 1891年(农历甲牛年)B. 1901年(农历辛丑年)C. 1898年(农历戊或年)D. 1911年(农历辛亥年)6. 戊戌政变发生后,除下歹,尊顼措施外,其余各顼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C.训练新式军队D.设立京师大学堂7. 或成变注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城撤冗宣冗员B.编削国家停说C.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新式军队8. 下列谁新变法的搐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初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的是()A. 堆报冗官.允许官比上书言邪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履农、工、倘业C. 改革时改,/刮国家顼算D. 废除八股.改试黄论.开办新式学堂9. 近代某报刊曾报道:“回近月以来,凡祁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麻法者,同你之中均闻而印避.盖恐人折之为康党.以致18于法网.故闩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由光化电之学,念段疫西捉之音.”这一社会现数出现的原因是()A.洋务埒动的失败B.民族矛A5的尖校C.或戌变法的失败D.民众的日目排外10. 120名年前.中国面临JU分12制的深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推新派发起场教亡图存的浒制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将尚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A.变法裁撤冗白冗员B.变法破地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施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剖度11. 在洋务姑动和戊戌变法的Ififij'l'.相同的内容是()A.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B.裁柔冗白冗员C.鼓励私人兴办T矿企业D.创办报刊,开放音论12. “戊或变法的及助不和沮织者顺成了这5:会发展妨势和方向,打破Hit思想的禁区,枳极他导变革和向借本主义学习,并只伺诸实露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幻启蒙的作用,”这一材料主要说明戊或变法()A.顺应社会发展湖派B.倡导变法料神C.发展资木主义D.起到电崽启蒙作用13. 有人将1895年春都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笫•次-耕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A.强学会成立B.《万国公报3创办15. 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戊变法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侥产阶勿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陆局惨烈,tfi 是-个戒要转忻点•具有堪林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通:义"主要是折()A.中国开始避人近代社会B.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在社会上起了恩烛启蒙作用D.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6. 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烟以自己的流血柄牲来唤竹馅个焯族.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衍其所.快哉快哉!” .怵慨就义.他ttJi()A.康有为B.梁启超C.光绪帝D,谭痢同17. 中H《马美条约*的签订.在国内百接引发的事件是<)A.帝闺主义敕起瓜分中闺的狂潮B.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C.洋务运动的开腐D.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18. 捣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帝的是()A-强学会成立 B.网立《时务报*C.公车上书D.光绪帝颁布昭书,宣布变法19. 近代中国许多扳纸来之在传描新恐地、新知识方面发挥J',林要作用.图片所示报刊主要宣传的新思想是()山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C. “自强”D. “来窗"20. 史上若决定变法,讷先举二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咨乾清门.沼定国站,JI弓巾锐成,除IU布新•与民更始.-材Hxlfl()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箫的奏忻C.林加徐的艾机D.李浏章的奏折21"内蒙古赤峰中考)1898年光绪帝按部制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卜内容散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足()A.I&撤冗员B.开办新式学堂C.训练新式军队D.鼓崎私人弁办工矿企业22. (河北中考)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归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郡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J•解只Ml于表血,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枚L的出版物和对杏港及上海的精民胥理中的£M.这说明()A.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B. 尽褓太后控制荀政治和军11M务C. 维新派法乏经殷0.建翊派反对变法23.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度或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推所短命而畋,但作为一场更广闹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n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成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f#.it an深B.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望作用C. 改革了君主专利政体D. 动摇了信家思/的正统地位二.非选择!21. 闻说材料,回答问题.(图一)干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忡傩慨成”,在已成定局的沥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粉般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共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一)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H在Bi和园行而II萦禁城内正式议政的ftWft)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11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足什么?仃轲影响?(2〉指山图二中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垣动"失败的坏志是什么?(£图三反映的是谁英引.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徊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25.为了纪念戊或变法运动•某历史博物谊举办了戊戌变法人物图片展・分类展出了与戊戌变法布美的人物图片。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A.民族危机严重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C.资产阶级软弱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C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A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15.谭嗣同、杨深秀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
第2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D 6、C 7、A
1、戊戌变法开始的特点是( C )
A、公车上书 B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要求是( D )
A、要求兴“西学”,废科举
B
C、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要求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4、戊戌变法中颁布的文化方面的新法不包括( C )
A、设立中小学堂 B
C、设立同文馆 D、设立译书局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D )
A、知识分子与政客军阀斗争
B
C、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
6、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C )
A、袁世凯的出卖
B
C、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7、下列内容对颁布变法诏书不正确的评价是(A )
A
B
C
D、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每日每署
——《戊戌政变记》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三、简答题
变法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D 6、C 7、A
二、材料分析题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造成”人人
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是在变法内容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造成。 (3)戊戌变法失
败原因,主要是因为: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②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寄希望于袁世凯,由于他的出
卖告密,而遭到失败。③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
镇压,最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三、简答题
内容: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
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方面:普遍设立中小
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
和发明。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
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