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作(斗拱)解释及图示制作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925.50 KB
- 文档页数:10
斗拱结构概述作用发展斗拱结构什么是斗拱?+ =斗 拱斗拱斗 拱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部份。
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一块像盛米的斗 一块像挽起的弓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斗拱的组合一点也不复杂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一旦开始结合可以如此复杂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角科)5上一回我们装好了第四层的山面、檐面件,这回开始我们拿进这层的斜面件——斜二昂。
和前边拿进的三层斜头昂相比,斜二昂的前后十八斗不是单独安装的,是和斜二昂做成一体的。
把它翻转过来,看看下面什么样,给个视角。
斜二昂下面三个X形的下开槽,扣住同层檐面和山面的昂带把臂厢拱、搭交闹昂带单才瓜拱、昂带正心枋。
斜头昂装好后,我们拿进斗栓,把昂带正心枋、昂带把臂厢拱、搭交闹昂带单才万拱昂头部分十八斗共六件,昂带把臂厢拱、撘交闹昂带单材万拱另一端的三才升共四件,一起装好。
昂和拱的三才升、十八斗有点区别,再给个视角。
三才升安放到位,重昂角科斗拱的第四层就算装好了。
接着要把相邻的平身科、柱头科斗拱的第四层安装到位。
到这我再给两个视图,因为到这开始,角科相邻的斗拱开始有干涉,按规矩做的标准斗拱件在装配时有些需要根据相邻位置做点形状上的改变。
下图是四层最后安装斜二昂相邻平身科斗拱四层后面的单才瓜拱和三才升的做法,干涉的部位切掉。
为了看得清楚点,我再把斜二昂抬起来点,给个斜下视点,见下图。
给个四层装好后的俯视图。
再来个仰视图结束四层的装配。
这回就到这,下回从第五层开说。
来点题外话,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在这两期的博文截图中,色彩细节和以前的有些不统一,就是在同一张图里,相同的斗拱件色彩也有不同。
原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两次软件升级,尤其是2013版,软件在色彩和材质方面变化比较大,有些用早期版本做的模型在特性的继承上还有一些问题,要想改成统一的色彩,模型改动的工作量太大了;另外本人刚适应了2012版本,做了一期博文马上就换上2013版,还在更新适应中,旧模型、新软件和人还得磨合,往后的博文可能还是出得慢点,请朋友们见谅。
宋式形制和构造《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同华拱成正交的拱称横拱,除泥道拱外,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
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
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
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椽(即檩)下。
上昂自斗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拱。
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各层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拱的中心、两端或拱与昂等相交处。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斗拱以榫卯结合,出跳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拱的卯口开在上方。
拱上的斗用木销钉与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拱中进行固定。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层有五个拱件,九个斗件,和一个斗拱附属件-正心枋。
在这一层中,第一次出现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柱头科)2这一回图解柱头科斗拱四层以上的各个斗拱件和附件,为了使斗拱在传统大木建筑中的功能性表现的更清楚,我这里摈弃了以往各类书籍中单独介绍某一科斗拱的习惯,用现代制图技术的优势,用形象的三维图形来表现斗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从这回一上来就先把装好的前三层柱头科斗拱放在了柱头的平板枋上,同时也拿进与之相邻的平身科斗拱的前三层,在这里开始新的装配。
七踩重昂柱头科第四层拿进来的第一个斗拱附件就是正心枋。
安放在檐面正中,在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拱的正心万拱之上。
(在以前平身科斗拱的图解博文中,我都把这种斗拱附件做成透明体,在这以后,为说明斗拱之间的联系,还是还原成实体件)安装好正心枋后,放入檐面的四个拱件,正心枋两侧是单才万拱,外两侧是单才瓜拱。
安装好檐面的拱件后,拿进柱头科的二昂;与头昂相比,它宽出了0,7斗口,二昂的宽度为3.4斗口。
二昂前装筒子十八斗;单才瓜拱、单才万拱两边装三才升。
相邻的平身科两攒斗拱也重复这层同样的拱件斗件装配后,第四层安装完成,下面说第五层。
先拿进来三个拱件,外拽相拱和两个单才万拱。
大家细看,这两个单才万拱的开口宽度也是不一样的,前边的开口为3.6斗口,后边的开口为5.6斗口。
为什么这样,看到下面就清楚了。
现在我们拿进柱头科斗拱的最重的件----桃尖梁。
这个件值得我们从相关角度多看几眼,下面我再放几张图进来。
上图是桃尖梁没安装到位的左后下视点观察图。
上图是桃尖梁没安装到位的左上视点观察图。
上图为桃尖梁装配到位后的右后上视点观察图。
上图为桃尖梁装配到为后的左上视点观察图。
由上面几个图我们可以看出,桃尖梁是柱头科斗拱的一个较复杂与重要的单件,与它结合的件很多,现阶段我只是把它刚安放到位,它的前部压在柱头科斗拱的山面上。
后面榫接建筑的金柱。
在第四层,安放好桃尖梁后,还有几个要安装的件,为了表示关联,我还要再拿进另一攒柱头科斗拱来说事。
噢,已经十四张图了,为了篇幅别太长,这回就到这吧,下回接着说第五层的几个件。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时间:2021.02.03 创作:欧阳体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 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中国古建筑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墙身和木构架,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宋式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斗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支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
铺作的名称宋代每一组斗栱称为一朵,根据位置又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坐铺作、攀间铺作等。
铺作的两层含义(1)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栱等组成部分的相叠关系。
如四铺作,即一组斗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五铺作,即一组斗栱由五层构件相叠而成。
(2)其次表明了铺作数与出跳数之间的关系,如四铺作即出一跳,五铺作即出两跳,八铺作即出五跳。
再次,规定了斗栱出跳的次序,如八铺作通常是先出二华栱,再施三昂,而不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譬如不能先出一华栱,然后出三昂,再出一华栱等。
因此铺作在表示栱、昂的出跳情况及其多寡时,又有了“次序”的限定。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详见图5-7。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宋代铺作——基本构件组成宋式铺作由斗、栱、昂及其他附件组成。
知识点1:栱需要清楚宋式斗栱-栱种类宋式斗栱中用栱有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五种基本类型。
(1)华栱,也称抄栱、卷头、跳头。
垂直于建筑面阔方向上、向内外出挑。
华栱(广义)为主受力栱,按照其使用的位置又分为华栱(狭义)、骑槽檐栱、角华栱、丁头栱、虾须栱等。
斗拱制作、安装斗拱制作1 工艺流程确定分件尺寸及做法放大样制作样板加工规格料依样板划线分件制作试装摆验捆绑存放成品运输制定整体安装顺序安装位臵抄平找方定位裁销拉线安装2 操作工艺2.1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各分件的尺寸及做法,如无明确要求,按明式做法确定。
2.2 确定分件尺寸及细部做法本方案斗拱(铺作)中升、斗类及横向拱类构件尺寸、做法均为设计图纸中所标的尺寸,按明代铺作的做法施工。
2.3 放大样2.3.1 根据设计图纸及传统明代做法尺寸、在木板上按1:1足尺画出斗拱各构件的侧立面及各类拱子的正立面图,画出刻口、袖卯的平面详图并详细标注细部尺寸,角科斗拱需画出每层平面,以详细标明角科各构件的位臵、尺寸、叠合关系及头、尾两端的组合。
2.3.2 画好后的大样,应随时遮盖,妥善保管,不得毁损。
以备在制安施工时随时对照检验。
2.3.3 大样画好后,应及时清相关技术负责人员检查验收。
2.4 制作样板2.4.1 用三合板、五合板依照大样把斗拱各构件的外形套画出来,制作成型并依画线要求刻出口子。
2.4.2 在样板上写明构件名称、尺寸、数量。
2.4.3 制作好的样板应妥善保管,分类存放。
2.5 加工规格料2.5.1 根据构件的尺寸、数量加工规格木料。
配料要求平直方正、尺寸准确,各种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5.2 各类规格料的加工其数量及长短应留出适当余量。
2.5.3 加工好的规格料要求分类码放待用。
2.6 依样板画线2.6.1 样板贴附于规格料大面,用画签沿样板外轮廓在规格料上准确画线,随后用方尺将线过到规格料的另一面,同样随样板准确画出外轮廓线。
2.6.2 画线宜使用墨线,用方尺过线必须将方尺尺墩贴附于规格料两个平直方正的“好面”,以保证线头交圈,榫卯相交的线,应交错出头,以备查验。
2.6.3 画好线的构件分类码放,不得混杂存放。
2.7 分件制作2.7.1 平凿依线剔凿销子卯眼,卯眼垂直方正,深浅一致。
2.7.2 曲折面锯解加工后必须用净铇净光,加工面直顺方正,平滑光洁。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柱头科)3
这回上来先改前篇搏文的两个错:一是在博文的最后,把第五层说成了第四层,现已改过,请先前收藏了博文的朋友注意;二是在上回装配时,着急忙慌的把两攒柱头科斗拱全搁上去了,还把桃尖梁就了位。
现在这回要装外拽枋和里拽枋了,一看褶子了。
里、外拽枋应按山面压延面规矩先安,由桃尖梁上两个0.2斗口深的凹槽扣住二枋,现两头顶上了。
见下图:
没办法,重来吧,拿开一个桃尖梁就够了。
把两个五层的斗拱附件——里、外拽枋靠一边桃尖梁凹槽安放到位,再将这个桃尖梁就位就齐啦!好改完了。
接下来拿进七踩重昂柱头科斗拱第五层檐面正中的斗拱附件-正心枋,从下图可以看出:顺槽下滑就位就好了。
第五层还差几个斗件,它们是:前后单才万拱和外拽相瓜两端的三才升。
六个三才升安装到位后,七踩重昂柱头科斗拱第五层就算完成了,既然是关联装配,再把平身科斗拱的第五层也装好,过程就不演示了。
为了看着方便,在另一柱头科斗拱旁在加一攒平身科斗拱(要全加上影响机器的速度,简化了)。
从第五层往上,七踩重昂柱头科斗拱将只有檐面件的安装,我们数着点,看桃尖梁要跨越几层相邻件。
第六层首先拿进三个斗拱附件:正心枋、外拽枋和里拽枋,下滑到位。
第六层拿进第四个斗拱附件是挑檐枋,装在第五层的外拽相拱之上。
挑檐枋两端滑入桃尖梁的凹槽,一侧的燕尾槽和几攒平身科撑木头的银锭榫相配。
最后,第六层还要拿进两个小玩意,一个是三才升,一个是锯短出插榫的里拽相拱,用斗拴连接好后,插入桃尖梁的预留槽内。
再装上平身科斗拱的同层斗拱件后,第六层完成。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
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六种简单的宋式斗拱做法
看懂了吗!立面连接的是梁,而不是栱头,在稍微复杂一点点的就是把头绞项造,这个和枓口跳差不多,就是把华栱头换成耍头,其余的都一样的,这个就不解释了,如图所示,懂不?
这几个比较简单,继续说一点复杂的,四铺作外插昂,这个开始我就显示组装的步骤了,
这个是外插昂,在华栱的下面有华头子,上面有榫卯口,学名就做昂栓,宽4-5分,厚2分,还是很大的一个榫卯的,所以完全能支撑这个昂嘴的,只是我没有画出来而已,昂做最下端的角和栌枓的底持平,外出挑53分,一栌枓中线其计
算,之泥道栱外皮相交,自己算,图
这样就做完了,最外面的俩栱永远是令栱,清式的厢栱就是由令栱变化而来的,至于为什么叫做四铺作,我也没有闹明白,我一直感觉应该是三铺作的,只是书中这么叫,谁能告诉我,个人感觉应该叫三铺作外插昂,好,下一个四铺作里外并一抄卷头壁内用重栱,其实和这个外插昂很像的,就是吧昂去点,换成华栱头,如图所示,我
就不步骤显示了,看懂了吗?
同样的感觉,我还是感觉书中错了,应该是三铺作里外并一栱卷头壁内用重栱,今天直接说了六种斗拱的做法,虽然比较简单,内容还是挺多的,
今天到这里吧!。
一文看懂枓栱(2.0版)枓栱,中国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构件,枓栱因为对于中国古建筑如此之重要,所以北宋李诫编撰《营造法式》,介绍大木作,第一个介绍的即是枓栱。
对于古建筑爱好者,如果看懂枓栱,可以说对于中国古建筑就算是入门了。
而对于研究古建筑的学者,枓栱因为其各个时代不同的做法,是古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
枓栱如此之重要,但又非常复杂,对于刚刚接触古建筑的人尤其如此,那么了解古建,我们先从枓栱开始!一组完整的枓栱,由五种构件所组成:枓、栱、昂、耍头、衬方头。
当然这五种构件不是缺一不可,现存的实例中比如三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就都没有衬方头。
这五种构件,我们分别介绍如下:枓,因其形状像我国古代量器“斗”而得名,又写作“斗”。
《营造法式》载,“造枓之制有四:一曰栌枓;二曰交互枓;三曰齐心枓;四曰散枓。
”栌枓,枓栱中最重要的构件,也是必须有的构件,位于一组枓栱的最底层,一般坐于柱头或普拍方之上。
交互枓,施之于华栱出跳之上。
十字开口,四耳。
如是偷心造或者施之于替木之下者,顺身开口,两耳。
齐心枓,施之于栱心之上。
顺身开口,两耳,或十字开口,四耳。
如施之于转角由昂及内外转角出跳之上,则不用耳,谓之“平盘枓”。
可见,“平盘枓”是属于“齐心枓”的一种。
散枓,施之于栱两头。
横开口,两耳。
栱,因其形状像弓箭的弓,故名。
《法式》载,造栱之制有五:一曰华栱;二曰泥道栱;三曰瓜子栱;四曰令栱;五曰慢栱。
华栱,是枓栱出跳的栱,第一跳在栌枓口内与泥道栱垂直相交。
泥道栱,位于栌枓上,与华栱相交的横栱,因栱眼壁常用土坯(pī)封闭,故称之为泥道栱。
瓜子栱,铺作出跳的第一跳至最外一跳之里跳头上的横栱。
令栱,铺作出跳的最外一跳跳头上的横栱。
慢栱,施之与泥道栱与瓜子栱之上的横栱。
佛光寺东大殿后檐柱头铺作枓栱昂,《法式》载昂有两种:下昂和上昂。
下昂是现存枓栱中常见的昂,而上昂几乎不见。
下昂和华栱是支撑出跳重量的构件,两者的区别是下昂是斜置,而华栱是平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