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结构示意图
- 格式:ppt
- 大小:951.50 KB
- 文档页数:25
古建筑的⽃拱、⽃⼝与模数,你会算了吗10张图表看懂⽃拱模数获取⽂物保护⼯程专业⼈员资格考试最新信息⼩测试1.《营造法式》规定拱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五种:2. 宋代⼤⽊作梁类型包括哪四种:答案在⽂末题⽬只是针对⼤纲内容的知识性测试,不代表考试难度和题型。
在之前的推送中,为⼤家介绍过了⽃拱和榫卯的发展历程、宋式清式和南⽅建筑⽃拱的区别和⽃拱的组成等问题,本期推送就为⼤家介绍⽃拱的模数与⽃⼝制。
清式⽃拱平⾝科各部位名称01⽃拱与材分⽃⼝模数制是宋代材分模数制基础上发展⽽来的,⽃⼝虽然指⽃上的栱的厚度,但并不具有“⾯积”单位性质,不直接表达材料截⾯、截⾯规模,即必须引⼊另⼀套体系——材分制。
清代⼯程做法以材厚为基准单材:厚10分,⾼14分(厚⾼⽐1:1· 4)⾜材:厚10分,⾼20分(厚⾼⽐1:2 )⼀般认为宋代《营造法式》的⾜材⼴ = 单材⼴ + 栔⼴ = 21(分)。
⽽清代⽃⼝材分制中的单材⼴(⾼)减去⼀分,使⾜材厚⾼⽐为整数,便于估算。
⽃⼝以 5 分( 0·05尺)进率递增;(清营造尺 = 0·32 ⽶)⽃⼝材分制并没有说明各类材的适⽤范围。
使⽤中,⼀、⼆、三等材未见使⽤过。
城楼等⾼⼤建筑物,⽤四、五等材,⼀般重要建筑多为七、⼋等材,如太和殿仅⽤七等材,⼤部分建筑多⽤九等材。
⼗⼀等材⽤于藻井等内装修。
福州华林寺⼤殿⽃拱02⽃拱与⽃⼝平⾝科⽃栱正⽴⾯清《⼯程做法》以平⾝科的⽃⼝(⼝数、⼝分)为基本模度⼯程做法中,依所处位置,⽃栱可分为平⾝科、柱头科、⾓科各个由翘或昂出踩的⽃栱中,可以没有翘,但必须要有昂。
翘昂⽃科应⽤最⼴,⼀般都有⽠拱、万拱依出踩多少⼜进⼀步分为:⽃⼝单昂、⽃⼝重昂、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踩数也从3踩到9踩不等,少数牌楼⽃栱也有11踩的。
在得出⽃栱的尺⼨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栱攒数计算开间尺⼨和屋顶举折尺⼨⼯程做法对梁柱等各个构件尺⼨的规定也以⽃⼝为单位计算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建筑开间尺⼨各式建筑屋顶举折尺⼨例如: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科,⽃⼝⼆⼨五分⼤⽊作法的檐柱⾼檐柱净⾼ = 定⾼ –⽃科⾼ - 平板枋⾼即:檐柱净⾼ = 0· 25 * 70 – 0·25* 11·2 - 0·25* 2 = 14·2 (尺)或 70 –11·2 – 2 = 56·8 ⽃⼝0· 25* 56·8 = 14· 2 (尺)故宫武英殿平⾝科⽃拱03内檐⽃拱在⼀些⾼⼤多层的建筑或⾼等级建筑中,内檐也常常⽤到⽃栱如只安装迎⾯半攒的内⾥品字科⽃栱因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得名另外,还可见到置于梁和随梁间的隔架科⽃栱隔架科即在荷花墩和内檐雀替之间⽤⽃栱承托形成⼯字型的稳定构造奉先殿内檐⽃栱。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角科)1从这回开始,我来图解七踩重昂角科斗拱。
在图解角科斗拱的过程中,向朋友们展示斗拱在特定的大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的形式和关联,由单一的斗拱件、枋件所形成的系统和工艺装配过程,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不同的体验。
明清式斗拱第一层的大斗,是通过斗拴安放在平板枋上的(宋式称平板枋为普柏枋),这回就从大木建筑单檐廡殿平板枋的一个角上,开始我们的斗拱安装之旅。
首先拿进来的第一个件是重昂角科的大斗。
从图上我们看到的大斗与平身科和柱头科斗拱的大斗相比,它少了两个斗耳,具体的作用在下面将看到。
现在我还不能就把它安放就位,还得拿进相邻相关的件。
看上图,在大斗的两边,我拿进了两个形状像山字形的板子,这个《营造法式》中叫拱眼壁,在一般的斗拱介绍中很少能提到它,它在廡殿的装配中是不可少的,也是要先于各科斗拱的大斗先放在平板枋上。
从这个视角就好理解这个顺序关系了。
角科、平身科、柱头科的大斗都要压在拱眼壁板之上,这就是我们大斗上凹槽的作用,正心瓜拱、槽升子上的槽,都是为拱挡板预留的。
把相邻的拱挡板放好,我们就位各科的大斗。
一层就放好了。
下面我们拿进角科斗拱第二层的第一个拱件——正心瓜拱,安放在山面,坐在大斗之上,拱一侧的开槽管住拱眼壁板。
从图上看,角科的正心瓜拱与平身科和柱头科的不同;它一半是正心瓜拱形状与尺寸,另一半是单才瓜拱的形状与尺寸,中间还有一道斜槽,这就是角科。
正心瓜拱就位后,我们拿进角科第二层的第二个件——山面的翘;它压住檐面的正心瓜拱,一边开槽与拱眼壁板配合。
角科的翘于正心瓜拱具有同样的角科特征——一边是翘的形状与尺寸,一边是单才瓜拱的形状尺寸,中间有斜槽。
把翘安放到位,我们看到翘和正心瓜拱的两个斜槽共同组成了一个斜直槽,这个斜直槽是和第二层的第三个件——斜头翘配合的,我们这就拿进斜头翘。
咱们翻过来看看斜头翘下面的形状。
X形的开槽正好扣住正心瓜拱和翘。
这一层的斗件安装的是:正心瓜拱和翘靠拱眼壁板一边装槽升子,另一边装十八斗,用斗栓连接。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山西陵川二仙庙(宋构)正殿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斗栱示意图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一组斗栱又可与另一组斗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
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斗拱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檩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后来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是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是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斗拱的分类:头拱的分类很多,形制复杂一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二还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斗辅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辅作)、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
其中,尤以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
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因此,根据“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的特点,“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
斗拱主要构件名称斗拱主要构件名称华拱四跳华拱两跳转角辅作、補间铺作、柱头铺作铺作即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中国古建筑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墙身和木构架,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宋式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斗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支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
铺作的名称宋代每一组斗栱称为一朵,根据位置又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坐铺作、攀间铺作等。
铺作的两层含义(1)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栱等组成部分的相叠关系。
如四铺作,即一组斗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五铺作,即一组斗栱由五层构件相叠而成。
(2)其次表明了铺作数与出跳数之间的关系,如四铺作即出一跳,五铺作即出两跳,八铺作即出五跳。
再次,规定了斗栱出跳的次序,如八铺作通常是先出二华栱,再施三昂,而不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譬如不能先出一华栱,然后出三昂,再出一华栱等。
因此铺作在表示栱、昂的出跳情况及其多寡时,又有了“次序”的限定。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详见图5-7。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宋代铺作——基本构件组成宋式铺作由斗、栱、昂及其他附件组成。
知识点1:栱需要清楚宋式斗栱-栱种类宋式斗栱中用栱有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五种基本类型。
(1)华栱,也称抄栱、卷头、跳头。
垂直于建筑面阔方向上、向内外出挑。
华栱(广义)为主受力栱,按照其使用的位置又分为华栱(狭义)、骑槽檐栱、角华栱、丁头栱、虾须栱等。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平身科)1本篇斗拱名为七踩重昂平身科。
既然是详解,就从名称的意义缘由说起。
七踩,踩-这是清式斗拱的叫法。
在宋式斗拱里叫-跳。
斗拱以大斗中心算,挑出三个斗口的距离叫-拽架;斗拱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叫三踩,向内外各出两个拽架叫五踩,各出三个拽架叫七踩。
重昂,每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就要向上加一层,就要加一个斗拱的纵向件翘或昂。
我们这攒斗拱有头昂二昂两个昂,称为重昂。
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上图,在大额枋、平板枋之上,左边是柱头科,右边是角科,中间的五攒斗拱是平身科,也正是我们要图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这里说到一攒斗拱,什么是攒?攒是清代的叫法,宋式叫朵。
攒和朵的叫法,光说斗拱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套装配好的斗拱,在整个带斗拱的大式宫殿建筑中,它是宫殿面宽与进深的基数,两柱之间放几攒代表间量的大小。
这在以后详解大式宫殿时还要提及。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一层,大斗。
大斗,这是清式斗拱的名称,也叫坐斗,它衍生于宋《营造法式》中的栌枓,十字开口,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
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宋《营造法式》说:‘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
二曰交互斗。
三曰齐心斗。
四曰散斗。
’宋时栌斗。
其长与广皆为三十六分。
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主要用于柱头。
大斗的形状与尺寸比例来自栌斗,腰、平、耳演化于欹、平、耳,如果大斗的全高为10,那么腰和耳各占四份,平占两份。
与宋式栌斗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的比例一致。
宋式栌斗外形尺寸的长与广,由于主要是用于柱头,要大于清式大斗。
如同样比例,宋栌斗为三十六分见方,清式大斗则三十分见方,清式大斗实为三斗口。
清式斗拱的腰是直面,宋式斗拱的欹是曲面。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示及专有名词释义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结构分解图什么是斗拱,斗拱又称铺作(宋式),牌科(吴式)等。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结构,由许多斗性木块,与肋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
一、斗拱的基本组成斗拱基本构件:斗,拱,翘,昂,升。
1、斗斗是斗拱中的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形状如斗而得名。
2、拱拱是矩形断面外形似弓的短枋木,一般为横向承挑作用,有瓜拱,万拱,厢拱之别。
3、翘翘外形与拱相同,其承挑方向与拱不同,翘为纵向出挑的短枋木。
宋法式中翘被称为“华拱”,或“抄拱”。
4、昂昂与翘一样是纵向出挑构件。
其前后伸出贯通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伸于屋内。
5、升统一指代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等小型斗形构件。
位于拱、翘、昂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用于承托上层构件,实际上是一种小斗。
二、斗拱的作用1、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斗拱由纵横交叉的拱件自下往上层层累叠、逐渐扩展,使出檐宽度增加。
无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有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斗拱出踩,随着斗拱出挑踩数增加,整体出檐尺寸随之增加。
出檐变大,墙体和基础的遮盖面积变大,对保护台明免受侵蚀的作用也增强了。
2、将檐口荷载均匀传布屋面荷载通过桁檩传递给屋架梁,由梁传到柱。
有斗拱的建筑的檐口荷载由若干斗拱组承接,分散传递檐口柱枋上,使受力更加合理。
3、增强抗震能力一般建筑中,梁与柱的交接点是承受横向剪力的的薄弱点,除刚性接点外,抗震能力都比较差,而斗拱正好解决了这一弱点。
斗拱构件纵横交叉,严密咬合,可以承受来自纵横两向的剪力,分解其破坏性,提高了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4、丰富檐口造型斗拱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优美的立体造型,拥有了很强的装饰性,时整座建筑显得或生动活泼,或富丽庄严,大大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柱头科)1这回说七踩重昂斗拱的柱头科,上图是其在明、清式大木建筑中的位置实图,下面我就用我的虚拟模型进行图形分解。
七踩重昂柱头科斗拱第一层,大斗。
大斗。
清式斗拱中也叫坐斗,宋式称栌斗。
它与平身科斗拱中的大斗相比,纵向山面开口宽了,为两斗口。
(这主要是源于柱头是大木建筑中的主要支撑,与平身科斗拱不同的是,斗拱的纵向支撑件需逐渐加宽)大斗安放在平板枋的柱头之上。
第二层,在大斗的檐面,安放着正心瓜拱。
这个正心瓜拱与平身科的相同,只是开口宽了,为1.6斗口。
在大斗的山面,安放着翘。
与平身科相比,这个翘明显粗壮,它宽2斗口。
在我们这攒斗拱中,您将看到山面件逐渐加宽的过程。
在正心瓜拱两端上加槽升子,在翘的两端上加筒子十八斗。
槽升子与平身科斗拱个相同,筒子十八斗室平身科斗拱十八斗的加长型。
十八斗源于宋式交互斗,槽升子源于宋式齐心斗。
第三层檐面并列着三个拱件,中间是正心万拱,两边是单才瓜拱。
柱头科的正心万拱、单才瓜拱与平身科的两个同名拱件的区别就是加宽了中间的开口,其它相同。
第三层的山面安放头昂。
宽2.7斗。
图中的昂怎么看着有点别扭?先别装上。
噢,对了,在写这篇博文时,我在开头贴了故宫午门柱头斗拱的照片作为开篇图片。
对比一看,我当初用清式规矩做的模型从外形上,差别较大,所以又重新考察勘定,费了几天的工夫,重做了明式的昂嘴,以合图象之形,以示图形详解之义。
下图为明式式样。
这层正心万拱两边装槽升子,单才瓜拱两边装三才升,头昂的前后装筒子十八斗。
第三层就到这儿,接着该开始第四层了。
由于是想到哪写到哪,我觉着不应该光说柱头科这一科斗拱。
赵广超先生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书中说:“斗拱的英译是托架系统(Bracket System),到十分贴切。
”在做模型时,我对此似曾有所领悟。
所以想从第四层开始,先把和柱头科斗拱在同一层和相邻的平身科斗拱的联系一起共同展现,使朋友们看时能有自己的体会。
这一回就说到这吧,下回从第四层说起。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平身科)3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说到此为止,下回说第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