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分类练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考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
(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释义:像翅膀一样(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释义:向上;向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释义:用箕和畚(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在朝廷上(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释义:从小路(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释义:一天比一天(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释义:在早晨;在傍晚[规律总结]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释义:驻扎、驻军(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释义:命名(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释义:称王(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眼色(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释义:做标记(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释义:游水(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释义:登记[规律总结]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9年新课标II卷高考试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那么,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标准。
突破一词类活用4大类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名词的活用把……当作宾客⑦以……为伴,以……为友1.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名词用作动词,供养。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
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2.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儿〞,名词用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
(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三步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讲义不分版本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全国卷文言文概括分析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翻译、转述和分析的能力,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局部构成,并且“概括〞局部根本正确,而错误根本都在“分析〞局部。
它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错,解题的关键就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与题目进行比对分析。
一、如何准确比对——定位准、比对细因为选项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且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语句的综合表述,因此在比对时首先应定位准选项所涉及的文言语句,然后再逐词逐句仔细比对判定。
[典题例如](XXXX·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
父顺,安定太守。
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分类练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译文:(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解析:(1)“楚俗信巫不信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自三代以来为然”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2)“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答案:(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
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译文:解析:(1)句中的“见……于”表被动。
(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动。
(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答案:(1)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贤能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参考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
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
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
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
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贤能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
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察看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
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
”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
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解析:“弗之顾”是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弗顾之”。
参考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
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
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
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
(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
(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
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
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
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五)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