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森林经营
- 格式:docx
- 大小:54.26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一种森林经营理念,旨在利用人工干预手段,使人工林尽可能接近自然森林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以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概念、特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概念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在人工林经营管理中,通过合理的人工措施,使其生态结构和功能尽可能接近自然森林,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其核心思想是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促进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
二、特点1. 生态保护导向。
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注重保持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注重维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经营和多功能林经营的转变。
2. 多样性经营。
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鼓励多样性经营,通过提倡森林内多种植木种搭配或交错种植,促进森林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使人工林更加接近自然林的结构和功能。
3. 综合生态效益。
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强调综合生态效益,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效益,通过维持水土资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实现林地的综合效益。
4. 科学管理技术。
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倡导科学管理技术,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生态学、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对森林进行全面、精细的监测和管理,为实现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措施1. 营建生态林地结构。
在人工林建设初期,可以利用退耕复林、林业种植等方式,调整人工林地的种植结构,促进多种植物物种相互作用,达到生态林地结构的良好营建。
2. 促进多样性种植。
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中,逐渐引入不同的树种、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微生物,促进森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构建生态平衡。
第六章近自然森林经营基本理论 (1)第一节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体系森林是一种与生命相关的地貌因素,是地球的第一能量吸收者和储存者、决定性的能量转换者和供应者。
一、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思想在一个特定的立地条件下,如果我们培育的森林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森林有相似的树种组成,且林分的结构和演替状态也能与这个生长环境下自然的结构和过程类似的话,这种森林应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抗拒各种物理的或生物的危害,其生物多样性和其它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将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
因而认为经营这种近自然的森林能够获得在这个立地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高生产量,且是以最少的人工经营管理投入为前提获得。
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发展历史18世纪发生在中欧的滥砍乱伐使森林覆盖率降到很低的水平,由此带来了土壤侵蚀、流沙、农业生产衰退的严重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工业用材短缺的现象。
此时“法正林”的计划作业体系得到发展。
但随着皆伐作业在大林区的实施,皆伐林地的土壤退化、病虫害、有害草本的侵入、冻害以及人工林造林失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这种情况使得一些林业工作者舍弃大面积的皆伐作业,采用恒定的森林覆盖率和小面积的皆伐作业,形成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初步思想。
完整的近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是1920年提出的。
主要代表是德国林学家moller。
二战之后,在德国成立了近自然林业协会。
20世纪70年代后,该理论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等国家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三、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要点1、基本概念(1)近自然森林(near nature forest 或 close-to-nature forest)的基本概念近自然森林是指以原生森林植被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具有多树种混交、逐步向多层次和异龄结构发展的森林。
它可以是人为设计和培育的结构和功能丰富的人工林,也可以是经营调整后简化了的自然林,还可以是同龄人工纯林在以恒续林为目标改造的过渡林。
现代园艺2016年第3期浅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王建梅(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河北蔚县075700)近自然森林经营已经成为当今林业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了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方向,深入理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内涵,并指出当前中国营造近自然森林的方法与途径。
近自然森林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近自然改造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人工林质量低下,生态功能较差。
针对我国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诸如病虫害严重、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彭舜磊等2008年指出我国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与方法。
2.1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
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
2.2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时应遵循自然更新为主,人工诱导为辅,人工干扰抚育的效果应该与自然干扰相类似。
目前较成熟的方法有:封山育林法、保育式造林法、保育式疏伐法、带状采伐法、小块状保阔栽针法、采用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等。
3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的途径与方法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要主导功能与其他功能兼顾,保护第一,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选择的作用和结果,分类经营。
主要的经营模式有封禁模式、封调模式、封改模式、封造模式等。
封禁模式是指对林地禁止任何人为措施与干扰,包括清林、抚育、间伐、采运风倒木和枯死木,即使过熟林成片死亡,亦不干预,任其自然演变。
封调模式是指对不同近自然林等级的水源保护林实施密度和结构调整等人为措施,以促进林分向更接近顶级林的等级演替。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特征和技术要点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规律: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念是尽量模仿自然界的生长规律和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充分发挥树木的自然生长潜力,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
2. 异龄和复层: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是建立异龄和复层的森林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更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3. 长期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需要长期的规划和经营,不能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要考虑到森林的长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可持续性: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乡土树种的选择: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因为它们适应本地环境,容易生长和繁衍。
2. 自然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生长潜力,减少人工干预。
3. 异龄和复层结构: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应通过人工干预,建立异龄和复层的森林结构,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4. 定期监测和评估:近自然森林经营需要定期监测和评估森林的生长状况和生态效益,以便及时调整经营措施。
5. 长期规划:近自然森林经营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并逐步实施。
在规划中应考虑森林的功能需求、资源条件、经济和社会因素等。
6. 生态采伐: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应采用生态采伐的方式,即根据森林的生长规律和木材质量,有计划地采伐树木,以保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及技术途径1. 引言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一种可持续的林业管理方式,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对木材需求的增加,近自然森林经营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及技术途径。
2.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在尽量维持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森林进行有序的经营管理。
与传统的工业化森林经营相比,近自然森林经营更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
具体而言,近自然森林经营有以下几个意义。
2.1. 保护生态环境近自然森林经营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防止因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
传统的工业化森林经营往往会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和种植,破坏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而近自然森林经营则更注重对森林原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
2.2. 降低经营成本近自然森林经营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和种植工作,可以降低经营成本。
同时,近自然森林经营也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减少无用的投入,使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2.3. 提高木材品质近自然森林经营可以提高木材品质。
由于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维护,因此所生产的木材品质更好,无虫蛀病害,更具生态环保价值。
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近自然森林经营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它可以为当地原住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推动地区发展。
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途径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护。
因此,其技术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首要步骤。
通过调查和评估森林生态环境,确定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目标和计划,合理规划管理方案,制定保护措施,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 森林型结构调整森林型结构调整是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措施。
通过调整不同树种的比例,建立生态完整、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这种背景下,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中。
本文将对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
一、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近自然林业是一种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林业经营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模仿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近自然林业强调在森林经营中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力求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使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更接近自然状态,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优先,即在森林经营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避免过度砍伐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是多样性经营,即在森林经营中注重多样性,促进不同树种、不同植被和不同野生动物的共存和互利共生;再次是循环利用,即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后是参与管理,即在森林经营中注重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同管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自然林业的应用分析1. 生态保护近自然林业的生态优先理念强调在林业经营中要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砍伐和破坏生态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林木种植布局、合理控制林木砍伐数量和频率、采用生态修复措施等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采用间伐和选择性采伐的方式,避免大面积清理和破坏原始森林,保持林木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水源地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2. 多样性经营近自然林业的多样性经营理念强调在林业经营中应注重多样性,促进不同树种、不同植被和不同野生动物的共存和互利共生。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自然森林经营什么是近自然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针对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以目标树经营、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具有混交、复层、异龄等结构特征的森林,从而使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1)非皆伐作业:单株采伐作业,林地连续在林冠覆盖下,土壤不裸露。
(2)复层混交异龄林:森林发育无始终,林龄状态不确定,蓄积量波动,间伐与采伐不截然分开,林分评价变量为定期生长量。
(3)人工干扰最小:任何经营措施均应保证对森林系统的干扰最小。
(4)确保森林的生产功能:允许收获一定量的木材。
(5)天然更新: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只有特殊地段(如原有的皆伐迹地或无林地等)才采用人工更新。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及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为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准备。
2群落生境图的编制群落生境图是反映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近自然程度、自然保护及经营目标和措施等的一系列专题图。
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分析、目标和结果等都以群落生境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Z)、干扰树(B)、生态保护树(S)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采取“目标树定向控育法”进行经营。
4森林动态监测评价及调控技术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样地调查方法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技术等。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分析近自然林业是一种以模拟自然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保护性经营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林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对于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探讨其价值和意义。
一、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的内涵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是在保护性经营的基础上,以自然森林为模板,通过“少干预、多观察”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其核心理念包括:保护优先、模拟自然、生物多样性优先、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等。
在近自然林业经营中,注重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优先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是在兼顾森林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自然森林的模拟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核心特点是:尊重自然、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功能发展、提高综合效益等。
通过多元经营模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1. 保护优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中,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传统的林业经营往往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并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2. 模拟自然,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物多样性优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提升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强调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通过模拟自然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往往将森林资源单一利用,忽视了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和多样性,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强调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的提升。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目前,森林资源面积大、质量不高,森林树种树龄结构不尽合理及单位面积蓄积量少,是我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提高森林营林水平,积极采取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1近自然森林经营概况1.1定义森林经营是指贯穿于整个森林生长周期保护和培育森林的活动,旨在构建稳定、优质、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从而充分发挥森林调节等一系列生态服务功能。
而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一种模仿自然森林经营的模式,强调在尊重森林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采取人工措施来培育森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林,选择目标树后,从幼林阶段采取单株抚育的方式进行培育[1]。
同时,注重提升森林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多功能性,以构建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特点“模仿自然,加速发展”是近自然经营的核心要义,与传统森林经营方式相比,其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对象主要为乡土树种。
(2)最大程度保留天然林,促使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3)近自然经营理念贯穿森林整个培育周期。
(4)根据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目标树种、潜在原生植被及森林演替规律来确定目标林相和经营措施。
(5)标记目标树种,并采取单株抚育管理方式。
(6)为提高林分质量,实施择伐、采伐作业。
(7)整合全局经营目标和内容,制定不同的经营技术方案。
(8)为提高经营方案的科学性、精准性,定期监测和评估林分情况[2]。
1.3发展现状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最早由德国林学家嘎耶尔于1898年提出,1949年,随着“适应自然林业协会”在德国的成立,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1975年,联邦德国政府修订《联邦森林法》,近自然林理论成为德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德国通过持续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取得了突出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以经济效益为例,据了解,截至2018年,德国约1100万hm2的森林,在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同时,年林业销售额达1000亿欧元[3],远远超过钢铁制造业和矿产业。
近自然森林经营Organized at 3pm on January 25, 2023Only by working hard can we be better近自然森林经营什么是近自然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针对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以目标树经营、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具有混交、复层、异龄等结构特征的森林,从而使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达到最佳状态;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1非皆伐作业:单株采伐作业,林地连续在林冠覆盖下,土壤不裸露;2复层混交异龄林:森林发育无始终,林龄状态不确定,蓄积量波动,间伐与采伐不截然分开,林分评价变量为定期生长量;3人工干扰最小:任何经营措施均应保证对森林系统的干扰最小;4确保森林的生产功能:允许收获一定量的木材;5天然更新: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只有特殊地段如原有的皆伐迹地或无林地等才采用人工更新;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及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为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准备;2群落生境图的编制群落生境图是反映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近自然程度、自然保护及经营目标和措施等的一系列专题图;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分析、目标和结果等都以群落生境图的形式表达出来;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Z、干扰树B、生态保护树S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采取“目标树定向控育法”进行经营;4森林动态监测评价及调控技术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样地调查方法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技术等;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1封山育林法;对于郁闭度以下的且阔叶树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林,进行封育,一般就可以形成针阔混交林;在一些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内蒙古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秦岭林区经营的特点就是天然更新,人工抚育,而不是盲目地人工造林;2保育式造林法;首先要稀植,因地而异确定造林密度,以利于阔叶树侵入;其次不炼山,利于增加幼苗、幼树种类和数量;再次小规格整地,禁挖大穴;最后减少幼林抚育强度;3保育式疏伐法;既能保证目标树种林分结构合理,又能促进林下幼苗、幼树迅速更新;采用的措施主要有:疏伐时在林内较均匀地创造小林窗林窗大小一般为1~2倍的树高,形状以椭圆形为佳,为混交树种天然更新创造条件;4带状采伐法;培育大径材或中径材目标树,主伐林龄往往在35~40 a,期间经历2~3个间伐期;每次间伐可采用按等高线采伐方式,建立林中廊道宽度10~30 m,在廊道中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促进近自然林的形成;5小块状保阔栽针法;人工纯林采伐迹地采用小块状以椭圆形,面积在~ hm2为佳造林方式,如在阔叶树幼树稀少处植针叶树种;6采用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择伐;择伐方法可采用单株分散采伐成熟木,也可呈小群团状采伐;伐后林分郁闭度应在以上;优势在于总经营面积能保持高经济价值大径材生产的可持续性;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时应遵循自然更新为主,人工诱导为辅,人为干扰抚育的效果应该与自然干扰相类似的原则;天然干扰因素如风倒或雪折所形成的林窗意味着林分水平稳定结构的开始,自然的恢复和多样性会在这些林窗中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的只是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等待,而不是急于造林;。
2020.021 近自然林经营的主要特点1.1 近自然林经营的方法近自然林经营方法主要按照植物生长的习性,充分利用现有森林生态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有效合理安排各种林业经营活动,达到不断优化森林结构的目标。
近自然林经营方式成本相对更低,而且林木生长更符合林业经济发展规律,是在保护性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林业经营理念。
首先,自然林经营方式的采伐强度较相对低,是在满足林业生长需要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林业采伐,它更符合林业生长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各树种间的和谐关系,达到了林业经营与立地相适应的目标。
其次,自然森林经营严格按照接近自然原则制定出有序的林业经济的发展计划,尽可能的达到了林分建立、抚育、采伐方式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了原生态的林业生态群落的平衡。
第三,在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采用各种降低成本的方式,由于自然林采伐面积相对较大,可以达到林材出产多,林木质量好,木材收益较高现代林业经营发展需求。
1.2 自然林经营的主要特点自然林经营主要从生物学、气候学、地理环境学因素出发,科学的运用植物生长规律进行有效抚育。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首先,自然林经营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极大保持了林业生产力,而且有效的避免了早期生长过程中的爆发性疾病问题,有效的避免因水土不服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其次,可以在较小的林地面积上实现天然林的有效更新,对于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满足林木生长所需自然条件有重要的意义。
1.3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问题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仍然存在着问题。
首先,近自然森林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匀,而且林木的质量参差不齐,林木径阶的跨度较大,林木的密度不均,这给森林经营管理带来较大的隐患。
其次,当前自然森林经营与林牧业的协调发展还存在着矛盾,天然林更新质量相对较差,补植的效果不足,传统的牧业对自然森林的经营有破坏性。
第三,由于自然森林经营的见效周期相对较慢,因此自然森林经营的周期投入较大,加上近年来日常补植、抚育采伐、人工促进的成本日益提高,这使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成本日益上升。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意义及技术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森林经营方式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忽视了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森林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恶化。
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森林经营模式,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
近自然森林经营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2. 提高经济效益。
近自然森林经营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强调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和利用,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森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3. 促进社会发展。
近自然森林经营注重社会效益,能够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产业,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选择森林经营模式。
根据森林生态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合适的森林经营模式,如保护性经营、可持续经营、复合经营等,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强化森林保护管理。
加强森林保护管理,严格监管非法砍伐、采集和烧毁行为,加强森林防火、防虫、防病等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3. 优化森林结构和布局。
通过科学的森林规划和布局,调整森林结构,改善生境条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长。
4. 推广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总之,近自然森林经营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未来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森林近自然经营探析一、森林近自然经营的概念森林近自然经营,顾名思义,是指在森林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模拟自然过程,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和破坏,使得森林经营的过程更加接近自然的状态。
具体来说,森林近自然经营包括采用符合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经营方式,减少或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1.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2.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近自然经营不仅注重生态效益,也同样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改进森林的结构和品质,提高森林资源的品质和产值,提升森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森林经营的经济效益。
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改善森林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
3.倡导兼顾经济和生态价值森林近自然经营强调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倡导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协调与统一。
要求在森林经营的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以生态为本,以经济为辅,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这种均衡发展的理念,使得森林经营的效益更加综合和可持续。
1.促进森林的生态稳定与健康发展森林近自然经营以生态环境优先,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重视森林的营造和修复,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促进森林的生态平衡和健康发展。
相比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森林近自然经营更加注重森林的生态价值,更加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2.优化土壤和水资源环境森林近自然经营能够有效地优化土壤和水资源环境,降低土壤的侵蚀和水源的流失,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源的储备,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近自然森林经营对象、演替阶段、经营措施、近自然森林经营操作程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经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81-2015森林抚育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近自然森林经营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充分遵循森林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在森林整个经营周期内设计和实施各项经营活动,通过充分利用影响森林的各种自然力和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实现森林的树种组成乡土化、林分结构复层化、综合功能最大化,从而使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结合,这是一种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3.2目标树target tree属于目的树种,长期保留并达到目标胸径后再利用的优秀单株林木、发挥多重功能的骨干林木。
3.3特殊目标树special target tree林分中天然更新的、生长发育优良并有望未来成为目标树的幼树。
3.4干扰树competitive tree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其他林木。
4森林演替阶段划分及主要经营措施4.1演替阶段划分演替阶段划分为建群阶段、竞争生长阶段、质量选择阶段和近自然阶段。
森林在不同的演替阶段状态参见附录A。
4.2建群阶段4.2.1特征指森林郁闭前的阶段,尚未形成森林小气候。
该阶段主要特征如下:——75%以上的建群树种树高小于4m,胸径小于5cm;——林冠尚未郁闭;——建群树种主要为阳性、先锋树种。
4.2.2经营目标促进林木个体生长,使林分尽快郁闭。
4.2.3经营措施4.2.3.1加强巡护,避免牲畜破坏、薪材采集,防控森林火灾和林木有害生物危害等。
4.2.3.2去除影响幼树生长的灌草。
4.2.3.3对位于阳坡的幼树进行扩埯。
近自然森林经营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近自然森林经营
什么是近自然森林经营,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
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针对深山、远山生态公益林,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以目标树经营、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具有混交、复层、异龄等结构特征的森林,从而使生态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
(1)非皆伐作业:单株采伐作业,林地连续在林冠覆盖下,土壤不裸露。
(2)复层混交异龄林:森林发育无始终,林龄状态不确定,蓄积量波动,间伐与采伐不截然分开,林分评价变量为定期生长量。
(3)人工干扰最小:任何经营措施均应保证对森林系统的干扰最小。
(4)确保森林的生产功能:允许收获一定量的木材。
(5)天然更新: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更新,只有特殊地段(如原有的皆伐迹地或无林地等)才采用人工更新。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
1经营及作业设计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植被调查及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为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准备。
2群落生境图的编制群落生境图是反映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近自然程度、自然保护及经营目标和措施等的一系列专题图。
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基础、分析、目标和结果等都以群落生境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目标树单株经营技术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Z)、干扰树(B)、生态保护树(S)和其他树木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后采取“目标树定向控育法”进行经营。
4森林动态监测评价及调控技术包括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设置的固定监测样地体系,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的样地调查方法和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数据处理和评价技术等。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途径
针对不同的林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大面积密度较高的人工纯林,天然更新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团状采伐、单株择伐,创造林窗(GAP),再遵循林窗更新的规律,模拟天然植被结构,以人工补植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近自然混交林。
另一种是对更新能力强的人工天然混交林,由于其自然更新的混交树种的幼苗、幼树数量已经达到近自然林的基本要求,可采用疏伐的方式促进幼苗、幼树的生长,实现其向近自然林的顺利过渡。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方法
(1)封山育林法。
对于郁闭度以下的且阔叶树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林,进行封育,一般就可以形成针阔混交林。
在一些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内蒙古林区、大兴安岭林区、秦岭林区经营的特点就是天然更新,人工抚育,而不是盲目地人工造林。
(2)保育式造林法。
首先要稀植,因地而异确定造林密度,以利于阔叶树侵入。
其次不炼山,利于增加幼苗、幼树种类和数量。
再次小规格整地,禁挖大穴。
最后减少幼林抚育强度。
(3)保育式疏伐法。
既能保证目标树种林分结构合理,又能促进林下幼苗、幼树迅速更新。
采用的措施主要有:疏伐时在林内较均匀地创造小林窗(林窗大小一般为1~2倍的树高,形状以椭圆形为佳),为混交树种天然更新创造条件。
(4)带状采伐法。
培育大径材或中径材目标树,主伐林龄往往在35~40 a,期间经历2~3个间伐期。
每次间伐可采用按等高线采伐方式,建立林中廊道(宽度10~30 m),在廊道中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促进近自然林的形成。
(5)小块状保阔栽针法。
人工纯林采伐迹地采用小块状(以椭圆形,面积在~ hm2为佳)造林方式,如在阔叶树幼树稀少处植针叶树种。
(6)采用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
无主伐乔木作业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择伐。
择伐方法可采用单株分散采伐成熟木,也可呈小群团状采伐。
伐后林分郁闭度应在以上。
优势在于总经营面积能保持高经济价值大径材生产的可持续性。
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时应遵循自然更新为主,人工诱导为辅,人为干扰抚育的效果应该与自然干扰相类似的原则。
天然干扰因素(如风倒或雪折)所形成的林窗意味着林分水平稳定结构的开始,自然的恢复和多样性会在这些林窗中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的只是细心的观察和耐心的等待,而不是急于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