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93.50 KB
- 文档页数:19
猪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1病原学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2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
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
(二)巴氏杆菌病(猪肺疫)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巴氏杆菌引发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
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进程为要紧特点。
猪又称为猪肺疫。
1. 流行特点:本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
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
动物发生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一样以为在发病前已经带菌。
动物在严寒、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堵、圈舍通风不良、阴雨连绵、营养缺乏、饲料突变、远程运输等应激因素作用使机体抗击力降低时,病菌乘虚侵入体内,而发病。
患病动物通过排泄物、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经消化道传给健康动物,也可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传播。
本病一样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候发生较多。
一样为散发。
2. 临床病症:暗藏期1~5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
突然发病,迅速死亡。
病程稍长,可表现出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全身虚弱、卧地不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
病猪颈下咽喉部发烧、红肿、坚硬。
严峻者向上延至耳根,向后可达胸前。
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常作犬坐姿势,伸长头颈呼吸,有时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可视粘膜发绀,病猪显现呼吸病症后专门快死亡。
病死率100%。
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除具有败血症的一样病症外,还表现急性胸膜肺炎。
体温升高(40~41℃),初为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张口吐舌,作犬坐姿势,鼻流粘稠液,有时混有血液;后变成湿咳,咳时感痛,触诊胸部有猛烈疼痛,可视粘膜蓝紫,常有粘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多因窒息而死,不死的转为慢性。
慢性型要紧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病症。
有时有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鼻流少量粘脓性分泌物,有时显现痂样湿疹;关节肿胀,进行性营养不良,常有泻痢现象,如不及时医治多经2周以上衰竭而死,病死率达60~70%。
3. 病理转变:全身粘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尤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肺急性水肿或纤维素性肺炎,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周围伴有水肿和气肿;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严峻时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胸腔淋巴结肿胀,切面发红,多汁;气管、支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状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