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排列(优质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排序》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排序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排序方法。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排序的概念和方法2.不同物品的排序实践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物品(如:大小不同的球、长短不同的绳子、轻重不同的积木等)2.学具:每组幼儿一套相同大小的物品3.课件:排序动画演示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提问:你们能找到一些有规律的排列吗?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引出排序的概念。
二、基本概念讲解1.讲解排序的定义:把一些物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
2.讲解排序的方法:大小排序、长短排序、轻重排序等。
三、实践操作1.分组活动:每组幼儿一套相同大小的物品。
2.教师示范:选择一套物品,演示大小排序的方法。
3.幼儿操作:每组幼儿按照示范进行大小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成果:邀请各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排序成果,互相交流。
四、拓展活动1.长短排序:提供长短不同的绳子,让幼儿进行排序。
2.轻重排序:提供轻重不同的积木,让幼儿进行排序。
1.教师提问:你们在排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2.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六、延伸活动1.设计一个排序游戏:幼儿分成两队,每队轮流按要求排序,排序正确的队伍得分。
2.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七、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排序方法对家里的物品进行排序。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并拍照分享到班级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排序的概念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作业的布置也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基本概念讲解难点:幼儿可能对“排序”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排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排排队》一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数字15,学习按顺序排列物品,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和顺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数字15,学会按顺序排列物品。
难点: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和顺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排队小动物玩具、生活中物品图片。
学具:每人一份排队小动物玩具、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生活中物品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数字和顺序,如:“看,这幅图中有一个小狗,它排在第二个,还有一个猫,它排在第五个。
”2. 教学数字15(5分钟)教师分发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15,并通过排队小动物玩具,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3. 按顺序排列物品(5分钟)教师提出任务:“请你们用手中的排队小动物玩具,把它们按照顺序排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生活中物品图片,用数字卡片和小动物玩具按照顺序排列,完成后组内交流分享。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物品图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字卡片,按照顺序排列。
六、板书设计数字15,按顺序排列七、作业设计1. 请用数字卡片和小动物玩具,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排队游戏。
2.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数字和顺序,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字15,按顺序排列物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和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可以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数字和顺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幼儿大班数学活动《排排队》公开课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排队的概念,知道在排队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耐心等待的良好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排队图、数字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排队和活动。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讲解排队的意义,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排队的概念。
2. 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排队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中动物的排列顺序。
(2)教师分发数字卡片,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找出相应的动物,并将其放置在正确位置。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际排队操作,引导幼儿按照身高、年龄等顺序进行排队。
(4)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排队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耐心等待。
3. 巩固部分:(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排队游戏,如“小动物赛跑”、“穿越障碍物”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排队技能。
(2)教师鼓励幼儿互相监督,保持队伍的整齐有序。
1.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让幼儿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排队,如购物、乘车等场合。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排队相关主题墙饰,引导幼儿关注排队现象。
六、活动前准备1. 物质准备:制作排队的卡通视频、排队游戏道具、小奖品等。
2.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温馨,氛围轻松,有利于幼儿放松心情。
七、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主题活动:(1)教师播放排队的卡通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并回答视频中关于排队的问题。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排队实践,如按照身高、年龄等顺序排队。
(3)教师开展排队游戏,如“火车钻山洞”、“穿越障碍物”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排队的重要性。
1.2.1排列上课班别:高二授课教师:教材:人教版选修2—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内容分析: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种不同的方法二、讲解新课: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图 1.2一1把上面问题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于是问题可叙述为:从3个不同的元素 a , b ,。
排列组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排列的概念和排列数公式2.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3. 排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排列组合的概念、排列数公式和组合数公式。
2. 难点:排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列组合的规律。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排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抽签、选举等,引导学生思考排列组合的问题。
2. 讲解排列的概念和排列数公式:讲解排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讲解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讲解组合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组合数公式的推导过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和解题思路。
5.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彩票中奖概率、比赛分组等,引导学生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问题。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排列组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排列组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排列组合在更复杂问题中的应用,如地图着色、排列组合的极限问题等。
2. 介绍排列组合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数学教材,如《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
2. 教辅:提供一些有关排列组合的习题集,如《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库》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有关排列组合的案例、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表示排列,并能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排列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排列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知道排列的两种形式:顺序排列和无序排列。
2.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表示排列。
3.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排列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排列的图片、实例等。
2.教学道具:小卡片、玩具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排列的概念,学会用语言和符号表示排列。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排列的两种形式:顺序排列和无序排列。
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或玩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尝试不同排列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学生进行分享,让大家互相评价和借鉴。
高中数学排列概念导入教案
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学习排列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排列的情况,比如排队买票、整理书架等。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排列吗?排列又有哪些特点呢?
2. 引入例子:比如有5只不同的颜色的气球,我们想要将这5只气球排成一排,这种排列方式有多少种呢?我们要如何计算呢?
3. 引入问题: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有n个不同的物品,要将它们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呢?
【概念引入】
1. 什么是排列:排列是指将一组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方式。
2. 排列的特点:排列的元素是不同的,且顺序是有固定要求的。
3. 讨论排列的应用场景,如组合问题、密码锁的密码等。
【小结】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排列的概念,了解了排列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排列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性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排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幼儿园公开课:大班数学《排一排》教案教案名称:大班数学《排一排》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习数学中的排列概念,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3. 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彩色卡片、数字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2. 幻灯片或黑板。
3.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幼儿对排列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排列情况,提问如下:- 这些东西是怎么排列的?- 你们能找到规律吗?探究活动:1. 准备一些彩色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幼儿自由排列。
2. 引导幼儿观察彩色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排列情况,提问如下:- 你们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你们能找到不同的排列方式吗?拓展活动:1. 准备一些小动物玩具,让幼儿按照不同的规律排列。
2.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玩具的排列情况,提问如下:- 你们能按照大小、颜色或其他规律排列吗?- 你们能找到不同的排列方式吗?总结活动: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幼儿总结排列的规律。
2. 引导幼儿思考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整理书架等。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更多的排列情况,如家具的摆放、食物的摆盘等。
2.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排列游戏和活动,如拼图、积木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对排列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2. 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是否能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年级数学简单的排列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研究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3.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如何有序地进行排列组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研究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春天来了,XXX想出去玩一玩!可是,XXX又遇到了那个爱抓羊想吃羊的灰太狼,XXX被XXX抓走了。
你们想不想和XXX一起把美羊羊救出来?想要救出美羊羊可没那么简单,狼堡里设了一道有一道失误关卡,想要救出美羊羊就必须一步步地闯关,大家有没有信心?二、探究新知一)初步感知老师:第一关。
一道密码锁,密码会是什么呢?聪明的喜羊羊发现了密码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那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分别是几?学生:12、21.老师:两个数到底是哪个是密码呢?嗯。
又来一条线索,密码是10到20之间的一个数。
现在可以锁定密码了吗?学生:12.二)合作探究老师:同学们真是太棒啦!可是狡猾的灰太狼却说:别得意得太早,第二关更难,看你们怎么办?老师:咱们那么聪明,怎么可能会怕一只狼呢?老师:呀!单看名字就知道这把锁的密码不简单啊,超级密码锁。
再超级也赶不上我们超级聪明的小脑袋。
通过细心观察,喜羊羊又找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密码是由1、2、3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几?有几个呢?现在小组合作,看清楚合作要求:1.一人用数字卡片摆,一人记录在纸上,然后汇报给老师。
2.在摆的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方法能保证不重不漏?小组合作后,学生上台汇报。
(老师相机板书)学生一:我先用两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然后再交换两张卡片的位置,又组成了一个新的两位数,就这样我找到了6个两位数,分别是12、21、13、31、23、32.老师:刚刚这位同学把两张数字卡片的位置交换了一下,找到了6个两位数,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做交换位置法。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排序》含PPT课件PPT课件活动目标:1、发现递增递减排序规律,会接着往下排,并说出理由。
2、发现生活中序列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已经学过其它排序规律(如:ABAB、ABBABB)2、物质准备:PPT课件、彩色纸条、吸管、木珠、线等等。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排序》PPT课件下载地址:/ppt/2226.html活动过程:一、观看运动场的布置,感受规律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导语:果园里举行水果娃娃运动会了,我们去看看运动场的布置吧!1、观察红绿旗、大小气球的排列顺序,幼儿找出规律。
2、师小结:这种按物体的不同的特征有规律的排列,真美!二、初步学习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引导语:运动会快开始了,水果娃娃准备入场了,你们瞧!(一)探索递增规律排列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找出规律:AB ABB ABBB2、请幼儿根据图一的顺序,接着往下排。
3、分享交流: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4、师小结: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数量不变,另一个物体后面的比前面都多一个,这样逐一逐一增加的叫递增。
(二)探索递减规律排列1、出示图二,引导幼儿找出规律:ABBBBB ABBBB ABBB2、请幼儿根据图二的顺序,用新材料让幼儿按递减规律排列。
3、分享交流: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4、师小结: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物体的数量不变,另一个物体后面的比前面都多一个,这样逐一逐一减少的叫递减。
四、分组操作活动,继续学习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序。
引导语:马上要给运动员颁奖了,可是粗心的果园老板还没准备好呢?小朋友一起来制作奖品吧!介绍分组材料以及操作要求。
1组:用两种颜色的纸条做彩链。
2组:用两种长短不同的吸管制作手链。
3组:两种形状的木珠制作项链。
操作要求: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可以按照这种逐一逐一增加的递增方法,或者逐一逐一减少的递减方法,也可以同时有递增又有递减的方法,制作美丽的奖品,好吗?(二)幼儿自选一组材料,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按照递增递减规律来排列的。
1.2.1 排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排列、排列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一、讲解新课:1.问题: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每次选取2名同学,按照参加上午的活动在前,参加下午活动在后的顺序排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的问题,共有6种不同的排法:甲乙甲丙乙甲乙丙丙甲丙乙,其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解决这一问题可分两个步骤:第 1 步,确定参加上午活动的同学,从3 人中任选 1 人,有3 种方法;第2 步,确定参加下午活动的同学,当参加上午活动的同学确定后,参加下午活动的同学只能从余下的 2 人中去选,于是有2 种方法.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在 3 名同学中选出2 名,按照参加上午活动在前,参加下午活动在后的顺序排列的不同方法共有3×2=6 种,如图所示.把上面问题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于是问题可叙述为:从3个不同的元素a , b,中任取2 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所有不同的排列是ab,ac,ba,bc,ca, cb,共有3×2=6种.问题2.从1,2,3,4这 4 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排成一个三位数,共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确定左边的数,在4个字母中任取1个,有4种方法;第二步确定中间的数,从余下的3个数中取,有3种方法;第三步确定右边的数,从余下的2个数中取,有2种方法由分步计数原理共有:4×3×2=24种不同的方法,用树型图排出,并写出所有的排列由此可写出所有的排法显然,从4 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 个,按“百”“十”“个”位的顺序排成一列,就得到一个三位数.因此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就有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第 1 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 1 , 2 , 3 , 4 这4个数字中任取1个,有4种方法; 第 2 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3 个数字中去取,有3种方法;第 3 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确定后,个位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 2 个数字中去取,有 2 种方法.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从 1 , 2 , 3 , 4 这 4 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 3 个数字,按“百”“十”“个”位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4×3×2=24种不同的排法, 因而共可得到24个不同的三位数,如图所示.由此可写出所有的三位数: 123,124, 132, 134, 142, 143, 213,214, 231, 234, 241, 243, 312,314, 321, 324, 341, 342, 412,413, 421, 423, 431, 432. 同样,问题 2 可以归结为:从4个不同的元素a , b , c ,d 中任取3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所有不同排列是abc, abd, acb, acd, adb, adc, bac, bad, bca, bcd, bda, bdc, cab, cad, cba, cbd, cda, cdb, dab, dac, dba, dbc, dca, dcb. 共有4×3×2=24种. 2.排列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3.排列数的定义: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 mn 表示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所以符号A mn 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4.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由2A n 的意义:假定有排好顺序的2个空位,从n 个元素12,,n a a a 中任取2个元素去填空,一个空位填一个元素,每一种填法就得到一个排列,反过来,任一个排列总可以由这样的一种填法得到,因此,所有不同的填法的种数就是排列数2A n .由分步计数原理完成上述填空共有(1)n n -种填法,∴2A n =(1)n n -由此,求3A n 可以按依次填3个空位来考虑,∴3A n =(1)(2)n n n --, 求A mn 以按依次填m 个空位来考虑A (1)(2)(1)=---+mn n n n n m ,排列数公式:A (1)(2)(1)=---+m n n n n n m(,,*∈≤N m n m n )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n ,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2)全排列:当n m =时即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全排列数:A (1)(2)21!=--⋅=nn n n n n (叫做n 的阶乘)另外,我们规定 0! =1 . 二、例题讲解例1.用计算器计算: (1)410A ; (2)518A ; (3)18131813A A ÷.解:用计算器可得:由(2)(3)我们看到,51813181813A A A =÷.那么,这个结果有没有一般性呢?即A !A A ()!--==-n m n nn mn m n n m . 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A (1)(2)(1)=---+m n n n n n m(1)(2)(1)()321()(1)321n n n n m n m n m n m ---+-⋅⋅=---⋅⋅=!()!n n m -=A A --n n n mn m. 即A mn =!()!n n m -例2.解方程:33221A 2A 6A +=+x x x .解:由排列数公式得:3(1)(2)2(1)6(1)x x x x x x x --=++-,∵3x ≥,∴ 3(1)(2)2(1)6(1)x x x x --=++-,即2317100x x -+=, 解得 5x =或23x =,∵3x ≥,且*∈N x ,∴原方程的解为5x =. 例3.解不等式:299A 6A ->xx .解:原不等式即9!9!6(9)!(11)!x x >⋅--,也就是16(9)!(11)(10)(9)!x x x x >--⋅-⋅-,化简得:2211040x x -+>,解得8x <或13x >,又∵29x ≤≤,且*∈N x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3,4,5,6,7. 例4.求证:(1)A A A --=⋅nmn mn n n m ;(2)(2)!135(21)2!n n n n =⋅⋅-⋅.证明:(1)!A A ()!!()!--⋅=-=-mn m n n m n n m n n m A =n n ,∴原式成立(2)(2)!2(21)(22)43212!2!n n n n n n n n ⋅-⋅-⋅⋅⋅=⋅⋅2(1)21(21)(23)312!n n n n n n n ⋅-⋅⋅--⋅=⋅!13(23)(21)!n n n n ⋅⋅--==135(21)n ⋅⋅-=右边∴原式成立说明:(1)解含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时要注意排列数A m n 中,,*∈N m n 且m n ≤这些限制条件,要注意含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2)公式A (1)(2)(1)=---+mn n n n n m 常用来求值,特别是,m n 均为已知时,公式A mn =!()!n n m -,常用来证明或化简例5.化简:⑴12312!3!4!!n n -++++;⑵11!22!33!!n n ⨯+⨯+⨯++⨯⑴解:原式11111111!2!2!3!3!4!(1)!!n n =-+-+-++-=-11!n -⑵提示:由()()1!1!!!n n n n n n +=+=⨯+,得()!1!!n n n n ⨯=+-, 原式()1!1n =+- 说明:111!(1)!!n n n n -=--. 例6.(课本例2).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 组)联赛共有14个队参加,每队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一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解:任意两队间进行1次主场比赛与 1 次客场比赛,对应于从14个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比赛的总场次是214A =14×13=182.例7.(课本例3).(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 3 本送给 3 名同学,每人各 1 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2)从5种不同的书中买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解:(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出3本分别送给3名同学,对应于从5个不同元素中任取 3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不同送法的种数是35A =5×4×3=60.(2)由于有5种不同的书,送给每个同学的1本书都有 5 种不同的选购方法,因此送给 3 名同学每人各 1 本书的不同方法种数是5×5×5=125. 三、课堂练习: 1.若!3!n x =,则x = ( ) 3A.A n 3B.A -n n 3C.A n 33D.A -n2.与37107A A ⋅不等的是 ( )910A.A 88B.81A 99C.10A 1010D.A3.若53A 2A =m m ,则m 的值为 ( )A.5B.3C.6D.74.计算:56996102A 3A 9!A +=- ; 11(1)!A ()!---=⋅-n m m m n . 5.若11(1)!242A --+<≤m m m ,则m 的解集是 . 6.(1)已知10A 1095=⨯⨯⨯m,那么m = ;(2)已知9!362880=,那么79A = ; (3)已知2A 56=n ,那么n = ; (4)已知224A 7A -=n n ,那么n = .7.一个火车站有8股岔道,停放4列不同的火车,有多少种不同的停放方法(假定每股岔道只能停放1列火车)?8.一部纪录影片在4个单位轮映,每一单位放映1场,有多少种轮映次序?2,3,4,5,6答案:1. B 2. B 3. A 4. 1,1 5. {}6. (1) 6 (2) 181440 (3) 8 (4) 57. 16808. 24教学反思:排列的特征:一个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一定顺序”就是与位置有关,这也是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排列问题的重要标志.根据排列的定义,两个排列相同,且仅当两个排列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一般都有两个方向的列式途径,一个是“正面凑”,一个是“反过来剔”.前者指,按照要求,一点点选出符合要求的方案;后者指,先按全局性的要求,选出方案,再把不符合其他要求的方案剔出去.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有趣的排序》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据处理”部分,具体章节为《有趣的排序》。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排序的意义,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排序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能运用排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基本的排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排序的意义,将排序方法应用于实际情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尺子、绳子等。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组杂乱无章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把这些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索排序方法(1)学生自主尝试排序,分享排序方法。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排序规律。
(2)讲解解题步骤,强调关键点。
4.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排序》2. 内容:(1)排序方法:大小、长短、高矮等。
(2)例题解析:详细解题步骤。
(3)随堂练习: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并说明排序方法。
2. 答案:例如:排队、整理书桌、衣服分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排序现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确保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
二年级排列教案引言:排列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排列既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本文将为二年级的教师们提供一份排列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排列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排列的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排列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和教案。
2.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果有3个班级的学生排队合影,他们可以排列出多少种不同的方式?-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排列的概念。
-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排列,并说明排列的特点。
-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如排列3个字母的不同方式有哪些。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4个字母,不同的排列方式有多少种。
3. 操练(1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根据排列的原则,画出它们的不同排列方式。
-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并讨论各自画出的排列方式。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排列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排列的应用场景,并让他们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 小结排列的知识点,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拓展(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更复杂的排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引导他们运用排列的原理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 教师安排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比如:如果有5个学生参加长跑比赛,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获奖排列方式?- 学生需要独立解决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的收获。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感想,对学生的参与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公开课:排一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的第三册,第四章“排列与组合”中的“排一排”。
具体内容包括:排列的定义、排列的计算方法以及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排列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排列知识。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排列的概念,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系列物品,如:苹果、橙子、香蕉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进行排列。
2. 讲解排列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排列的定义,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物品进行摆放。
3. 讲解排列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排列的计算方法,如:A3^3=3×2×1=6。
4. 应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有3个苹果,2个橙子,1个香蕉,一共可以排成多少种不同的顺序?”引导学生运用排列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排列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
6.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道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1. 排列的定义2. 排列的计算方法:A3^3=3×2×1=6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2个苹果,3个橙子,1个香蕉,一共可以排成多少种不同的顺序?答案:A3^3=3×2×1=6,所以可以排成6种不同的顺序。
2. 题目:妈妈买了4个苹果,2个橙子,请问一共可以排成多少种不同的顺序?答案:A4^4=4×3×2×1=24,所以一共可以排成24种不同的顺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1.2.1排列
上课班别:高二授课教师:
教材:人教版选修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
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内容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学过程:
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
二、讲解新课:
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一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图1.2一1
把上面问题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于是问题可叙述为:从3个不同的元素a,b ,。
中任取2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所有不同的排列是ab,ac,ba,bc,ca,cb,
共有3×2=6种.
问题2.从1,2,3,4这4个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排成一个三位数,共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第1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4个数字中任取1个,有4种方法;
第2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3个数字中去取,有3种方法;
第3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确定后,个位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2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从1,2,3,4这4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数字,按“百”“十”“个”位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
4×3×2=24
种不同的排法,因而共可得到24个不同的三位数,如图1.2一2所示.
由此可写出所有的三位数:
123,124,132,134,142,143,
213,214,231,234,241,243,
312,314,321,324,341,342,
412,413,421,423,431,432。
同样,问题2可以归结为:
从4个不同的元素a,b,c ,d 中任取3个,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
的排列方法?
所有不同排列是
abc,abd,acb,acd,adb,adc,bac,bad,bca,bcd,bda,bdc,
cab,cad,cba,cbd,cda,cdb,dab,dac,dba,dbc,dca,dcb.
共有4×3×2=24种.
树形图如下
ab c d
b c d a c d a b d a b c
2.排列的概念: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3.排列数的定义:
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所以符号m
n A 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4.排列数公式及其推导:
求3n A 可以按依次填3个空位来考虑,∴3n A =(1)(2)n n n --,
求m n A 以按依次填m 个空位来考虑(1)(2)(1)m n A n n n n m =---+,
排列数公式:
(,,m n N m n *
∈≤) (1)(2)(1)m n A n n n n m =---+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
n ,后面每一个因数
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
(2)全排列:当n m =时即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全排列数:(1)(2)21!n n A n n n n =--⋅=(叫做n 的阶乘)
另外,我们规定0!=1.
!()!n m
n n
n m n m A n A A n m --==-. 例7.(课本例2).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 组)联赛共有14个队参加,每队要与其余各队在主、客场分别比赛一次,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解:任意两队间进行1次主场比赛与1次客场比赛,对应于从14个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比赛的总场次是2
14A =14×13=182.
例8.(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2)从5种不同的书中买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解:(1)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出3本分别送给3名同学,对应于从5个不同元素中任取3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不同送法的种数是
35A =5×4×3=60.
(2)由于有5种不同的书,送给每个同学的1本书都有5种不同的选购方法,因此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书的不同方法种数是
5×5×5=125.
例8中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1)是从5本不同的书中选出3本分送3名同学,各人得到的书不同,属于求排列数问题;而(2)中,由于不同的人得到的书可能相同,因此不符合使用排列数公式的条件,只能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进行计算.
例9.(课本例4).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分析:在本问题的。
到9这10个数字中,因为。
不能排在百位上,而其他数可以排在任意位置上,因此。
是一个特殊的元素.一般的,我们可以从特殊元素的排列位置人手来考虑问题
解法1:由于在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中,百位上的
数字不能是O ,因此可以分两步完成排列.第1步,排百
位上的数字,可以从1到9这九个数字中任选1个,有1
9A 种选法;第2步,排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可以从余下的
9个数字中任选2个,有29A 种选法(图1.2一5).根据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所求的三位数有
1299A A =9×9×8=648(个). 解法2:从0到9这10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的排列数为3
10A ,其中O 在百位上的排列数是29A ,它们的差就是用这10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
310A -29A =10×9×8-9×8=648.
巩固练习:书本20页1,3,5,6
课外作业:第27页习题1.2 A 组,4,5,6,7
教学反思:
排列的特征:一个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一定顺序”就是与位置有关,这也是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排列问题的重要标志。
根据排列的定义,两个排列相同,且仅当两个排列的元素完全相同,而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