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二首教案-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0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爱情诗二首教案教案标题:爱情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爱情诗,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择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如《红豆词》和《长恨歌》。
2. 诗歌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爱情诗句或诗人的名言,引起学生对爱情诗的兴趣。
2. 欣赏诗歌:播放《红豆词》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进行诗歌欣赏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红豆词》中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欣赏诗歌:同样的步骤,欣赏《长恨歌》并进行诗歌分析。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如题材、情感表达、词句运用等。
6. 诗歌创作: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7.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音频或视频素材:《红豆词》和《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
2. 诗歌分析材料:提供《红豆词》和《长恨歌》的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创作指导材料:提供一些创作指导材料,如爱情诗的写作技巧、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欣赏、分析和创作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作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
六、拓展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爱情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爱情诗展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爱情诗作品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分享。
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授课人段玮婷【教学目标】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 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力卩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爱情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情为何物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 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爱情诗二首教案爱情的主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本诗以一棵橡树的视角,表达了它对木棉树的爱慕之情。
这种爱情并非人类所理解的那种,而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没有欲望和私欲的成分。
这种爱情超越了物种的界限,是一种跨越物种的爱情。
诗中的爱情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三)鉴赏第二部分意象的意义本诗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凌霄花”、“流岚”、“虹霓”等。
这些意象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凌霄花”象征着高尚的情操,而“流岚”则象征着橡树内心的波动。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四)鉴赏第三部分诗歌的特点本诗是一首朦胧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刻的意蕴。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朦胧的风格,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等、独立的,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和奉献。
诗人用“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平等的爱情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
诗人还用“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蜜蜂”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于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在这个比喻中,诗人并没有用传统的“你是我的公主,我是你的骑士”等俗套的形象,而是用更加平等、互相依存的关系来表达爱情。
最后,诗人用“我们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相爱,而不是因为彼此需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
这个观点,不仅是对于传统爱情观的颠覆,更是对于当代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种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以激情昂扬的语言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
而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爱情诗两首教案教案标题:爱情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爱情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分析和比较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如"红豆词"和"爱情")。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两首爱情诗的标题和作者。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爱情诗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爱情诗是什么?为什么?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爱情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如表达情感、运用比喻和象征等。
2. 分析第一首爱情诗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与学生一起探讨诗中的意象、修辞和节奏等元素。
3. 重复上述步骤,分析第二首爱情诗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比较(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2. 学生讨论后,每个小组介绍他们选择的诗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3. 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讨论作者可能的意图和目的。
创作(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爱情诗,可以参考两首诗的风格和写作手法。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他们的创作,或者将其保存在练习本中。
总结(5分钟):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爱情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强调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其他著名的爱情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首与自己经历相关的爱情诗。
3.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喜欢的爱情诗。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爱情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授课人段玮婷【教学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中阅读, 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加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教案陈勇课程名称:语文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 ) 第节授课课题: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二、能力目标:通过把握诗中的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一、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二、感悟两位诗人提倡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一、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爱情观。
二、感悟两位诗人提倡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诵读法教学步骤:《致橡树》步骤一:精巧导入——创设美播放《姑娘我爱你》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听出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对,它是一首热情似火的爱情歌曲,叫《姑娘我爱你》。
我们班在座的都是漂亮的美眉,你们甜美的歌声、优美的舞姿难免会惹来男生班众多追求者,也许有同学就把持不住了,认为自己的爱情来了。
那么,这是否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单元十七课《爱情诗二首》,首先是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的《致橡树》,看看这位女诗人眼中的爱情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44页)(明确目标引出任务)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通过把握诗中的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任务:1. 思考:中职生该如何对待爱情?2.仿照《致橡树》来写《致木棉》,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爱情观。
(课后)步骤二:激情诵读——感受美1.听读:任务:思考标题《致橡树》是什么意思呢?要求: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明确:《致橡树》的意思:《致橡树》中的“致”即给予;标题《致橡树》是一封信,即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应该是爱的一方给另一方的倾诉。
2. 自由朗读:(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六。
教学过程1、什么是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祝英台忍受着悲痛死去。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生死。
你认为爱情是什么样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
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
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