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南宋官窑形成机制如下:
南宋官窑是南宋时期的官方窑场,专门用于生产宫廷专用的御品瓷器。
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新和进步。
当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便在这里建立了修内司、郊坛下窑等窑场。
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并结合了南方青瓷的技术,将青瓷烧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南宋官窑的特点是釉层丰厚,静穆优雅,有很强的玉质感,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石灰碱釉。
此外,南宋官窑的瓷器还具有薄胎厚釉的特点,素烧增加了培体强度和对釉的吸附力,使得多次上釉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南宋官窑的瓷器要经过素烧施釉2次以上才会装钵入窑。
南宋官窑的瓷器沿袭了北宋的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因此被称为“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的形成机制是南宋时期劳动人民在继承北宋官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方青瓷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南宋官窑风格。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二):南宋官窑概述南宋官窑是官方的烧造瓷器的窑场,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作者:程彦林,来源:老程家的业余生活)南宋官窑概述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军队在围困多日之后,攻破了北宋首都——汴京,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有多种正、野史料记载了靖康之难中金人对汴京的破坏和宋人朝野的惨状。
北宋丁特起著《靖康纪闻》记载了靖康之难时汴京朝野的惨状据北宋末太学生丁特起所著的笔记《靖康纪闻》(又名《孤臣泣血录》)记载,汴京军民虽合力抗敌,也没能阻止金军破城。
城破时,诸路金军纵火烧了各个城门、新城里居民居宅、王公大宅,劫掠杀掳,火光亘天,达旦不灭,百姓哭声震动天地……士庶号恸,皇上亦为之掩泣……旧城外新城里金人渐次下城,掳掠城中,凶豪小人导引金人,于坊巷劫掠,放火大扰,人们迁徙入角门内,由汴河冻冰上过,所过既多,践履冰陷,溺及弃掷小儿不可胜计。
亦有全家入井自缢者,亦有赴火死者。
是日,日色如丹,烟焰中如有二日相斗之状,众目相视,莫能辨别。
昔日繁华的都城,此时已是人间地狱。
当时还处在奴隶制的金国,在攻入富足的汴京之后,野蛮地肆意烧杀掠夺,给大宋造成巨大破坏。
综合各类史料:金军入城后,武力搜刮北宋朝廷、商人、百姓的黄金、白银,要求城内“一应店肆居宅蓄收金银之人,并尽纳官”,并“拘交引、质库、金银彩帛铺,家至户到推认拘籍”,商铺、银铺纷纷破产。
金军还搜抓京城的手工工匠,如内臣诸局待诏,手艺染行户,少府监、将作监、文思院等处人匠,木匠、竹瓦泥匠、石匠、鞍作、玉匠、金银匠、军器监工匠等,被拘刮净尽送往金国,工商业造成毁灭性摧残。
金国崇拜中原文明,认为凡是宋朝的都是好的,他们将所有皇宫的仪仗法物祭器、宫廷礼仪器具全部掠走,并进国子监拿走藏书,还索取教坊乐人、琵琶、吹笙、弹筝等,带往金国,供女真贵族取乐、享用。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南宋官窑的知识点总结1. 官窑的起源南宋官窑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兴盛的是在南宋时期。
南宋绍兴年间,官窑因为官方的扶持和制度的规范,生产出了大量的优质瓷器,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大名窑。
南宋的各官窑在制瓷工艺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景德镇官窑、汝窑、钧窑、官窑和定窑等。
2. 官窑的特点南宋官窑的瓷器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讲究,窑变釉色多样化,烧成瓷器时往往呈现出浓厚的玫瑰色、淡黄色、青铜色、铁斑点和铁红色等多种釉色,其釉色之美无与伦比,这是其他窑口所不及的。
器型上以瓶、罐、壶、盖盒、钵、盘、碗为主,别具一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味。
3. 官窑的釉色南宋官窑釉色丰富多样,其中以青釉、紫砂釉、白釉、珐琅彩、海水青等最为著名。
青釉是南宋官窑的代表作之一,其青色婉转悠远,浑然天成,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是南宋官窑的镇窑之宝。
紫砂釉在南宋官窑中也有独特的表现,其呈现出深邃浑厚的紫罗兰色,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感。
而白釉和珐琅彩则展现了南宋官窑多彩的一面,其明快的色调和光华的通透性更加丰富了南宋官窑的艺术内涵。
4. 官窑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的烧制工艺十分精湛,采用多种陶土和釉料的混合配方,经过数次研磨、搅拌和过筛,最终制成优质的陶瓷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对制胎、刻花、涂釉、烧造等环节都非常讲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和经验。
烧制时,采用高温还原烧成,使瓷器的釉色更加鲜艳耐久,胎体更加坚韧致密。
5. 官窑的装饰工艺南宋官窑的装饰工艺十分精湛,采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刻线、刻花、划花、轧花、雕刻、泥塑、贴花等,工艺技法相当复杂,尤以泥塑和刻线为代表。
这些工艺手法不仅赋予了瓷器以美丽的外观,更为其增添了不俗的艺术价值。
此外南宋官窑的瓷器上也常出现有字画题款,往往能看到书法工整而又富有韵味的字体,其中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其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工艺,使其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
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雅精致:南宋官窑瓷器制作精细,形制秀美,线条流畅,器型优雅,呈现出高雅的艺术风格。
2. 料质纯净:南宋官窑瓷器所采用的瓷料通常选用高质量的白色瓷土,制作出的瓷质细腻,质地坚实,胎体均匀,色泽晶莹剔透。
3. 艳丽的釉色: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釉面厚重,呈现出丰满的釉质感。
其中,官窑以官绿釉、官白釉和官青瓷为代表,官窑釉色独特,浑然天成,给人以美的享受。
4. 纹饰精美: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精美细致,制作工艺精湛,细节处理独特,常见的纹饰装饰有金石篆书题跋、题诗、画图案等,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
5. 窑变效果:南宋官窑瓷器中常出现窑变现象,即釉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斑驳的效果,更增添了瓷器的艺术魅力。
总之,南宋官窑瓷器以其高雅精致、纹饰精美、釉色瑰丽和窑变效果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瑰宝,对后世瓷器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官窑瓷器及底足细赏展开全文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
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
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北宋官窑粉青花觚高17.8cm 口15cm 深16.2cm 足5.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尊高25.9cm 口16.5cm 足13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高7.2cm 莲蓬面径7.3cm 盛口径8cm北宋官窑天青臂搁高2cm 长22.5cm 宽5.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高23.7cm 口3.1cm 深22.7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高9.3cm 面经16×16.9cm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海棠式小瓶高11.3cm 口3.3×5.5cm 深9.7cm 足3.3×4.4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葫芦瓶高18.7cm 口1.9cm 深18.3cm 足5.7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凹棱胆瓶高16.9cm 口3cm 深13.9cm 足5.7cm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高16.6cm 口4.6×5.4cm 深15.3cm 足4.8×5.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高14.7cm 口7.6cm 深12.7cm 底5.1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海棠式花插高22.6cm 口16.5×12.5cm 深21.3cm 足8.2×5.9cm北宋官窑粉青花插高15.8cm 口7.5cm 深14.3cm 底4.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花插高17.2cm 口9cm 深16.4cm 底6.9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8.5cm 口5.5cm 深17.4cm 足6.2cm北宋官窑粉青胆瓶高13.8cm 口2.4cm 深12.5cm 足4.7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3.9cm 口2.3cm 足4.6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高12.5cm 口20.6×28.2cm 底19×24.9cm北宋官窑天青椭圆水仙盆高7cm 口23.3×16.8cm 底13×19.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高8.7cm 口13.1cm 足8.5cm南宋郊坛下官窑渣斗高9.3cm 口11.9cm 深8.6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匏)高9.4cm 深8.5cm 口14.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高7.8cm 口9.8cm 足7.7cm宋哥窑米色三足圆炉高8.4cm 口13.2cm 深6.4cm 底12.2cm清仿官釉青瓷圆炉高6.6cm 口10.4cm 深5cm 足7.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高12.7cm 口17.5×19.7cm 深10.9cm 足15.8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簋式小炉高5.2cm 口7.2cm 足5cm北宋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高6.6cm 深3.7cm 口9.9cm谢谢大家关注!转发!。
【游记】游南宋官窑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宜兴市。
这里是全国唯一以南宋官窑文化作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南宋陶瓷艺术的代表性博物馆之一。
该博物馆依托南宋官窑遗址和发掘出的官窑瓷器,全面展示了南宋官窑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南宋官窑文化的绝佳机会。
南宋官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
南宋官窑以器型新颖,釉色绚丽,装饰精美而著称。
南宋官窑瓷器绝大部分用于宫廷使用,故其规模宏大,烧造精美,制作难度高。
南宋官窑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南宋官窑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馆区建筑。
整个博物馆由多个展厅组成,分为历史介绍厅、文物展示厅、特展厅等,每个展厅都围绕着南宋官窑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展示。
在历史介绍厅,通过文字、图片、模型等方式,介绍了南宋官窑的历史渊源、烧制工艺、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使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南宋官窑的来龙去脉。
在文物展示厅,陈列着大量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包括了瓶、罐、盘、碗、壶等各种器型,展示了南宋官窑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
特展厅则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展览,不时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主题展览,如“南宋官窑传世珍品展”、“南宋官窑釉色展”等,每次展览都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在南宋官窑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众多南宋官窑文物,还可以亲自体验制作南宋官窑瓷器的工艺。
博物馆内设有南宋官窑瓷器制作体验工坊,游客可以跟着老师学习制作南宋官窑瓷器的技艺,亲手制作自己的瓷器作品。
这对于喜欢手工艺的游客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体验,不仅可以感受到南宋官窑瓷器的魅力,还能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除了文物展示和制作体验,南宋官窑博物馆还开设了一些讲解和交流活动。
每周末都会有专家学者在博物馆开展主题讲座,介绍南宋官窑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增进游客对南宋官窑文化的了解。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一些南宋官窑文化交流活动,如南宋官窑专题画展、南宋官窑文化座谈会等,吸引了众多学者、收藏家和艺术家前来参加,为南宋官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信息来源:程彦林南宋官窑青瓷双耳香鼎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今天我介绍的是宋代名窑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真正由朝廷建立的官窑——南宋官窑。
官窑迷局为什么说南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操办的官窑?这要从官窑迷局说起。
长期以来,我国陶瓷界对官窑的定义、有多少官窑、如何区分争议不断,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说法。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一)御窑、官窑、贡窑和民窑》中进行过简单的讲述,但是讲得不够深入和透彻,所以在讲述南宋官窑之前,有必要对“官窑”进行一个梳理。
广义上的“窑”,应该包括各类陶窑与瓷窑,而陶窑涵盖器皿陶(如盆、缸)、殡葬陶(如陶俑、三彩)、建筑陶(如砖、瓦)等。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二~六)》中讲到,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近万年历史长河中,陶器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远古历史传说,还处在原始社会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他的管理机构里,就设有一个官衔——“陶正”。
《吕氏春秋》卷十七“郡守”中记载:“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昆吾,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时期的陶正,相传其为陶器的发明者,专门负责制作陶器。
《吕氏春秋》卷十七中记载“昆吾作陶”三皇五帝中的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今山东鄄城),渔猎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
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
舜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源自《吕氏春秋》卷十四中的记载。
《吕氏春秋》卷十四记载:“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依然保留“陶正”这一官衔。
《春秋左传》卷三十六中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南宋官窑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对南宋官窑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讲座,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背景南宋官窑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其诞生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为南宋官窑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南宋官窑主要分布在杭州、景德镇等地,以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为主,其中以青瓷最为著名。
二、南宋官窑的艺术特点1.造型优美:南宋官窑的瓷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和谐、自然的美感。
如官窑瓶、官窑碗等,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展现了南宋时期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2.釉色绚丽:南宋官窑的釉色丰富多彩,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其中,青釉最为著名,其色泽青翠欲滴,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此外,南宋官窑的釉色还具有较强的透明度,使得瓷器更加通透、美观。
3.纹饰精美:南宋官窑的纹饰种类繁多,有花鸟、山水、人物等。
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富有意境。
如官窑瓶上的花鸟纹饰,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4.胎质细腻:南宋官窑的胎质细腻,坚硬耐磨,不易破碎。
胎体厚重,手感沉重,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
三、南宋官窑的文化内涵1.政治象征:南宋官窑作为皇家瓷器,其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因此,南宋官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治象征意义。
2.艺术传承:南宋官窑的诞生和发展,是我国陶瓷艺术传承的重要阶段。
它不仅继承了唐代、五代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华,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审美观念:南宋官窑的艺术特点,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如青釉的清新、白釉的素雅、黑釉的沉稳等,都体现了南宋时期人们追求自然、和谐、宁静的审美情趣。
四、南宋官窑的价值1.历史价值:南宋官窑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我国陶瓷史、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南宋官窑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南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器烧造工艺,它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地广泛、烧造精细、釉色多样、造型优美、装饰精致。
首先,南宋官窑瓷器的产地遍布中国各地。
南宋时期,官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窑厂,如定窑、汝窑、哥窑、钧窑等,这些窑厂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使得南宋官窑可以获得来自不同产地的原料和技术,使得南宋官窑的瓷器在质地和釉色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其次,南宋官窑瓷器的烧造工艺非常精细。
南宋官窑采用高温烧制技术,掌握了窑炉温度调控、阳泉草案等工艺,使得瓷器的质地细腻坚实,釉面光洁细腻,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坚硬度。
第三,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多样。
南宋官窑釉液的配方多种多样,有青釉、赭釉、黄釉等多种颜色,其中青釉和赭釉是南宋官窑的代表色彩。
青釉是南宋官窑瓷器中最具特色的釉色之一,它呈现出灰绿或钴蓝色,具有深浅不一的层次感。
赭釉则呈现出暖黄色或褐色,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和釉色的斑驳效果。
第四,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优美。
南宋官窑的瓷器造型主要以器物为主,如盘、碗、瓶、罐等。
这些器物造型流畅简约,线条优美,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而温润的美感。
南宋官窑的瓷器形制注重坚实感和整体平衡感,给人以宁静恬淡的美感。
最后,南宋官窑瓷器的装饰精致。
南宋官窑瓷器的装饰多采用刻花、浮雕、彩绘等技法,精致而独特。
刻花技法在南宋官窑中得到广泛应用,它通过对瓷器表面进行精细雕刻,形成纹理和图案,增加装饰效果。
浮雕技法则是将图案或纹饰突出于胎体之上,营造出凸起或凹陷效果。
彩绘技法则是在瓷器表面进行绘画,以素雅的色彩表现出丰富的图案和纹饰。
南宋官窑是中国宋代时期的官方瓷器窑厂,主要生产各种精美的瓷器。
官窑位于江西景德镇,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南宋官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官窑的瓷器种类繁多,包括青瓷、白瓷、黑瓷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瓷,采用独特的青色釉料,瓷器造型端庄典雅,绘有精美的花鸟人物图案。
此外,官窑还以其创新的釉色技术而著称,如雨过天青、月白等釉色,给瓷器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南宋官窑的瓷器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也远销世界各地。
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官窑遗址是对官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的重要工作。
通过对遗址的挖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官窑遗迹和残片,揭示了官窑的生产工艺和历史背景。
同时,官窑遗址也成为了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资料。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官窑(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分类南宋官窑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1、御窑瓷2、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
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到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赏赐之用。
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工艺要求,很多样品均在京城试烧,这一点在康熙一朝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