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17.23 KB
- 文档页数:3
四逆散临床应用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
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
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
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
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摘要四逆散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肝益脾之功。
运用该方法治疗中医属于肝脾不调、肝气郁结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胸痹、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等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四逆散临床运用体会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
主要作用是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平肝益脾。
用途甚广,今略举数则,以祈同道斧正。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胃脘痛例1:患者,女,26岁,1998年10月21日初诊。
胃脘疼痛1周。
1周前和邻居吵嘴后胃脘部胀痛。
痛引两肋,嗳气,食欲欠佳,苔薄白,脉弦而数。
辨证为肝气郁结、行气止痛。
治以疏肝解郁。
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6g,玄胡15g,香附15g,佛手15g,川楝10g。
每日1剂。
服上药2剂后疼痛、饱胀大减,去川楝、玄胡,加麦芽15g,服3剂而愈。
少腹痛例2:患者,女,30岁,1997年12月2日初诊,左侧少腹部疼痛3~4年,时发时止,每周神志不畅而发作。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赵俊峰;秦宗昌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2(022)004
【摘要】@@《伤寒论》治疗厥证有四逆汤与四逆散两类方剂。
诸四逆汤多见于少阴篇,为阴寒厥冷之证而设,属补火回阳之剂。
四逆汤见证有内竭外脱(证见恶寒肢厥,脉微细,下利清谷而汗出不止)与上厥下竭(证见肢厥气喘,额汗出而下利不禁),两证之分,均可用四逆汤补火回厥;四逆散属柴胡类,见于厥阴篇,为阳热内郁所致恶寒肢冷之证而设,属宣通疏散之剂。
由于阴阳格拒,亦可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亦……
【总页数】1页(P30)
【作者】赵俊峰;秦宗昌
【作者单位】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巨野 274900;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巨野274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3
【相关文献】
1.四逆散临床运用举隅
2.孙玉信教授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
3.转“阴枢”名方四逆散临床运用体会
4.四逆散化裁的儿科临床运用
5.四逆散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四逆散原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芍药、柴胡、甘草及枳实等,以少阴病之四逆证为功能主治。
现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大量动物实验以及在临床中的临床疗效证实,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氧化、保护脑缺血损伤等作用,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中的治疗效果较好,现笔者将有关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即临床运用综上如下:1 药理作用1.1 免疫调节作用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够加强血清溶菌酶的调节作用,将其作用于人体中可发挥显著的抗感染疗效,另外,四逆散还可通过调动T细胞活化增殖,抑制B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达到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据大量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突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显著减缓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缩小粥样斑块的面积,同时还可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
另外,四逆散还可提升患者体内载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从而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3 保护心肌作用心肌缺血的主要损伤机制之一则为自由基损伤,而四逆散经过煎制后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将其应用与患者体内,不但能够增加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同时对自由基进行及时清徐,以抵抗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据探究显示,应用四逆散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药物的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作用更加显著。
1.4 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有研究报告显示,四逆散对于局部脑缺血的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为四逆散能够减少因脑缺血损伤后引发的氧化损伤,减少缺血大鼠脑内的含水量,同时减少了神经肽胺的生成量,有效促进神经细胞存活。
因此,长期使用四逆散能够对脑梗死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1.5 抗休克作用四逆散应用于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患者中能够起到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在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前负荷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作用。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一、刘继祖妙用四逆散《中国中医药杂志》随师多年,刘师以《伤寒论》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病例佐证验之。
1 解郁泄热张××,女,42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
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木香、菖蒲、郁金各10g、合欢皮12g、青蒿20g。
•服用七剂,热退人安。
•后加用补肾药物杜仲20g、补骨脂10g、台乌10g、内金10g,而精神渐起。
按:先生说:“患者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
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
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
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敷布而烦躁。
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人体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2 疏肝和血张××,女,34岁,2001年8月10日就诊。
患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以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泽泻20g、牡蛎15g、香附10g、猪茯苓各15g。
•七剂肿消,腹胀减,调治1月后失访。
按:先生说:“本案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四逆散的临床妙用
黄云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7
【摘要】四逆散方出《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
具有和解表里,调理肝脾,疏解郁滞、宣达枢机之功效。
故凡肝胆,脾胃,胸腹、胁肋等诸疾、脉弱者,用之多效。
笔者临症恒用四逆散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一、心悸(频发室性早搏)高××,女,40岁,职员。
1991的4月2日就诊。
原有室性早搏,情绪忧郁即发。
近因事不遂,以致心悸少寐。
胸闷叹息,两肋作胀,嗳气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呈三联
【总页数】2页(P665-666)
【作者】黄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谢晶日教授妙用四逆散经验举隅 [J], 徐婷;李贺薇
2.金洪元教授临床妙用四逆散经验 [J], 胡西百合提
3.李成光妙用四逆散异病同治临床经验举隅 [J], 黄积存;李景君;李成光
4.曹烨民教授四逆散妙用赏析 [J], 彭林峰;曹烨民
5.邱明义妙用四逆散临床经验举隅 [J], 余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于《伤寒论》“四逆散”临床应用的探讨[摘要]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医学名著,这其中就包括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奠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历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必读著作。
笔者仅根据临床实践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四逆散”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伤寒论;“四逆散”;临床应用《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的外感热病内容结集而成的。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同时还有方剂112个。
全书主要阐述的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对其辨证施治的方法。
笔者仅根据临床实践本初步探讨《伤寒论》中“四逆散”在临床当中治疗各种常见疾病的应用。
目的是加强对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1对于“四逆散”组成的探讨“四逆散”由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捣筛,白饮和服,日三服。
该方药仅四味,具有舒邪畅气、行滞通郁、调理肝脾之功。
方以柴胡的苦平,条达肝木舒少阳之郁;芍药味苦微寒,平肝益脾,通络止痛;枳实苦辛,破积行滞,积滞通则阳升阴降;甘草性平、缓急而和诸药。
四药合,而成舒邪畅气,升阳降浊之方。
凡属一切脾胃阻滞、阳气被郁的疾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2对于“四逆散”方解的探讨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1 中医四逆散的介绍
中医四逆散是一种被大量应用的中药处方,是以四种中药制成的
综合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可以起
到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
四逆散由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调和三阳,在中医医理上称作“四逆汤”,因
其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被用来治疗湿热痰饮病证有显著
效果。
2 中医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正常人才可以使用四逆散,病情较重、孕妇、未成年的慎用。
临
床上用四逆散治疗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如呼吸
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痰稠,上风、泛火、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经四逆散起到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行气宣肺的作用,效果明显且比
较一致。
四逆散用量通常由7g到15g不等,少量多次服用,按病情而定。
3 四逆散的临床经验
四逆散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其经验是,治疗季节性感冒的湿热痰
饮病证时,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的作用,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控制服用药物的用量,对改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开
始每次7g,根据病情而增加服用量,但不宜超过15g。
4 结论
四逆散通过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宣肺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季节性感冒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
临床应用四逆散治疗时,要服用适量,多次分割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这是中医四逆散的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四逆散运用大全2021-10-09《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是一首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新的思路,写出来供同道参考。
作者/陈瑞春1 方意新解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4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多数医家对“四逆”的理解,均认为是“阳郁四逆”,而非少阴阳虚的四肢厥逆,此说可从。
因为少阴四逆阳虚,绝无用柴胡剂之理,唯有阳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达外。
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此间“四逆”当是与少阴的鉴别之处,并认为四逆是四肢不温,这种说法与临床相符,有实际意义。
四逆散的功用,准确地说,应当是“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方中4味药,可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所以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合,为《金匮》枳实芍药散,是妇人病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症。
合而论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的功效。
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实际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是临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临床符合从肝论治的疾病,笔者习用四逆散化裁治疗,诸如颈颌下淋巴结核、乳房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等常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求治。
有的医者还运用于阳萎、不射精、头痛等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软组织挫伤,民间说的“老伤”,用四逆散加味(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类),既安全,又有效,无须动则以三棱、莪术、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剂,耗气伤血,不为有益,反而有害,久服三棱、莪术以及虫类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故以四逆散加味,缓治图功,实为稳妥。
2 临床验案2.1 胃脘痛黄某某,男,25岁,工人。
1983年3月12日就诊。
病者胃脘部胀痛,多年不已。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自述1周前,因饮酒引起胃脘胀痛,且痛及两胁,并觉胃中疼热烧灼,不能进食,食之则胀痞更甚,嗳气咽中热,口苦,舌黄腻,脉弦实。
拟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主治。
第1篇医案一:张某,男,40岁,工人。
患者素有胃痛病史,近日因饮食不慎,胃痛加剧,痛势难忍,反复发作。
就诊时症见: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紧。
诊断为胃痛,证属寒凝气滞,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干姜6g,吴茱萸6g,大枣5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5剂后,患者胃痛明显减轻,食欲有所好转。
继服5剂,胃痛消失,食欲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再复发。
医案二:李某,女,35岁,教师。
患者素有痛经病史,近日因经期将至,出现腹痛加剧,腰膝酸软,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沉细。
诊断为痛经,证属寒凝血瘀,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小茴香6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3剂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腰膝酸软好转。
继服3剂,痛经消失,面色恢复正常。
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医案三:王某,男,50岁,干部。
患者素有胸痹病史,近日因劳累过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不安,面色晦暗,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为胸痹,证属寒凝心脉,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丹参15g,川芎10g,桂枝10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7剂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心悸不安好转。
继服7剂,胸痹症状消失,面色恢复正常。
随访1年,未再复发。
医案四:赵某,女,45岁,工人。
患者素有眩晕病史,近日因情绪波动,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为眩晕,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方用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10g,白术10g,吴茱萸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5剂后,患者头晕目眩明显减轻,恶心呕吐好转。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
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
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
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发表评论
A+
所属分类:经方论治
四逆散方应用广,调和肝脾为其长。
诸般杂证效固高,泻痢后重亦可尝。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
实际在临床中使用四逆散的这种机会比较少。
但由于该方理法严谨,用药精炼,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后世治疗肝脾(胃)疾病的许多有效药方,多从此方发展而来。
因而,正确理解四逆散的组方原则和临床效用,对治疗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四逆散中之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
柴胡之开运益于脾之虚,枳实之降和适于胃之实,芍、草酸甘化阴,柔肝扶脾,以防“土虚不能升木",调理中焦脾胃,少一味也不行。
实际在临床中见肝之病往往传脾,脾病也常常碍肝,出现肝脾同病的症侯。
四逆散具有既能调肝培土,又能和胃益木,药味不多而功专力合,堪称肝脾病症的方药典范。
四逆散用治有"肝气郁结”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肋膜炎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许多疾病,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这是人所共知,习以为用的。
但也有些病证,用四逆散疗效很好,却被医家忽视。
如有的患者,上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中则胸闷、胁痛,嗳气不除;下有少腹重坠,二便不调,内则心烦、口苦、食少、腹满,多梦纷纭,外则体倦神疲,时热时冷,周身尽痛。
总之,从患者主观感觉上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病,而且常年治疗不见有效。
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如不仔细分析,也容易辨为脏腑皆亏,虚实兼有,是补是泻难以着手的疑难大证。
其实。
象这种病证,症候表现虽多,但关键在于肝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证属肝气郁结。
正确的治法应以“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用四逆散主之,确实能起到"
治一经而诸经无不自愈也”的应验。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大多喜用瓜蒌薤白汤之类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尤其对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较短,身体状况较好,所谓"初病在气”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胁(尤其是左胁)疼痛性质攻痛或胀满、憋闷,每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剧,疼痛时间常发于早晨起床或夜间3-5点钟的寅时,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变方枳壳煮散,治疗效果都相当可靠。
若由气郁发展到血瘀,一般病程较长,胸胁疼痛较剧,舌暗脉涩或结代、沉弦。
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桔梗协同枳壳开胸宣痹,牛膝增助桃、红行血化瘀,构成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血府逐瘀汤,对血瘀气滞的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某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更为理想,用四逆散合手拈散可起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治疗高血压病,一般习用滋阴潜阳,镇肝熄风的方法,其实高血压病及至发展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经过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劫肝肾之阴几种病变过程,然后才能转入肝肾阴亏,肝阳相对亢盛(或肝阳无制肝风内动)的虚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用滋阴潜阳或镇肝熄风的方法。
实践证明大部分年龄较轻,发病初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很少见到肝肾阴亏的脉症;而多有长期精神刺激,情志不舒,多忧善虑的致病因素,具有头痛头晕,胸闷不畅,脉象沉弦等“肝气郁结”的典型症候。
用疏肝理气、活血柔肝的治法,以四逆散为主的柴胡抑肝散、理气平肝散,皆可起到消除症状、降低血压的良好作用。
若气郁化火,出现明显的头痛头胀、口苦、耳鸣、舌红、小便赤、脉弦数等“肝火上炎”的高血压病,以四逆散减去理气的枳实,换上凉肝泻火的丹皮、栀子,则成为清肝散、清肝达郁汤、丹栀道遥散等四逆散的变方,均能起到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所起不到的降压作用。
脾胃病有两种情况需要四逆散。
其一,肝经气郁火旺,影响阳明胃的降和。
可见脘腹胀痛,胁肋不舒,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脉弦数等四逆散的适应证。
若急、慢性胃炎见有上症,治疗宜用戊己丸合四逆散以泻肝和胃;若属胃溃疡,则用四逆散加煅瓦楞、白芷,
若泄痢后重,腹痛身热,用四逆散合黄芩汤加芍药30克,对赤白痢疾有很好的疗效。
泻痢脓多加少量肉桂,血多加当归9-12克。
其二,脾气中虚,导致厥阴温气之亏败。
常见消瘦乏力,心悸头晕,烦满腹痛,大便失调,食入作胀,心下坚大如盘,按之外坚内虚,如有胃下垂、胃扩张,宜用四逆散合枳术汤,功专力合,具有扶脾消胀的良好作用。
若食少便溏,便后脱肛,证明脾阳不但不能升运,反而进一步下陷,这时需要在四逆散、枳术汤的基础上再加补气升阳的参芪汤。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