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会考必备重点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8.68 KB
- 文档页数:10
1.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排泄、呼吸、运动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细胞代谢与物质运输:
-酶的作用与调节:酶的性质、酶的活性、酶的抑制剂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适应特点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产物的排泄
-物质的运输:水分的运输、有机物质的运输、无机物质的运输
-植物对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及无机盐、茎叶中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生殖与遗传: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遗传基础:染色体与基因、基因的表现型与基因型、显性与隐性基因
-遗传因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遗传的分子基础:DNA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复制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4.发育与生长:
-发育过程:细胞分化、器官发育
-生物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植物生长:植物的细胞分裂、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的生长
5.生态与环境:
-生态基本概念:生态位、生态系统、群落
-生态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
-生物群落:群落的组成、群落的演替
-环境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6.人体与健康:
-器官与组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合理饮食、运动健康
以上是2024年初中生物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要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点只是作为参考,实际考试的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要求略有差异。
为了确保取得好成绩,建议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试题进行全面准备。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大全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初中生物常考的知识点整理,供学生备考参考。
1.细胞与组织
1.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2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产生能量、细胞分裂等
1.3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1.4组织的基本结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遗传与进化
2.1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
2.2构成个体性状的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和杂合
2.3多个性状的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连锁遗传、基因的重组
2.4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的证据、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3.生物的多样性
3.1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
3.2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的分类
3.3真菌的分类:担子菌和无担子菌的分类
3.4生物的命名:科学命名法、中文命名法
4.物质的循环
4.1氮的循环:固氮、硝化、硝酸还原、氨化
4.2碳的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矿物化作用
4.3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循环
5.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
5.1转基因技术:基因的克隆、基因的导入和转移、转基因作物
5.2DNA指纹技术:基本原理、应用领域
5.3细胞培养技术:细胞的分裂和培养、组织/器官的培养
6.健康与环境
6.1饮食与健康:均衡饮食、膳食纤维、营养不良
6.2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慢性疾病的预防、疫苗的预防
6.3环境污染与保护: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
初中生物会考全部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
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细胞质是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3.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并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二、生物的分类1. 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3. 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三、遗传与进化1. 遗传是指生物将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主要由DNA中的基因控制。
2. 进化是生物种类和基因频率在长时间内的变化过程。
3.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4. 物种形成通常经历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和基因变异等过程。
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人类活动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捕猎等。
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五、植物的结构、功能与生长发育1. 植物通过根、茎、叶进行营养吸收、运输和光合作用。
2. 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和衰老死亡。
3.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传播和受精过程形成种子。
六、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1. 动物具有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复杂的神经系统。
2. 动物的呼吸方式包括肺呼吸、鳃呼吸等,循环系统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3. 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
4. 动物行为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七、人体健康与卫生1. 人体由细胞构成,分为组织、器官和系统。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对于初中生物的会考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复习的最后阶段,大家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会考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1一、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②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三、社会行为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生物复习提纲第1章生命的世界*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3、生物的特征有生长、繁殖、应激性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4、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5、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素。
第2章探索生命1、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分类系统,英国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创始人。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
3、实验法的几个重要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8)表达交流。
4、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此外还有其它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观察法可以离开实验法,实验法不能离开观察法。
5、在制定探究实验方案时,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每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如:明亮和黑暗、干燥和潮湿)。
第3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观察显微镜时,一般应该用左眼注视目镜内。
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2—3mm为止。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一、细胞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的基本功能:新陈代谢、生殖繁殖、适应环境变化。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无细胞核、有无细胞器、结构、功能等。
二、组织器官1.植物组织器官:根、茎、叶。
2.动物组织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
3.每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生物间的关系1.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种群等。
2.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气候、水分、光照等影响生物的生存条件。
3.生物的竞争、合作、共生等互惠关系。
4.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生物圈等。
四、生物的物质与能量1.物质的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能量的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的损失与转化效率等。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五、遗传与进化1.DNA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概念、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
2.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等。
3.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等。
六、生物的繁殖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花的生殖器官、动物的交配器官等。
3.生殖的调控:激素的作用、生殖周期等。
七、生物的免疫1.机体的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免疫的机理:自身免疫和免疫记忆等。
3.免疫与疾病的关系: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八、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论:原生生物的起源、化学进化的理论等。
2.地球生命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地质年代的划分等。
3.进化的驱动力: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动等。
以上所列知识点是初中生物会考的必备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在生物学科的考试中提供有力的支援。
当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壁、质膜、核、细胞质等结构,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分裂等功能。
2.细胞的多样性: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又可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3.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通过基因来传递。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来实现。
4.基因与DNA: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通过配对规则能够实现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5.生物的营养:生物需要通过摄食、消化、吸收等方式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6.呼吸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循环系统则负责血液的运输和供应氧气和养分给身体各部分。
7.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分裂或孢子的形式繁殖后代。
8.生物的运动和感受:生物通过运动和感受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和适应。
9.生物的调节和协调:生物的内部环境需要维持在一定的稳定状态,通过各种调节和协调机制实现。
10.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以上就是初中生物会考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复习,并做一些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初中生物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一、生物和生物圈。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动物逃避敌害等)。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的萌发、蘑菇的生长、动物的繁殖等)。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体现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变异)。
-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态系统。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生物部分:-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如草→兔→狐。
-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例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使用。
-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初中生物会考10大必考知识点汇总专题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
收集数据。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目镜物镜反光镜,镜座镜柱和镜臂,镜筒下连转换器,准焦螺旋分粗细,载物台上压片夹,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大全初中生物会考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大全初中生物会考常考的知识点大家归纳总结过吗?知识点都是整理过后才更加凝练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物会考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考点知识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①分裂速度快,②容易转移。
②遗传物质改变。
6、起初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
后来在发育过程中,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9、人体内主要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八大系统10、植物体六大器官:(1)营养器官:根、茎、叶(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11、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会考必背1.细胞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组织器官:多个细胞相互结合,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成单位称为组织。
组织可以进一步组织成器官。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依赖之一4.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和动物通过氧气和有机物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的产物互为反应。
5.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使生物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协调合作,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6.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是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递来调节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生物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变异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后代与父母代之间具有差异。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序列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9.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物共同体。
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
10.人体健康:人体健康是指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人体健康与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11.物质循环:生物通过各种代谢作用将物质从环境吸收,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再排出体外。
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12.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通过运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人为的改良和利用的学科。
13.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通过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的方法,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危害。
1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15.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改造和重组的一种技术手段。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完整版一、细胞生物学1.细胞的基本组成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4.纤维结构(微丝、中纤维、微管)的结构与功能5.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6.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7.细胞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8.不同时期的细胞的特点(原生质、细胞分化等)二、遗传学1.单纯遗传和复杂遗传2.遗传物质的发现(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赖因霍尔德的实验等)3.DNA的结构与功能4.DNA的复制5.RNA的结构与功能6.RNA的转录与翻译7.生物的遗传规律(孟德尔的实验和规律)8.基因的概念和基因突变9.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10.遗传的结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显性和隐性等)三、进化生物学1.对进化学派的认识(达尔文和拉马克等)2.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3.进化的原理(变异、适应和选择等)4.进化的结果(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四、植物学1.植物的体型特征2.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种子发芽、干细胞、植物激素等)3.植物的组织结构(根、茎、叶和花等)4.植物的营养方式(光合作用、草食作用和寄生作用等)5.植物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等)6.植物的适应性结构7.植物的分类学(植物的科、属、种和命名法等)五、动物学1.动物的分类学(动物的门、纲、目、科、属、种等)2.对动物的描述和观察(动物的大小、体态、生活习性等)3.动物的组织结构(动物的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系统器官等)4.线虫和蜗牛的特点和结构5.昆虫和甲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6.鱼和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7.爬行动物和鸟的特点和分类8.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9.动物的生活活动(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和运动等)10.动物的繁殖方式(无性和有性繁殖等)六、人体生物学1.人体的组织系统(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心脏、血管等)2.人体的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和呼吸等)3.人体的消化系统(口腔、胃、肠和消化等)4.人体的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和循环等)5.人体的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和感觉等)6.人体的生殖系统(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及生殖过程等)7.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腺体和激素等)。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细胞膜是细胞的包围物,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场所。
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着遗传信息。
5.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参与细胞呼吸过程。
6.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参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7. 中心体参与细胞分裂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是指生物个体将自身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2. DNA是遗传物质,通过基因携带遗传信息。
3. 基因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4. 遗传的基本规律有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显性与隐性、等位基因。
5. 进化是物种多样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6. 进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等。
7. 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生存优势。
三、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生物分类的层次有域、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3. 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起源、演化、灭绝等。
4. 物种起源的理论有达尔文进化论和突变选择说等。
5.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形成不同的物种。
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 植物体由根、茎和叶三部分组成。
2.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3. 茎具有支持和传导功能。
4.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5.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6.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
五、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 动物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2. 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和肠道等。
3.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和肺等。
4. 动物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5. 神经系统负责动物的感觉与运动。
6. 动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六、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位。
初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1.细胞学-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的基本功能:新陈代谢、生长与分裂、适应环境变化-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2.组织学-植物的四种基本组织:表皮组织、维管组织、栅栏组织、分泌组织-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与动物的组织构造的适应环境特点3.动物分类-动物的类群: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的分类:有袋动物、飞行哺乳动物、海生哺乳动物、陆地哺乳动物等-动物的分类特点及适应环境的依据4.植物分类-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植物的分类特点及适应环境的依据5.生物进化-进化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起源、演化、变异、选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的证据:地质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6.遗传学-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简单分离、继承性、显性与隐性)-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DNA序列、DNA复制与表达-遗传的途径: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随机独立的随性联合7.生物的生殖-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者结合繁殖-动物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受精、孕育与分娩)-生物繁殖的生理与行为特点8.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生物的生态位和生态位的竞争9.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物的生长规律:分生增长、生殖生长、全身生长-生物的发育过程:个体发育、种群发展10.生物的常见疾病与预防-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传播与预防-非传染病:生活方式的影响、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健康的重要性与保持健康的方法以上是初中生物会考的必背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在生物考试中的成绩。
必备重要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初中生物必考知识点复习篇一1. 生物的主要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之外)。
2.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的生物圈。
4.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
6.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7.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少、越大、越暗;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多、越小、越亮。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放大的倍数8.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学说由施莱登、施旺创造。
10.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1.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分裂过程:细胞核分开、细胞质分开、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初中生物会考必备知识点归纳篇二一、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初中生物会考必备重点知识点汇总1.生物基本概念: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细胞的有序集合体,器官是组织的有序集合体,生物通过代谢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种群是同属同种生物的有机集合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系统。
2.细胞与细胞器官:细胞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中有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等细胞器。
植物细胞还包括叶绿体和细胞壁。
3.动植物组织器官:动植物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植物组织包括维管束组织、根茎叶器官等。
4.常见生物现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胚胎发育、生理周期等。
5.遗传与进化:基因是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信息以DNA为载体。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
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长期过程。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7.常见疾病和预防: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常见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8.常见生物技术:克隆、基因工程、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只是初中生物会考的一些重点知识点,下面具体展开解释:1.生物基本概念:(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组织是细胞的有序集合体。
常见的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器官是组织的有序集合体。
每个器官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4)生物通过代谢维持自身生命活动。
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排泄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5)种群是同属同种生物的有机集合体。
种群的数量、密度和分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6)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系统。
生物群落包括不同种群的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体等。
2.细胞与细胞器官:(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质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环境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液,是细胞内部的基质。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汇总完整版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分解与合成、生命活动、遗传传递。
二、生物的分类1.生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
2.生物的分类特征:细胞结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
三、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原理:两性繁殖、遗传物质的传递、基因的遗传和表现。
2.基因的结构:碱基对、基因组、染色体。
3.进化的基本原理:个体差异、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物种变异。
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圈。
2.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平衡。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五、人体与健康1.人体的基本结构:器官系统、细胞、组织。
2.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排泄、运动、感知、控制。
3.健康与疾病:良好的生活习惯、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常见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六、植物的结构与生长1.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
2.植物的生长过程与机制:植物营养、植物激素、光合作用、生长环境的影响。
3.植物的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离体培养、扦插、分株、种子繁殖。
七、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哺乳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四肢动物、水生动物、飞行动物。
2.昆虫的结构与功能:体节、触角、翅膀、发育变态。
3.冷血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感官系统。
综上所述,以上是初中生物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会考必备重点知识点汇总初中生物会考知识重点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初一生物基础知识点1、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
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
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生态系细菌、真菌—分解者统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1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1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初二生物考点知识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
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
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
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初中生物会考必备重点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