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地理之黄河流域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
初中地理说课课件黄河初中地理说课课件:黄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水文特征,如水量、含沙量、水位变化等。
3.培养学生对黄河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
4.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2.黄河水文特征及成因3.黄河的开发与治理4.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水文特征及成因。
2.教学难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水文特征、开发与治理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现状。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黄河保护和治理的措施。
4.观察法:观察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图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2)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公里。
(3)流经省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1)水量:黄河水量丰富,但季节性变化大,夏秋季多雨,冬春季少雨。
(2)含沙量:黄河含沙量较高,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3)水位变化:黄河水位变化较大,受季风气候和降水影响。
4.探讨黄河的开发与治理(1)水能资源开发:黄河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有多座水电站。
(2)灌溉农业: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溉面积广阔。
(3)防洪措施:修建堤防、加固河岸、治理沙漠化等。
5.讨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污染等。
(2)保护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中国地理课件《黄河》•黄河概述•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黄河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黄河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目录CONTENTS01黄河概述黄河的起源与流域黄河的起源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的流域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包括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等地理单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文明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早在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出现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
黄河诗词自古以来,黄河就是诗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
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万里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其含沙量之高居世界大河之首。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直是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
通过修建水库、堤防、分洪区等工程措施,以及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非工程措施,黄河的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水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
02黄河上游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青藏高原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流经星宿海等地,出青海进入甘肃。
源头地区河流纵横,湖泊众多。
黄河源头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对于维护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与黄河源头宁夏平原与河套地区宁夏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黄河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河套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在此处呈“几”字形弯曲。
河套地区分为前套和后套,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农业区。
灌溉农业宁夏平原和河套地区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含沙量小黄河上游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不严重,因此河水含沙量较小。
《黄河》初中地理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黄河》。
本节课主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具体内容包括: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介绍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份以及流域的地理特点。
2. 黄河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汛期等水文特点。
3. 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介绍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差异。
4.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讲述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疏浚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掌握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流域内的地理差异。
2. 学生了解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难点: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及其成因,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黄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特点。
提问: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流域内的地理差异以及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引导学生掌握黄河流经的省份以及流域的地理特点。
2. 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水量、含沙量、汛期等水文特点。
3. 讲解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地理差异。
4. 讲述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内的地理差异及其成因。
每组选一个地理差异,进行讲解和展示。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黄河流域地图,标注黄河流经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