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三节黄河的治理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二地理长江黄河治理
长江黄河治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从历史上看,政府对长江黄河治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一是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防汛体系,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大堤工程等,为防洪防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节约利用。
政府采取措施,限制长江黄河流域的用水量,实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环境。
三是加强污染治理,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整治污染源,建立健全的污染治理体系,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
四是推进生态修复,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政府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修复,恢复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总之,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努力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水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学校:教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概况。
能够描述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认识黄河的忧患,探究原因及治理方案
二:导入新课
播放cctv-9航拍中国陕西视频
告诉学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一路奔腾,曲折东流,塑造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同时历史上也多次泛滥成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三:预习导学
一起来看下面几幅图,让我们对黄河的基本情况做以了解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黄河的长度、形状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主要的地形区
5.四条主要支流
6.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见证-----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7.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
8.塑造平原和灌溉农田
大家把导学案1-----8页练习题做一下,然后核对白板上的答案
老师讲解“凌汛
四:合作探究
(一)分组讨论填图
请大家在黄河水系图上填注巴颜喀拉山、渤海、河口、桃花峪、支流、流经的地形区
(二)看黄河的忧患视频和图片,小组讨论总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忧患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如何治理?
(三)总结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四)开展黄河知识小组比拼游戏
五:探究后展示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基本的水系水文特征
2.黄河的开发水能塑造平原
3.黄河的忧患原因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内乡县马山二中岳涛丽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内乡县马山二中岳涛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了解黄河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口豪感3.运用资料,分析并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治理三.教学难点黄河的治理四教学方法导图法自学法欣赏图片和分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走近黄河1 •出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回答:(1)•黄河发源于什么山脉,最终注入哪个海洋?(2.)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与孟津在哪里?分别属于哪一省级行政区?(3)•黄河屮游有哪些主要支流2.出示《中国行政区》图,让学生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3.出示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河流经哪些地形区?(三)了解黄河1•出示一组图片,看图说话:为什么提到黄河,咱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它为“母亲河” ?让学生说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作用,然后老师总结:奉献之一:丰富的水能资源奉献之二:提供了灌溉水源奉献之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奉献之四:丰富的旅游资源2.出示一组图片,黄河水灾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3.岀示开封“地上河,,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土质土质疏松气候夏季多暴雨地形千沟万壑植被植被稀少人类活动过度开垦,滥砍滥伐4 展示三张图片,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其它灾害。
(四)治理黄河分组讨论:假如你是水利局局长,你会如何治理黄河的灾害?1、“悬河!我的办法是2、“断流!我的办法是3、“水土流失“我的办法是4、“凌汛!我的办法是5、“污染"!我的办法是(五)课堂训练1 •地图中黄河主要支流的名称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2•黄河发源于_______ ,注入________3•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_____ 、______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 - (2分)5•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全河含沙量的90%来口于_________ 河段(六)课外延伸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2.黄河的治理》精品教案引入:在《黄河大合唱》的乐曲声中步入课堂。
师: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吗?生:《黄河大合唱》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的摇篮,你还了解黄河那些方面的内容呢?生1: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生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生3:……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结合课本及大家手中的导学提纲,来重新认识一下黄河。
(板书:一、知黄河,颂黄河)生:看课本,完成导学提纲第一部分内容。
(借助相关地图,分小组:分别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等)师:哪位同学介绍下黄河的概况?生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生2:……生3:……师:影示黄河水系图,重点强调相关的知识点。
(落实到图)影示黄河源头图片,入海口图片等,加深印象。
思考讨论:为什么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汇入?生: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床高,支流难以汇入。
生:观察黄河水系图,看支流的分布,了解黄河的开发师:介绍黄河的梯级开发,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
(给生留三两分钟时间,结合图文巩固知识要点。
)(转接)黄河被称为我们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直在歌颂她,你知道她有哪些奉献吗?生:结合图文,讨论总结母亲河的奉献……生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生2:黄河提供了灌溉之利,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
生3:塑造了华北平原生4:提供水能。
生5:………(转接)黄河在历史上又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她又是一条“害河”,为什么呢?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板书:二、忧黄河,救黄河)师:黄河的忧患所在哪里呢?生1:黄河容易发生洪水泛滥。
生2:……师:黄河存在这么多的“病症”,我们该如何救治我们的母亲河呢?生分组:黄河上、中、下游各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对待?(讨论归纳)生1: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采取退耕还草、还牧、植树造林等措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三节《黄河的治
理》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黄河上、中、下游的特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及其存在的忧患。
三、教学难点:
黄河忧患的形成及治理的措施。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引出课题
(1)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
(在课间10分钟)。
[播放此曲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课间调节心情;是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2)导入新课: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家都耳熟能详,殊不知,李白却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首先,黄河之水并不是天上来,奔流到海也不是不复回。
(简要介绍水循环,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伏笔)。
要想知道黄河之水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就要来好好学习《黄河》之一部分内容。
[幽默的语句,使学生马上进入课堂情景,欲擒故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
知黄河颂黄河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二)、读一读:了解黄河的概况。
1、读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诗中的“天上”和“海”各指什么?
【生】:“天上”指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海”指黄河流入的海洋——渤海。
2、学生活动:读“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及中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流经了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
(2)、黄河流经了哪些地形区?
(3)、黄河的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生】:回答……
【师】: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最后注入渤海,全长5500米。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沿途经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大地形
区。
几千年来,她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她的功劳将永远铭记历史史册。
(三)、说一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师】:请利用图“2.32,黄河流域水系”,四幅景观图片,说一说黄河的贡献。
【生】黄河源头:中华民族发祥地
壶口瀑布:旅游价值
宁夏平原:灌溉作用
龙羊峡水电站:水能资源
【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母一样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亲切地称她母亲河,她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但有人却说黄河是“害河”,是华夏忧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忧黄河救黄河
(四)、想一想:黄河忧患几许多?
1、鼠标点击“黄河流域水系图”的相关位置,出现相关链接
链接1、上游:干旱、荒漠化的景观。
链接2、上游:凌汛景观。
链接3、中游: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以及大量泥沙的黄河。
链接4、下游:开封“地上河”示意图。
链接5、下游:黄河断流的图片以及黄河水污染的图片。
【师】:以上展示的“黄河的忧患”包括哪些方面?
【生】:干旱、荒漠化,凌汛、水土流失,地上河,洪涝灾害,断流,水污染等
2、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忧患形成的原因
(1)、课件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及黄河上游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以及上游地区植被被破坏的景观图片。
【师】:从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出上游地区干旱、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
(2)、播放凌汛的视频以及凌汛对宁夏、内蒙古种植业、畜牧业危害的新闻片段,找出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分析这里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相似之处?并分析凌汛产生的原因。
【师】:总结: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河流的流向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凌汛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凌汛的破坏力很大。
是我国秋末春初需要防范的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大的原因。
【师】:黄河中游经过了什么地形区?
【生】:黄土高原
【师】: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有什么特征?
【生】: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师】: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有什么特征?
【生】:黄土土层疏松,地面沟壑纵横,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等。
【师】:正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再加上人类活动(修路、开矿等)的影响,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形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4)、读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图2.34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及课本“阅读材料”,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危害。
(5)、展示黄河断流的景观照片及来自互联网的黄河断流的新闻资料,根据资料学生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量少等。
人为原因:浪费、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缺乏统一调度等。
)
3、教师总结:从以上同学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到:黄河自古多忧患。
一方面,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凌汛等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黄河又出现缺水资源断缺、断流频频发生,水污染加剧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下面请同学们为治理黄河献计献策。
(五)议一议:我为黄河把把脉
1、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选择上、中、下游作为研究对象。
2、说出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存在的问题。
3、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4、各组汇报,大家补充。
5、教师归纳总结(展示课件)
河段病症药方
上游干旱、荒漠化还草还林、南水北调
中游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治理黄土高原
下游地上河、断流加固堤坝、水量统一调度
【师】: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中华民族如此爱戴——她缔造了这个
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然而她又是满身沉疴,曾经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今天我们对待黄河,就是要从以往对黄河的依附、掠夺、伤害、敬畏甚至妄图主宰黄河,发展到今天了解黄河、尊重黄河,善待黄河,保护黄河。
让黄河母亲永葆青春。
第五幕:课堂小结: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选做,在课外完成)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要求有创意。
(2)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板书
黄河的治理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如: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住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再如,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出示图片后,让学生读图描绘,最后得出问题,教师及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3.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
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
1.只注重了应考,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
2.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