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抗震设防等级与施工措施要求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抗震设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程要求。
抗震设防等级和施工措施是建筑行业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以及相应的施工措施要求。
首先,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和建筑物的重要性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等级可以分为几个级别。
例如,一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核电站、大型水库等。
这些建筑物必须具备极高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物,如厂房、商业建筑等。
这些建筑物需要具备中等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建筑物,如住宅楼、小型商铺等。
这些建筑物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但可以适度降低设计标准。
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对于施工措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要求非常严格。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必须采用可靠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
其次,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如剪力墙和框架结构。
此外,建筑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如加固地基、设置防震支撑器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由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监督,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对于二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要求也比较严格。
建筑物的结构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抵挡地震的破坏力。
同时,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一定的抗震构造形式。
此外,建筑物还需要采取一些简单的抗震措施,如加固柱子、设置抗震支座等。
这些措施能够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对于三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相对较为简单。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一定的地震力,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此外,建筑物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加固,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
虽然这些措施相对较为简单,但仍然需要专业工程师的设计和监督,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抗震结构设防施工中的关键注意事项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着地震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抗震结构设防成为了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抗震设计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固、抗震性能优良。
本文将从八个方面探讨抗震结构设防施工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 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环境和地下水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对于软弱地基,应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挖掘加固槽、灌注桩和钢筋混凝土地基板等。
2.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在抗震结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材料至关重要。
应优先使用高抗震性能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
同时,还应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以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结构连接与固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结构连接与固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连接与固定,确保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对于重要的连接节点,还应加强检测和质量控制,以防止出现疏漏。
4. 施工序列与工艺合理的施工序列与工艺对于保证抗震结构设防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步骤、工艺要求等。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注意各个环节的配合与安全,确保施工质量。
5. 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施工中使用的设备与工具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对于施工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
应选择符合要求的设备与工具,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以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施工事故。
6. 监理与检测监理与检测是抗震结构设防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全程监测施工过程,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价。
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7. 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
建筑工程中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地震抗震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地震抗震设防要求。
本文将从地震的危害性、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危害性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能量释放现象,会导致地表和建筑物产生振动。
地震振动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等。
因此,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是用来描述地震振动特征的物理量。
常见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等。
这些参数能够量化地震振动的强度和频率特性,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一般而言,抗震设防目标包括不倒塌、不垮塌、不抛弃使用功能、不危及人身安全等。
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地震区域,抗震设防目标有所不同。
四、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原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抵抗地震振动引起的力和变形。
其次,应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构件,并采取适当的连接方式,以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也应考虑地震影响,如设备、装饰等。
五、地震抗震设防的实施地震抗震设防要求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实施。
首先,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对建筑物的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目标。
其次,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最后,在使用和维护阶段,要进行定期的抗震性能评估和维护工作,确保建筑物长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地震抗震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抗震设防要求包括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原则等,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实施。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1.重要设防烈度
重要设防烈度适用于对重要的国防、民用、经济、安全等领域需要高
度保护的建筑物,如核电站、地震预警中心、金融系统重要设施等。
这些
建筑物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重要设防烈度要
求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能保持基本完好,且在一些场景下能保持部分功能。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适用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生产设施,如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场、工厂等。
这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
能够保持一定的功能,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设防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大地震
作用下能维持结构基本完好,避免破坏性坍塌。
3.设防烈度
适用于无特殊要求的中小型建筑物,如普通居民住宅、小型商业建筑等。
这些建筑物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在地震后能够实现
修复和重建。
设防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能保证结构不发生破坏
性坍塌。
4.低烈度
适用于地震稳定性要求较低的次要建筑物,如农村民居、旧建筑加固等。
这些建筑物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抗震设计,仅需进行基本的抗震措施,如加固墙体、加强柱子等。
低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
坏性破坏即可。
以上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四个等级分类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的破坏性程度,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范在建筑领域中,抗震设防与验收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设计、施工和验收三个方面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范。
这些规范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设计规范1.1 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建筑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设计要求,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水平。
- 设计师应合理选择结构形式,考虑建筑物的用途、高度、承载力需求等因素。
- 设计师应通过合理布置承载结构、采取适当的耐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1.2 结构材料和构件的选择与设计- 抗震设防的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质量检测,确保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 设计师应合理选择和布置结构构件,确保其承载力、刚度和位移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2. 施工规范2.1 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 地基处理工程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地基改良、土体加固、深层灌注桩等。
- 基础施工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2 结构施工与加固- 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确保结构施工质量。
- 加固工程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材料,确保加固后的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3. 验收规范3.1 结构验收的依据和内容- 结构验收依据包括设计文件、施工记录、施工完成图纸等。
- 结构验收内容包括结构的尺寸、材料、构件连接、抗震措施等的合格性检查。
3.2 抗震设防验收- 抗震设防验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工程师进行,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符合相关规定。
3.3 结构稳定性验收- 结构稳定性验收应检查建筑物的承载性能、刚度和位移性能,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安全。
总结: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范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设计阶段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施工阶段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和加固;验收阶段应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符合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规程一、前言抗震设防与验收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环节,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防与验收的规程,包括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以确保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设计规程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规程:1. 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
2. 设计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并熟悉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3.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应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结合地震参数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动力分析和静力分析。
4. 设计中应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合理布置剪力墙、框架结构等抗震构件,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延性。
5. 设计中应考虑地震的水平作用、垂直作用和地震时的侧向力,合理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6. 建筑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烈度、土壤条件和场地分类等因素,以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风险。
7. 抗震设计中应注意防止局部构件的滞肢现象,并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加强节点、设置结构减震装置等。
8.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尽量减小动力效应,避免产生过大的变形和位移。
9. 抗震设计中应注重结构的可维修性和可更新性,以便在地震后能够进行检测和加固,提高结构的韧性和耐久性。
三、施工规程在建筑结构抗震施工方面,应遵循以下规程:1. 施工方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不得擅自修改或减少抗震构件和加固措施。
2. 施工过程中应关注施工质量,确保结构构件和连接节点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3. 施工中应注意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4. 施工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施工技术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使用施工设备和工具。
5.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避免出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如裂缝、松动、渗漏等。
6. 施工人员应关注施工现场的安全环境,做好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抗震设防要求名词解释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数。
它是根据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表述。
简单地说,抗震设防就是在工程建设时设立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
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三个环节来达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
上述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都必须认真执行。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抗震设防要求相关文献或咨询地震专家。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抗震设防规范要求建筑抗震设防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能够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因此,制定建筑抗震设防规范要求至关重要,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完好或者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一、建筑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地震是由岩石发生运动引起的地球震动,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地震过程中,地面的震动会对建筑物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引发建筑物的倒塌或者严重损坏。
因此,建筑抗震设防成为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二、建筑抗震设防规范要求建筑抗震设防规范要求主要涉及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范要求:1. 结构设计阶段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将抗震设防纳入设计思路。
具体要求包括:- 选择合适的抗震参数和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确定设计地震作用。
- 对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布置和形式选择,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使用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受力性能目标和安全性能目标。
2.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需要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符合规范要求。
具体要求包括:- 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抗震材料和构件,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质量。
- 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进行抗震设防验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
三、建筑抗震设防规范要求的实施和检验建筑抗震设防规范的实施和检验对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1. 监督检查-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建筑工程进行定期的抗震设防检查,并要求相关责任方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整改。
- 抗震设防检查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 相关证书和资质- 合格的建筑抗震设防检查机构应获得相关证书和资质,以保证检查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 建筑工程相关方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确保抗震设防符合规范要求。
3. 技术交流和培训- 相关机构和专家应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议和培训班,分享抗震设防的最新技术和经验,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建筑工程抗震意义及抗震设防施工中的要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灾害性地震不断发生,今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更是让人们领略到地震的巨大威力。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死伤数以万计,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无法估量。
其中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死亡人数为242769。
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证明,工程抗震对于抗震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工程抗震及其意义,以及抗震设防施工中的要点来探讨。
标签:建筑施工,抗震设防;质量控制一、工程抗震及其意义建筑工程抗震是指通过编制、实施抗震防灾规划,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最大限度地抵抗和防御地震灾害活动。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三方面,其中抗震设防烈度是基础,抗震设计是保障,而施工质量是工程抗震的关键。
实践证明,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的整体质量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重要保障,是当前预防地震的最好办法。
地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规划时所依据的地震烈度,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制定必须达到的抵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
1976年以前,唐山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而震后修改为8度,同时期做出修改的还有北京由6度调整为8度,天津由6度调整为7度。
地震防设烈度是人为规定的,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工程重要程度等因素,以达到安全目标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平衡。
1976年后,我国对地震灾害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文献[1][2][3]等标准与技术文件之中,其中《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我国抗震设计具有指导和规范双重意义,既是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也是建筑抗震安全性的衡量标准,是建筑抗震必须坚决遵照的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标准可归纳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抗震设计一般分为承载力验算和弹塑性变形验算两个阶段,承载力验算是为了保证满足对于小震和中震的要求,而弹塑性变形验算是对于重点薄弱部位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提出应对地震的构造措施,实现对于大震的设防要求。
浅谈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震基本常识;钢筋混凝土梁、柱“能力设计法”和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关键词:地震结构延性抗震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n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li jin
(zhaoyang district of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earthquak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columns, “design capacity” and the aseismatic measure
key words: earthquake structure ductile earthquake resistant measure
前言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
我国东临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区域分布很广。
笔者所在地云南昭通又处于我国两条主要地震带,六个地震活动区之一的南北地震带活动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昭通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近几年昭阳、鲁甸11.15、8.10及盐津,大关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随之也暴露出城市与乡村,设计和施工质量等
方面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1、地震的基本知识
1.1地震的成因:地震按其成因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影响范围广,破坏作用大,也是最常见的地震。
构造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总是在不停地运动,而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巨大能量作用下,也不停地连续变动。
地壳运动使某些部位的地应力不断加强,当弹性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和猛烈错动,从而引起振动,振动以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形成地震。
地震发生后,岩层的变形还需不断调整以达到平衡,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余震。
1.2 震级、地震烈度、震源
1.2.1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震级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震级每相差一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1.2.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发生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对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也小;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也越大。
另外地震烈度还与地震大小、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把震级和烈度混在一起,概念不清。
昭通发生一系列地震后,很多人认为昭通的房屋是7度设防就应该能抵抗7级地震。
这就是对设防烈度和震级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1.2.3震源:按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深度在70km以内的浅源
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的中源地震和深度超过300km的深源地震。
昭通市近几年来的几次破坏性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约在10km左右,所以烈度较高,破坏性较大,震感明显。
2、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2.1地震分为小震、中震和大震。
小震是指多遇地震,50年内出现的概率大约为63%;中震是指50年出现的概率为10%,也就是设防的基本烈度;大震是指罕遇地震,50年出现的概率为2%—3%。
对于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大的地震作用,要想使结构强度一定大于结构的地震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非常不经济,受国家经济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只能从概率角度出发,使结构在一定的概率保证下能安全,正常地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即“三水准、二阶段”,通过“二阶段”的设计方法来实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也就是所谓的“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抗震设计中的第一阶段是在方案符合抗震原则的前提下,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即在“小震”作用下,结构不受损伤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抗震设计中的第二阶段是在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要求。
即在“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二水准(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抗震目标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
来加以保证,当遭遇中震作用时,结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经修复或不经修复仍可以继续使用。
2.2要实现抗震的基本目标就必须有可靠的设计。
我国抗震设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的基本上就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结构在较大的屈服后,塑性变形状态下仍保持其承受竖向荷载和抗水平力的能力。
所谓“延性”是指当地震迫使结构发生较大的非线性变形时,结构仍能维持其初始强度的能力,是结构超过弹性阶段的变形能力,它是结构抗震能力强弱的标志,是抗震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也是用来划分建筑物抗震等级甲、乙、丙、丁四类的其中一个依据。
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需要通“能力设计法”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
2.3“能力设计法”在选择塑性变形机构上有两种不同的方案
2.3.1梁铰机构:其具体措施是人为地较大幅度增加柱端抗弯能力,使除底层柱以外的各柱端在较强的地震作用下,原则上不进入屈服后状态,即不出现塑性铰。
这种机构主要靠梁端出铰来耗散地震能量,在实际配筋中,纵筋用量相对较多,箍筋用量相对较少。
2.3.2梁柱铰机构:也就是“强柱弱梁”;为了实现能力设计法中的强柱弱梁,通常的做法是对柱截面的组合弯矩乘以增大系数;也可以对梁端实际配筋反算出梁端可抵抗弯矩,即实配弯矩乘以增大系数来实现,用增大后的弯矩进行柱端控制截面的承载力设计,
使梁端出现塑性铰比柱端出现要早、要多,转动较大;柱端出铰则相对较迟、较少,转动较小。
实际配筋当中,纵筋用量相对较少,箍筋用量相对较多。
2.4“强剪弱弯”是能力设计法的第二步措施。
是要求人为增大构件的抗剪能力,使其不至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在结构延性未发挥出来之前出现非延性的剪切破坏。
通常的做法是用剪力增大系数来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墙端,剪力墙洞口连梁端以及梁柱节点处的组合剪力值,并用增大的剪力设计值进行受剪控制截面的控制条件,进行验算和设计。
以避免结构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
具体措施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一跨梁两端截面的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的组合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再与梁上作用的竖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系中求得梁端剪力。
另一种是沿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求得一跨梁两端截面按实际配筋能够抵抗的弯矩,对其乘以增大系数,再与梁上作用的竖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系中求得梁端剪力。
2.5通过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的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对于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和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
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上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
对于梁而言,梁端始终都是引导出现塑性铰的主要部位,都希望梁端的塑性变形有良好的延性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
所以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构造措施来满足梁的这种延性。
2.5.1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
最大配筋率是为了使受拉钢筋屈服时的混凝土受压区压应变与梁
最终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还有一定的差距。
最小配筋率是为了保证梁不会在混凝土受拉区刚开裂时钢筋就屈服甚至被拉断。
2.5.2保证梁有一定的受压钢筋,受压钢筋可以分担部分剪力,减小受压区高度。
另外在大震作用下,梁端可能出现正弯矩,梁端下部钢筋有可能变为受拉。
2.5.3保证箍筋用量。
箍筋的作用有三个:一个是抗剪;二是保证纵筋在受压下不会过早的局部失稳;三是通过箍筋约束受压混凝土,提高其极限压应变和抗压强度。
2.5.4合理选择梁的截面尺寸,使梁的尺寸满足抗震规范对梁截面尺寸的要求。
柱的构造措施和梁差不多,但是柱除了受弯矩和剪力以外,还要承受轴力,特别是高层建筑,轴力就更大了。
所以柱还要对轴压比进行限制。
不同烈度下有着不同延性要求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轴压比限值。
结束语:
抓好抗震设防地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通过正确合理的抗震设计,能使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同时要加强对抗震常识和防震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加大农村和城乡结合处自建房屋的抗震设防干预和监督工作。
使房屋抗震设防质量得到保证,减少建设的盲目性; 而
广大建筑设计人员更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精心设计,确保设计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郭继武编著《建筑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钱培风主编《结构抗震分析》北京地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