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劳动合同法_若干问题再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60.15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学习劳动法心得体会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法律法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2024年,我在学习劳动法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法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在学习劳动法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劳动法对于规范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劳动法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石。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等方面的内容,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工时制度、休假制度等一系列的权益保障,确保劳动者能够合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和待遇。
其次,劳动法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的保证。
学习劳动法让我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如平等就业、正当解雇、集体协商等。
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公平合作,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和化解劳动争议,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再次,劳动法是引导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依据。
在高度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合规经营是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学习劳动法让我认识到,企业在雇佣劳动者、管理劳动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循劳动法的规定,合法合规经营。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开展各项活动。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监督、违法行为处罚等制度,对于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追责,保持社会秩序和经济的有序运行。
最后,劳动法是涵养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保护。
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帮助调整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劳动法强调平等就业、平等支付、平等晋升等原则,打破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不公平现象。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雇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机制,如劳动合同书面和见证、劳动合同签订前告知等,有效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用人单位适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若干思考赵铁迪【摘要】自2008年颁布实施以来,《劳动合同法》逐渐成为劳动关系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实施条例、司法解释以及地方性法规,但是在具体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疑点和难点。
对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而为用人单位适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项之规定提供若干建议。
%Since its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2008, labor contract law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ws in the field of labor relations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supporting rules ,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 many doubts and troubles exist in implementing labor contract law .An analysis of a typical cas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employers to apply item 2, article 39 in the labor contract law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案例分析【作者】赵铁迪【作者单位】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北京 1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52《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六种情形,第(二)项“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正是其中之一。
《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再思考吕景胜(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本文探讨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合理原则、管理方法可以作为劳动法的立法原则;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已实际订立劳动合同不必再进行双倍工资惩罚,以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劳动合同变更的合理性合法性应在变更的可预测性,员工对岗位是否胜任,企业经营实际的必需性,变更岗位与原合同岗位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考量;企业规章制度构建应考量程序合法,内容合法,标准合理,条款可操作及充分公示公告。
关键词:劳动合同;合同变更;合同解除;规章制度中图分类号:D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5-0015-06Reth i n k i n g Problem s about Labor Con tract LawLV J ing-sheng(School of B usiness,Renm in U niversity of China,B eijing100872,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p r oposes that many basic ideas and rati onal p rinci p le and manage ment methods of hu man res ources sciences can be app lied t o the legislati on of labor contract la w,the enter p rise should not be punished by double wages when the enter p rise and laborer for m actual labor relati on and has signed labor contract f or reducing the hire labor of cost;the rati onality and legiti m acy of changes in the labor contract should consider p redictability of the change,competence of the staff positi ons,actual business necessity,and relevance of the ne w positi ons with the origi2 nal.Constructi on enter p rises regulati ons should consider legal p r ocedures,Legal content,reas onable standards,opera2 ti onal ter m s and full publicity notice.Key words:labor contract;changes in the labor contract;lifting labor contract;regulati ons 《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资关系调整、劳动者权益保护、企业竞争力提高等方方面面影响甚巨,该法出台前后及实施中已面临沸沸扬扬的争论,有些争论和担忧有待实践检验,有些争论还将影响今后的劳动纠纷仲裁及司法实践,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劳动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问题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追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劳动法的目标则是实现劳资力量的平衡,用人力资源管理来评判劳动合同法是本末倒置,应该依据劳动合同法来改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另一种是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的许多理论及价值取向与劳动合同法是一致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理论方法可以作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指导理论[1]。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且做两点补充,这也是争论双方所忽视的。
其一,在探讨劳动合同法与 收稿日期:2008-01-21 修回日期:2008-04-18作者简介:吕景胜(1961-),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企业法律实务。
51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或者说谁指导谁,谁决定谁,两学科之间可否相互借鉴的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不应忘记法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现代文明法制中的法律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法律应反映客观规律,良法、科学合理的法应包含客观规律。
如环保法中应反映和包含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交通法应反映和包含交通管理的客观规律,那么劳动合同法应吸取、借鉴、反映、包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确保劳动合同法立法科学性合理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发现、总结、积淀出的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应在立法中被采纳上升为法律原则和制度规范。
没有必要割裂、对立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应是紧密联系,如在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开发激励人才等方面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并无冲突,且二者在许多方面价值取向一致。
其二,现代文明法制中法律职能还应特别强调法的促进作用,前一种观点仅看到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关系的平衡作用,过于狭隘理解劳动合同法的职能定位。
劳动合同法除了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之外,还应以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及企业发展为己任,在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前提下,不可矫枉过正忽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组织纪律、效率效益、利润与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对员工开发激励、约束控制的合理方法手段、管理制度对开发激励约束员工,提高企业竞争力显然有益。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科学方法与劳动合同法的根本目的并不矛盾,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缺乏纪律、人员懒惰、毫无创新、组织涣散、没有效益的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迟早被淘汰,企业被淘汰何谈扩大就业?何谈员工利益保护?劳动合同法、劳动仲裁、劳动纠纷司法实践中不应排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恰恰应给予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制度规范以合理合法的地位,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劳动合同签订后是否还要惩罚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同时,第八十二条规定了违反上述两条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上述条文规定事实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发生一年后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是无论自事实劳动关系发生一个月后一年内订立书面固定期合同后,还是一年后被法律推定为已订立无固定期合同,企业是否还必须接受应该订立合同到实际订立书面合同这段时间的双倍工资惩罚?已有学者质疑这种惩罚的必要性,有观点认为事实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一个月后必须书面化,一年后推定为无固定期合同,已经由违法状态转为合法状态,再支付事实劳动关系双倍工资缺乏合理性[2],否则企业用工成本会大大增加。
笔者同意此观点,笔者支持此观点的补充观点是:其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重大区别在于加大了对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自新劳动合同法后变得更简单了,工资单、工作证、考勤表、人事档案、出入证等都可以作为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劳动关系的保护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合同书面化,企业与员工不签合同一定时间后也会被法律推定为已签合同,企业已不可能再轻易借口无书面合同而抵赖事实劳动关系所产生的法律义务,事后企业对员工的补付工资、补交保险的法律义务一个也不能少,即形成事后追溯既往的“倒追”效力。
事实劳动关系保护的非书面化已经事先充分警示企业不签也得签,早晚要签。
故无需事后实际签过合同再双倍工资惩罚。
其二,新劳动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立法原则和制度设计就是维护劳动合同长期化、稳定化,留住劳动61者,既然事实劳动关系已被法律强制推定为固定期合同或无固定期合同,劳动合同长期化、稳定化,劳动关系和谐化的制度功能已实现,已经留住了人,何必再加重企业负担惩罚双倍工资,增加企业用工成本?而且未签合同原因复杂,有时并非企业故意不签合同,有时属企业管理失误未签合同。
实践中已出现有一定能力的技术型员工故意不签合同随时保留跳槽机会,日后不能跳槽或无更好去处时回头反咬企业不签合同要求企业给予双倍工资补偿。
这种恶意要求补偿无异于保险合同中的骗保。
基于员工的这种道德风险所得到的双倍工资补偿显然对企业是不公平的。
三、如何确保劳动合同变更的合理公正劳动纠纷仲裁实践中企业因变更合同招致的败诉率极高。
在企业与劳动者就原合同约定的岗位、职务、工种、工资待遇等发生变更时,双方协商不一致时仲裁机构或法院以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姿态对多数案件裁定或判决履行原合同条款。
劳动合同法只规定了协议变更,没有规定用人单位的单方变更权问题。
完全否定用人单位对合同的适当变更权,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都将落空。
但简单地承认用人单位的单方调整权又将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因为一旦劳动者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其生活地点、生活方式、家庭等由此而改变,劳动者对此有信赖利益,合同变更不合理将侵犯劳动者对原合同的信赖利益。
此外,如何认定合同变更是否合理合法还是仲裁与司法的难点问题,近日浙江省高院的法官们就曾担忧“劳动合同内容的改变不仅可导致劳动者因劳动合同本身变动的不利,也可能导致劳动者很多信赖利益丧失。
今后审判实践中如何把握用人单位合理调整合同的尺度,也是一大审判难点[3]。
”案例一:彭某与网络安全系统公司签订一年期劳动合同约定彭某在客户服务部担任高级技术专员,月工资10000元。
合同期内公司曾将彭某工资调整为7000元,彭某当时无异议。
续订的合同期内公司通知彭某待岗,称因公司现阶段进行业务调整,暂时无法安排彭某工作,待岗期间每月向其支付北京市最低生活费。
一个月后公司书面通知彭某公司防火墙事业部出现职位空缺,工资5000元,要求彭某在一周内回公司接受新的工作安排。
彭某要求调岗之后其工资仍按原劳动合同约定每月7000元标准发放,不得降低工资标准。
公司不同意彭某要求。
彭某未到新岗位工作并随后提出解除合同。
仲裁裁决公司与彭某解除合同并给予彭某补偿[4]。
案例二:林先生与某电子公司签订2年期劳动合同约定林先生担任销售部经理,并约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劳动者实际情况调整其工作岗位,劳动者必须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