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试资料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264.39 KB
- 文档页数:7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测试题附答案测试题一:1、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阴肾经D、任脉2、足太阴脾经体表循行路线,在小腿交于何经之前? ( )A、足少阳胆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3、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最多的是( )A、足少阴肾经B、手少阴心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阴肺经4、下列何经有通于脑? ( )A、手阳明大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少阳胆经5、何经“标”部在面颊和下颌?( )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少阳胆经6、除督脉外,还有哪一条经脉贯脊? ( )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阴肾经C、足少阳胆经D、足阳明胃经7、下列何经绕阴部? ( )A、足太阴脾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阳胆经D、以上均不对8、以下穴位是络穴的是:( )A、公孙B、鸠尾C、太溪D、飞扬E、光明9、三阴交的取穴法是: ( )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母指同身寸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10、位于尺骨与桡骨之间的穴位有( )A、外关B、支沟C、间使D、三阳络E、郗门11、对人体最具补益作用的强壮要穴是( )A、膻中B、足三里C、血海D、气海E、关元12、下列腧穴属足阳明胃经的有 ( )A、外陵大巨B、髀关伏兔C、风市气冲D、扶突人迎E、内庭丰隆13、位于对耳轮部的穴位有:()A、交感 B、坐骨神经 C、颈椎 D、盆腔 E、外生殖器14、下列各穴中属于奇穴的有: ( )A、四白B、四渎C、四缝D、四满E、四神聪15、位于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的穴位有:( )A、风门B、京门C、附分D、魂门E、肩外俞参考答案1、C2、D3、A4、B5、A6、B7、B8、E9、A 10、A11、D 12、C 13、D 14、D 15、A。
选择题经络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B. 缺盆中痛,多是肺的病变C. 前额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D. 头两侧疼痛,多与少阳经病有关E. 巅顶疼痛,多与太阴经有关答案:ABCD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原则是()A. 疏解经筋B. 捻转泻法C. 针灸同用D. 熄风止痉E. 手法轻,浅刺答案:ABDE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一般采用()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舒张进针法D. 提捏进针法E. 以上选项都不正确答案:D下列各项中,阳陵泉的特定穴类属是()A. 经穴B. 合穴C. 募穴D. 郄穴E. 原穴答案:B治疗感冒的主穴有()A. 风池B. 大椎C. 列缺D. 鱼际E. 太阳答案:ABCE简答题简述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
答案: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和孙络。
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简述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答案: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治神守气、辨证施治、清热温寒、补虚泻实和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神守气强调针刺时医者需专心致志,患者需心平气和;辨证施治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疾病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清热温寒、补虚泻实则根据病情虚实寒热进行相应治疗;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则是通过局部治疗以调整整体功能。
简述针刺补泻的主要手法。
答案:针刺补泻的主要手法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和平补平泻。
捻转补泻是通过捻转针柄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大小来控制针刺的补泻效果;提插补泻则是通过针体在穴位内反复上下提插的不同深度和幅度来达到补泻目的;平补平泻则是将捻转与提插手法相结合,力度均匀,不偏不倚,以达到平调气血的效果。
简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答案:十二经脉在人体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头面、躯干和四肢的特定区域。
头面部主要分布于头部和面部,躯干部分布于胸腹及背部,四肢部则分别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内侧和外侧。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十五络穴歌》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
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
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与脏腑器官联系: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 S I 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少泽通乳经验方。
1、少泽(Shàozé,SI1)(小肠经井穴)[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
1寸。
[取法]“少泽小指尺甲角”[功能]增液通乳,清热利窍[主治]①疾患:乳痈,乳少,为“通乳经验效穴”;②高热、昏迷、中暑、癫狂等热病、神志病;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④小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操作]浅刺0。
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实验研究]对产后20天以内产妇针刺少泽,结合血液化验,发现血中生乳素升高,收乳素降低。
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时机的选择是满月内,越早越好。
2、后溪 (Hu某ī,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取法]“后溪握拳节后取”[主治]①痛证:头项强痛、落枕、肘臂痛及手指挛急,腰脊痛,尤其急性腰扭伤。
②神志病:尤癔病。
癫狂痫、惊厥、痴呆。
③督脉病:“大人癫疾,小儿惊痫”“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④头面、五官病。
[操作] 直刺0。
5~1。
0寸。
3、养老(Yǎnglǎo,SI6)(小肠经郄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取法]“养老转手髁空藏”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按捺在尺骨小头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壁,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
[主治]① 耳聋眼花、目视不明;头痛,面痛等;② 肩背臂肘疼痛,项强,急、慢性腰痛。
中医、中西医医师资格笔试针灸、中医基础高频考点针灸和中基是在中医/中西医师笔试中占比非常高,可以说是重点科目了,中谦教育小编整理了针灸和中基的历年高频考点,大家备考复习可以参考:01针灸考点1.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
4.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
5.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
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
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
22.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
23.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
24.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针灸理论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