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画家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8
“元四家”绘画的艺术共性05级美术学专业曲东宇在元代后期画坛上,影响最大的是活动于江浙一带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画家。
其中话与诗文题跋并用,抒发情怀,最能体现元代文人画的特征。
因而被称为“元四家”。
他们主要画水墨山水及竹石,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到赵孟兆页的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后号峰道人,常熟人。
曾受过赵孟兆页的指点,擅长山水画,也能诗作品中时时露出遁世思想和文人情趣。
黄公望的山水画接承赵水墨山水简率的风格,并加以改造,创造了浅绛山水(一种以水墨为主略施浅赭及墨青的表现形式),以浑厚苍简的笔墨画江浙山川,并认为“画一窠一石,当一笔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他的逸笔有士人家风之论正是赵的艺术主张的发挥。
但黄公望作画不忽视从生活中吸取形象,他曾长期居住在富春林之中,体验生活,遇到佳景随即摹绘,因此他所画山水林峦颇有境界。
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卷》以苍润洗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出自杭州至桐庐的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此卷画创作于正七年,画家刻意经营,每兴之所至方挥毫点染,阅数载而成。
全卷群峰竟秀,江水泱泱,近山远岸,秋树怪石,随着画卷的展开,忽而置身于富春江上,忽而进入苍山峻岭之中,忽而又豁然开朗,山脚水滨,凉亭土阜,处处可游可息,扁舟垂钓,野凫游媳,另人心旷神怡。
此图不做具体景物的刻板描绘,而着重把握富春山水的整体风貌和情趣的表达,成功的运用了淡墨皴擦画山,将长披麻皴与短条子皴交互使用,又以水墨涂出影影绰绰的远山遥岸,江中沙滩则用湿润的秃笔扫出,山峦坡陀上的苔点有圆、有长、有扁、有立,浓阴密树则施以水墨大点,疏密有致,运用的出神入化,意境盎然。
他还继承了宋代山水画“师造化”的传统。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士,嘉兴人。
他擅画山水、梅花、竹石。
山水在董源、巨然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中表现苍茫幽静的山川景色和清高孤寂的志趣。
他最爱在山水中点缀渔父钓者,画中渔父并非劳动渔民的真实写照,而是遨游江湖不受世俗羁绊的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寄托。
简要论述元四家的作品及艺术成就元四家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四位画家,包括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他们在绘画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重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提到的是沈周,他是元四家中最早出现的一位画家。
沈周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以造型准确、笔墨淡泊、意境深远而著称。
沈周沿袭了宋代文人画的传统,强调个性表达和审美追求,常常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其次是文徵明,他是元四家中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位画家。
文徵明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他善于运用多种工具和技法,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
文徵明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又有奔放豪放的个性特点。
他独创了“文人画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明代画坛的新局面。
再次是唐寅,他是元四家中最具个人特色和最广泛影响力的一位画家。
唐寅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形象鲜明、情感丰富、技法独特。
唐寅的绘画风格富有笔力豪迈的特点,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和写意的笔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他的作品在当时非常受到欢迎,对明代的后世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是仇英,他是元四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
仇英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刚劲有力、笔墨精湛、色彩丰富。
仇英在绘画中注重形态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非常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享受。
总结起来,元四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画家和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和内涵,更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元四家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后世画坛的宝贵财富。
简述元四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元四家是指元代四位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吴道子、
赵伯驹。
他们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元四家的山水画作品凸显了“神韵”的特色。
他们注重通
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神韵,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刻反思,使
画作具有灵气和生命力。
其次,元四家的作品高度艺术化和抽象化。
他们注重通过抽象的
表现手法来达到以形寓神的效果,探求自然和宇宙的奥秘。
他们运用
藏锋敛秀的手法来表现自然景观,将水、山、石、树、云等元素进行
抽象化、凝练化处理,展现出高度艺术化的审美意蕴。
再次,元四家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
他们深受儒教文化影响,通过运用儒家的思想体系来进行创作,表现出对社会、人生、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作品中常常包含着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展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
最后,元四家的作品具有多变性和超越性。
他们善于吸收历代山
水画的成果和自然景观的特点,运用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来进行创作,
从而形成了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艺术风格。
同时,他们也有“超越自然”的追求,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超越自然,展现出自己深刻的哲学
意味。
总体来说,元四家山水画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神韵、抽象化、文化气息、多变性和超越性等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四家分别是哪四个人?元四家作品特点解析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
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
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
江苏常熟人。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
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
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吴镇一生贫寒,曾卖卜为生。
性情孤峭,尝隐居自适,少与文士缙绅往来,当时鲜有知者。
他博学多识,性情孤高,开始不轻易给人画画。
【资料一】“元四大家”在明代中叶被认为是:赵孟頫、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明末董其昌等认为赵孟頫应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换上了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其他别号很多)。
他们都是明清以来山水画家心目中的旗帜。
黄公望(公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常熟人。
最初曾经随了元朝在浙西的统治者作小官,黄公望曾两次下狱,几乎丧命。
出狱以后,改名“一峰”,作了道士,并且开始画画,这时他已经是五十岁左右。
初隐居在杭州,最后住在浙江富春。
倪瓒(公元一三○一一三七四年),无锡人,富于田产,在刘福通、朱元璋先后起义的时候变卖了家产,遁入太湖避乱,过飘游江湖的生活。
太湖流域为张士诚占领以后,倪瓒对他保持反对的态度。
他的作品上一直是写元朝的年号,在明朝政权建立以后,元政权已经倾覆,倪瓒在作品上只写干支纪年,不写年号,明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吴宽曾指出这是倪瓒拒绝承认朱元璋的新政权,是有政治的用心的。
吴镇(公元一二八○一三五四年),嘉兴人。
博学多识,隐居乡里,在杭州卖卜为生。
王蒙(公元一三○八一三八五年),湖州人。
是赵孟頫的外孙,明初因胡惟庸案牵连在内,死于狱中。
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取材是比较狭窄的,只限于某一些自然景象。
此外,例如吴镇和倪瓒的竹也很有名。
在描写这些事物时,表现出他们对于对象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观察的。
传说黄公望出门时常带着笔墨,遇到好景物就加以摹写。
过去有的书上指出,黄公望画的是虞山风景和富春江上风景。
倪瓒画的是太湖水滨的风景。
所以他们的作品中的形象是以现实为根据的。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企图表现出一定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在画幅上的题字和题诗也帮助说明了他们之具有这样的目的。
题诗的办法是从元朝开始流行的。
他们的作品往往自命是描写某一可游可居的生活环境。
例如:黄公望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芝兰室图》,王蒙《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南村真逸图》、《听雨楼图》、《夏日山居图》,倪瓒有《渔庄秋霁图》、《师子林图》、《雅宜山斋图》、《江岸望山图》,等等。
元四家艺术特色概括
元四家是指元代四位著名的画家,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他们的艺术特色各有不同,以下是对他们的艺术特色的概括:
1.黄公望
黄公望是元四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画家,他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画作以构图严谨、笔墨精湛、意境深远而著称。
黄公望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山水的神韵,并将其融入到画作中。
他的画作往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2.吴镇
吴镇是一位儒雅的画家,他的山水画风格以幽静、淡雅、孤寂而著名。
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刻画,尤其是对山水的细节表现得非常生动。
吴镇善于运用墨色和笔触的运用,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情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禅意和哲学思考。
3.倪瓒
倪瓒是一位以简洁、空灵、淡泊为特点的画家,他的山水画风格被誉为"江南水墨山水"。
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提炼和概括,力求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本质和内涵。
倪瓒的画作以简洁的构图、淡雅的色彩和精湛的笔墨表现出一种静谧、清新的氛围,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安抚。
4.王蒙
王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风格以繁复、细腻、丰
富而著称。
他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和表现。
王蒙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多层次的构图,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他的画作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给人以思想的启示和情感的触动。
总之,元四家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贡献,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元四大家「元四大家」,通常是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人合稱,見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
(也有將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畫風雖各有特點,但主要都從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 /info/info.asp?id=550 千夜美術【簡】 )黃公望 (1269-1354 ),字子久,號大痴道人,又號一峰。
自幼聰敏,據說有神童般的眼睛,並且通曉經史九流之學。
擅長詩文、音律和山水。
他居住在富春江一帶,總能領略江山的美麗與壯闊。
他畫的山水以北苑為宗,但能在內化轉化出自己的風格。
他習慣隨身準備紙筆,時時觀察寫生,只要遇到老樹、奇石、美景,就立刻用筆描寫出他們的模樣形狀,此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實在值得大家學習。
他畫的山水,林木丘壑層層相連,技法精妙成熟,有許多巨幅著作長卷大軸,如《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九珠峰翠圖》等。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局部)上方《富春山居圖》卷為其代表作,描寫浙江富春江一帶景色,用筆簡練,使用較多的乾筆與微微抖動的線條,結構完整紮實,功力深厚。
原作幾經輾轉收藏,于明萬曆年為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所得,後其子吳洪裕視之若生命,囑家人將此畫「火殉以隨」,幸虧其侄子從爐火中搶出,但已燒成兩段。
此卷在清宮時有真(無用師卷)、假(子明卷)兩本,現存真本有燒殘痕跡。
黃公望創始了「淺降山水」,又叫「赭墨山水」,就是先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加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他的畫成為晚明以來山水畫的正統典型,對後世影響很大。
《天池石壁圖》詩、書及山水、墨竹畫,他的山水畫師法巨然而發展出另一種風貌。
他的畫墨氣渾厚,用筆力道堅實,融合抒情,形成一恬靜但又紮實穩重的風格,傳世作品有《漁父圖》、《中山圖》、《洞庭漁隱圖》、《雙松圖》及竹譜二冊。
《雙松圖》左邊有款題:「泰定五年﹝1328 年﹞春二月清明節,為雷所尊師。
简述元四家的艺术特点元四家是明朝中后期的四位著名画家,包括祝允明、仇英、唐伯虎和文征明。
他们的画风各异,有些神秘,有些写实,有些充满幽默感。
以下是他们的艺术特点。
祝允明祝允明是元四家中最早的一位,生活在明初。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花卉画为主,其艺术特点是“云点石染”、“质感丰沉”和“笔墨丰茂”。
他善于用笔描绘山水万象,其画作的山石、水流和云彩都极为生动。
祝允明的花鸟画则更为入微,他用笔勾勒出花叶的形状,再以颜料点染,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和柔和的质感。
仇英仇英是元四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位,他的画风往往充满着神话传说的元素。
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非常有特色,他善于用笔表现出神秘、充满生命力的气息。
其花鸟画则充满了超自然的元素,他画的鸟和花往往透露出某种神秘的气息,让人感到充满想象力。
唐伯虎唐伯虎是元四家中最为幽默活泼的一位,他的画风充满了幽默感和夸张的色彩。
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很有意思,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表现出来。
他的花鸟画尤其有趣,他往往将动物和花卉放在不寻常的环境中画出,同时加以与日常生活相关或滑稽的比喻,呈现出轻松的气氛。
文征明文征明是元四家中最后一个出现的一位,他的画风以文字、画、诗、酒的结合而著称。
他善于用笔表现山水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的山水画细腻、充满诗意。
在花鸟画方面,文征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花鸟画富有生命力,色彩明亮。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往往会在自己的画作上作诗,使画作更具诗意和文学气息。
总结元四家是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艺术风格各异,却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祝允明的现实主义、仇英的神秘气息、唐伯虎的幽默氛围和文征明的诗情画境,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这些大师们的艺术传承至今,对中国画艺术乃至整个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四家“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
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
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
第二说流行较广。
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1影响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
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2元代绘画墨竹手卷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钱选诸法俱善,作品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故乡山水,用笔质朴稚拙而意境脱俗,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画清逸眷秀,不随时趣,特立独行。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而其造诣精绝,笔法雄厚,富有生意,善作山水,墨竹.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
而尤以善画鞍马,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水墨,工笔青绿,写意兼施的赵孟頫最是全面,实乃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与多面手,他在绘画上尚古,倡导向唐宋学习,常以"不愧唐人""粗有古意"自许,对后世许多的画家影响很深.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嘉禾八景图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
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
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
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
而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
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
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
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
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
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六君子图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
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
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
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3吴镇吴镇(1280-1354),字中圭,号梅花道人。
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杭州以卖卜为生。
他的画师承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性。
尤喜作渔父图,表现苍茫气象,均为江南名山景色,水墨圆浑苍润,笔法凝练坚实,喜作洒脱流丽的草书题款,史称诗书画三绝,吴镇常用披麻长皴,山水师巨然,自出新意,也善做墨竹.他的画风沉郁苍莽。
传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图》等。
溪山图4王蒙王蒙(1308-1385),字叔明,湖州人,因隐居在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
生活于元末明初,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被牵连入狱而死。
他从小向外祖父赵孟頫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在四家中年纪最幼,但在画艺上颇受他们称赞。
倪瓒曾赋诗赞颂“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
他的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解索皴、牛毛皴。
用墨厚重,构图繁密,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景色郁然深秀。
与倪瓒的焦墨渴笔景物空灵形成鲜明对比。
王蒙的画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构图喜欢满满当当,撑足纸面,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
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春山读书图》、《夏山高隐图》等。
青卞隐居图元王蒙5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原名陆坚,在10岁左右时过继给90岁的黄氏为子,取意“黄公望子久矣”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年青时作过小官,因别人的事牵连入狱。
出狱后改名"一峰",并当了道士,开始画画。
50岁后隐居杭州,专心于山水画创作。
被推为"元代四大家之冠",他的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善作水墨和浅绛两种山水.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頫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了晚年,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
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收聚于笔下。
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确为山水画中的巨作。
而<;快雪时晴图>;的简笔勾皴水墨衬染,水墨迷朦之中一轮当头之日红艳明亮,独具匠心.6倪瓒简介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
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二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
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
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
“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
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
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
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平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
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
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
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
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
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
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
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
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
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
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
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
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
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
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
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轶事趣闻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
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
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
倪瓒大怒,撕绢退钱。
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
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