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1、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相对于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个性而言的。
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理想的作用下升华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性。
审美个性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复归。
2、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即意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3、审美意象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
文学形象的创造就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审美意象构造的材料是生活经验即感性意象,它不经过抽象和概念化阶段,而是在审美理想(人的自由要求)作用下,转化为审美意象。
4、审美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由于解除了现实关系,我们能够以自由的审美主体的身份,重新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真谛,体验人生的价值。
审美体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的体验,具有知情同一性;审美体验是超现实性的,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成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5、文学的虚拟性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又必须按照审美理想选择、改造生活中的素材和体验,塑造审美意象。
由于审美理性的作用,文学描绘的世界偏离了现实世界。
但文学的虚拟性又给人以真实感。
由于审美意识是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主体丧失了理智,把幻象当作真实;又由于主体与客体融合,对象意识成为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会有艺术同情。
6、原型原型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
所谓原型是指文化-心理原始结构。
文学原型即原始文化-心理活动,分解开来包括原始巫术文化和原始意识。
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它是文学的母体、胚胎和前结构。
文学意识的前身是原始意识,原始意识结构也成为文学的深层心理结构。
7、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是原始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神话传说以神话故事来表达原始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原始人的百科全书,也体现他们的情感愿望。
对原始人而言,神话不是虚构,更不是一种文学活动,而是绝对真实的记述,不容怀疑。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知识点】①文学形象的涵义;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概论复习文学概论复习导言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第一章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
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
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
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
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
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文学概论复习一、文学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就是内蕴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表现生活内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品格,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文学反映生活本质这一求真价值取向存在的普遍形态。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就是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
文学的真实更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感悟、情感和意志的对象物,帮助人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另一方面,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3、文学作品的类型划分标准?关于文学、艺术类型的划分,有很多标准。
有的分为再现型、表现型;有的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4、现实型文学的特征?现实型文学史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①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的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当然,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②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是逼真性,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5、现实主义:现实型文学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概括的说就是,就是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
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6、理想型文学的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①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把内在的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侧重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
②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神话、传说等是理想型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大胆的发挥想象、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活的约束。
7、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崇尚人的欲望,要求感情的解放,并把文学创作视作为情感的自由流露个表现。
8、象征型文学的特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①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寄寓超越某种超出本仪的内涵,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偏重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
②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有一定的朦胧性,词语具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9、文学作品类型发展演变顺序?(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古代,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初步形成,这是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混杂在一起。
在中国,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诗经》,其具有突出的现实精神;理想型文学的基本倾向最早体现在《楚辞》;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神话,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
相继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①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产生在这个时期的原因有文艺复兴,欧洲文化发生变化,出现人文主义,启蒙主义出现后人的地位更高,有了主体性;理性主义的出现,人靠理性获得更高地位,自由和人权出现。
②19世纪初,现实型的文学得到不断发展,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现实主义思潮。
其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性遭受扭曲,需要文学批判,暴露社会的弊病。
③在19世纪,象征性文学在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中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形态特征和艺术地位。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10世纪70年代最终形成。
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反对自然主义的结果。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使现实性文学得以深化,出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的文学,使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以综合发展,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又兴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衍化。
10、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的划分标准?由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形成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
11、诗的特征?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①凝练性表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②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儿跳跃,有时间、空间、时空综合等形态的跳跃。
③在各种文学式样中,诗是嘴强调韵律性的。
由音节长短以及音步多少构成的不同长短的橘子,你表现不同情感的缓急节奏。
12、小说的特征?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段,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气愤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充分的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13、剧本的特征?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①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现实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高度的浓缩性。
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这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的情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行。
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剧本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言语塑造形象。
14、散文的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②结构自由灵活,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形散而神不散,运笔自如,不拘成法,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③抒写真实感受,接近生活真实15报告文学的特征?①及时性,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②纪实性。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学性上。
16.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①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和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内指性,是指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富有心理蕴涵性;阻挠性。
②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其基本特征是: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和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符合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反映人们真实的感受情感和意向;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容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17、什么是典型?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18、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①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环境就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成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典型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逼迫着人物的行为,制约着任务性格的发展变化②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19、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0、意境的分类?中国古典文论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①从意境的什么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也就是指明丽鲜艳的,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及平和静穆的美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又提出另一种分类的方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就是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在意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已经画面。
③此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又提到另一种分类方法,“以境胜”,“以意胜”,“意与境浑”21、什么是文学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22、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①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②表现特征是象征性③形象特征是荒诞性④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⑤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23、详细阐述叙事的构成成分。
叙事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话语不仅影响到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故事的接受,叙述话语包括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等方面内容。
第三方面就是叙事动作,即c产生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没有叙事动作就没有叙事话语,叙事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24、情节和事件的关系?①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的层次构成,有的事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缺少推动情节的事件,故事的连续性就会破坏。
②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是把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偶然地沿着事件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25、行动元和角色?行动元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就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例如唐僧四人就是一个行动元:取经人。
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比如八戒和沙僧等都是由阻碍者成为取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