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标志的权利特性
- 格式:pdf
- 大小:159.98 KB
- 文档页数:1
地理标志及相关权利属性探析内容摘要:我国《商标法》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地理标志的概念综合借鉴了1994年trips协定和1958年《里斯本协定》,但稍有不同。
在认定是否构成地理标志产品时,应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一旦地理标志获准注册,相关权利即随之产生且独立存在。
尽管这种权利具有集体共有性和社会公益性,但本质上仍是一种私权利,即私人主体在私法上权利。
关键词:地理标志地理标志相关权利私权利地理标志的概念(一)三组概念的含义来源标识(indications of source)。
通常认为,来源标识是指用来标识一种产品或服务来源于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区域的任何表示或标记,如“中国制造”、“madein japan”(赵小平,2021),仅指示产品的地理来源,不担保商品的质量或声誉。
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s of origin)。
1958年《里斯本协定》对原产地名称的规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协定第2.1条规定,在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系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1994年trips协定是第一个涉及地理标志本身的多边协定,协定对地理标志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有参考意义。
trips协定第22.1条规定,就本协定而言,地理标志是指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一成员的地域或者该地域中的地区或地点的标识,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产生于该地理来源。
上述三组概念虽有关联但不尽相同,来源标识范围最广,其次为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最窄的为原产地名称。
(二)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界定我国首次采用地理标志术语是在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中,之前一直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称谓。
《商标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浅谈地理标志的私权性作者:杨永岗姚思涵来源:《中国知识产权》2014年第08期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对农业问题的日渐重视,地理标志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
但现实中我国的地理标志存在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不利于地理标志的认定和保护。
笔者拟从地理标志立法现状、法律属性出发,分析不同的立法理论基础之利弊、私权性和公权性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矛盾冲突,从而提出解决之道。
一、我国各部门地理标志立法现状我国目前对地理标志的认定和保护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1、通过全国人大制定的部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方式对地理标志进行认定和保护,其主管部门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工商总局)。
根据《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及国家工商总局又制定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商标法实施条例》、及部门规章《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2、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质检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进行认定和保护,其主管部门为质检总局。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以下简称农业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农产品领域的地理标志进行认定和保护,其主管部门为农业部。
当然,《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称该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制定,但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意见,《农业法》第二十三条“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中的“有关法律”是指《商标法》。
因此农业部制定的该办法在本文中也视作部门规章,因本文的重点是论述地理标志的法律属性,至于该办法是否具有上位法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再赘述。
二、地理标志法律属性的不同观点在学术界,对地理标志的法律属性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私权性;其二,公权性;其三,双轨性,即认为地理标志是公权私权兼有。
在双轨性论中,又有以私权为主兼有部分公权,和以公权为主兼有部分私权之说。
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理标志的性质及其保护模式的选择。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首先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当前主要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包括专门法保护模式、商标法保护模式、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等,并对各种保护模式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选择及其完善路径。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地理标志性质的理解,也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地理标志的概念及其性质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它是指一个地区或地方的产品因其特定地理来源而具有的独特品质、声誉或其他特性。
这些特性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如土壤、气候、水源等,也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或制作方法。
地理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承载着地区文化的精髓和产品的独特价值。
地理标志的性质体现在其独特性和地域性。
独特性是指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是由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地域性则是指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紧密相连,其品质和特征与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无法在其他地区复制或模仿。
地理标志不仅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更代表着一种地区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保护和利用地理标志,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弘扬地区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促进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理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独特的标识方式,其保护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地理标志代表了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独特工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地理标志,有助于维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往往具有高品质和特色,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章地理标志权第一节地理标志权概述一、地理标志的概念与特征(一)地理标志的概念1.我国《商标法》将地理标志定义为“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2.在商品上使用地理标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地理标志是确实存在的地理名称,而不是臆造的、虚构的地名;(2)地理标志的使用人,是该产地利用相同自然条件、采用相同传统技艺的生产经营者;(3)地理标志所附着的商品是驰名的地方特产,在原产地以外的广大地域范围内为公众所知晓。
(二)地理标志的特征1.地理标志具有地理指示作用;2.地理标志与货物质量有关联关系;3.地理标志表明了货物产地与其特定质量等特征的关系,即这些特定质量等特征主要是由其产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
二、地理标志权及其特征1.地理标志权不具有个体专有的独占性。
地理标志并非由其所属的某个经营者排他性的享有专利权,而是由某一地区内经营者的代表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凡该地区内的经营者,符合条件的都可以使用,但不允许由个人独自注册,若独家作为商标注册则势必剥夺该地域内其他经营者的使用权。
2.地理标志权不具有时间性。
地理标志权无保护期间的限制,是一项永久性的财产权利。
3.地理标志权不具有可转让性。
第二节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一、保护地理标志的正当性1.地理标志便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挥自己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独到之处,是推介地区优势、促进生产与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说,商标标明商品出自何“人”,它与特定的生产经营者个体相联系;地理标志标明商品出自何“地”,它与特定的某类生产经营者相联系。
2.地理标志属于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
盗用、假冒地理标志造成商品生产地的混淆,不仅损害了原产地企业和驰名特产的声誉,而且欺骗了消费者,因此为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所禁止。
二、保护地理标志的方式(一)国际保护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是最早保护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的国际性公约。
1.地理标志的私权性质有利于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私法突出了对权利人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确认,进而促进权利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调动相关权利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这样也缓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压力。
2.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地域性。
地理标志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因此地理标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为特定的群体、个人所创造、传承,是维系地方社会历史记忆、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性文化知识。
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
3.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都具有不确定性。
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不确定性是指地理标志使用权人的不确定性。
我国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
可见某商品使用某地理标志的条件是“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也即该商品的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符合该地理标志所指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的质量、信誉等标准即可使用该地理标志。
显然有权使用地理标志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只要符合使用条件即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通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人。
而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地区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共同传承的智慧结晶,因此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不可能是某个确定的人。
4.地理标志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从地理标志的概念可以看出,地理标志所指示的商品的质量、信誉以及其他特征是由该商品来源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
地理标志制度地理标志制度是一种用来保护和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制度。
地理标志是指一个产品具有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或人文因素所赋予的独特品质和声誉。
地理标志制度通过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的真实性,为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保障,同时为生产者提供了竞争优势。
地理标志制度的建立和运营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管理,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标志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地理标志制度的发展源于对商品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的认识。
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地理标志制度为产品赋予了地域独特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地理标志制度不仅保护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标志制度对于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理标志制度,生产者需要符合一系列规定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还有助于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同时,地理标志制度也帮助消费者识别和购买来自特定地区、具有独特品质的产品。
二、地理标志制度的运作机制地理标志制度涉及多方合作和管理,包括地方政府、农民、生产者组织、消费者和技术专家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地理标志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中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
地理标志制度的建立需要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并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此外,政府还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培训生产者和技术专家,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农民和生产者组织在地理标志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需要遵守制定的生产和加工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的真实性。
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品牌的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竞争力。
消费者的参与是地理标志制度成功的关键之一。
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可和需求,直接影响着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发展。
关于地理标志文献地理标志是指与某一地理区域密切相关的产品所使用的标志,它是地域特色和品质的象征。
地理标志不仅可以保护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地理标志的定义、作用、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标志的定义地理标志是指与特定地理区域相关联的产品所使用的标志,这些产品具有地域特色和品质。
地理标志可以是地名、地图、地理特征等,用于标识产品的地域来源。
地理标志的使用需要经过授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地理标志的作用1. 保护地域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可以保护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行为,维护产品的独特性和品质。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理标志可以提升地区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消费者权益:地理标志可以使消费者更加准确地辨别产品的地域来源,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 促进乡村振兴:地理标志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地理标志的保护1. 国家立法保护:各国通过立法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和保护规定。
2. 国际公约保护:国际上也有一些公约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如《巴黎公约》和《里斯本协定》等,保障地理标志的跨国保护。
3. 建立管理机构:各地建立地理标志管理机构,负责地理标志的申请、审批、授权和监督等工作,确保地理标志的有效运营和管理。
四、地理标志的发展1. 挖掘地域特色:各地应该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传统工艺,研究其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地理标志的申请提供依据。
2. 提高产品品质:地理标志的保护需要产品具备一定的品质保证,因此地方应该加强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加强宣传推广:地理标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通过宣传推广来提升,各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渠道进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4. 加强国际合作: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推动地理标志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