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要求掌握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化: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成为城市化.2.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特色.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3.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而不是单幢建筑.他保存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并且有居民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是作为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做成部分.4.风玫瑰:累计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次数,并一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总次的百分比之来表示,所绘制成的风向频率图称为风玫瑰.5.管线综合:就是指搜集城市规划区内各单项管线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6.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网络有关.7.住宅区:是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比较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8.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以强调基本生活环境完善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的组织方式.9.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域空间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是指城市形成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0.区位: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外部联系性.包括可达性,互补性,排斥性三个要素.11.区划:城市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块范围,叫区划.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权区划.包括区划文本和区划地图.12.区域规划:就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1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地开发,将生地转变为熟地.土地开发是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17.配件水平:是指住宅区配件的各类和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居民区人口规模向适应.同时应与住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18.逆城市化:也成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商业工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外迁.19.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在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地区.2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所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1.市域规划:是指在城市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和数个城镇之间,城镇于城镇群体之间,城镇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2.道路红线:城市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护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能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2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威胁的发展.25.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6.邻里单位:是一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得居住用地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社区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区的一个基本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27.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两个部分.28.土地极差:不同的土地或同一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称为土地级差.。
1.坊里“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2.邑、城与郭邑本是一种行政区域,多指分封给诸侯的领地。
后来“邑”则指小城市。
大都市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另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与郭城分开。
早期的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则宫城与郭城分离。
3.关厢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
是指城市建造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4.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南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 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5. 《平江图》《平江图》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 年),描绘的是宋代的苏州。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6.市肆城中的集市,市中店铺,后泛指市镇。
7.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者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筑的半圆形或者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份。
8.礼治营建制度是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设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设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城、士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9.希波丹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规划建筑师,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它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仪器盘式道路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城市的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城市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街坊。
并按照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份:圣地,主要公共建造群,私宅地段。
其规划代表作品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10.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3、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
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
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第一章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8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9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一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一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两千五百人者成为城市,而在两千五百人以下者成为地方。
第二章1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2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 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一、城市与城市化现代城市(2009):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数量达到“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人类聚集场所。
城市性质(2006、09):一定地区,国家及更大范围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2010):一定地域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2014):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指标。
城市的四个功能:(雅典宪章中)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城市门槛:保证某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或最小服务半径。
城市四大系统:软质①社会系统②产业经济系统;硬质③资源生态系统④建设空间系统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
(城市形成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品)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有一定距离、密切联系、相对独立的城市。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人口向郊区流动、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再城市化(再城镇化):针对逆城市化的应对过程,城市因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城市化水平(2011、12):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中央商务区(CBD):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核心区域。
思想史①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
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④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
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
⑨《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一.城市规划相关规范与术语(城市设计课相关章节14章)1.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城市规划七线规划红线: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建筑红线(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得超出的界线。
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一般在新城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
建筑物主体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局部构件(雨棚、窗台、或遮阳)可酌情突出。
·用地红线:是围起某个地块的一些坐标点连成的线,红线内土地面积就是取得使用权的用地范围,用地红线沿城市道路侧时,多与道路红线重合,建筑红线则在用地红线范围之内。
规划绿线:规划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对“绿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
规划蓝线: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城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
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规划黑线:规划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
建筑控制线原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规划橙线:规划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
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
1.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
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3、城市功能分区
4、居住小区
5、竖向规划
6、居民点
7、城市化
8、城市设计
9、城市基础设施
10、卫星城
11、日照标准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14、城市建成区
15、城市对外交通
16、城市绿地系统
17、城市更新
18、分区规划
19、货物流通中心
20、雅典宪章
21、人口百岁图
22、OD调查
2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4、里坊制
25、热岛效应
26、邻里单位
27、风玫瑰图
28、轻轨交通
29、新城市主义
30、开敞空间系统
31、霍华德
32、逆温层
33、容积率
34、工程管线综合
35、一书两证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2、城市建成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
4、城市广场
5、抗震防灾规划
6、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8、城市用地选择
1、详细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
3、城市规模
4、城市人口规模
5、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6、历史街区
7、历史文化保护区
8、文物保护单位
9、七通一平
10、中央商务区
11、城市绿地
12、城市景观规划
13、绿地指标(三项)
14、城市用地
15、城市规划区
16、逆城市化
17、再城市化
18、城市用地构成
19、城镇体系规划
20、区域规划
21、国土规划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3、城镇体系
24、交通量
2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6、城市道路(干道)网密度
27、道路红线
28、城市公共交通
29、城市交通枢纽
30、绿波交通
31、渠化交通
32、道路绿地率
33、地理信息系统
34、遥感技术
35、信息技术
36、(城市)用地平衡表
37、千人指标
38、机场净空限制
39、结构规划
40、远景规划
42、静风频率
43、人居环境科学
44、可持续发展
45、城乡一体化
46、城乡二元结构
47、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48、城市总体规划
49、城市规划体系
50、道路宽度
51、路幅宽度
52、城市交通结构
53、城市步行道路系统
54、步行街
55、技术经济指标
56、城市再开发
57、城市开发
58、土地开发
59、区划
60、法定图则
61、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62、城市功能
63、城市结构
64、城市形态
65、城市布局
66、用地评定
67、马丘比丘宪章
68、北京宪章
69、(中心)城市群
70、劳动构成
71、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构成)
72、城市交通预测
73、住宅区
74、社区
75、区位
76、市域
77、城市化水平
78、开发区
79、旧城改建
80、近期建设规划
81、城市职能
82、城市人口增长率
83、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84、城市人口预测
85、居住组团
86、大运量快速交通
87、公园
88、公共绿地
89、防护绿地
90、建筑红线
91、快速路
92、绿带
93、城市郊区
94、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95、公共领域
96、(空间)外部效应
97、人口平均增长率
98、城市生态规划
99、生态城市
100、首位度
101、卧城
102、城市空间系统
103、空间规划体系
104、三区六线控制
105、开发强度
106、生态绿地
107、城市人口增长
108、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09、铁路枢纽
110、交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