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9.97 KB
- 文档页数:18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大全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城市规划所(Zeki)目录一、总则 (2)二、城市和城市化 (2)三、城市规划概述 (3)四、城市规划编制 (5)1、发展战略 (5)2、城市人口 (5)3、城市用地 (6)4、城市总体布局 (8)5、居住区规划 (9)6、城市道路交通 (10)7、城市给水工程 (11)8、城市排水工程 (12)9、城市电力工程 (13)10、城市通信工程 (13)11、城市供热工程 (13)12、城市燃气工程 (14)13、城市绿地系统 (14)14、城市环境保护 (15)15、城市历史文化地区保护 (16)16、城市防灾 (16)17、竖向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 (17)五、城市规划管理 (17)一、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1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1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一、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点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二、城市规划概述1、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一章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8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9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一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一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两千五百人者成为城市,而在两千五百人以下者成为地方。
第二章1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2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 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群: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
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一、城市与城市化现代城市(2009):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数量达到“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人类聚集场所。
城市性质(2006、09):一定地区,国家及更大范围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2010):一定地域内,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2014):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指标。
城市的四个功能:(雅典宪章中)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城市门槛:保证某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或最小服务半径。
城市四大系统:软质①社会系统②产业经济系统;硬质③资源生态系统④建设空间系统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生态、人口、心理、社会、技术、文化基础。
(城市形成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品)卫星城: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有一定距离、密切联系、相对独立的城市。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城镇):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人口向郊区流动、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
再城市化(再城镇化):针对逆城市化的应对过程,城市因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城市化水平(2011、12):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中央商务区(CBD):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核心区域。
霍夫曼比例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是建设单位用地的法律凭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确认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是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是建设活动中接受监督检查时的法定依据。
没有此证的建设单位,其工程建筑是违章建筑,不能领取房地产权属证件。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统筹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研究和确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海、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目标及重要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分区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近期3-5年内城市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2.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们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是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一、名词解释(一) 城市规划类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叫选址意见书?答: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旳有关建设项目旳选址和布局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答:经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答: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旳有关建设工程旳法律凭证。
什么叫容积率?答: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旳比值。
什么叫建筑密度?答: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旳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旳比例。
什么叫道路红线?答:规划旳都市道路路幅旳边界线。
什么叫建筑红线?答:都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线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旳界线。
又称控制线。
什么叫建筑间距?答: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旳水平距离。
什么叫日照原则?答:根据各地区旳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规定确定旳,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旳日照原则日获得旳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旳重要根据。
什么叫绿地率?答:都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旳比例。
答:指建筑物室外地坪到建筑物外沿顶标高旳高度。
什么是构筑物?答: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旳建筑物,如水塔、烟囱。
什么叫都市?答: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旳市和镇。
什么叫都市化?答: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旳历史过程,体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以及都市不停发展和完善旳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什么叫城镇体系?答: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络旳都市群体。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在一种区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根据,确定不同样旳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旳城镇分布和发展规划。
什么叫都市规划?答:对一定期期内都市旳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运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旳综合布署、详细安排和实行管理。
什么叫城镇体系规划?答:一定地区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根据,确定不同样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旳城镇旳分布和发展规划。
1.坊里“里〞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
把一个城邑划分为假设干区,通称为“坊〞。
“里坊〞可以理解为:以“里〞为界划分“坊〞,即“用街道来划分各个城区〞。
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
古代划分“里坊〞以便于城市管理。
2.邑、城与郭邑本是一种行政区域,多指分封给诸侯的领地。
后来“邑〞那么指小城市。
大都市分为城与外城,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郭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另一种为小城(即宫城)与郭城分开。
早期的大多是宫城位于郭城之中,后来那么宫城与郭城别离。
3.关厢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居民地区。
是指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形成新的城区。
4.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7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其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开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兴旺。
5.?平江图??平江图?制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描绘的是宋代的。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6.市肆城中的集市,市中店铺,后泛指市镇。
7.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局部。
8.礼治营建制度是城邑建立体制的根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立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立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城、士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9.希波丹姆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规划建筑师,被称为城市规划之父。
它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仪器盘式道路为骨架的规划构造形式。
城市的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城市广场。
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并按照古希腊社会体制、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局部: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群,私宅地段。
其规划代表作品有米利都城,普南城。
10.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开展及其布局构造的理论。
城市建设的名词解释城市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功能、美观、可持续性及整体发展水平。
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基础设施、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等。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它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配比等,制定城市的发展蓝图。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适应性的规划方案。
优秀的城市规划能够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舒适,提高城市整体质量。
2. 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以人为本,通过艺术、科学、技术等手段,对城市的建筑外观、街道布局、景观等进行规划设计,以创造美丽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宜人的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的外观、功能、形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其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与城市整体形成有机的联系。
3. 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住宅、商业建筑、教育机构、医疗设施等各类建筑。
城市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注重美观、安全、环保等方面。
优秀的城市建筑应该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既能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又能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4.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本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需求。
5. 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方面的保护。
城市建设应当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能源利用,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科技手段和环境管理措施,使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
总结: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地块规划。
地块规划是指城市中的各个用地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利用的要求,进行细化的规划。
地块规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等,通过对不同地块的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分区布局。
2.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交通规划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合理布局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3. 绿地规划。
绿地规划是指对城市中的绿地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公园、绿化带、景观绿地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绿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绿地布局、类型选择、植被配置等,实现城市绿地的全面覆盖和合理利用。
4.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是指对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建筑、广场、雕塑、水景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要注重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设计和艺术布局,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空间。
5. 城市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规划是指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包括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城市更新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居民利益,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6.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区划、环境治理等,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7. 城市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城市用地结构、建筑高度控制、公共空间设置等,以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
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
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的名词解释城市管理学名词解释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维继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3、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21、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2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24、城市成长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成长的管理行为。
25、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2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附录A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区:南阳市区行政辖区全部;鸭河口水库及其周边镇平县的柳泉铺、遮山、彭营,南召县的南河店、太山庙、石门、皇路店,方城县的广阳、博望等乡镇范围;河南油田生活区及其周边新野县的施庵、沙堰、樊集,唐河县的桐寨铺、张店等乡镇范围。
2、旧区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城市更新建设活动。
3、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4、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5、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6、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居住用地: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1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市中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11、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12、物流仓储用地:物资储备、中转、配送等用地,包括附属道路、停车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
1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
14、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供应(水、电、热、广播通信等)、环境(雨污水、垃圾、公厕等)、安全(消防、防洪等)等设施用地。
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 -可编辑修改-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 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 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 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 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 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 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 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 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 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 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 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 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 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 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 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 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 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 居住小区: 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 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 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 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 城市用地选择: 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 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 -可编辑修改- 需要, 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逆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退远远甚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 “逆城市化”过程。 2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 历史过程。 3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合。 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 和工程的适应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5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 交通的总称。 6 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 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如城市的工厂、住宅、公园等城市设施的建筑活动,都要由土地来承 载,而且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 机的运营功能。 7 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8.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 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9.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以城市为基点, 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 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简答题: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宪章认 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 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要多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 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入手规 划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是: (1)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2)保证城市合理 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实现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 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鶳的社会 环境。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2)法制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 -可编辑修改-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2)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 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5.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明确的空间定着性;(2)社会属性:土地必然依附于一 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3)经济属性:城市用地在城市中的特定的环境与地点及土地利 用本身经济潜力的差别,会转化为经济效益;(4)法律属性:土地的以上性质经过方法程序 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会使土地具有法律的性质。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1)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等;(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 件,水文条件包括地面水体的面阔、水深、水位、流速、水质、流量等。水文地质条件包括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硫化度、硬度及动态等;(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 温度、降水与湿度等;(4)地形条件,宏观上划分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在 小地区范围,包括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与规划相关的地形条 件还有:地面高程、各用地部位间的高差、坡度等。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1)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地拟订;(2)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 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3) 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属性,抓住主导环境要素进行 分析与评价;(4)不只看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从环境的整体意义考察它们的 相互作用及后果。 8.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如现有村、镇、或其他地上、地下工程设施,对它们的迁移、拆除的可能性、动迁的数量、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可利用的潜力以 及经济评估等问题。(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基础设施环境条件。(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 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5)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用地的形状和大小。工业用地的外形和面积大小,因生产类别、机械化、自动化、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2)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该厂选用的运输方式、工艺特点和排水坡度相适应;(3)水源要求。工厂应靠近水质、水量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水源;(4)能源要求。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 7 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强度一般不应小于 1.5 公斤/平方厘 米,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建筑的基础等;(6)特殊要求:某些工厂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7)工业用地应避开军事用地、 水力枢纽、大桥,有用矿物蕴藏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区,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和埋 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居住用地因城市的规模、 自然条件、 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建筑水平等差别而有不同的组成形态, 可以概括为四类:(1)住宅用地,指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2)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等设施用地;(3)道路用 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停车场地的用地;(4)绿地,指居住地区集中设施的公园、游园 等用地。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