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共6套)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古文测试题一、古诗词理解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C.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D 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A 选项只是点明观海的地点;B 选项描写了大海的景象;C 选项描绘了岛上的草木。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C 选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已呈现出春天的气息。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A 选项交代了诗人的行程;B 选项描绘了江面的开阔;D 选项表达了思乡之情。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D.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解析:B 选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A 选项点明友人被贬的消息;C 选项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未借明月;D 选项描绘了峨眉山的月色。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 元曲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D.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解析:B 选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在天涯”写出了游子漂泊的处境,“夕阳西下”的环境渲染更烘托出思乡的愁苦,直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A 选项通过描绘景物烘托氛围;C 选项是对整首曲的特点概括;D 选项是对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A.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初一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这句诗出自王维的《》。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是杜甫的作品?A.《静夜思》B.《春晓》C.《登高》D.《望岳》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这句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感内涵。
2. 《春晓》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景象的?四、鉴赏题阅读以下古诗词,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请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一、填空题1. 《静夜思》2. 《春晓》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选择题1. C.《登高》2. C. 秋天三、简答题1. 《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时,不禁抬头仰望月亮,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晓》中,诗人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人们沉浸在春日的温暖和宁静中,不知不觉地睡到了天亮,而周围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鉴赏题1. 《静夜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2.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夜晚,诗人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3.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结束语:通过本次古诗词鉴赏试题,我们不仅复习了初一阶段的古诗词知识,还深入理解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初一古诗鉴赏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杜甫B. 王维C. 李白答案:B二、填空题1. 请填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____,____。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句,出自他的《游园不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悲痛和对春天美景的无奈感叹。
2. 请简述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描绘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鉴赏题1. 请鉴赏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这句诗通过“落霞”与“孤鹜”的并置,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壮丽景象,同时“秋水共长天一色”则以水天一色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2. 请鉴赏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春风比作能吹落星星的神力,形象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与璀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氛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不仅复习了初一阶段的古诗文知识,还锻炼了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文初一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7.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7.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一(共20分)一、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全词追叙一次酒醉乘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表现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欢乐情趣。
B、“沉醉”既指与友人尽兴畅饮而大醉,又暗示因饱览溪边美景而陶醉。
C、“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既写醉意之深,又写出一种懊悔的心情。
D、最后一句最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
二、欣赏朱熹《观书有感》,回答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二(共20分)六、阅读杜牧《泊秦淮》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用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氛围?(2分)2.三、四句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抒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思想感情)?(2分)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2分)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持什么态度?请你说说理由。
(3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三(共10分)九、阅读晏殊《浣溪沙》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使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四(共20分)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五(共20分)十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季节景物,请仔细阅读,填写下表。
(2分)答:十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仔细品味两首诗词,简要分析两位作者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3分)答: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六(共10分)十四、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7.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8.对《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9.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B、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十四、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对这首曲评析有误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
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十五、阅读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歌,诗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3、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4、后两句历来是受到称颂的名句,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十六、阅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什么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说说你的理由。
十七、阅读赵翼《论诗》一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说李杜诗篇不新鲜,主要是想贬斥李白、杜甫吗?他其实是在提出一种什么主张?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一答案一、C二、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要常常读书,多读书,有了新鲜知识作为“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二答案五、六、1.创造出了一种极其迷蒙、冷寂、朦胧的情景氛围。
2.这两句反映了官僚贵族沉迷于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荒淫误国的现实。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4.持不满的态度,因为国家在危亡的关键时刻,统治阶级却依然沉迷于歌舞升平之中,作者感到忧虑和痛恨。
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三答案七、1、八、诗人描摹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辽阔、壮丽繁荣景象,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九、使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通过对比,表面上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感到这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实际上是通过“新”与“旧”的对比,鲜明地表达出一种哀叹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
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四答案十一、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五答案十二、1. 初春;枯藤老树、西风2.甲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明媚的凤光,抒发了诗人对湖光山色的陶醉,以及内心喜悦的情感。
乙诗用萧条、寂寞、凄凉的秋景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内心的浓重悲哀的乡愁。
十三、1.雨、青草、池塘、蛙;暮春 2. 前一首: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啊!诗人的心境开始由期盼到失望,但友人失约是情有可原的,所以他的心境还是坦然和平静的。
后一首:表达出一种哀叹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
简答:前一首体现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百无聊赖之情。
(“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也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后一首:表达出一种哀叹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
十四、七上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六答案十四、4、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的寂寞、悲凉的心情5.A 6.D 7.B 8.C 9.A七下古诗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小测答案十四、10.C十五、1、清新 2.“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西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3、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2分)4、春潮下雨使河水急速上涨,渡口上的船只随意在横放,一动一静,让我们感到西涧独有的幽静。
十六、“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十七、不是想贬斥李白、杜甫,他是想提出新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所创新,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