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概述。
一、政治激荡与文学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剧变不断,不仅出现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且还涌现了一些领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对文学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角逐、文人的反战思想等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思潮、形式的发展1、“文学三绝”这个时期,文学出现了“文学三绝”,即“骈文、乐府、演义”。
骈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韵致的文学形式,采用对偶、叠韵等手法,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骈文。
乐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常常被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如《木兰辞》。
演义则是和历史和官方颇为相似,其主要是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出现了很多具有文化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坚持自我价值,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明显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情调。
3、唐宋古文运动之前的体裁面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形式,如城楼诗、宫体诗、新乐府、小令等,都是为达到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治、社会思想而诞生的。
其中,小令是一种具有民间色彩的短歌,比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歌词简单易于记忆,因此大受欢迎。
三、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共494条。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言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风尚。
这部书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散文作品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3)魏晋南北朝文学1、请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及其标志:答:1)特征:文学自觉;2)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2、请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答:1)建安、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玄言诗:王羲之、许询等;晋宋之际陶渊明;3)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鲍照;齐梁时期:“永明体”出现,代表在作家王融等;梁陈时期,宫体诗成为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请简述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答:1)政治理想的高扬;2)人生短暂的哀叹;3)强烈的个性表现;4)浓郁的悲剧色彩。
4、请简述曹植的文学成就:答:1)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取得了“建安之杰”的文学史地位。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大力创作五言诗。
5、请简述《咏怀诗》的艺术特征:答: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隐晦曲折;2)在诗歌精神上,阮籍《咏怀诗》和建安风骨一脉相承;3)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后代李白、陶渊明等都受其影响。
6、请简述两晋文学的总体特征:答:1)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2)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两晋侈靡豪奢之风,弥漫朝野;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时期的刚健、正始时期的壮丽,而“稍入轻绮”。
3)晋人之文,更尚真情。
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当时是一个富于感情、敢于任性的时代。
7、请简述玄言诗兴盛的原因:答:1)魏晋玄学以及清谈之风的兴盛;2)东晋政局和士人的心态;3)老庄玄理和山水之美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简要介绍:
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包括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
在东汉时期,文学盛行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注释上,如《论语》和《孟子》等。
西汉时期则以辞章文学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魏晋文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思想多样化和文风开放。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辞章文学和诗歌创作上。
魏晋时期的骚体诗,以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的时期,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学以乐府民歌为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生活。
北朝的文学则以文学和骈文为特色,如北魏的《元气》和南朝的《世说新语》。
总结起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通过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
1: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字,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2: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①想象丰富的世界②故事性的加强③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陈寅恪《四声三问》
3:曹植是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对诗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受到后人推崇①文才富艳②对五言诗的发展具重大影响③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认同。
4:“七子之冠冕”王粲,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七哀诗》《登楼赋》
5:徐幹的《答刘桢诗》,表现了他与刘祯的诚笃友情。
6: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生短暂的哀叹,是诗人创造个性高扬的时代,具有独特的诗风,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7:正始之音:内容:个人忧愤;风格: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阮籍《咏怀诗》8: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坛。
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①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②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猛虎行》③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9: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两类。
10: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1: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
12:陶诗的艺术特点:①情景事理的混融,将日常生活诗化,他的笔下常出现青松、秋菊等字眼,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例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青松在东园”。
1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①从写意到摹象,陶是一位写意的能手,将写与景物融合为一,谢山姿水态占据主导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注重启示性,调动读者想象,浓郁的生活气息;谢诗注重写实性,对山水景物细致刻画,真实表现自然美。
14: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又称“永明体”。
代表诗人:沈约、谢眺。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生与发展,汉末发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与此有关,这对后来的音韵学的发展是关键的一步;直到齐梁声律论提出,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
15:竟陵八友:高祖、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16:宫体诗: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时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
萧纲《咏内人昼眠》《率而为咏》宫中淫荡生活。
17:活跃于北齐文坛的文土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其中以颜之推、萧(壳心)最著名。
18:庾信的《拟咏怀》27首,以无言组诗的体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19:鲍照《芜城赋》
20: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咖蓝记》
21: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志怪小说。
志怪:①地理博物《博物志》②鬼神怪异《列异传》③佛法灵异《搜神记》
1: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2:徐幹《室思诗》: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己时。
3:嵇康《赠秀才入军》凌厉中原,顾盼生姿;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5:陶渊明《杂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9:鲍照《行京口至竹里》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刀,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代白头吟》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
10:谢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徐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11:《巫山高》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12: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秋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下落。
13:《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14:《別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