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三章文化整合论简答题:一、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二、何谓文化整合?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三、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四、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五、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三章文化整合论一、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1.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2.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3.产品设计是以当代文明的技术因素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文化需要。
4.产品设计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必然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心理。
5.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产品的适用性、工艺性和审美表现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设计的质量。
二、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1)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
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2)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
总是与形象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3)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和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4)高技术或复杂产品的设计,必然是依靠集体力量完成的,由设计任务相关专家组成的集体,才是这种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是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一、选择题1.[ D ] 下列(D )书中指出建筑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工业艺术?A.《应用艺术和结构艺术的风格》B.《艺术手工艺美学》C.《通俗美学》D.《艺术分析》2.[ A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其中(A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A.材料B.结构C.形式D.功能3.[ B ]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B)开创的。
A.马赫B.特墨C.本泽D.苛勒4.[ C ]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A.产品技术B.生产技术C.科学技术D.操作技术5.[ C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指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一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减少投入,增加劳动消耗B.增加产出,增加能源消耗C.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原材料消耗D.降低产出和能源消耗6.[ A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A )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A.弗洛伊德B.赫尔巴C.费希纳D.荣格7.[ D ]( D )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A.居维埃B.达尔文C.穆特修斯D.沙利文8.[ D ]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
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D )放在首位?A.使用性能B.人机特性C.审美要素D.工艺性9.[ B ]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B )多种。
A.164 B.250 C.264 D.15010.[ A ]下列(A )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1A.中国文化B.齐鲁文化C.楚文化D.两广文化11.[ C ] 19世纪初叶,物质产品的生产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下列(C )符合手工艺单件生产的产品?A.设计简陋,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B.注重装饰,价格低廉C.精工细作,只能为少数有钱阶层消费D.制作粗糙,价格昂贵12.[ A ]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 A )。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设计美学》是一本关于审美范畴的教材,其中第四章讨论了审美的根源和技术美的意义。
以下是课后题的简答题参考答案:1.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实践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
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使形式感更加丰富和精细。
2.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
美在和谐,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3.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并不是矛盾的。
审美和功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设计师可以在追求功能的同时,将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融入设计中,使产品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4.要体现生态美,设计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设计师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同时将自然元素融入设计中,如植物、水和光线等。
这样可以创造出更加健康、舒适和美丽的生态环境。
三、美学研究的矛盾二重性问题是指美感既有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也有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
这说明审美活动是在人类历史长期演变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
虽然感官是个体的,但经过文化教养后也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感官。
四、产品的实用和审美表现功能应该相互融合,不会产生干扰。
同时,装饰要结合技术质量和对人的生理适应性,让人感受到舒适感。
这样的装饰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价值。
五、生活环境的洁净和卫生状况、宜人的环境、畅通的道路和发达的交通系统,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此外,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以及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也能给人带来舒适感。
因此,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应该具备以上各方面的条件。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五章符号表现论简答题:一、影响信息(或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二、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何在?符号种类怎样划分?三、产品语言作为一种形象化符号,如何表现它的意义?四、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视角为产品设计提供了那些规范和要求?五、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的设计。
课后题参考答案一、答:(1)所传播的文化必须具有共享性,只有当人们对传播对象有一定认同或理解时,才能发挥传播的效果。
(2)传播关系的建立,任何传播都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起连接双方的渠道,一般的传播并不限于两个人之间,而往往形成一个社会的关系网。
(3)传播媒介的应用,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所使用的载体,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表示各种传播手段的总和。
媒介是人体延伸,它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而且它一经产生就参与各种社会的变革。
(4)传播方式的选择,不同的传播过程有不同的模式,如广播是单向的,电讯电话则是双向的,广告是横向的,文件传递则是自上而下垂直式的。
选择好传播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答:区别:信号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即时的物理刺激,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S=f(x,y,z,t)。
信号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与信号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联系,如电闪雷鸣和下雨。
符号却是人为设定的表征系统,可以用符号表示为Z①R(M,O,I),就是说符号是媒介、对象指涉及解释三者构成的。
从符号的表征对象(指涉方面),划分为图像符号、标示符号、象征符号。
A.图像符号:是指通过模拟对象或是形象上的相似来构成符号。
B.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因果或空间联系的符号。
C.象征符号:通过约定俗成的方法形成的与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号。
从符号的媒介的性质上,划分为性质符号、单一符号、规则符号A.性质符号:它是利用媒介的材料质地因素来构成符号的,如色彩作为造型符号。
B.单一符号: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事件与一定时空相关联,如产品或艺术品本身。
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我国古人认为“土”和“木”最适宜建造居住房屋。
因而我国古建筑多以土木为主要建材,辅以砖石瓦块。
这就决定了我国古建筑以木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即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构成建筑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柱子间填筑门窗、围护墙壁。
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多采取榫卯相套的方式来连接建筑构件。
在建筑屋顶与屋身的过渡处,有一种“斗拱”的构件。
这种构件是我国古建筑独有的。
它是由若干方木与横木通过榫卯而成,用以支承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
因木材长度有限,所以我国古建筑的柱子间距并不太大。
相对于欧洲石质大教堂内部空间的高大、广阔、生硬,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内部空间则显得小巧而精致。
这正切合了我国古人追求宁静安居的内在要求。
以土木作为主要建造材料,建筑质感偏于“熟软”,而无生硬,因此我国古建筑温和柔美,缺少阳刚之气。
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我国古代建筑及其组群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易道、五行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大都采取封闭的庭院式布局。
若干个“间”连结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合成一个院落。
当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古人常采取“水平衍生”的方式,生一成二,立二为三,以多个院落相套,而组合成各种建筑群,最终演化成重宅深院、高堂大室。
这种建筑的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
在我国古代官方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中轴线”这一提法,但受我国古代礼制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城池和建筑群体的规划中,中轴线却真实存在并被广泛运用。
不仅皇宫,其他建筑也体现出中轴对称美,如,北京四合院的北房为正屋,坐北朝南,体量最高大,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
我国古代建筑沿中轴布局的空间形式,使每一组单体建筑都具有相对应的体量、秩序和位置。
大学美术课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不是印象派画家?- A. 莫奈- B. 雷诺阿- C. 塞尚- D. 高更答案:D2. 下面哪个不是中国画的分类?- A. 工笔- B. 写意- C. 水彩- D. 油画答案:D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 A. 再生- B. 复兴- C. 新生- D. 复苏答案:A4. 以下哪种绘画方式是以平涂为主的?- A. 油画- B. 水彩- C. 版画- D. 蜡笔答案:D5.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指的是?- A. 岳阳楼、鹳雀楼、蓬莱阁、滕王阁- B. 岳阳楼、鹳雀楼、蓬莱阁、洛阳阁- C. 岳阳楼、鹳雀楼、蓬莱阁、黄山楼- D. 岳阳楼、鹳雀楼、蓬莱阁、泰山阁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2. 中国画的笔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勾勒、皴擦、泼墨3. 色彩的三原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红、黄、蓝4. 雕塑的基本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圆雕、浮雕、透雕5. 设计的基本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形状、色彩、材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画的构图原则。
答案:中国画的构图原则主要包括平衡、对比、层次、留白等。
平衡指的是画面中的元素分布要均匀,不至于过于重心;对比指的是画面中的元素要有鲜明的对比关系,如黑白、虚实等;层次指的是画面要有清晰的层次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的深远和立体;留白则是画面中留出适当的空白,以突显画面的主题。
2. 简述印象派画家的主要特点。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简答题:一、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二、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三、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四、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五、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课后题参考答案:一、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
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
二、答:(1)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2)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3)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4)其四,美在和谐;(5)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A. 亚里士多德B. 康德C. 孟德斯鸠D. 马克思2.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范畴?A. 艺术的起源B. 美的对象C. 美的判断标准D.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 艺术的“再现”指的是?A. 艺术家对事物的重现B. 艺术作品对观众的影响C. 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感D. 艺术家对主题的表现4. 美学的本质特征是?A. 主客观统一B. 真实再现C. 情感共鸣D. 主题多样性5. 美感的主体是?A. 艺术作品B. 艺术家C. 观众D. 观赏环境二、简答题1. 请解释美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什么?它与实际生活中的美有何区别?2.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对于艺术家的意义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情感表达?3. 请谈谈你对“美的标准”这一概念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标准可以被定义为美?4.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共鸣”对于观众来说有何重要性?你认为这种情感共鸣是如何实现的?5. 请简要描述一位你所熟知的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和创作特点,以及这种风格对你的感受和理解有何影响?三、论述题1. 以文艺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探讨爱情在艺术中的地位及其表现形式。
结合你的观点和文学常识进行论述。
2. 美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请详细描述美学在艺术研究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请谈谈你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看法,你认为当代艺术在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会有何样的发展方向?4. 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中?5. 请阐述你对人类审美能力的理解,人类的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体现?你如何看待个人审美观念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上便是本次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希望各位同学认真思考后作答,祝各位取得优异的成绩!。
设计审美与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第一章测试1.图中所展示的是(),它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成就,改变了原始初民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逐渐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
答案:陶器2.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是答案:约翰.拉斯金3.沙利文的功能主义强调设计中“形式服从功能”,下列设计作品中哪一项设计具有合理性?(1)(2)(3)(4)答案:(1)4.包豪斯的三任校长除了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还有答案:密斯5.1851年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被称为“水晶宫”的建筑是在答案:英国6.中国设计美讲究形外之形、象外之象,其中形指的是。
答案:造型7.以下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约翰.拉斯金的理论代表作答案:《芥子园画谱》8.唐代的审美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下列绘画作品中侧面反映唐代社会生活风貌的是(1)(2)(3)(4)答案:(1)9.下列选项中形容古希腊建筑风格特点的是答案:和谐完美崇高10.包豪斯对德国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图标是产品品牌标志,选项中属于德国现代设计的是(1)(2)(3)(4)答案:(2)11.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最早诞生在英国答案:对12.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写实。
答案:错13.包豪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强调功能至上。
答案:对14.明代造园艺术是文人高度写实山水模拟的典范。
答案:错15.唐代的设计审美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
答案:对16.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原始社会的设计审美特点?答案: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17.哪些艺术形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代表?答案:石窟艺术;宗教建筑18.下面哪些选项中的说法符合宋代瓷器的设计审美?答案:宋瓷审美是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设计美学试题(课程代码 04026)一、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3小题,每小题l分。
共13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错误的将“[B]”涂黑。
1.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
2.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中国的青海,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
3.《梦的解析》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代表作品。
4.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理论。
5.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6.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7.凡高所最追求的不再是写实主义光的弥漫和对自然的复制。
8.美是最古老、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9.伍重是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师。
10.语构学规范体现了造型要素在结构上的有序性。
11.“少则多”的观点是赖特提出的。
12.福特公司聘请厄尔为艺术色彩部的主任。
13.20世纪80年代对设计风格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是人机工程学。
二、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4.雅与俗15.广告16.均衡17.设计18.实践活动19.形式自由度三、评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0.以仿生学出现的例证,评析自然形态的功能机制对人类的启示。
21.以斗拱为例,简析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22.请对“时尚即流行,流行便是美”这句话进行美学评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3.简述产品设计在材料运用上的三种不同趋向。
24.简述实践活动包含着的三种基本要素。
25.简述商品美在商品价值构成上产生的作用。
26.简述产品语言的基本性质。
27.简述生态美具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28.试述技术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9.试述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表现内容。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设计美学试题答案(课程代码 04026)一、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美在距离
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亮登《美学》
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9.美感产生于.社会实践
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亚里土多德
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自由
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刘勰
13.美感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审美能力
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
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兴象
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人工制品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娱乐说
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规范性
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突然荣耀说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祟高
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以丑衬美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优美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优美
29.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表现说
30.“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喻象
31.美育与智育的区别是A.目的不同,智育是认知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B.过程不同,智育是知识教学过程,美育是情感升华过程C.性质不同,智育是由内而外输入,美育则有内在自发性E.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32.美是—种多层累的突创,它所包含的层面主要有A.自然物质层C.知觉表象层D.社会历史层E.心理意识层
33.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
34.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在于
A.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B.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D.只有深入研究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学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
35.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史上重视感觉在美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美学家有A.费希纳B.桑塔亚纳C.弗洛伊德D.阿思海姆E.费尔巴哈
36.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
(2)“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
(3)“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
(4)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38.无我之境:(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39.美感欣赏活动: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
(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
(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
(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
(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
(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
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
(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