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
- 格式:pdf
- 大小:168.46 KB
- 文档页数:2
孙中山与洪门的恩恩怨怨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5年第8期多次起义借助洪门力量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尽管人们对清政府的统治已是日益不满,但孙中山四处倡言革命的时候,各类反清活动,大多还仅仅是洪门等会党组织的作为。
因此,孙中山便从联合会党入手,开始他的革命活动。
1886 年,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学医时,便结识了洪门中人郑士良。
1894 年6 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然而圆熟事务的李鸿章拒绝了这个有些书生意气的年轻人。
失望之余,28 岁的孙中山决意革命,并于该年秋天远赴檀香山组建兴中会。
大会上全体与会者同举右手,向天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最早的会员邓荫南、杨文纳也是洪门弟子。
洪门起于明末,起源说法不一。
大致文宗史可法,武归郑成功,对外称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
后来清廷势大,洪门逐渐转为地下组织,并流传至海外。
太平天国起义时,有很多洪门弟子参加,起义失败后很多人远走海外,在美国促成了致公堂的建立。
清末洪门力量极盛,三合会、小刀会、致公堂等均为洪门分会,统称为会党。
孙中山曾说,清末广东人民,十之八九加入洪门各会。
海外洪门势力则更加强大,据称仅英国华侨,挂名致公堂者即逾十万人。
正是这些会党朋友的联系帮助,使得孙中山的组织迅速建立并发展起来。
1895 年2 月,孙中山和郑士良等人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其会员中有案可查的,会党分子就占了三分之一。
早年便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的马超俊曾说:“国父当年创组兴中会,系赖檀香山洪门前辈之支持。
”1899 年10 月,兴中会、哥老会、三合会首领在香港会见,决定组织兴汉会,公推孙中山为总会长。
1900 年,孙中山在惠州发动起义,此次起义在军事上起最大作用的是三合会首领黄福。
在他的号召下起义军会集了600名三合会会众,占据三洲田,并于8 月15 日晚袭取沙湾,起义最盛时达两万人,但后来枪弹接济不上,起义军解散。
洪门发展历程洪门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秘密社团,起源于清朝末年。
洪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洪门秘密组织的成立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在洪门的发展初期,其成员主要是一些积极分子和革命者,他们共同反抗外国侵略势力和清朝政府的压迫。
洪门组织以暴力手段为主要活动方式,如暗杀官员、炸毁铁路等。
这些行动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并加大了对洪门的镇压力度。
但即便如此,洪门的势力仍在华南地区不断扩大,并与其他反清势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到了20世纪初,洪门逐渐转型,从以打砸抢为主要手段的地下组织,转变为以学习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组织。
洪门开始以思想启蒙和培养干部为重点工作,鼓励其成员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建设。
同时,洪门还开始与其他地下组织进行联络,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抗清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洪门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之一。
洪门通过秘密行动和宣传动员,有效地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洪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重建。
洪门甚至在成立中华民国后的国家建设进程中担任要职,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在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洪门逐渐走向式微。
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对洪门进行大规模清剿,导致洪门组织的重要成员被捕、流亡或被消灭。
此后,洪门渐渐退出政治舞台,成为一个较为封闭和低调的社团组织。
尽管洪门的影响力已经不如过去,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无法忽视。
洪门为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和民族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反抗外侮的重要见证。
中国最大的黑帮:洪门看过古惑仔的人都对黑社会有点了解了吧,那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黑帮吗?今天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的最大黑帮:洪门我国最大的黑帮:洪门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关于洪门的起源有众多版本,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康熙清剿福建南少林寺,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收留了逃出来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这就是所谓的“少林五祖”,令其开设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即称为洪门。
又有一种说法此五人是反清复明的大将,随史可法抵抗清军兵败后成立的洪门。
有传闻说新义安是洪门的分支。
明末清初秘密组织由于洪门的传说版本众多,各不一致,一种说法就是洪门是天地会(又称红帮、三合会、三点会、三和会等),致公堂是洪门的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他们一致的对外称曰天地会或红帮,对内则称洪门。
后随着清朝对天地会的镇压,洪门流传到港澳南洋,成为重要的华侨组织。
洪门为推翻清王朝的革龘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辛亥革龘命领导人之一谭人凤在《社团改进会意见书》中写道:“革龘命(辛亥革龘命)之成,实种于二百年于前之洪门会党”“在运动之初,惟洪门兄弟能守秘密。
发动之后,亦惟洪门兄弟能听指挥。
”“人无论远近,事无论险夷,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卒有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不数月而共和告成,军队之功,实亦洪门兄弟之功。
”1992年7月28日在美国举行第3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经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代表两天讨论,通过总会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门总会。
首届会长__鹏,总会设在美国檀香山。
洪门起源什么叫做洪门?有的说:“洪门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汉”(繁体“汉”)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
”有的说:“因为明太祖年号洪武,所以拿洪字来起名的。
”据洪门秘册所载,洪门真主为朱洪竺,军师为陈近南,大将为万云龙诸人,最初起于福建,以少林寺为主动机关。
其初少林寺以武技名于世,清朝康熙皇帝嫉妒他们,命少林寺僧侣远征西域,后来战胜回来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郑君达。
香港黑社会的前世今生2012年09月04日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大洪门有清一代,我国南方数省及海外华侨中活跃着一个民间秘密会党——天地会,其名取意“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会内则通称洪门。
“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结秘密团体,以求光复祖国,而洪门之会设也。
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始倡者为郑成功,继述而修整之者,则陈近南也。
”——陶成章《教会源流考》早期洪门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政治色彩鲜明、民族意识强烈。
康熙、雍正期间,人口剧增、耕地大减,无数农民破产流离异乡,生活极不安定,游民的生存备受威胁,精神上渴望归属于世俗共同体,于是三五成群,异姓结拜,“一人有难,大家相帮”,天地会应运而生。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洪门在抗击外国侵略者斗争中举足轻重。
辛亥革命后,洪门势力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势下仍有发展,在维护平民经济利益、开展某些经济政治斗争中仍起到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它也日益沦为走私贩毒、为非作歹的江湖恶势力,成了大小军阀、失意政客争夺利益的工具。
1949年后,随着破产劳动者失业队伍的解体,天地会失去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大陆的帮会势力逐渐消亡。
三合会乾隆时期,天地会(洪门)组织基本瓦解、转入地下。
19世纪30年代,由广西边陲至广州一带(包括梧州、肇庆和佛山),兴起由团练、市镇民团及村民组成的互保民间组织,均自称洪门子弟。
鸦片战争后,珠江水系民心思变,多股民间洪门武装势力形成反政府团体“三合会”,在两广发动“洪兵起义”。
不同地区三合会互不统属,流传历史亦不相同。
基于生活需要,形成各社团自保的局面,能力大的社团收取地方保护费,包括一切娱乐场所,如戏院、斗狗场、斗蟀场、赌馆、麻雀馆、妓院、大烟馆等,都是他们收取保护费的对象。
早在道光年间,港英政府就应清朝要求,颁布《压制三合会及其他秘密结社》法令,封杀围剿三合会活动。
二战后,三合会演变为香港传统江湖秘密结社的统称,全港三合会成员逾50万人。
(七)青帮与洪帮1、建立时值清雍正年间,因清朝立国之初履履征战,再加上阿哥们之间的皇位争夺战争,待传位雍正皇朝时国库便已空虚,南北贫富差距立现,历代史中,凡民饥则国必乱,雍正皇帝深明此理。
为畅通粮运之道,于是在雍正年间,大出皇榜由钦差田文镜招民兴办水路粮运。
于是翁岩钱坚及潘清接了皇榜。
清帮虽为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然草创之初,翁、钱二位祖师爷先后仙逝,潘祖独撑大志,与门下弟子共同订定家规法则,劝戒帮众修德论道,将一帮市井船夫,治理的有条有序满帮是良才,强调师带徒的体制,帮中大小以字辈论之,严然是个大家族,并设立家庙,凡入帮者,不论何姓,一旦入帮,均为潘家子孙,因此不仅仅是入帮会,而是入家族,且不论何字班辈,一师皆为师,一徒皆为徒,受四方长辈恩下,也使得清帮有别于其他帮派会社,师徒兄弟间感情特别亲切。
倾向于行会性质的清帮并未如洪门般强调反清复明,但多少也认同这一思想,提倡“替天行道”。
由于清帮并未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所以洪门一度将其当作叛徒,严禁洪门会员转投清帮,称“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
”。
但为了避免冲突,两派仍多称“清洪一家”,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指洪门、清帮、白莲教),三教原来是一家”。
尤其清代后期,不少清帮弟子也开始反清,两派逐渐减少敌对。
2、管理机构:清帮主要以四庵六部作为行政管理中枢,所谓的庵,是依祖师而立的讲学堂与中央行政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府院,分别为朱寺庵、刘寺庵、黄寺庵、石室庵,这四个庵室,共通的部分便是罗祖教义传授,其余的则依祖师专长不同,而有所不同,朱寺庵的主讲师为翁祖,讲授的内容为禅学(临济宗派),以及武学(少林武学),此外下司辖兵部与刑部。
刘寺庵主讲师为钱祖,讲授的则为经商交易之道与财务管理,并为工部之直辖主管机关。
黄寺庵主讲师为潘祖,传授行运管理学论,教授古圣贤之道,且直接司辖史部与户部。
石寺庵则为小爷仙逝后创立,主讲者为宿领帮,讲授帮规,授予新进人员义气千秋,及江湖礼节,可以说是职前训练所,另为礼部之直辖主管机关。
洪门的起源和发展(转贴)洪门的起源和发展洪门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组织,由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等演化而成。
据传说,如祖洪英,又名洪胜英,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明祟祯四年考中进士,祟祯七年受聘于直隶大同镇守姜镶幕中,参赞军机,为人精明练达,慷慨好义,许多豪侠之士从各地幕名而来,投到他门下。
祟祯十四年,洪英偕门人南下改投明阁部史可法。
其时史正督师扬州,抵抗清军,命洪到燕就侦察虚实。
他一路联系抗清志士顾炎武。
王夫之,博青主,黄梨洲等人,共同创建“汉留”组织,从事抗清活动。
自史可法在扬州殉难,洪英至安徽芜湖,投奔明将黄得功。
黄战败自刎,部众溃散,洪招抚黄部2万多人,继续武装搞清。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屡战屡北,于祟祯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卒于距芜湖60余里的三汊河。
此后,洪英的儿子洪旭与洪英门人蔡德忠等至杭州投奔明潞王,不料潞王降清,他们又投奔郑成功。
祟祯十七年清兵占领燕京,此后南方各地虽然继续有抗清力量,但逐步被清军破灭。
顺治十八年,蔡德忠等郑成功据守台湾,郑成功为了加强将士团结,开立“金台山”,“明论堂”(意思是取法梁山,既有山名,又有堂名,以后国内有用山名的,国外则单用堂名而不用山名),这就是洪门最早的“山”,“堂”组织。
为了发展大陆上的反清秘密组织,郑成功派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化装到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九边山少林寺投主持智通为僧,此5人在洪门被称为“前五祖”,所以世传洪门的祖师是和尚。
少林寺僧精于武艺,名闻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习武者甚众,形成一个武艺传习所。
康熙时,郑成功的侄子郑君达偕妻,妹投居少林寺,曾率领僧众123人组成僧军,应清廷招募,出征西鲁,凯旋而归,僧众并不居功,仍请回寺修道,清帝大加赏赐,除留用郑君达为总兵外,其余听任回寺。
后清帝听信谗言,派兵围攻少林寺,由于内奸出卖,少林寺被焚,僧众逃出18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5人得脱。
蔡德忠等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或作张敬照)杨仗佑(或作杨仗佐),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人在洪门中被称为“中五祖”。
洪门与辛亥革命帮会是旧社会民间秘密组织的总称,中国历史上的帮会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
帮会组织像很多事物一样有其两重性,一方面,帮会具有其封建落后性,会危害社会秩序,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帮会内部往往以忠义相约,其中不乏爱国之士,他们为争取民族生存和独立流血牺牲,起过革命先锋作用。
帮会的历史据说是从明末算起的,李自成的军队被认为是当时帮会中起事最早、人数最多的一股。
但提到帮会,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洪门。
洪门的组织历史悠久,势力逐步扩大,且具有时代性的“政治思想”“民族意识”。
所以,几百年来,由国内发展到国外华侨及有识之士,无不积极响应,捐资捐物,前赴后继,为中国的革命作出极大地贡献。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其中华侨十之八九为洪门成员,所以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外洪门作出的。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分为出钱与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
早在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就得到海外洪门分子的大力支持,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何宽家中创立了兴中会,得到洪门中邓荫南的大力支持,兴中会建立初期,其成员大部分为洪门成员。
后来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发现了洪门对革命有帮扶作用,而洪门内部门户之见很深,若非洪门中人,会被视为“风仔”,很难得到帮助,于是,孙中山经由洪门前辈钟兆养介绍,在1903年冬天加入檀香山的致公堂.。
加入致公堂后,孙中山发现组织内很多成员的目的不一致,各有各的主张,于是他建议举行洪门总注册,代致公堂拟定新章程,使洪门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革命团体。
后来,为了进一步争取海外洪门参加反清革命,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措经费,孙中山又于1911年5月第三次赴美。
在旧金山同致公堂黄三德协商后,决定将美洲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
为了支援国内革命事业,温哥华致公堂“以应祖国大举”,捐港币一万元。
维多利亚致公堂一洪门成员,鉴于洪门人士多系下层劳动者,难出多资,所以提议将致公堂之公产楼宇抵押,以支援革命。
美国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原因作者:田丽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1期摘要:美国华侨是炎黄子孙的重要一部分,他们这一群体有其特殊性。
美国华侨阶层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华侨在早期势力弱小,地位卑微,但处在美国这一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这一群体成长非常迅速,在后期已经成为了能够影响革命进程的重要势力。
经过革命党人不懈的宣传、论辩,美国华侨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革命救国的道路上来。
最终美国华侨牢牢地凝聚在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周围,积极地为中国即将到来的历史性巨变添砖加瓦关键词:美国华侨;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党一、文化内核: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传承华侨虽然侨居海外,但其民族属性仍是中华民族,其内在文化内核仍是中华文化。
而爱国主义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他们远在海外与祖国相隔万里,但是他们对祖国发生的事件仍旧相当关注。
美国华侨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相对来说更加深刻,这源于美国华侨所处的独特环境。
美国华侨除了物质上拮据,在精神上更加受到白人的歧视,所以他们对祖国的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对祖国的命运也更加关切。
孙中山本人作为革命思想的奠基人,在他革命思想形成过程中也深受这两种思想影响。
孙中山早年即来到檀香山,系统地受过西式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所以萌生了强烈的改造祖国面貌,实现祖国富强的愿望。
加之受到洪门思想的熏陶,革命理论不断成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带有明显的反满色彩,而“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又是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来的。
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内核,以西方现代思想为架构所形成的革命理论,受到广大侨胞的认同。
所以中华传统的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核是华侨支持革命的根本原因。
二、现实状况:祖国腐朽孱弱、民族危亡落后的现实所激发近代中国屡次遭受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一次次走向民族危亡的边缘,祖国的这种状况是激发侨胞们爱国热情的强有力的推手。
历史上真的有天地会吗?清代秘密团体天地会简介>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
又名洪门,俗称洪帮。
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
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
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
天地会,通称“洪门”,外称天地会,因会内成员“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拜日为兄,拜月为姊” 而得名,载于正史的有着三点会、添弟会、小刀会、袍哥会、哥佬会、等十多个异名,是近世华人世界最大的民间社团组织,青帮也只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
初创时原系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秘密团体,后因屡遭清廷镇压,反满色彩日浓。
乾隆年间以“顺天行道”,“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
嘉庆以后,又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末又增加了反满内容。
为对付清廷镇压及便于吸收会众,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成为拥有数十种名目的秘密结社系统,因组织分散,未形成统一领导,在同一地区的组织间亦互不统属。
无固定的教义与崇拜对象,但有严格的会规,后发展为三十六誓,要求会众忠于誓言,严守秘密。
天地会一直深处民间,逃避满清公家的查缉。
其起源有下列诸说。
反清复明说反清复明说:认为天地会是明朝遗民所创办,或郑成功麾下陈永华参与草创的组织,有“反清复明”的宗旨。
互助团体说互助团体说:认为天地会是社会下层人士组织的互助团体,成立之初并无“反清复明”的宗旨。
军人团体说退伍绿营、湘军、楚军等军人,有武无职,遂时常参与江湖黑道组织,谋取所得,却屡遭公家查禁,愤而抗清,托言“延平王克复之志”,行黑帮掳掠不法之实。
四川一带称之为袍哥会。
在清代,天地会曾多次发动武装斗争,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太平天国起义,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