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1秦汉文化之旅
- 格式:docx
- 大小:28.47 KB
- 文档页数:9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案例1秦汉文化之旅活动目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初中生了解秦汉时期宗教、史学、艺术三个领域的文化成就,是提高个人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力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
活动准备: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把握。
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由组合形成四个学习小组,确立小组名称和口号,推选组长。
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四个话题中,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展开课前的社会调查,共同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
准备时间为两周。
1.本地有哪些和佛教、道教有关的景点?2.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宗教相关的事物?3.你身边是否有人信仰宗教?4.收集有关兵马俑的知识介绍,探究秦朝劳动人民是如何制作兵马俑的?活动步骤:第一步:自主空间(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本组的探究内容,自主学习。
第二步:合作空间(20分钟)小组之间相互开放,交流在课前收集和调查获取的知识和感受,展示本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
第三步:生活空间(5分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现场调查。
第四步:创造空间(25分钟)小组合作,完成绘图及历史画配文的活动。
活动过程:一、自读自问,自己探索。
(自主空间)1.教师:看到大家能够从自我、他人、集体三个角度出发,自由组合成四个学习小组,并确立了本组的学习口号,老师感到非常欣慰。
有一句广告词说“我选择,我喜欢。
”我相信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会牢记本组的学习口号,做到人人参与,享受学习。
下面让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站:自主空间。
2.学生:各组在组长的负责下,结合课文中的第一目内容和课前通过调查获取的知识,边读边思考,通过组内交流、探索,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阳光组:探究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快乐组:探究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是怎样发明火药的?火箭组:探究宗教和迷信、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智慧树组:探究道士、和尚会不会长生不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当好促进者、引导者的新角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有目的的开放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虽然开始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达成共识,确立了共同学习的内容。
学生在参与中初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
)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合作空间)1.成果展示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完成的调查报告,交流本组的探究成果。
2.小组间相互开放,交流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课外知识和遇到的有趣事情。
3.学生评价交流(鼓励点评和鉴赏有创造性的学生)学生一:认为快乐组同学展示较为成功,确定的学习主题很好,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探究结果都很感兴趣。
智慧村组也很有创意,让我们知道了人不会长生不老。
(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二:认为火箭组同学在内容上质量更高,能够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是很有创意的。
(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三:认为自己的小组(阳光组)最优秀,组内同学动手绘制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让大家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并且上台展示的学生最多。
(教师肯定并鼓励)(开放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新的审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联系实际,关注生活。
(生活空间)1.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一:本班是否有信仰宗教的学生。
调查结果:没有。
但有一个学生表示以后想信仰伊斯兰教。
教师:你是一个有个性的学生,老师尊重你的选择。
(不轻易否决学生的观点)调查内容二:有多少学生参加过算命、抽签、拜神等活动。
调查结果:18名学生。
调查内容三:18名学生中抽过上签、下签的人数?并请他们谈谈抽签的经历和感受。
调查结果:上签:7人;下签:4人。
学生一:我在武当山旅游时算过命。
当时抽的是上上签,道士说我会万事大顺,无病无灾,今年还有意外的惊喜,并要我妈妈多给了他50块钱。
结果我盼了两年多了,也没有看到意外的惊喜,感冒还照样得,水痘还照样出。
学生二:我曾经抽过下下签。
当时算命的说我今年有灾,命相非常不好,只有亲自到武当山去一趟,绕着大殿走三圈,才能消灾免祸。
结果过了一年多,我也没去过武当山,身体还长得越来越胖。
2.教师小结: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崇尚科学,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要注意把宗教和迷信、邪教区分开来。
(引入生活之活水,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成功地释放和发展,使课堂洋溢灵动、鲜活的气息。
调查过程中,教师不要做任何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得出结论即可。
)四、张扬个性,发掘潜能。
《创造空间)教师:下面让我们走出玄妙、飘渺的宗教世界,去结识一位用生命书写历史的伟人。
(课件展示:司马迁的画像和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学生活动一: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绘制司马迁的画像(或用泥土等材料创作司马迁的塑像);给自己的作品配一段文字介绍;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交流:阳光组:我们的作品虽然不够成熟,但它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我们在创作中感受到了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快乐组: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组实现了“人人参与,大家快乐”的目标,我们的作品是最成功的。
火箭组:我们小组分工最明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我们的作品质量最高。
智慧树组:聪明的人都在我们组,我们当然是最好。
教师:看到同学们个性十足的作品,我感到大家用自己的努力真正实现了“享受学习”的教学目标。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让我们的思维飞扬起来,进入新的创造天地。
学生活动二:欣赏介绍兵马俑遗址的影片(课件展示)。
共同思考并完成“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学生作品交流:作品一:秦始皇,我很佩服你!佩服你的谋略;佩服你的用人之计;佩服你的风采;更佩服你的功绩。
如果你称王后能够仁爱一些,我相信你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棒的皇帝!作品二:千军万马,一统天下;秦始皇陵,永垂不朽!作品三:你用你的智慧统一了六国;你用你的残暴毁灭了自己;你用你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四:秦始皇,你统一中国,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你建造长城,创造了中国无数的奇迹;你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令万众称赞。
可是你又是多么残暴呀,令百姓服沉重的徭役,使长城脚下冤魂无数……秦始皇,你固然对中国有功,可是也有不少的过失。
不论如何,你总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作品五:秦始皇,你统一了中原,立下了丰功伟绩,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你修建了长城,留下了丰厚的人文景观,也造福于后人,你的功劳不凡啊!作品六:李白曾赞扬你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时候,我是多么佩服你啊!现在,看见你的陵墓,又想起了长城,不禁赞叹道,你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多少珍贵文物,你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学生活动三:评选本节课最佳表现小组和最有创意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评价走上前台。
(开放教学空间,通过学科渗透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参与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
)【难忘的教学片段】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教学事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使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构筑的至圣理念被无情的粉碎。
我常常“以此为镜”,审视自己。
现采撷一个教学片段,把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呈现给大家,以期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导。
在自主学习阶段,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话题,提出至少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参与度较高,我也适时深入各小组,和同学们共同交流、探讨。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火箭组的成员中,“差生”相对集中,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沉闷。
凭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好心”地认为他们无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于是,我在没有征求他们意见的情况下,从其他组调派了几名“好学生”来支援他们。
万万没有想到,我的一片“良苦用心”,遭到了火箭组学生的拒绝和反感。
随后,我提出参加他们的讨论,不料也吃了“闭门羹”。
在全班交流中,火箭组的发言,近乎残酷地把我头上的自信光环撕去,他们一口气提出的十个问题至今还索绕在我的耳边。
“老师你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吗?”“老师你知不知道和尚为什么剃光头?为什么穿黄色的衣服?”“老师请你告诉我们,当阳玉泉寺的观音是男的还是女的?”“老师你知道观音为什么坐在莲花台上的原因吗?”“老师请你告诉我们,《鹿鼎记》中提到的《四十二章经》是佛经吗?全真教和道教有没有关系?”“你知道道士是怎样发明火药的吗?”“老师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带观音玉佩呢?”……暂且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提的科学,是否有价值,但学生想“考倒”老师的心态和发泄愤懑不满情绪的想法,已通过质问的语气充斥了整个教室,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苍白、笨拙、困惑和不安。
审视自己在课堂中的举措,我发现自己偏离了--的初衷,忽略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一论断。
在教学实践中,不知不觉的发挥着教师超强的辐射力,让学生离我越来越远。
为了弥补这一失误,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计划,临时增加了评价老师的教学环节,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言,课堂气氛瞬间凝固了。
我知道,由于顾及种种原因,学生不敢挑战教师的权威。
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模仿我在课堂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结果学生纷纷上台模仿我在课堂中的语气、神态,其中,模仿我出错时的尴尬样子的人竟然占据了绝大多数,课堂中不时洋溢着开心的笑语。
在笑声中,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感悟到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碰撞与反思】上完这堂课,有位同学感慨地说:“我终于能够战胜自我,学会和他人合作了。
”这里,我也想说:我通过这一课的尝试,也真正感悟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真正含义,也想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打开一扇窗。
作为一堂研究课,我觉得最值得总结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民主,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子,扮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