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信息时代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探秘第2课与计算机交朋友第3课开机与关机第4课窗口操作真方便第5课玩游戏、练“鼠标”第二单元我是键盘小能手第6课键盘上的弹指神功第8课键盘功能全拓展第9课键盘伙伴全接触第10课键盘输入大练兵第三单元环保宣传员第11课画龙点睛写标题第12课各种词组快乐输第13课环境保护小倡议第14课环保倡议巧修改第15课环境保护大家谈1第一单元走进信息时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
(2)初步认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初步了解软件的基本分类。
(3)学会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4)认识Windows桌面和窗口,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以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初步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
(2)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
(4)采用合作讨论式,加强师生、生生交流。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2)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的能力。
(4)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整套教材的“开篇”,信息技术学科的启蒙阶段,担负着引导学生入门的任务。
教材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希望通过形象直观的讲解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快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鼠标的操作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更多的应用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了解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初步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意识。
龙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册教案第二课信息技术与生活一.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鼠标使用、文件管理等;•学习简单的文字处理,如输入文字、保存文件等;•能够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有用信息。
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范围。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鼠标使用、文件管理等。
3.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Word软件为例,讲解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输入文字、保存文件等。
4.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关键词搜索、筛选搜索结果等。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解、示范、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与意识。
四.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主题。
步骤二:知识讲解(25分钟)1.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讲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10分钟):通过教师现场演示示范鼠标使用、文件管理等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3.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5分钟):通过简单的Word操作实践,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输入文字、保存文件等。
4.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5分钟):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关键词搜索、筛选搜索结果等方法,让学生掌握网络搜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
步骤三:巩固练习(25分钟)1.鼠标操作练习:通过计算机模拟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巩固掌握鼠标基本操作方法。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一、单元教学内容走进信息技术世界本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理解遵守信息道德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二、单元教学说明1.课时安排本单元共两课,每课1课时,合计2课时完成。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信息的概念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了解信息技术要解决哪些问题。
3.单元教学内容建议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开篇”,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启蒙阶段,所以只需让学生去感受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就可以了。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去感受信息,知道信息无处不在。
教学形式可以采取任务驱动、自学探究、评价交流等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小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单元内容涉及概念性、知识性内容较多,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本单元的教材是按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思路来设计的,部分市区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个别学生能熟练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了,所以教师在教这部分知识时,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情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知识性内容较多,如果教学方式不当,就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本阶段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逐步明确、总结出相对正确的结果。
在教学中要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讲课,多例举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让学生易于接受,既可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课。
第二单元一、单元教学内容和计算机交朋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WindowsXP桌面的组成;认识计算机常见的硬件设备;知道计算机有哪些硬件和软件组成;掌握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方法;WindowsXP的窗口操作。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的第1课,重点了解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旨在让小学生初步感知这一概念,知道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尽可能多地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信息现象,知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
由于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他们理解的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的课。
根据学生情况,本节课用一课时完成,帮助学生转变认识,明确信息的概念,认识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信息现象,了解信息,并在活动中初步了解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4.行为与创新能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信息现象,初步培养学生选用合适技术工具处理信息的意识。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认识(2)信息活动的一般过程 2.教学难点认识信息活动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建构信息与信息技术概念。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课件、小游戏、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播放全球通广告视频)师: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拍摄的广告,谁能说一说这个广告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一艘船在海上遇险,打通一个求救电话,128人获救)师:这艘船在海上遇险了,这时候,这个求救电话重不重要?(非常重要)这个求救电话就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板书)。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感知智能生活》教案(一)年级:三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浙教版(2023)【教材分析】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感知智能生活》是一节重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智能设备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对这些设备产生积极的认知。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介绍智能出行、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和智能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科技生活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列举常见的人工智能技术。
认识常见智能设备。
难点:了解不同类别的智能设备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工智能的定义介绍。
2. 展示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
3. 通过互动游戏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什么是智能?”“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智能技术?”等。
2. 讲解人工智能:解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它是如何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进行决策和学习的。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人工智能的应用实例,如Siri或小爱同学等智能语音助手,以及智能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设备。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如“智能小车避障”,让学生通过编程让小车自动避开障碍物,体验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
5.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他们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改变。
6. 总结:回顾本课内容,强调人工智能的定义、应用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发现和理解人工智能。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优秀7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2、在熟悉操作窗口的同时,认识窗口的组成部分。
过程方法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操作实践情感态度通过对程序窗口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要点:教学重点:1、窗口介绍。
2、记住系统窗口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窗口的操作三、教学过程:1、导入了解什么是窗口?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
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2、新授(一)、打开窗口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
“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1、窗口的化、最小化和还原化与还原:单击“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化”按钮就由“化”变换为“还原”。
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
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窗口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4、窗口的关闭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3、练一练1、完成练习12、通过“开始”菜单打开“写字板”窗口,练习窗口的化、最小化、还原、移动、缩放等各种操作,然后关闭窗口。
科技创新与生活教案设计一、引言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科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利用科技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让人类更好的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教育,作为一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也需要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将其有效应用在教育教学之中。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与生活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科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二、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这种技术进步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教学平台、教育游戏、虚拟实验等技术工具,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动、实践体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2、创新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技术的应用,例如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群组等手段进行即时交流,快速解答问题。
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智能化、更加情感化和更加互动化。
3、全新的教育教学范式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在新的教育教学范式下,教学资源可以快速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教育教学变得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和因材施教化。
科技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教学,我们教师需要更加积极地去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思维和新设备,不断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精细的教学目标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生活教案设计的思考1、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学习习惯和课程难度来设计教材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他们在探索中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