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测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7.01 KB
- 文档页数:5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两束单(江南博哥)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点沿OP射出,对于两束单色光来说()。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B.C.D.两束单色光从射入玻璃砖到由O点射出的过程,在玻璃砖中传播时间相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通过光路图可以看出,b光的偏折程度大,则b光的折射率较大,a 光的折射率较小,A项正确。
由光的色散可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a 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B、C两项错误。
两束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不等,所以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也不相同,D项错误。
[单选题]2.一小球装在边长略大于球直径的正方体容器内。
如图所示,当小球和容器一起在空中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
A.球对容器顶有压力B.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等于球重C.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小于球重D.球对容器上下底均无压力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后,若不计空气阻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容器加速度为g。
以容器为研究对象,若球与容器间存在压力,则容器的加速度不等于g,与题干不相符。
故本题选D。
[单选题]3.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A项错误。
r小于r1时,r一定小于r2,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项错误。
由图可得,r 等于r2是分子之间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C项正确。
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D项错误。
[单选题]4.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分类分布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光学实验3个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温度计使用及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力学实验8个: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用表测时间;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实验题的特点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实验原理定方向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 (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 (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如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3、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4、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5、评价的方法有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6、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类型7、实验报告的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8、基础数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这一要求,可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分为他评、自评两类9、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可参照“义务教育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媒体应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
10.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包含的步骤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收集资料,实施评价:给出评价结论11。
即时评价的方式包括直语式评价和非言语式评价,言语式评价包括赏识性评语和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12。
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13、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14、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15、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1(初级中学)一、单选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描述的想想做做如图所示,在教学中,该情境最适宜帮助学生构建闭合回路中不可缺少什么元件()A.小灯泡B.开关C.电源D.电动机2.在某个过程中,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E随压强P的变化关系为一直线,则该过程()A.等温过程B.等体过程C.等压过程D.绝热过程3.下列说法正确的()A.电场强度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为零B.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点,电势也一定不为零C.电势为零的点,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D.电势在某一区域内为常量,则电场强度在该区域内必定为零4.平行板电容器接入电源保持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再使其内部充满相对电容率为r的均匀电介质,则电容器各量的变化为()A.电容增大B.电场强度增大C.极板上所带电量不变D.电容、电量及板间电场强度都减小5.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B附近,则导体B的电势将()A.升高B.降低C.不会发生变化D.无法确定6.绝对黑体是()A.不辐射可见光的物体B.不辐射任何光线的物体C.不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D.不能反射任何光线的物体7.对功的概念正确的是()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两者所做功的代数和必为零B.质点经过一闭合路径,保守力对质点做的功为零C.保守力做正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增加D.保守力做负功时,系统内相应的势能减少8.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反B.甲、乙两车运动的加速度相同C.甲、乙两车相比甲车的速度变化快D.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大小相等二、简答题(共计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9.物理教学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请结合实例说明你对科学性这一原则的理解。
10.物理教学要遵循教育性的原则,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
初中物理课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A. 3×10^5 km/sB. 3×10^8 m/sC. 3×10^4 km/sD. 3×10^7 m/s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声音的特性?()。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速度3.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水平推力,同时受到5N的摩擦力,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A. 5NB. 10NC. 15ND. 0N4.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导体?()。
A. 铜B. 橡胶C. 铁D. 铝5.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重力为()。
A. 19.6NB. 9.8NC. 20ND. 2N6. 以下哪种力不是保守力?()。
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电场力7. 以下哪种现象不是光的折射?()。
A. 彩虹B. 透镜成像C. 影子D. 镜子反射8. 以下哪种物质的密度不是1g/cm³?()A. 水B. 酒精C. 汞D. 空气9. 以下哪种现象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A. 透镜成像B. 镜子反射C. 影子D. 彩虹10.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晶体?()。
A. 石英B. 玻璃C. 食盐D. 金刚石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______传播。
2.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______。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______有关。
4. 电流的单位是______。
5.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______。
6. 电路的三种状态是通路、开路和______。
7. 物体的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______。
8. 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
9.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浮力______重力。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在于晶体具有固定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四套)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学校姓名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的自然科学。
2、物理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组成的。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和,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5、认知性目标行为水平要求有了解、、理解三个层次;技能性目标行为水平要求有一个层次;体验性目标的行为水平要求有、认同、三个层次。
6、现用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有:、、。
7、属于认知目标的理解水平的物理内容有、、等。
(写出三个即可)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2、“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3、在评价内容上不能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的考查,应注意评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4、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共有两方面:知识的要求、物理实验技能方面的要求()5、学生在进行猜想和假设时,需要有两个行为,一是假定,二是解释()三、简答题(共45分)1、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对此理念新课标是怎样解读的?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
(10分)2、“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要素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并说明这些基本要求属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
(15分)3、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有哪些?(10分)4、新课标对某三级主题表述: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及教材教法试题初中物理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边教边实验和课处实验四种类型。
物理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反应。
物理研究过程的基本方法包括预、上课、复、练和总结。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有新授课、实验课、题课、复课、训练课和综合课。
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应包括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总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进度安排、实验教学安排、学生成绩考核安排和其他教学活动的安排。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物理量的定义式反映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教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便于发现物理规律的物理环境的方法是实验法和举例法。
物理复课的过程是系统复基本要领、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进行范例分析,学生练,教师指导。
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教材、板书、板画、挂图和模型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性教学法;参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综合课为主、单一课辅借助具体形象为支柱,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中学生研究物理的兴趣特点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物理研究兴趣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有选择性、自觉性和稳定性。
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物理教学原则和学生研究评价建议。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自主性研究、探究性研究和合作性研究。
《物理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演示实验的要求,这是为了加强探究性实验。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种研究方式是自主性研究、探究性研究和合作性研究。
5题:《物理课程标准》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探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选项为A.①②③。
7题: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标准》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研究要求。
九年级物理新课标答案【篇一: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试题(含答案)】lass=txt>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 )a. 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 探究能力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c)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d )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
关于初中中学物理教师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掌握最新的教学大纲和测试题,以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以下是一些基于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测试题及答案,供初中物理教师参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物体中,哪一个属于物理性质的变化?A. 冰融化成水B. 火烧纸变成灰C. 铁生锈D. 植物燃烧答案:C2. 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是化学性质的变化?A. 冰融化B. 纸烧焦C. 水蒸发D. 橡皮被拉长答案:B3. 在物质的三态转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液体→固体:凝固B. 气体→液体:升华C. 固体→气体:汽化D. 液体→气体:凝固答案:A4. 声音是一种_________。
A. 电波B. 机械波C. 光波D. 热波答案:B5. 以下物体中,哪一个是透明物质?A. 雾B. 玻璃C. 毛巾D. 铁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6. 冰点温度是________K。
答案:273.157.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答案:千克8. 物理试题视力模式为________的透镜是凸透镜。
答案:正第三部分:简答题9. 什么是机械波?请举例说明。
答案:机械波是一种需要介质传播的波,比如水波和声波。
10. 什么是电路?请说明一个简单的电路示意图。
答案:电路是电子元件和导线构成的通路,如下图所示:(请自行绘制电路图)以上是一些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的物理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物理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同时,物理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计更多的测试题目,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试题
1. 什么是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示?力的单位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 请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3. 什么是简单机械?请列举出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说明它们的作用原理。
4. 请解释压力的概念,并说明压力与面积的关系。
5. 请说明浮力的概念,并解释物体浸没、浮出和悬浮的条件。
6.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7. 请说明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8. 请解释功的概念,并说明功与能的关系。
9. 请说明压强的概念,并说明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10. 请解释简谐振动的概念,并说明振幅、周期、频率和角频率的物理意义。
11. 请说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12. 请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物理规律,并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请说明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4. 请解释并列举静电场、电场力和电场能的特点,并说明它们的应用。
15. 请说明电磁感应的概念,并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16. 请解释电磁波的特点,并说明电磁波在通信、医疗和生产中的应用。
以上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试题,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复习,掌握物理知识,做好考前准备。
祝大家考试顺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和,体现,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需求从“”转向“”,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规律,落实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
反映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和,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一)坚持导向(二)坚持导向(三)坚持导向三、主要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
从有、有、有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
三是细化了。
(二)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
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
三是研制了。
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为、( )和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
五是加强了。
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理念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
2.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3.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 ),明确物理学习主题。
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
注重“( )”,体现物理课程( )、( )等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A. 科学素养B.知识储C.道德品质D. 探究能力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
初中物理课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光的传播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慢C. 光在所有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D. 光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答案:A2. 以下哪个物体是导体?A. 橡胶B. 塑料C. 玻璃D. 铜答案:D3.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的关系是:A. I = U/RB. I = U * RC. I = R/UD. I = U + R答案:A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热机的组成部分?A. 燃料B. 燃烧室C. 气缸D. 散热器答案:A5.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2m/s²,那么在第3秒末的速度是:A. 4m/sB. 6m/sC. 8m/sD. 10m/s答案:B6. 以下哪个选项是电磁波的应用?A. 无线电广播B. 太阳能热水器C. 激光切割D. 所有选项答案:D7.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能量转换?A.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B.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C.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 所有选项答案:D8.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A. 能量不能被创造B. 能量不能被消灭C. 能量可以被消耗D.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答案:C9.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温度单位?A. 摄氏度B. 华氏度C. 开尔文D. 所有选项答案:D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力的单位?A. 牛顿B. 千克C. 米D. 秒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年是______单位。
答案:距离2. 电流的国际单位是______。
答案:安培3. 牛顿是______单位。
答案:力4.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______有关。
答案:温度5.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______。
答案:介质6. 热机的效率是指______。
答案: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7.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______有关。
物理初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A. 3×10^5 km/sB. 3×10^8 km/sC. 3×10^6 km/sD. 3×10^7 km/s2. 以下哪个是力的作用效果?A. 改变物体的形状B. 改变物体的颜色C. 改变物体的气味D. 改变物体的温度3. 一个物体的密度是2.7 g/cm³,其质量是270 g,那么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A. 100 cm³B. 90 cm³C. 50 cm³D. 30 cm³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能量的转换形式?A. 电能转化为热能B. 热能转化为电能C.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D. 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5. 以下哪个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C.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D. 物体的惯性只与质量有关6. 以下哪个是电磁波的类型?A. 声波B. 光波C. 次声波D. 以上都是7. 以下哪个是物体的惯性量?A. 质量B. 体积C. 密度D. 速度8. 以下哪个是物体的平衡状态?A. 静止状态B.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 变速运动状态D. A和B9. 以下哪个是物体的机械能?A. 动能B. 势能C. 热能D. A和B10. 以下哪个是物体的热传导方式?A. 辐射B. 对流C. 传导D. A、B和C答案:1. B 2. A 3. C 4. B 5. A 6. B 7. A 8. D 9. D 10.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________。
12. 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13.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________。
14. 光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速度________。
15.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如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3、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4、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5、评价的方法有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6、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类型7、实验报告的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8、基础数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这一要求,可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分为他评、自评两类9、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可参照“义务教育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媒体应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
10.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包含的步骤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收集资料,实施评价:给出评价结论11.即时评价的方式包括直语式评价和非言语式评价,言语式评价包括赏识性评语和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12.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13、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14、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15、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1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7、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18.“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初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1)能丛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表述这些问题。
(3)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19、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20、“STS”是科学、技术、社会2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从生活到物理,社会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2.物理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23.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的求知,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与学习技能调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料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4、《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25.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6,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
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
可以总结为: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4种形式的资源27.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选择题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D)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A、相互运动B、物质变化C、物质状态D、相互作用2、(C)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A、实验B、作业C、作品D、考试3、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即了解、认识和(B)A、氧握B、理解C、灵活运用D、知道4、即时评价是一种(B),具有低起点、勤评价、小目标、快反馈的特点。
A.量性评价B、质性评价C、言语式评价D、非言语式评价5、(B)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A、作业评价B、测验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本学生(A)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A、科学素养B、实验能力C、实践能力D、综合能力7、(A)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A、即时评价B、言语式评价C、非言语式评价D、量性评价8,(C)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A.自主B、合作C、科学探究D,传统9.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A.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探究能力10.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C)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1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12.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13.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B)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14.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15.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BA.机械能B.电和磁C.电磁能D.能量守恒16.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d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B) ,f,g、h 、d、f、g、h 、b、c、d17.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A)A.独立操作B.认识C.理解D,了解18.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D)A,经历B.认同 C.内化D.计算19.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的是(B)A.作业评价B.实验评价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20.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C)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D.教学效果21.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A)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22.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C)A.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B.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C.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D.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2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D)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A、B、C24.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c)A.经历B.反应C.认识D.领悟2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的课程目标属于(A)A.过程与方法目标B.知识与技能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知识与价值观目标26.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