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平台简述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6 MB
- 文档页数:24
万方数据第37卷第5期杨雄文,等:Spar平台结构型式及总体性能分析台)、桁架式平台(TrussSpar)和多柱式平台(CellSpar)。
世界上第1座传统式Spar平台是1996年在墨西哥湾建成下水的NeptuneSpar。
从设计到平台正式采油,一共只花了25个月,一开始就显示了高效率的特点,其工作记录也显示了高度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业主对Spar技术的信心。
到2000年,世界上已经发展了3座传统式Spar平台,分别为NeptuneSpar(588m)、GenesisSpar(792m)和HooverSpar(1463m),其中,GenesisSpar安装了一座钻探深度可达7620m的全装钻塔,具备自行钻探的能力,是世界上第1座钻探和采油Spar平台,HooverSpar是目前在役的规模最大的Spar。
桁架式Spar平台的概念是DeepOilTechnolo—gy公司和SparInternational公司提出的,并于2001年第1次应用于Nansen/Boomvang油田。
自2001年第l座TrussSpar——NansenSpar安装下水,目前全世界已有9座TrussSpar先后建成下水,还有2座在建。
其中包括2004年初安装下水的世界上最大的Spar平台一一BP石油公司的Hol-steinSpar,Dominion石油公司的DevilsTowerSpar以及世界上第1座采用尼龙塑料系泊索系统的MadDogSpar。
由于各种最新技术的采用,到2004年底,新建成的TrussSpar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为Spar向深水、超深水进军提供了方向。
但是不管是传统式Spar平台还是桁架式Spar平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体形庞大,造价昂贵,而且其庞大的主体对建造船坞的要求很高。
目前几乎所有的Spar平台的主体都是在欧洲和亚洲建造的,然后用特种船舶运输到墨西哥湾进行组合和安装,运费昂贵,且不易于安装。
SPAR平台主体结构概要建造方案1.引言SPAR平台是一种用于深海石油开采、生产、处理加工和储存的平台结构形式,由于该平台具有稳定性能好、运动特性优良、可以应用于深水作业、建造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SPAR 平台已经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形式之一,目前已经有十几座SPAR平台在墨西哥湾成功使用。
随着国家对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南海海洋环境和墨西哥湾相似等因素,SPAR平台有望成为南海深海作业平台的首选形式。
第一座SPAR平台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品。
SPAR 平台主要由平台上部模块、主体结构、立管系统以及系泊系统四部分组成。
本文以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新型深水Spar平台、TLP平台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课题中的新型深水SPAR平台为典型产品,针对其特点,概略阐述其总体建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总体建造方法◆关键结构建造方法◆装配合拢流程◆拖移下水方法2.结构总体建造方法新型SPAR平台结构是在第三代Cell Spar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结构形式复杂,形状特殊,尺度大,节点多且复杂,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结构总体建造技术,才能够解决建造中的许多难题。
该平台主体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上部硬舱圆筒结构(1个中央圆筒和8个水线面以下的外围圆筒)、中部连接舱桁架结构、下部软舱结构。
该平台的主要特征:平台形式:TCell Spar3;平台主体构成:硬舱、连接舱和软舱;该平台主要尺寸及物量:中央圆柱直径:16m;中央井尺寸:8*8m;环绕圆柱直径和数量:10m*8;硬舱高度:80m;连接舱高度:80.44m;软舱尺寸:37.8*37.8*13m;垂荡板尺寸:37.8*37.8;作业水深:1500m;预估重量:18150吨。
2.1总体建造方法概述根据该平台的结构特点,如果按照常规的坞内建造或船台建造的方法,不仅对建造资源的依存度很大,而且漂浮或下水非常困难,考虑到国内船厂的现有资源,我们认为该平台应当采用卧式合拢,拖移下水的平地建造法。
小平台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的模块结构,甲板形状为矩形。
各个甲板之间用立柱和斜撑结构连接固定。
平台主体顶部装有立柱基座,与主体的垂直防水壁形成一个整体,平台上体的主支撑立柱直接与立柱基座对接,并贯入主体内部以便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
生产和生活设施基本上按照传统平台的甲板布局方式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可在顶层甲板上安装重型或轻型钻塔,以完成平台钻探、完井和修井作业。
主体:1.Classic spar:是一个在水中垂直悬浮的圆柱体,整体直径较大,主体尺度一般都在100m以上,重心位于水线面以下很深的位置。
庞大的主体内部采用垂直隔水舱壁和水平甲板分隔成多层多舱结构,并具有各自的功能。
分为:硬舱、中段和软舱。
硬舱:主体顶甲板至可变压载舱底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硬舱。
z硬舱位于主体的上部,是整个spar平台系统的主要浮力来源。
这部分中的舱室分为固定浮舱和可变压载舱。
z在靠近水线面处的浮舱外层还布置有双层防水壁结构,在平台撞击损坏时能够起到保护浮舱的屏障作用。
中段(midsection):可变压载舱底部至临时浮舱顶甲板之间的部分称为中段。
其功能是刚性连接spar平台主体硬舱和软舱,并且保护中央井中的立管系统不受海流力的影响。
z中段部分最主要的两个结构是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位于主体的最外侧,负责保护主体内的舱室,贯穿整个中段部分,这就是平台的储油舱。
z另外,spar平台的系泊索与平台主体的连接点也位于中段,中段的主体外侧装有定滑轮结构的导缆器。
软舱(soft tanks)Spar平台主体在中段以下的部分称为软舱。
Spar平台的压载大部分由软舱提供。
软舱中的舱室分为固定压载舱和临时浮舱。
Truss spar桁架结构:z是一个类似于导管架(jacket)结构的空间钢架,同传统Spar的金属圆柱中部结构相比,可以节省50%的刚才。
z通常由无内倾立腿,水平撑杆,斜杆和垂荡板(Heave plate)组成。
桁架中的管状部件在整个Spar的使用过程中均产生浮力。
SPAR平台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前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随着陆上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 %上在水深500m 以内,除了少数海域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开发油气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也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
许多新型适应深海海洋环境的平台结构不断涌现,如顺应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SPAR 平台等。
与其它平台技术相比,SPAR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可以应用于深达3000m水深处的石油生产。
2.具有较大的有效载荷。
3.由于其浮心高于重心,因此能保证无条件稳定。
4.可以低成本储藏石油。
5.壳体可以是钢结构或水泥结构。
6.系泊系统的建造,操纵和定位较为容易。
正因为SPAR平台具有上述特点,它能很好地满足深度为500m至3000m水域中的石油生产及储藏,已经逐渐变为最具吸引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平台形式之一。
二:SPAR平台的发展现状SPAR平台应用于海洋开发已经超过30年的历史,但在1987年以前,SPAR平台主要是作为辅助系统而不是直接的生产系统。
到目前为止SPAR平台已经发展到第三代..1.传统SPAR平台(Classic Spar)30年前就在海洋工程中得到应用的SPAR平台那时只是一种储油和卸油的浮筒。
l987年,Edward E. Horton在柱形浮标和张力腿平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深水的生产平台,即单柱平台。
这种设想于1996年被应用于墨西哥。
传统SPAR平台的主体是一个大直径、大吃水的具有规则外形的浮式柱状结构。
其中水线以下部分为密封空心体,用以提供浮力,称为浮力舱,舱底部一般装压载水或用以储油(柱内可储油也成为Spar平台的显著优点),中部由锚链呈悬链线状锚泊于海底。
世界上第一座传统型SPAR平台是于1996年建成的Neptune平台。
2.桁架式SPAR平台(Truss SPAR)第二代的桁架式SPAR平台的概念是Deep Oil Technology (DOT)公司和Spar International公司从1996年起经过大量的工作,历时5年后提出的,并于2000年2月份第一次应用于Nansen/Boomvang油田。
SPAR研究现状及开展展望随着陆上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 %上在水深500m 以内,除了少数海域外,大局部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开发油气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也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
许多新型适应深海海洋环境的平台结构不断涌现,如顺应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Spar 平台等。
Spar 平台由于其灵活性好、建造本钱相对较低、运动性能优良,在各种深海采油平台中脱颖而出。
南海海域是世界四大油气聚集地之一,石油可采量约为100 亿t ,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 3 ,而其中70 %蕴藏于深水。
我国海洋石油目前的开发水深仅仅在200m 水深范围,深海平台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正积极致力于适宜南海环境的深海采油平台结构的研究,由于南海环境与墨西哥环境的相似,以及Spar 平台在墨西哥湾的成功应用,Spar 平台成为南海深海采油平台首选形式之一。
1 Spar平台简介1.1 Spar 平台开展回忆当前世界上在役和在建的Spar平台可分为三代,按其开展的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Classic Spar、Truss Spar和Cell Spar。
Spar 平台在1987 年之前被作为浮标、海洋科研站、海上通信中转站、海上装卸和仓储中心等辅助系统使用。
1987 年Edward E. Horton 设计了一种特别适合深水作业环境Spar 平台,被公认为现代Spar 生产平台的鼻祖。
1996 年,Kerr O McGee 公司的Neptune Classic Spar〔经典式〕建成并投产,完成了Spar 从设计构思向实际生产的转变。
随后在1998 年和1999 年Genesis Classic Spar 和Hoover Classic Spar 相继建成投产。
2001 年,Classic Spar Deep Oil Technology (DOT) 公司和Spar International 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提出桁架式Spar ——Truss Spar〔构架式〕的概念,并应用于Nansen/Boomvang 油田。
国外历史:1961年,北海海域建造的一座浮动式工具平台,主要用于海洋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北海的中等水深中建造了一座Brent spar平台,用作石油的储藏和装卸中心1987 年, Edward E. Horton 设计了一种专用于深海钻探和采油工作的Spar 平台, 并以此申请了技术专利, 之后, Spar 平台才开始正式应用于海上采油领域.1998年9月,世界上第一座spar平台Neptune spar海王星就经历了两次台风的考验,其中最大的一次乔治台风引起的巨浪高达9.75m,稳定风速为78kn。
结果,在台风中平台运动响应的实际记录比事先预计的响应还要稍小一些,整个平台安然无恙,表现出了很好的安全性。
国内现状2010年10月15日,由中船重工民船研发中心牵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参研的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立柱式生产平台(SPAR)关键设计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的研制任务书评审。
Spar种类海王星是世界上第一座spar平台。
其建造后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后续又建造了创世纪和戴安娜 spar。
创世纪 Genesis Spar 安装了一座钻探深度可达7 620 m 的全装钻塔, 具备自行钻探的能力, 是世界上第1 座钻探和采油Spar 平台Classic spar的缺点:Classic spar的中段很长,半径也很大,建造时要消耗大量的钢材。
减少了有效载荷,其主要作用仅仅是控制结构载荷以及保护立管,经济性较差。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 人们设计出了新型的Truss Spar。
Truss Spar 的主要特点是中段为X 型空间梁桁架结构, 与传统的导管架相似。
用桁架代替中段的圆柱可降低钢材重量, 这对于像Spar 这样的浮式平台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 这种结构可显著地减少海流载荷, 降低系泊张力。
由于桁架都是空心的,在平时的使用中也可以提供浮力。
SPAR平台立管系统设计分析SPAR平台是现代海洋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油气生产平台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维护便捷等特点。
SPAR平台采用立管系统进行油气生产,立管系统设计合理与否对平台的运行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对SPAR平台立管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
SPAR平台立管系统主要包括上行管、下行管、补给管、处理管等若干部分,其中上行管是从井口向生产平台传输原油和天然气的管道,下行管是从处理装置向水下井口传输能源的管道,补给管主要用于向SPAR平台提供水、电等资源,处理管用于对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
在设计SPAR平台立管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管系统的布局应合理。
SPAR平台一般采用单立管或双立管系统,单立管系统适用于水深较浅的情况,双立管系统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情况。
在选择立管系统布局时,需要考虑到海洋环境、生产工艺、维护保养等因素,保证生产平台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其次,立管系统的材料和工艺应具备耐腐蚀、高强度等特点。
SPAR 平台位于海洋环境中,受到海水、海风、海浪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立管系统的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长期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
此外,立管系统的工艺应当具备高强度、耐压等特点,以确保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不发生泄漏或断裂等情况。
再次,立管系统的尺寸和布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立管系统的尺寸应能够满足油气生产的需求,同时保证垂直交错布设,减少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油气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此外,立管系统的布设应符合安全规范,避免管线之间的相互干扰,确保生产平台的安全运行。
最后,立管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应及时有效。
SPAR平台立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海洋环境、腐蚀、水合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立管系统的稳定运行。
此外,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对立管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保证生产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