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与法律法规共55页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55
护理法律法规护理法律法规第一章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护理法律法规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首先,护理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于指导和规范护理行为的法律和法规。
其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护理法律法规对护理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第二章护理执业资格本章主要介绍护理执业资格的获得要求和管理规定。
详细阐述了护理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流程,以及护士执业注册和管理的规定。
此外,还包括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职责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护理责任和义务本章主要介绍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明确指出护理人员应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权,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权益并与医疗团队合作。
第四章护理风险管理本章主要介绍护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详细阐述了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及护理差错的处理和纠正措施。
此外,还介绍了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管理方法,以提高患者安全和减少护理风险。
第五章护理记录与文书管理本章主要介绍护理记录和文书管理的要求和方法。
详细阐述了护理记录的内容和格式,以及文书管理的法规和规范。
强调了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保护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
第六章护理质量管理本章主要介绍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详细阐述了护理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步骤,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护理质量监督的实施。
此外,还介绍了护理质量管理的监督机构和评审标准。
第七章护理纠纷处理和法律责任本章主要介绍护理纠纷处理和法律责任的法规和程序。
详细阐述了护理纠纷的解决方式,如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同时,还介绍了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追究途径。
附件:1. 护理执业注册申请表格2. 护理法律法规知识问答题集3. 护理风险评估记录表格4. 护理记录模板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护理执业资格:指护理人员获得从事护理工作的资格认证。
2. 职业道德准则:指护理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
护理法律法规.2021完整版护理法律法规2021 完整版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为了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护理质量,维护护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护理法律法规。
以下将对 2021 年完整版的护理法律法规进行详细阐述。
一、护士执业注册管理护士执业注册是护理行业的重要准入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 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 8 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 5 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 30 日,向原注册部门申请延续注册。
二、护士的权利和义务护士依法享有以下权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获得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与本人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究和交流、行业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获得疾病诊疗、护理相关信息;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同时,护士也应当履行以下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护理质量评估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等。
医疗机构应当为护士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防护用品,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预防和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护理法律法规(含多场合)护理法律法规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保障患者权益,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护理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护理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分析其内容,以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护理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护士执业注册管理《护士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护士执业的行政法规,明确了护士的定义、职责、权利和义务。
根据《护士条例》,护士需通过国家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方可从事护理工作。
护士还需定期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护理质量管理《医疗机构护理管理规定》对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开展护理质量监控与评价等。
医疗机构应设立护理管理部门,负责护理质量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等工作。
3.护士权益保障《护士条例》明确规定了护士的权益保障,包括:获得与其业务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薪酬待遇;享有参加培训、晋升、职称评定等权利;享有劳动保护、职业健康和卫生等权益;有权拒绝违法、违规、违章的指令。
医疗机构不得安排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不得降低护士的薪酬待遇。
4.护理伦理与法律责任《民法典》对护理伦理与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
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护理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若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患者损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护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1.护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医疗机构应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患者权益。
2.护理法律法规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监管,确保护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对违反护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应依法予以查处。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
第一节与护士执业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护士条例:2008.5.12实施。
立法宗旨: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
根本宗旨: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的健康。
1.护士执业注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具有民事能力,16周岁以上公民2)全日制3年以上护理、助产专业学习,包括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实习,取得学历证书;3)通过专业考试取得资格证4)符合健康标准(无精神病、色盲、色弱、听力障碍、影响履行护理职责的疾病、残疾和功能障碍)2.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1)按照卫生部要求配备护理人员,未达标者自条例实施之日起3年内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护理配备标准。
2)加强护士管理:①设专人负责护理管理工作;②不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未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及有效期满未续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③实习护士应由护士指导工作。
3.护士执业中的法律责任1)医疗机构违反规定,护士配备数量低于卫生部标准、允许未取得证书人员或未办理变更手续人员及注册有效期满未延续人员在本机构从事护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者核减其诊疗科目,暂停6-12个月执业活动处理。
2)护士有下列情形者,将受到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职业活动,直至吊销执业证书(吊销之日起2年内不得申请)。
①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②发现医嘱有问题,未提出或报告③泄露患者隐私④发生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不听从安排者二、护士的执业注册管理办法,2008.5.12实施1.首次注册:自通过资格证考试之日起3年内提出执业注册申请,有效期为5年2.变更注册:变更后有效期为5年(排除进修、学术交流者)3.延续注册:申请应于有效期届满30天前提出申请4.注销注册第二节与护士临床工作相关的医疗规定一、传染病防治法1.传染病的分类甲类:鼠疫、霍乱乙类:非典、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甲类对待)丙类:流感、腮腺炎、风疹、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除霍乱、菌痢、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意外的感染性腹泻。
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条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九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二条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三条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