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1
寓言四则一、文学文化知识积累1.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杞人忧天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不必要的、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二.通假字1.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2.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消除三、一词多义于:(1)闻之于宋君:被(2)令人问之于丁氏向(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若:(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如(2)若屈伸呼吸:你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积气耳2.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五、阅读理解巩固(一)穿井得一人(9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到,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⑶有闻.而传之者(听说)(4) 闻.之于宋君(使……听说)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到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9.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二)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寓言四则》24.寓言四则一、文学常识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②善:擅长,精通③亡:逃跑【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①皆:都②吊:安慰③何遽:怎么就【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①居:经过②将:jiāng,带领【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2.重点词语。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分别概括出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2.区别它们的异同之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2.《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3.《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4.《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卷六》,作者刘安,西汉思想家。
四、课堂笔记
1.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自吹自擂、爱面子。
2.蚊子: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疏忽大意。
3.智子疑邻:缺乏调查,主观臆断。
4.塞翁失马:祸福相依、乐极生悲,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转化。
五、课后习题解答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中,赫尔墨斯到雕像店里两次问价的目的
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是被人所瞧不起的”。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战胜了狮子,为什么又被蜘蛛消灭了?答:蚊子
战胜了狮子是因为蚊子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和毫不畏惧的精神;被蜘蛛消灭是因为蚊子胜利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丧失了警惕性,而蜘蛛则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3.《智子疑邻》中,宋国的大夫智其子而疑其邻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富
人讲的是身份贵贱,所以认为儿子高明;而老人说的是人之常情,老人触犯了富人的身份地位的忌讳。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一、文体知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二、课文细读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当时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地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不一样。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赫耳墨斯的雕像是什么价格?这则寓言的有何寓意?不要钱,如果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他的雕像可以白送。
以神喻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初一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笔记
一、狐狸的假装
故事:一只老狐狸被猎人追捕,便在一棵大树下面出了一巴掌,狐狸恐慌得连忙抱住大树狡辩道:“我是大树的枝叶,怎么可能动!”猎人见了瞒天过海,放过狐狸而去。
笔记:本寓言故事展现了狐狸以狡辩骗取安全的勇敢,以及猎人仁慈劝阻的品德,教诲人们绝不能以谎言欺骗他人,也要以善良的心做事。
二、猴子的惊喜
故事:一只猴子爬到顶上一棵桃树上,正想好摘到一些桃子,结果一看每个枝头上都挂满了桃子,无比激动,便把自己搂进枝头间,吃掉了桃子。
笔记:本寓言故事彰显出贪婪的危害,提醒人们要有恰当的自制力,节制贪婪的欲望,不要对一时的惊喜而忘记自己的本分。
三、兔子的聪明
故事:一只兔子被猎人追赶,他一路跳过小坎儿,准备豁出去,突然发现还有一个大小坎儿,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兔子把自己背起来,双腿站立,把自己当成了一棵树,猎人以为是一棵树,自然就没有发现他,兔子得以逃脱。
笔记:本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想出聪明的办法来战胜困难,兔子抓住机会,变拙为巧,用聪明的办法逃出了困境。
四、蚂蚁的勤劳
故事:一只蚂蚁在河边采集落叶,突然一只鹰从天上俯冲,想要抓住蚂蚁,蚂蚁从鹰的爪子中跳了出来,回到家里,就对家人说:“做事要立刻行动,莫要耽搁”。
笔记:本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勤劳致富、有勇无畏,只要采取有效行动就能成功摆脱困境,有效利用时间,及时行乐,勤劳致富才是正道。
;。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一、文体知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二、课文细读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当时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地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不一样。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赫耳墨斯的雕像是什么价格?这则寓言的有何寓意?不要钱,如果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他的雕像可以白送。
以神喻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022 寓言四则复习要点伊索寓言一、重点字词赫(hè)雕(diāo)像庇(bì)护爱慕(mù)较量(liàng)喇(lǎ)叭凯(kǎi)歌二、文学常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约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用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过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四、知识点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十二神之首,宇宙的统治者,是希腊神话里众神中最伟大的神。
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奥林匹斯众神中地位及权利最高的女神,宙斯的唯一合法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捍卫家庭。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行路者的保护神、雄辩之神,宙斯和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
(2)构思精巧这则寓言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尔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
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3)绝妙的讽刺赫尔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塑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淡然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却是一个一文不值得“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2、蚊子和狮子(1)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这则寓言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发出挑战书,“我不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
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笔记一、课文悟读《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
”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
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
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
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同意了寓意的多样性。
《买椟还珠》即为似双刃剑,具备双重嘲讽促进作用。
从卖方说道,为了买进宝珠,把珠盒“外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迎合至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表明处事应当特别注意目的,不容主次颠倒。
从买方说道,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CX480,只轻形式,忽略内容,以致权衡不当。
可知搞任何事情都必须分清主次,看清楚本质。
否则,就可以沦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
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
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
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彰显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利害之端,生死存亡之几”的要旨,刻画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属于”的善术者形象。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弊,不以众人之“贺”为晴,在繁杂的现实面前,沉著淡定,方寸不乱,既看见了“祸福同门,得失相连”,也看见了“祸福二者转而天道”,充份地彰显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融贯”的心态。
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寓言是一种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说明一些道理和哲理。
而七年级则是学习寓言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
一、比喻的作用和形式比喻是指用生动的事物或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另一事物或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寓言中,比喻被广泛运用,比如“兔子跑得飞快,像闪电一样”,这里的兔子比喻代表了速度快的事物,而闪电则是加强这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形式分为直接比及间接比喻。
直接比喻通俗易懂,例如“勇士像狮子一样勇猛”,狮子在这里直接被比喻为勇猛的象征。
而间接比喻则需要通过类比来理解,例如“老师是班级的领航员”,这里的老师被比喻为班级的领航员,需要通过类比才能看出其中的比喻意义。
二、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意义或情感,因此人物塑造在寓言中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一样,在寓言中如果要表达温柔善良的意义,那么就需要把人物形象设定成温柔善良的形象。
同时,人物形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口吻。
比如在寓言《田鼠和城里的老鼠》中的城里老鼠,它的话语常常都是高傲的,带着一种优越感,形象鲜明。
三、寓言的结尾寓言中的结尾可以是明确的道理或者是一种暗喻,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启示感。
比如在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狐狸因为够不到高处的葡萄而生气,后来它干脆地说:“葡萄酸酸的,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种结尾的暗示就是有些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会说不好。
四、语言运用的技巧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寓言的开头,往往都有一个引言或者开头的套句,比如“从前有一个……”,这种叙述方式往往非常吸引人,能够迅速地引起读者的兴趣。
同时,寓言中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非常重要且精妙的。
在寓言《青蛙和蟾蜍》中,蟾蜍在被青蛙教训之后,说了一句:“这个世界上,学校的老师不止一个。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堂笔记一、寓言的特点1.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为主角,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对话展开,以启迪人们的道德或智慧的文学作品。
2. 寓言的语言通常简练明快,寓意深刻,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戏仿和讽刺,来启迪人们的道德情操。
3. 寓言的故事通常具有悖论和象征性,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用意。
二、课文内容及分析1. 第一则寓言:《蛇和农夫》农夫把蛇放在怀里,蛇立刻咬伤了农夫,农夫吃痛地问蛇为何咬他,蛇回答:“因为我是蛇,咬人是我的本性。
”分析:通过蛇咬人的故事,寓意恶人行恶,善良者勿与之交。
2. 第二则寓言:《狼和小羊》狼想找个借口吃掉小羊,便说小羊喝了河水,把河水弄浑浊了,小羊力辩河水由上游流下,根本无法弄浊河水。
分析: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表现了恶人无理取闹,弱者应当有勇气捍卫自己的权益。
3. 第三则寓言:《猪和驴》猪和驴争论自己哪种声音更美妙,猪的声音动人心弦,而驴的声音刺耳难听。
分析:通过猪和驴的争论,体现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不要自欺欺人。
4. 第四则寓言:《老鼠和小猫》老鼠讥讽小猫因为不能捉到老鼠而失去了被称赞的机会,小猫回答道自己还有其他本领。
分析:通过老鼠和小猫的对话,告诉人们不要小看他人,任何事情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收获1. 通过学习这四则寓言,同学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了道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道德素养。
2. 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寓言中的角色、对话和情节,懂得了怎样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四、思考题目1. 你认为这四则寓言对当代社会还有启发吗?2.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寓言中的情况?你又是怎样做的?五、总结通过学习《寓言四则》,不仅帮助同学们提高了语文阅读能力,更加深了对道德和生活的理解。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加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善良、公正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22课《寓言四则》知识要点一、字词雕diāo像:雕刻的人像,有时也包括动物的形象。
庇bì护:包庇,保护。
爱慕mù: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虚xū荣:表面上的光彩。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kǎi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二、寓言“寓言”文体知识①定义: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题材。
②特点:寓言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及富表现力。
多用借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形象地体现出来。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短小故事。
寓言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作家作品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三、主题概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却又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的人。
四、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文解析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交代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里来,其来意表明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
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耳墨斯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自以为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七年级上册语文22课寓言四则笔记
1. 寓言名:《渔夫和金鱼》
寓意:欲得到成功,必须有耐心和毅力。
主要人物:渔夫和金鱼。
情节梗概:渔夫把金鱼抓住,但金鱼千方百计逃走,最终逃脱成功。
实际意义:告诫人们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急功近利,否则不仅会失败,还会失去更多。
2. 寓言名:《狼来了》
寓意: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主要人物:村民和狼。
情节梗概:有人欺骗村民说狼来了,村民一遍又一遍地被骗,最后真的狼来了,村民不相信了。
实际意义:告诫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尤其是陌生人或不可靠的人,否则可能会误事。
3. 寓言名:《老马识途》
寓意: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主要人物:老马和骡子。
情节梗概:老马走错路,骡子却一直指引着正确的路线。
实际意义:告诫人们要珍惜老人的经验和智慧,听取他们的建议,因为他们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4. 寓言名:《小鸟求爱》
寓意:真爱需要两个人相互尊重和珍视。
主要人物:两只鸟。
情节梗概:一只喜欢另一只,但对方却不理睬它,最终它放弃。
实际意义:告诫人们要珍视真爱,相互尊重,因为对方的感受和意愿同样重要。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的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羊补牢》《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
二、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庇护(bì)爱慕(mù)较量(jiào liàng)凯歌(kǎi)赫拉(hè)雕像(diāo)杞人忧天(qǐ)词语解释庇护:包庇;袒护。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爱慕: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寓意: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赫尔墨斯三次问价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次问价,他希望自己的雕像价格最高,内心自信;第二次问价,他听到宙斯的雕像价格后,认为自己的雕像价格可能会更高,内心更加自信;第三次问价,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是作为添头白送,内心极其尴尬。
四、《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的寓意: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的原因:蚊子能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能够以己之长,克敌之短。
蚊子最终败给蜘蛛的原因: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结果撞上了蜘蛛网。
五、《穿井得一人》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这句话有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丁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六、《杞人忧天》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食者的原因: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杞人忧天》的寓意:讽刺那些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的人。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的课堂笔记内容。
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寓言是一个重要的阅读内容。
寓言是一种让人们在故事中掌握生活智慧的文学形式,它以幽默、浅显的方式传递出对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中的四则寓言故事以及其中的知识点。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讲述的是一只饥渴的乌鸦在一口只有少许水的瓶子旁边寻找水喝,最终它发现了把水位提高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饥渴。
这则寓言通过乌鸦解决困境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突发状况,我们需要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知识点:寓言的结构、寓言的主题、寓言的寓意。
《太阳和北风》这则寓言讲述的是太阳和北风比试谁更能让行人脱掉外衣,最后北风失败了。
这则寓言让我们明白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少可取,而善意和耐心却往往更加得心应手。
知识点:人物刻画、情节构思、寓言的表达方式。
《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讲述的是乌鸦拿着一块黄酥酥、香喷喷的大麻饼,结果被狡猾的狐狸哄骗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警惕,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知识点:人物形象、动态表达、情感表达。
《老狼的智慧》这则寓言讲述的是小鸟因为不小心被困在了老狼的巢穴里,最后在老狼的智慧和神奇魔法的帮助下得以脱困。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困境,勇气、智慧以及帮助他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知识点:情节的发展、想象的表现、语言的表达。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这四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理解故事本身,还可以领会寓言所蕴含的生活智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解寓言的结构、主题、寓意,同时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动态表达、情感表达等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深刻地领会寓言的内涵,发扬其中的生活智慧。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大家学习了很多课文,学习完这些课文的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把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下面xx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内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塞sài上遽jù 髀bì 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果:果然。
亡:丢失。
(2)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3)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居数月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6)父子相保保:保全。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祭,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汇总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语文知识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